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知识点1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一政治知识点2
一、财政收支
1.财政收入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转到各项税收为主,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l)各项税收。税收收入覆盖全社会,具有稳定性。我国财政收入从国有资产收入为除所得税外,税收不分盈亏,都按既定的税种和税率征收。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
(2)专项收入。按照国家规定,某些指定来源和特定目的的专项收入,有相应的专门用途,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包括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这是除各项税收、专项收入以外其他各项收入的总称,包括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费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公产收入、罚没和追回赃物赃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这是一项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上述几种财政收入性质不同,政府收取的理由和方式不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减少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具有收缩作用。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行使职能,对财政收入进行支付使用的各项支出。包括:
(l)维持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军队警察等政权机构的运行和发展,充全依靠财政拨款。
(2)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4)投资于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
(5)投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例如军工企业、航天企业、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只能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控股。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支出,都增加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具有扩张作用。
3.财政收支分类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按职能划分事权,按事权划分收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上:中央负责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跨地区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重大经济结构等;地方负责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事宜,主要是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生态环境治理。
从源头上确保中央财政收入占有合理比例,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根本保证。根据国际经验,中央财政通常占财政收入的60%,地方财政通常占财政支出的60%,中央财政收入的20%转移支付返还地方政府财政。这种先集中、后返还的财政体制,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平衡地方财力,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公共财政与建设财政。
从财政收支的用途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公共性财政与建设性财政。公共机构、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公共性财政,属于经常性收支,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价格政策补贴等,应当力求收支平衡,不打赤字。建设性财政是生产性收支,包括基础设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出现赤字,可以发行国债,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
(3)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凡列入国家预算收支的资金,称为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政府性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专户,实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财政预算可以通过预算总规模、预算的收支机构、顶算收支平衡与差额、预算方式的变化,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财政预算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制约政府收支活动范围和方向,一旦经法定程序批准,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根据预算收支情况,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平衡预算
平衡预算是财政收支相等的预算,这时的财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并非等于零,财政收入的收缩效应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不能完全抵消,平衡预算仍有扩一张效应。这是因为,财政收支规模挤压了居民储蓄,使居民原本用于储蓄的货币重新回到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当预算规模扩一大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扩张;当预算规模缩小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收缩。
平衡预算可以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按照量人为出的原则,力求当年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要求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以丰补歉,做到收支平衡。鉴于年度平衡预算可能加剧经济波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年度平衡,追求周期平衡。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相对干一揽子单式预算来说的,它将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原则上要求各自平衡。经常性预算属于公共财政,不打赤字,若有节余可转人建设性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后者若有赤字,可通过发行国债加以弥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在明确出资企业产权边界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保障预算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来说的。增量预算是在上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以调整。零基预算则“从零开始”,只以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预算状况。实际上,零基预算也不是一切都从零开始,主要指需要重新审定的项目起点为零。
4、赤字预算
赤字预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预算.这是由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都用红字表示。赤字预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在制定预算时,即使将各种收入打足,其总额仍然小于无法压低的各项支出之和,导致预算赤字;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衽的赤字预算,即政府在制定预算时有意加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也形成预算赤字。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增发国债或发行货币来弥补。
5,盈余预算
盈余预算是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预算。盈余预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府制定预算时自然产生的盈余,即政府将各项支出打足,财政收入仍然大于支出;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实行的盈余预算,当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为了控制国民经济运行,政府压低各项支出,也形成盈余预算。
政府有意实行赤字预算或盈余预算,本身就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即功能财政。根据上述财政效应,正确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节。当经济繁荣、资源紧张、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收缩财政收入的同时,以更大幅度减少财政支出,保持支出的减少超过收入的减少;当经济萧条、资源闲置、通货紧缩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时,以更大幅度扩大支出。
财政预算对宏观经济结构同样具有调节作用。从收入方面看,它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收入的结构、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的结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结构等,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从支出方面看,财政预算除了用于必不可少的行政、国防支出之外,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学、公用事业等,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比例关系。
高一政治知识点3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高一政治知识点4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主体:国家税收的特点:无偿取得
税收的目的:实现国家职能税收的内容:货币和实物
税收的手段:凭借政治权利税收的地位: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依据:税法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
3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五场戏有觉醒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根据征税的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影响的是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5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实惠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
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有之于民。
3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国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的方法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交纳税款的行为。
高一政治重难点知识点归纳5篇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上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5篇分享
下一篇:最全高一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