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
这本书,就像一个曾经破碎过的镜子,无数碎裂的镜片重新按照原来的位置安放、固定。但是,但是你去照它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千万个形象。小编特地准备了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1
我喜欢史铁生先生的小说、散文,他的小说与散文总带给人一些思考。“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与地坛》,这样的哲语常常在文中出现。史铁生先生年轻时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那个时代上山下乡,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广大天地,大有可为。于是知青从城市奔赴农村,奔赴山林,草原。天南海北,一群群知识分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向全国各地。
史铁生先生后来病了,只能坐在轮椅上。自此天南海北,广阔的祖国大地,壮丽山河都离他很远,很远……史铁生先生一度以为这个世界遗弃了他,但是他想不通为什么。在生活中,在生死抉择中他开始思考想不通的问题。后来他从绝望中清醒,在母爱中新生。开始创作散文与小说,在文中写母爱,写自我的转变。
这本小说写了几个人,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因某些抉择相同时而相似,又因抉择不同而导致最终的命运不一样,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
这些人的人生脉络因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选择而交叉在一起,不同的选择预示着不同的追求,进而指引着不同的人生。鲜明的人物形象各自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他们人生中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故事有时候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有时候只是某个人人生的某一部分。文中写男性与女性的情感萌芽,对男女之情的看法与执着造就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好似是从书外芸芸众生中选取的部分角色。作者以上帝视角推动着每个角色去寻找、演绎爱情,希望每个人物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诗人L捧着地图四处行游,只为寻找心中的爱人。导演N希望以拍电影的方式解构爱情。医生L一夜白发,此后一直研究人的大脑,希望能找到灵魂的存在。画家Z希冀画出梦中的那洁白的羽毛……所有这些行为都预示着各自的追求,以及最终的归宿。
跳出小说,看芸芸众生之所求。人从混沌中来,渐渐开启灵智摆脱本能的控制。见世间万物而生分别心,此后因万物有别而有所追求,就此造就形形色色的人。就像作者在行文最初遇到的两个小孩,与之问答,看古柏生与死。随后作者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有各种追求。这些追求似乎远在天边,偏偏脚下的路好像能通向彼岸。人生就像迷宫,入口在此处,出口则掩盖在复杂的路线之中,时而走到穷途末路,须得原路返回。时而左转右转,最后发现仍在原地。这个迷宫就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浑噩之时,迷宫就变得复杂。稍显清醒,才能清晰的看到来路与去路,寻到最终的归宿。
当下的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当下我所意识到的所有过往的我才是我全部的印象。每个活在今天的人只能意识到今天,那许多的昨天都在记忆中模糊。活在当下不知来路,不知去路,每个今天都似乎是随波逐流。我如何证明我的存在,需要借助我所接触的人和物,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和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相关。乃至某些时刻发呆,都能找到发呆的原因。要明了清晰的我,就要借助我全部的印象,接着才能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何要追求这些。人生才能因为这些追求变得有意义。
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2
现在,我们的描述,即对当代中国世纪末灵魂的描述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在此之前,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些公开的或隐蔽的寻根文学家,我们听到的则是一片或高昂或底回的精神挽歌,我们从中找不到真正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光的灵魂,而只有一股无可奈何的氲氤之气,朦朦胧胧,懵懵懂懂,凄凄切切,缠缠绵绵。我们见过了太多的肉的残酷和心的脆弱,我们总是被引向灵与肉的融合与混同,最终放弃灵的执着而向肉沉没,向浑沌沉没,向冒牌的灵沉没……
然而,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他不再从眼前的现实中、从传说中、从过去中寻求某种现成的语言或理想,而是从自己的灵魂中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并用它来衡量或“说”我们这个千古一贯的现实。在他那里,语言是神圣的、纯净的,我们还从末见过像史铁生的那么纯净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配成为神圣的语言,才真正有力量完成世界的颠倒、名与实的颠倒、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颠倒;因为,它已不是人间的语言,而是真正的“逻各斯”,是彼岸的语言,是衡量此岸世界的尺度。它鄙视一切伪装的粗痞话,以及一切矫饰的“真心话”、“童话”,一切自以为有深意的疯话和傻话。它理智清明而洞察秋毫,它表达出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而不陷入情感,它总是把情感引向高处、引向末来、引向纯粹精神和理想的可能世界!
