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7篇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大家读完《围城》,有没有想分享的想法?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1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到赶赴内地三闾大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每每读到方鸿渐,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制造假学历蒙骗丈人和家人,被登报颜面尽失;又因为电话的误会;戏剧般地错过了与唐晓芙的姻缘;还有湘西道上的艰难险阻;三闾大学里遭遇不见天日的阴暗的政治斗争,你奸我诈中惨遭倾轧;玩笑下与孙柔嘉结婚却又整日家里鸡飞狗跳。“围城”里的人,在各种无休止的纠葛下的可怜、窘迫、痛苦、尴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晒。
还有多少鸿渐苟且在“围城”,他们蜷缩于社会的罅隙里喜怒哀乐,因为怯懦被时代的荒流淹没,比起社会人人明争暗斗的乌烟瘴气,他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而他们的善良在温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种揪人心肺的痛。
在这乌烟瘴气中,刀关剑影,杀戮和生存并存,竞争和淘汰轮番上演,情场、官场、名利场,看这个污浊的社会如何蚕食人们的灵魂和道德,吞没人们的操守和伦理。腥风血雨中弥漫着浓重的腐烂气息,令人作呕。看那一个个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沦为社会的诅咒,他们丢失了青春,丢失了年华,丢失了真情实感,丢失了最初的纯真善良。这个时代不需要他们曾经有过的友谊、爱情,这个时代牢牢困住了他们的思想,阴暗的旧社会符咒正在耗尽他们的生命,逐渐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适应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这似乎无坚不摧的“围城”——又是一个个奴隶。可是,那些还有生气还有精力的青年,他们的路真的早已被荆棘披覆,拦腰折断了吗?未来的路又在哪里?也许这一切,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知道。
再来回顾书中的人物形象,钱钟书老先生强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记忆最深的非属那帮三闾大学的伪君子假学士不可。韩学愈,造假学位,龌蹉肮脏,挑拨离间鸿渐和刘东方,即使在鸿渐这种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声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琐,在湘西路上留钱买烟叶和烤番薯独自享用,还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窍,张口闭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尽是些不光彩的事迹。还有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禽兽不如,身为一校之长,肩负教育救国之使命,却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脸。痛哉!教育界尚且败类比比皆是,何况官场等等。
唯一一个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晓芙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无从得知后续,只能希望能坚守自我,不被社会玷污,甚至成为解救别人的新青年。
结尾的留白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因为有太多的遗憾与不甘,在此便后续一段:
方鸿渐一气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庆,临行前拍电报通知了赵辛楣,俩人,一拍即合,赵答应为他找份事干。鸿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怜惜鸿渐,决定与他一起前往重庆,他原先也是计划投奔他在那里的亲戚,当得知鸿渐没有钱时好心资助,算是回报鸿渐对自己的信任。鸿渐到了重庆顺利地在机场见着赵辛楣,同时还向老朋友介绍了王先生。得知了他们俩同时失业的境遇之后,赵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谋事。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俩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为了赵辛楣的同事。鸿渐待生活有了着落之后向爸爸发电报。爸爸回报表示很担心他,因为走之前没有通信,喜极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来,为父也可放心矣”。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2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不过她
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这里额外吐槽一下,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尽管唐晓芙的父母说自己女儿是交际明星,但估计唐晓芙本人很纯,因为她说过一句很牛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既然能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自己应该没有过去,所以才说这么有底气的一句话。她所谓的交际明星,就是不断地去结识朋友,估计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来往,从中找那个自己要找的人,终于,她发现了方鸿渐,可惜最后却无疾而终。个中原因,待会再说。
