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10篇
《雷雨》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一起来看看吧!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1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2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3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慢慢品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迫—害,资历本家血腥的积累以及“周馆”大家庭错中复杂的关系。而其中也体现了人性的虚假和爱恨的冲突和悲剧。作品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神秘的又值得深思的感悟。或许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可真谓是登峰造极,就说周朴园吧,在第四幕中,他独自坐在黑黑的屋子里,听着外面的雷声,略显孤独、寂寞,让我们似乎会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汉。而一方面,自从他认为侍萍死后,直摆放着旧家具,坚持穿旧衬衣,让我们一开始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对侍萍的情深意浓,可当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显露出他的冷酷无情,竟然用一张支票打发这个他“深爱”几十年的女子,这不禁让我怀疑,周朴园是真的爱她吗?或许,当周朴园两次经历了婚姻的不禁,身心俱疲。当初的侍萍,给过他一丝的温暖所以才会如此追忆。可是一旦侵犯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便会原形毕露。原来他的爱如此廉价。
另外,《雷雨》的成功这处还在于内容的巧合性和戏剧性。周朴园对鲁侍萍“欠着一笔债”,周萍对蘩漪也有着类似的感觉;周萍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却被告知那是自己的亲妹妹。这样的巧合是戏剧性的,也是毁灭性的。而戏剧中的冲突、误会,也让其跌宕起伏、波澜不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
重新品味《雷雨》中,我真正看到了人们对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使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就像蘩漪对于命运大胆无畏的挑战,正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仅管《雷雨》里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但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在黑暗中可以寻找到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命运低头。我们自始至终都应该明白,命运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应该朝着光明前进。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4
最初接触《雷雨》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我的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如果断定此人是好人,那么就算是他做过一点坏事,我仍会宽容的对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坏人,他做什么,我也会感觉他是有阴谋的,周朴园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坏人形象。
《雷雨》中周朴园是一位封建家长,又是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他视工人的生命如儿戏,为了钱不择手段;抛弃了为他生子的鲁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试图操纵周围的人和事,当时读他,只用一个词形容“阴狠自私”。对他的态度讨厌至极,甚至觉得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现在重温《雷雨》,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也让我重新审视对周朴园的看法。
序幕中老人对楼上的太太和楼下鲁奶奶的关心慰问,第四幕中周朴园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和眷恋,虽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惊慌,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但是站在一个带有封建性质资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惯了社会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后,再次意外的见到昔日的情人,周朴园的脑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对手派来威胁自己的”,这样看来,任谁,都会脸色大变,问清来人到底有什么目的。
在我看来,现在的周萍和四凤就像昔日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最初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时,他们两个人对爱情轰轰烈烈,谁有会知道,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许她一辈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长制和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地吞噬了这美好的爱情,门第的差距逼得他们分离了。如果周萍和四凤没有死亡,那么我想他们活着的结局又会是下一对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谁又能保证胆小怯懦的周萍不会在社会这个大铁炉里被炼得和他的父亲一样自私残忍呢,或许死亡反而对他们是一种解脱。
