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梳理归纳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1

1.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3.什么是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4.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2

考点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考点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点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世界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考点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3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者的含义与内容:

①社会存在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包括: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B包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4)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6)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4

一、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事物现象的总和不等于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混淆了两种不同质的认识。

易错误区二: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易错误区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解析:(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反之亦然。

(2)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就可靠;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错误的理性(感性)认识是无法与正确的感性(理性)认识进行比较的。

二、对“创新”认识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创新就是强调人类要创造出新的事物。

解析:(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而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电脑算命”等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却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种创新。

(2)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因此,创新并不就是指人类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也不—定就是创新的结果。

易错误区二: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解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求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说要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仍应予以保留、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创新和发展。

易错误区三: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所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创新,创新就一定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1)创新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旧观念、旧思想,创新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违背客观规律进行凭空主观臆断,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反之,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主观臆断地进行蛮干,就不能创新。

(2)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5

1、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6、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第二: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社会价值决定自我价值。人的自我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表现。

第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梳理归纳5篇相关文章:

1.高二政治最新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2.2020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

3.最新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分享五篇

4.高二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

5.精选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

6.最新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7.最新高二必考政治知识点梳理5篇

8.2020最新高二语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分享五篇

9.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10.最新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三篇

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梳理归纳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