这种纯净的、神圣的、普遍化的语言(它绝对是可翻译的,却并不损害它的艺术性),只有那种深怀着普遍人道情怀(而不是狭隘的种族情怀、地域情怀等等)的人才说得出来,才创造得出来。他用不着到现实生活中去俯拾那遍地即是的世俗言语,他自信他说出的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说着他们”的那种语言;这种语言也说着他,但不是让他独白,而是让他和自己对话,向自己提问,逼迫他在对话、提问和回答中努力振奋起自己全部的灵魂力量,放弃一切惬意的幻想和懒惰的诱惑,提起精神将对话进行到一层比一层更深处,使逻各斯的真理自由地展示在他心里,展示在读者面前。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是这样一场马拉松式的对话,读完它,我几乎精疲力尽。但我内心被触发、调动起了一股巨大的情绪,我愿再次生活在那种对话之中,面对我自己,面对人类和人性。
的确,《务虚笔记》中写得最精彩的就是那些对话,包括那些内心的对话、内心的戏剧、灵魂的拷问。当然,还有为这些对话作准备、作铺垫的故事、情节、景物等等;但这些细节无不蕴藏着一种情绪,是要在对话中释放出来、相互撞击并找到自己的确切意义的。在这里没有故意的浑沌,没有故弄玄虚、躲闪逃避,有的是严肃而痛苦的追根究底,是无法回避的语言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期而至,出乎意料,超乎常识,但却尖锐、致命、一针见血,稍有懈怠,一个人就会被彻底击倒,不敢斜视,落荒而逃,或是想出种种遁词和借口,自欺欺人。人们可以不把现实生活中的血当一回事,甚至往往还有一种嗜血的爱好,但唯独怕看心灵滴血,而宁可醉生梦死。史铁生不怕这个,他用一种普遍化的、谁都能懂的、因而谁都无法回避、谁都没有借口逃开的语言,刺穿了人们良好的自我感觉,把人鞭策到他的“自我”面前,令他苦恼、惊惧,无地自容。作者明明知道最终答案是没有的,灵魂永远不可能得到“安妥”(除非死),“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和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3
从我出生到现在的16年间,我所非常庆幸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离开过,现在的一切和十六年前的一切,至少从角色数量方面,是只增不减的。我惟一接触过的死亡来自电视里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能出现在的电视里的大抵都是或有才或有权的人,而这些人中,只有两个人让我流下过眼泪。
一个是唱歌的阿桑,她有很好听的喉咙,她的歌曾在无数个夜里给予我感动。即使她的《叶子》被名声远远大过她的.庾澄庆翻唱,那种温宛沧桑的力量依然只有阿桑能够给我。
而另一个,就是刚刚离开不久的史铁生老先生。我很少喜欢一个作家,可能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对这些老一辈的作家通常不抱什么好感,因为他们的文章总能变着法儿的让我的考卷上多扣一点分。可是史铁生不同,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就有一种再去看看他别的作品的冲动。老师在上《我与地坛》的时候曾说,地坛与史铁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地坛让他真正地活下来,是地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而我现在觉得,《务虚笔记》里藏着真正的史铁生。
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很复杂很难懂的书,史铁生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不明白却又另当别论。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几次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它。
《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一开始我以为只有C是史铁生自己的写照,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史铁生的影子,不止是身体上的,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现在的水平我似乎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对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的追求,W对O与N的选择,诗人L对爱情的探寻与流浪……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理清楚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分明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些词语:爱情,平等,生死,孤独,家……
更加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史铁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哲理的,是即使什么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它是回事儿的哲理。这在《务虚笔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中那段有一大堆年份的议论。那些看似跟你绕迷宫的文字里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过去与现在的时候仿佛在我面着交杂起来,本来应该平行的空间似乎受到了某块磁石的吸引开始错乱,认知前与认知后的时空穿插在一起。的确,我们目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传说”,在我们懂得运用脑子去记忆以前的那些故事,都是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的。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或段落在书里很常见。
《务虚笔记》不是几个下午就能消化的地摊书,在这本书的面前,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去好好品味。这样一本书,读一遍远远不够,在我以后的人生里,我必将一次又一次地重温这本书,它也必将带给我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向史铁生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4
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我看得不是特别懂,但是很喜欢。其中的很多句子,是我想过,但是没能准确表达出来过的。
比如:“如果我当时推开的不是左边这扇门,而是右边这扇门,那门里会有什么呢?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又将走上什么路呢?”这段话。这段话在文中反复被人物使用,诗人L问过,WR问过,文中的“我”也问过。有人说,这本书是史铁生先生的半自传小说。我在想,这肯定也是史铁生先生曾经想得最多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应该是什么样呢?