最后登场的是孙柔嘉,那个最后成为方鸿渐妻子的人。相对于前面两位,孙柔嘉就显得有点失色,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不倾城,不倾国,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个当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却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当然,得到方鸿渐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孙柔嘉从平庸到一开始根本没有进入到方鸿渐的眼帘,到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来算是功成圆满,可是小说最后却是双方的争执与离开结束。
现在回过头来细说一下三位,先说方鸿渐遇到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很早就说“自己和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走不到一起”,其实就是说只可以做朋友,没办法做恋人。说白了,就是没感觉。这让我想到一句爱情经典语:如果恋人分手后还能做朋友,要么是当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还有你常听到的一句话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这种,其实就是没感觉。至于方鸿渐为什么会没感觉呢,这个爱情问题是否需要理由呢?对于当事人来说,没感觉不需要理由,对于旁观者来说,还是要分析一下子的。个人认为,方鸿渐对苏文纨没感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苏文纨不是方鸿渐喜欢的类型,苏文纨是那种没办法给男人小鸟依人的感觉,虽然苏也在方鸿渐面前装过可爱,可是在方看来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二,苏文纨太优秀,让方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苏文纨性格太强势,这对于传统观念很强的方鸿渐以及他的家人来说是非常受不了的,在《围城》后面说孙柔嘉来到方家的时候,其父母特别是妯娌就特别看不惯孙的大小姐作风,要知道,孙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对方鸿渐够百依百顺的了,这样的尚且看不惯,那苏文纨更是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综上所述,苏文纨这样的贵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说第二位,唐晓芙同学,唐晓芙对于方鸿渐来说,可谓是一见钟情,用现在的话说,方鸿渐脑子里有一个对梦中情人描述的列表,当他看到唐晓芙的时候,就发现那张列表写的人就是唐晓芙,所以,方鸿渐可以说一来就爱上了唐晓芙。可是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是爱,并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鸿渐最终和唐晓芙分手告终,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两点:一,方鸿渐太过于软弱,方鸿渐一个软弱的男人,遇到唐晓芙合得来还是因为他年长唐晓芙很多,不然一样的被强势,另外,唐晓芙还有个超级强势的姐姐苏文纨,方鸿渐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其次,方鸿渐其实内心被唐晓芙的那句名言戳中了痛点,自认为自己这样老牛吃嫩草的行为有点不妥,更何况自己还有过一段风流史,更觉得脸上无光,之前苏文纨没有把这事告诉唐晓芙自己还可以瞒天过海,现在总不至于掩耳盗铃吧,所以还是算了。除了这两点理由我觉得还有更实际的东西,对方鸿渐来讲,唐晓芙这样一个活泼的少女,当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真的还能像恋爱时打打网球那样吗,而对于唐晓芙来说,方鸿渐这么一个谈吐机智的大叔,却不善在职场发展,那拿什么来保证衣食无忧呢。
最后到了孙柔嘉时间,其实我个人不喜欢孙柔嘉,所以每次说到孙都有点不想多写,不过还是得把方鸿渐对孙的感觉写清楚,不然对不起读者的支持了。为什么方鸿渐会选择孙柔嘉?主要就在对方鸿渐的态度上,孙对方鸿渐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愿意为对方付出以及想尽办法讨方的欢心,这到让我想到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强者觉得不屑结果反而没做好,而弱者一来就觉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
成了。上面两位大小姐,虽说都爱过方鸿渐,不过她们心里面始终有一个观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苏文纨,光是在小说出现的就有赵辛楣这样的牛人,唐晓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孙柔嘉,只剩下一个陆子潇这种猥琐男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方鸿渐,这就是孙柔嘉获得胜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态度,非常适合方鸿渐这样软弱而骨子里又十分传统的小生,所以她胜利了,不过好景不长啊,方鸿渐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孙柔嘉也受不了了,想来也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孙柔嘉也是女人,于是对方鸿渐的不满日益明显,两人的矛盾在孙柔嘉的姑妈的撺掇下爆发,最后孙柔嘉离家去了姑妈家,方鸿渐也计划离开上海去重庆,小说结束。
