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梳理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1

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2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近代工业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3

(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和成长,打破了数百年来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如对苏联、中国无一例外地采取武装干涉、经济封锁、政治渗透等手段试图扼杀之,但事实证明它们失败了,从此世界出现两种制度共处的局面。尤其是二战还提供了反对法西斯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结盟的新经验。二战结束后两大社会制度冷战、缓和、激烈竞争、和平共处,贯穿于当代世界的全过程。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包括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30年代的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其集中表现形式为先是从列强争霸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间的矛盾到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美国与欧洲联盟、日本间的矛盾以及欧洲联盟内大国的争斗。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苏联实行社会扩张政策和大国主义、老子党立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兄弟党之间,出现了苏联的控制与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权主义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并一度出现像1968年的苏联武装侵略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和苏中边界冲突事件等。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4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的工业生产由70年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国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国由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德国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势力范围的划分、殖民地的占领不相称,世界领土又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新老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老牌头号殖民帝国英国的威胁,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以及亚洲部分地区进行了交战。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5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a b)

(1)分封制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②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2)宗法制

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特点)为核心 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 c)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a b)

时间:前230—前221年

过程:①灭六国 ②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 ③修灵渠,平定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④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①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 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 b)

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巩固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中央)

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 a)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a a)

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三分相权,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

3、元朝的行省制度(a b)

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 a)

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5、清朝的军机处(a c)

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简、精、速、密

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d)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

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c d)

①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史实说明)

②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史实说明)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梳理5篇相关文章:

1.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2.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5篇整合

3.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重点梳理最新五篇

4.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五篇

5.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总结5篇分享

6.高二语文知识点精选梳理归纳5篇

7.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精选5篇汇总

8.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梳理5篇

9.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最新

10.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整理5篇分享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精选梳理5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