在内心追问的何止是他,我也总是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将会是怎样。闺蜜聚会,各自吐槽老公完毕,然后每人都说:我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选他,是不是脑壳有包。当我把这句女生常说的话转述给自称是我男闺蜜的人,他一阵冷笑:你们这些女人不过是想自己心理成熟,但是容貌依然年轻而已。如果时间能够倒流,我相信这选择不会偏到哪里去。
想想也是,正是因为那一刻,你的思维,你的见识,决定了你推开的就是左边的门,而不是右边的门,这是属于主观能动。当然也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比如疾病,逼着你只能打开左边的门,而不是右边的门。感觉有些绕。但是,怎么样才能不这样绕呢?方法是有的,那就是不去想这个问题,一切往前看。
这句话吐出很容易,做到又是何其难!下午,去爬山。心中计划好了路线,可是偏偏在岔路口的时候选择错了。中途也有过质疑,也找人问路了,但是我们没有纠正。因为,回答我们问题的人不断地告诉我们:“我们这里也很美!你上来看看就知道了。”确实还可以,山坳里头的樱桃花开得热烈,地膜上的草莓已经开始孕育。可是,我计划的那条路应该更美吧!心中一个声音不停地说着。
推开了左边的门,还会不断想着右边的门,那只能说明左边门内的风景不那么如人意。但是,基于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你不想去改变。或者,像爬山一样,有人在前面诱惑你:来吧!这里很美!
想改变,却又懒得改变。于是,选择问问自己麻痹一下。哈哈,有没有同款的?
务虚笔记名著读后感5
《务虚笔记》以错综复杂的时间轴展开,宛如在立体空间内的无数线条,不停地交错、纵横,每个不同的生命都有不同的灵魂,但却似又有着类似的遭遇,正如书中所说那便是“人生道路上性格的小小差异有如一块小小的石头,在我们曾一度同行的路上把我们绊了一下,或是不知把我们中的谁给绊了一下,使我们的方向发生一点小小的偏离”。
唉,命运是如此弄人,在一条长廊上迫使你推开了一扇门,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鲜花还是魔鬼,只是带着一丝好奇与后怕,轻轻转开把手,让外面的光亮静静流到门背后的黑暗中去,悄悄吞噬不为人知的神秘,不管是鲜花还是魔鬼总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似乎就是作者独具匠心创造的一种谜一般的存在……
小说有极其浓重的史铁生味道,那个在轮椅上不停的思考的灵魂的味道,交错的故事,就像是破碎的镜子,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都能从镜子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小说处处浸润着哲学的味道,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童年的影子、初时的生日、白色的大鸟、舒展的羽毛……在厅室层叠幽雅陌生的房子里,小小的男孩怀揣着计谋开始他的男人生涯;在漫山遍野金黄耀眼的葵花中,小小的男孩欣赏着花朵随着山势漫流记住了向日葵的香味;在藏着一万本书的屋子里,小小的男孩随着幻想看到了亚瑟的归来……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史铁生曾经说过:“世界上人很多,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又很小,一个小小的世界大约只在务实之际有所相关,一旦务虚,便有可能老死难相理解。”所以故事的发生大概便也在史铁生的心魂之中,真实与虚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在《生日》中,在“我”没有感知过的世界对“我”来说完全就是虚无,但是“我”却真实地经历过了。复杂的人物就构成了一个轮回,似迷魂阵,却又似乎只是一个印象,情节中这些人物已不重要,但却真实地构成了这部小说。
真实与虚幻之间穿插着偶然与必然。生活中的偶然也许就是命运注定的必然。小说中充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偶然,史铁生对于偶然的顿悟来自于他二十一岁时那突如其来的残疾,正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偶然在平淡的生活中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九岁的小男孩在那个下午的层叠的屋子里,偶然推开了那扇门,推开了他与那个小女孩前世注定的爱情;推开了那扇门,看见了那个静静卷舒的羽毛,羽毛从此占据了他画布的一角;偶然中听到了那个关于“野孩子”的对话……如果男孩推开的是另一扇门而不是那扇门,那么也许是另外一个世界吧,两个世界有或许在轮回中永远都不会重叠,现在一切已无从对症。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从来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去却又似曾相识的经历,这种不能仅仅用前世经历来迷信地解释,但却是潜意识里面对于一个情节的迷恋。《务虚笔记》中就用了这种大量的情景再现,同一个场景,如筒子楼、葵花地等,就像是一幕幕舞台剧的背景,上面换着不同的演员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中人物、背景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他们一遍遍饰演的那个故事,错综中逃离不掉那个挥之不去的印象,逃离不掉那个一遍遍重复的轮回。
不同的风景,同一个故事却一遍遍被演绎,而背后又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在命运无尽的轮回里,我们感慨,我们抱怨,我们欣慰,我们也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轮回中,史铁生的小说终了,我们的故事任然未完待续……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相关文章: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