小说结束,不过读者多会有两问,一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未来如何,二是方鸿渐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应该选择谁。
对于方鸿渐的婚姻的未来,其实钱钟书先生故意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况,任由读者去猜想,我个人认为方鸿渐不会因此就跟孙柔嘉分手,还是就这样过,虽然作品上面写到孙柔嘉被姑妈接回家了,方鸿渐又想去重庆工作,但是不要忘了细节,一是方鸿渐离家而去的时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孙柔嘉回姑妈家的时候还在安排方鸿渐第二天的早饭,所以两人分手到不至于,只是不幸福罢了。再说了,旧时的人,对婚姻还是有几分尊重,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说离就离。
第二个问题是方鸿渐应该选谁,在我看来,应该选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傻,以为找孙柔嘉自己就能够保住形象和颜面了,实在是可笑,自己没本事,迟早会被妻子骂没用,要敢面对现实,还不如一来就选择苏小姐,一样
地在妻子面前没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要高很多,何乐而不为。也许有人觉得这番说法过于现实,但是本来方鸿渐也不爱孙柔嘉啊,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选苏文纨。这时候又有人说,那唐晓芙呢,两人这么要好,写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还有真爱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词来说,“印象中爱情好像顶不住那时间”,婚姻跟爱情还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长。
末了,想再说一下围城理论,我觉得无论做事什么,无论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尽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来如白驹过隙,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无法回去的属于你自己的唯一经历,且行且珍惜。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3
初读《围城》,惊羡于钱钟书精湛、诙谐的文笔,书中捧人发笑之处甚多。再读此书,则为其故事情节所叹,在这阴差阳错之中假设了无数个如果。如若方鸿渐再伫足一分钟,他与晓芙或许能前嫌尽释;如若在电话中未曾将晓芙误作苏文纨,方鸿渐或许能得到解释的机会;再如果……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数年,一无所成。书中直言道:“四年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其实这也未必尽然,从归途中他与鲍小姐的“柔情蜜意”来看,足见得他还是学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领。回国前父亲的家信让他认识到学位的重要性。然而为时已晚,情急之下,他买了个假学位。但方鸿渐毕竟不是“校友”韩学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与不安。不过他辩证的哲学思维帮助他战胜了“罪恶感”——“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这种精神胜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会汗颜三分。而回国后的方鸿渐“命途多舛”,失恋与失业,以及婚姻的破碎,让他身心疲惫。
与鲍小姐之遇,只能说是闲来的调情,算不得爱情,进驻“围城”的序幕应该是从苏文纨开始。但苏文纨并不是他进驻的对象,而是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一个清秀如水,纯比芙蓉的女孩。鸿渐为博其好感,尽显文采风流,顺利的将自己的爱情之船搁浅在晓芙的城门之外。然值此之时,事态骤变,在他与苏小姐的感情终结之时,他对晓芙的爱恋与追求也如同“一题清纯而无解得代数,一双达不到岸的桨橹”,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苏文纨无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斩断了方鸿渐与唐晓芙的情缘。这次的情感创伤让方鸿渐的生命骤然黯淡,之后的爱情生活,他难以自主,任由孙柔嘉将自己引入她的“围城”。