重温《雷雨》之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该责怪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当时那个社会,它是一个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朴园也是一个被人同情的“老人”。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5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曾经写给胡兰成的话,虽时隔了半个世纪,我认为这依就是最理性的话之一。
张爱玲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苍连、凉无望的,牵手过后便是放手,“死声契阔”却还要说永不分离。是啊,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谎言的世界,当爱情之花温柔的凋谢时,才明白真爱只是美丽的童话。其实,所谓的爱情在冥冥之中,苍天早已有所注定。
想起了繁漪,一个在《雷雨》中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子。繁漪,她就像一个活死人,有着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冰冷的心。但是爱情始终是女性永恒的期待,无论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你依然渴望一把像火一样的爱情点燃你内心冰冷的坟墓。正如繁漪一样,她十八年来陪着一个暴躁专横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而周萍,正好是点燃她内心之火的救命稻草。
我认为在《雷雨》中,繁漪是个罪人,也是个受害者。她就像在黑暗之中铿然而泊的血莲,冷漠。诡异。妖艳。将生命之火点燃到像光电一样白热,但你却如同灯丝一般短促,将生命顿时化为乌有。“也许爱与恨正是《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哪一个不是恩怨情仇,只是繁漪将爱与恨诠释的更加淋漓尽致罢了。”
喜欢繁漪,觉得她很可爱,也许这样的用词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她的可爱就在于她的不可爱,她用一种传统一种端庄,一种贤妻良母去野性的爱一个人。套用《士兵突击》许三多的说话方式,这比大胆还大胆。
至于周萍,我不喜欢他。他根本没有爱过繁漪,他说“我尊敬父亲”,我敬佩父亲,多么虚伪,他见着四凤,觉着她有“青春”她有美貌,就因为这一点,他根本就配不上繁漪。
周萍死了,在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爱与恨的嘶杀之中死了,当一切又回归平静时,我们应该明白,爱恨终究不能长久,繁漪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
爱是什么?“只不过是你伤我,我伤他,痕已请,痛尚存”,为此而已。它就如同神与佛与轮回,与一切宗教信仰一样,一直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证罢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6
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其实鲁侍萍只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可能三十年前他对她的确是真情实意,但他可能为这爱活一瞬,绝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毕竟,人首先要爱自己。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7
曹禺的《雷雨》一直被喻为“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它同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一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因此我看了这部短剧的剧本虽然它并没有华丽的词语加以修饰但却以话剧独有的形式清晰的向我展示了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家族矛盾。
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一切种种不幸的发生。当周朴园与一个真正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结婚后这也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只不过是最终那场雷雨的爆发时增添了一根导火线直接点燃了那场大火。我以为周蘩漪是一个极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行为没有一个是不极端的她有着最不容忍的恨及最残酷的爱。但也就是这样的极端性致使她的生命烧到最终化为乌有短促却充满着“矛盾”。
周萍和鲁四凤的相恋我认为是对当时封建观念的一个讽刺明明是亲兄妹却由于上一代的过错错误地结合了。而最终成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而周冲我觉得是一个最无辜的人物虽然他充满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是沉浸在自己理想的堡垒里对现实抱有许多憧憬但他却遭受了与四凤同样残酷的结果。当他真正领悟到现实的残酷伴随他美丽的梦一个个的破碎时他的生活最宝贵的部分——情感的激荡最终死了。一个花季少年扼杀在现实的粗恶里。鲁贵不用细谈他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市井之徒满脑子都是金钱他从不有着对家庭的丁点责任感为了钱可以抛弃自尊和子女这令人发指。但鲁大海却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他敢于对周朴园反抗争论。这也应该是曹禺当时想传达的那种精神——在强权面前所表现出的不畏惧不退缩;同时这也是现今所受提倡的一种品质。