孙柔嘉为了摆布这场婚姻,可谓是周密策划,苦心经营。她先是故作娇柔,事事请教方先生,以显其初入社会的无知与单纯,激起了方鸿渐的怜香惜玉之情与男人天性中的保护欲,成功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心理战;另一方面,这也使赵辛楣不自觉地开起了二人的玩笑,结果如她所愿,真作假来假亦真,虚虚实实的连当事人自己都难辨真伪。接着在赵辛楣离开后,她抓住了方鸿渐扎根于心的责任感和怜爱之心,谎称家父来信,已知二者之间的谣传,使方鸿渐生发出沉重的负疚感。与之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与陆子萧逼迫他与方鸿渐的契机,扮出一副楚楚可怜之态,“寻求”方鸿渐的保护,有意与他暧昧不清,从而激发血气方刚的方鸿渐糊里糊涂地说出二者即将订婚的“打算”。孙柔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二者的青春与爱情,围城之内的他们大吵夹带着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们的婚姻最初即带着算计,缺乏牢固的基础,有何来长久安定?这座围城的土崩瓦解,可谓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说,在夜色里,我有三次受难:生存,流浪与爱情。纵观方鸿渐的婚姻与爱情,他无疑是个失败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样坎坷艰难。现今究其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讲,缘其自身的懦弱、优柔寡断的性格与残存的良知。对于与苏文纨之间的感情,他当断不断,使苏小姐受伤更深。怎知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原理竟然适用于爱情,苏小姐报复性地将伤痛通过唐晓芙转嫁给了方鸿渐。而对于唐晓芙的误解,他丝毫没有反击,任由事态恶化,可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并非真理。在那个大雨滂沱的街头,方鸿渐木然呆立在那里,当雨水与泪水交织化作痛楚在内心翻涌之时,这边的唐晓芙也深怀歉疚与期望,懊悔方才的言辞。山依旧,水依旧,我脚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鸿渐认为回天乏术,他放纵了自己的怯懦,荒芜了他与晓芙之间的爱情。怀抱着残存的良知,她对孙柔嘉所说的“二者之间谣传广布”,有的只是愧疚与自责。为了弥补,他“舍身”保护她,乖乖的进入了孙柔嘉的爱情陷阱。
其次,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乾坤颠倒的乱世,优秀的知识分子尚且难以施展自我,更何况方鸿渐这样一个志大才疏,只会些空谈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摆弄权势;他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也无法放弃那份简易的道德观念,像李梅亭那样做一个满肚子男盗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或者成为韩学愈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内空空如也,却能够恬不知耻地拿着冒牌大学的帽子欺世盗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既然你不够优秀,也不够卑鄙的彻底,又何以奢望能够游任于这种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鸿渐只是当时他这个群体的一个代表,他们带着文化人的痴梦与清高,渴望在这种困境下生存下去并且希图在上流社会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们坚守着浪漫,敢于梦想,在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以“文化人”的身份为傲,将自身的光环放大到极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了解自身与现实的脱节。所以一旦深入社会,梦想与现实冲突,并且是发生必然性的冲突之时,他们猝然间困惑了,就像在漫长的黑夜中赶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车灯扑向自己,顿失所依,所能够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里等待着挣扎与死亡。是的,这个群体在与社会逐步的接轨过程中,潜意识里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阶层意识。他们意识到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文化不过是以一种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艰难,意识到自身的弱势。于是面对一个个突袭和冲撞,他们怯于行动,他们不由自主的后退了,他们脆弱的如同阳光下的泡沫,色彩纷呈,却不堪一击……
所以说,方鸿渐的爱情的失败与事业的颓废,为其性格使然,更是那个时代对他的遗弃与放逐。他们的结局或许只是其个人命运的偶然,但那却是那个时代造就出的必然。时代在《围城》之外塑造了千万个“方鸿渐”,他们,迷茫在事业、生存与爱情的“围城”内外辗转徘徊……
爱情的双方要爱地宽容,感情地付出没有天枰可以衡量,难以绝对的公正公平。情感的演绎就像一堂教学课——众人皆知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授课内容要有深度,师生交流要有新意,老师与学生之间要注意互留神秘;课堂氛围的好坏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失去了激情与主动,这堂教学课将会注定了枯燥无味。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4