总而言之这部《雷雨》将这四代人之间的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两代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别细致地描绘了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是一部成功之作。也许我的感受还比较肤浅但至少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8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日记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9
一直认为《雷雨》是万老先生最精彩的一出戏,所有的主要剧情都集中在一个雷雨天,背景只有周家大院和鲁家,如此紧凑的布局让你在短时间里欣赏到一切。
序幕,开篇大段背景描写,即周家客厅。布景肃穆、深沉、古典,你似乎可以看到家主是一个封建强势的老资本家。
紧接着,人物一个个出场,乖巧成熟的女仆四凤、世故好赌的鲁贵、压抑执念的蘩漪、天真烂漫的周冲、空虚怯懦的周萍、老实认命的侍萍、进步冲动的鲁大海……几乎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囚笼困住:四凤喜欢周萍却碍于身份不敢暴露,厌恶贪婪的父亲却又无可奈何,不敢忤逆母亲却又放不下周萍;蘩漪想和周萍在一起却不敢完全冲破专制家庭的束缚,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却遭周萍拒绝,破罐破摔哪想揭开秘密换回一个谁都不想要的结局;周萍想要挣脱与后母的畸形关系,把四凤当作救命稻草哪知又陷入另一场悲剧;原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周朴园到最后才发现其实一切都不在他的控制之下;原以为可以逃避所有的侍萍在崩溃前一刻才觉醒该逃的都逃不走……
单把周萍摆出来看:一个英俊而又忧郁的青年,在长期专制压抑下,内心的畏惧体现在苍白的脸色、飘忽的眼神和畏缩的举动上。面对四凤他执着而热烈,面对蘩漪他躲闪而烦躁,面对周朴园他崇敬而懦弱。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挣扎,四凤是一拯救他的神的形象出现的。他努力摆脱先前与蘩漪的“错误关系”,甚至打算以长期离家为代价。然而当他在悬崖边死命抓住的救命稻草在最后一刻反咬他一口的时候,他选择纵身一跃,彻底粉身碎骨:躲闪与直面、懦弱与强硬在他体内碰撞最终毁灭一切。除了“矛盾”,我找不到任何其他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周萍。
当四凤与周冲死于电击、周萍举枪自尽、蘩漪与侍萍精神崩溃、大海出走、周朴园孤家寡人之时,又有谁分得清谁对谁错呢?曾有人说,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周朴园:如果他没爱上女仆侍萍,如果他没有在侍萍生下周萍后赶走她,如果他不是自私自利封建强势的资本家,如果他没有忽视对周萍周冲两兄弟的关注……其实哪来的如果呢?且不论这之时部戏,即使说人生如戏,即使“如果”的一切都成立,谁知道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悲剧。我想万老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那个社会的黑暗丑恶,耿直人性与人生中诸多不可思议的际遇。
看完《雷雨》后,很多人在讨论:周朴园爱或爱过侍萍吗?周萍爱或爱过四凤、蘩漪吗?周冲爱或爱过四凤吗?这一系列有关“爱或爱过”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从不认为这只是在纠缠与爱或伦理。社会太复杂了,人生同样是,既然人生如戏,戏又何尝不似人生?
再来看周家,不论是以前的深宅大院还是现在的疗养院,它一直是个寂寞的存在,故事由始至终都在它身上上演,我可以说冷漠吗,一如那时人心的冷漠。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10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这是作者曹禺给《雷雨》下的定义。而读完这部话剧,也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旧社会封建资产阶级的伪善,黑暗。
《雷雨》讲述了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任务,前后三十年的纠葛。三十年前,当时还是周家少爷的朴园,爱上了自家丫鬟侍萍,然而为了功名,为了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他抛弃了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狠心让她冒着大雪出去,离开周家的门。
侍萍原准备带着小儿子轻生,不料被一个好心人救活了,她把这一切的苦难都归结于命,虽然对周朴园心存怨恨,却从未找过他,三十年来艰苦地活着。直到女儿四凤跟着父亲来到周家做工,终究还是让侍萍与这个她又爱又恨的人重逢。而此时的侍萍,容貌有了大变,周朴园自然不会认得她。当周朴园向“陌生”的作为下人的她打听侍萍的消息的时候,当周朴园说着“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的时候,我想侍萍的心一定是被融化了的,她已快要忘记仇恨,以至于她一直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为的是试探周朴园。但当梦与现实碰撞的时候,当利益与情感交织的时候,结果总是残忍的。此时的她才有了清醒的认识:周朴园固然是怀念她的,那也只有在她是个死人的时候。
蘩漪、周萍、四凤、周冲,他们都是因为这场悲剧牵扯进来的人,他们有各自爱的人,却注定不能在一起。
周朴园是伪善、冷酷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那个封建年代资产阶级丑恶的一面。
如今,属于那个年代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像侍萍那样隐忍、一味把自己的命运归结于不公平的命的人也不会再有了,但它就像一面镜子,把人性的复杂呈现给我们会靠,同时也警示着后人,不能重演过去的悲剧。
就像侍萍说的,着就像一场梦,梦碎了 ,生活仍在继续……
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