《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5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增加了作者补写的“重印前记”一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老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6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每一个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线可谓是相当丰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都代表着他的不同追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和孙柔嘉受现实驱使的婚姻。虽然不能算是珠联璧合,但孙柔嘉确实是最适合方鸿渐的人。“城外的人”也对两人的婚姻造成了干扰。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家人用自己迂腐的传统规矩干扰两人的婚姻:方鸿渐母亲的性别歧视和父亲的指手画脚,以及孙柔嘉奶妈的表里不一等。可以说,若是没有“围城外的人”的指指点点,也不至于让两人最终各奔东西。但小说中的围城不过是他们的故步自封。只要自己心怀希望,围住的,也可能是一座幸福的城。
同时,从这本书里也能看出:努力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只有有了真才实学,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鸿渐在出国留学期间花天酒地,甚至买了一个虚构的博士学位证书,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正是因为他没有真才实学,使得他整日提心吊胆,也造成了他从开头到结尾的惨淡。这也印照了小说中的一句经典语录:“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身下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对于当今的社会,这句话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其实,方鸿渐代表的正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过人的才学,我们没有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只能在社会中随波逐流。正是这样一个有很多不足的人物,才会让我们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也正是《围城》这么多年来都没被淘汰的原因。即使通过一个平凡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它也能让现如今的我们感同身受。
《围城》钱钟书作品读后感篇7
谈及“围城”两字,那多是想起钱钟书先生所言“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名言。但岂止婚姻是座围城,人生处处是围城。
书中小人物皆是栩栩如生,鲍小姐和苏小姐两个截然不同的刻画,却让我同样会有回甘生津的想法。
“放荡不知羞耻”的鲍小姐,却是目标明确,决定果决的女人。她的家境并不优渥,还带有严重的刻板思想。她从小的时候就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而她在物质和精神中,选择了前者。也造就了她精神上的空虚无法填补的下场。
而鲍小姐这个小人物小到只有姓没有名,可见她的出场是对当时钟鸣鼎食样的社会的反讽。从她身上影射出许多个社会上的“鲍小姐”,她们为了华丽的衣裳抵掉了价值千金的灵魂,成为昏暗世道下的第一批产物。因而才会形容她为:如果爱情是一座围城,把婚姻当作交易的鲍小姐则是一直行走在围城之外。
“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苏小姐,反而被高傲的气节给推到那深渊,让自己多年的苦读付之东流,沦为她曾经最瞧不起的市井泼妇的行列。伪洁与易染使她注定沦为和赵辛楣等人纠葛不断。让她女诗人的身份最后只是且只能是缀词。
其实她们二者都被那不可名状的围墙给困住,城内的想出去却又能安之若素的置于其中。城外的想进去却也无所作为。
但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一座座围墙呢?作乱者高枕无忧,跟风者唯恐不乱,偏听者是非不分,受害者百口莫辩。更有施暴者宛若百鬼夜行,而受虐者却后患无穷。他们谁也理解不了谁,谁也都不是将道歉放在字典中的人。
人与物间的利益关系竟也开始有些明朗。昨日,我看你好似与朝阳争曙晖,蒸蒸日上,指日可待。日后,我视你如草芥,不值一提。
但破除围墙束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也未曾不是没有。像赵忠尧先生,在西方列国所围堵的和封建主义的所缔造的双重围墙内,仍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或许他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记忆里籍籍无名,但他的学生有邓稼先、杨振宁、钱学森、朱光亚等,他培育出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是人类科学史的拓荒者。
他没被围墙所堵获,还翻越数道围墙。作为一个学者,他虚心向学,向他的导师密立根提出更换更高难度的项目,成功研究出了“硬伽马射线”的相关理论。作为一个为师者,他不仅创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而且还为了学生们的研究材料,多次与美国和日本交锋。身为一个研究者,他为了中国的蘑菇云能够腾空而起,大漠孤烟直的刹那,付出了诸多代价。
种族歧视、世俗礼教、物理壁垒等都未能让他如困兽一般锁在围墙里,出不来。他跳脱于围墙之外,不受禁锢。
恰逢少年时,少年的肩上总是担负着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我们也非一定滞留在一方之地。围墙围的向来是心,岂会是人?身未至,心先至。荆楚大地之上,自能纳下那江湖快意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我们背上时光的行囊,踏过围墙的颓垣断壁,迈着炙热的步伐,恣意且坚定,直入白云深处,见那浩气展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