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小说读后感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小编特地准备了第七天小说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第七天小说读后感1
我与大部分读者的观点不太相同,我不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只是一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书。
事实上,是大家对余华这部小说的期望值过高。通篇环境是在光怪陆离的死后世界,一如余华往日的荒诞,只是这次的荒诞,实在是让人提不起来探究的兴趣,基本上是社会负面新闻的缩影杂糅,叙事也平淡无奇,尤其是第五日的内容,索然无味,几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但余华将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很巧妙,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余华本就属于大师,而这篇作品几乎让读者觉得为了悲观而悲观,经常也有读者跳出来捂着胸口,我好悲,我好悲。然而,我觉得是一种无病呻吟,强行赋愁,对于很多悲剧,也没有给出合理的应对方法。
先锋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但本篇作品多处叙述重复多余,多处雪雾的象征性描写也刻意重复,倒是显得做作。
文章的主题大体上是对爱的追寻和歌颂:杨飞与杨金彪的父子情,杨飞与李青的爱情,张李二人整日吵闹的友情,鼠妹与伍超的爱情等等。社会一定存在很多黑暗和不公,但是我们依旧要相信,这些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可以信任,还是需要穷其一生去追寻。
正是站在死者以后的视角去写作品,才更能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相遇的每一个人,认真对待每一个选择;也正是那些喜悦,哭泣,悲伤,无奈,痛苦,后悔,才真正构成我们鲜活的人生。
第七天小说读后感2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寒假时回老家的书店刚好看到了这本书,但因为当时赶时间看了一半就走了。总算今天偶然学校里有借书活动,把后半截看完了。我读书不多,但想发表一下自己的些观点。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杨飞在死后身为灵魂的他七天里遇到的一系列事情。第一天讲述了他的死因;第二天描述了他生前的婚姻,与妻子的相识相爱后离婚,并作为鬼魂两人再次相遇;第三天写的是他的父亲,如何捡到的他,两个人的生活,以及父亲的得病离家出走;第四天被另一个孤魂“鼠妹”带到了一个空旷虚无的地方,即“死无葬身之地”;第五天交代了那个地方其他一些魂的情况并得到了他自己父亲的消息;第六天道出了“鼠妹”生前与男友的爱情故事;第七天“鼠妹”得到了安息,他也与自己的父亲相见。
首先不得不说,余华构想出的这个世界让我都信以为真死后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如果自己被火化,有自己的墓地,灵魂便可以得到安息。若都没有,则会到达“死无葬身之地”,但这里祥和,温暖,魂与魂之间坦诚相待,有鲜花,有鸟叫,可以在这里得到永生。但若在“死无葬身之地”时在现实世界有人为自己准备了墓地,可以选择继续在这里永生的活下去,也可以选择去得到安息。
再说它的现实批判意义。看到很多网友说这部作品不如他的《活着》《兄弟》,很遗憾以前读书不多的我只看过《活着》,这确实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刻画了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的生活,让我们仿佛重返了内战、大革命那个年代。这部《第七天》中当然穿插了很多当今社会暴力拆迁、贫富分化、官民对立、道德沦丧等的现实问题,读完了只觉得这个社会好黑暗。“鼠妹”和她的男朋友的“鼠族生活”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原来现实中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也让我知道了大城市里那些处处给人低头甚至四肢健全但也在乞讨的人原来也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社会远比我想象中复杂得多。
但书里感动人的地方也很多。杨飞与妻子的感情,养父与自己的亲情,“鼠妹”的爱情等等。
可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这就是我生活的社会,眼下的就是我的生活,如果去世,我会选择得到安息,还是选择永生在那个“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没有贫贱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人人死而平等的“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小说读后感3
真的非常佩服余华的才华,用七天的故事叙写了一本书。语言也是像往常的风格一样,平素但又有力量。读余华的书真的能够了解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在于讲一个死者因为没有墓地等问题重游故地,回忆起很多的以前的时光。因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灾中没有逃出来。回忆起她的前妻,父亲,邻居,亲生父母亲等等一切与他相关的人事。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切都太有缘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够相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杨飞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死后通过种种人的介绍,寻找,最终找到自己的父亲;杨飞死前没有见到李青,死后在寻找回忆的路上,来到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见到了李青等等有缘分的事情。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运安排那样的随其自然。
我想我能够明白余华写这本书的寓意,从这些死的人看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金钱和权力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还是在死后的生活。有钱死后可以有更好的归宿,不怕尸体被腐烂,不怕灵魂没有归宿。虽然没有钱死后生活的条件也没有很差,但是随时间的流逝,尸体日月腐烂,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缘分,希望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边的爱,但同时不要怕给予别人你的爱。
第七天小说读后感4
拿到书,迫不及待打开读,因为之前的《活着》让我特别喜欢余华这位作者,他的文字总是让人忍不住落泪。可能这本书存在着争议,有人说余华江郎才尽。于我而言,这本书依旧能感动我,就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情节尽管荒诞,却又令我感到无比真实,也许是因为其中影射出的现实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城市鼠族等等。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生活之于我们的遭遇比书中描写的更加荒唐。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沉浸在主角父亲的故事中,我相信世上有同杨金彪一样善良至极的老实人,同时为他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无力。这种无力感在我读到鼠妹自杀前写日志的那一段更甚,对于一个女孩子宣称要自杀的言论,不但无一人劝阻,甚至为她出谋划策怎样死在哪里死,“键盘侠”这个词不禁在我脑中浮现出来。
这七天像是在追朔过去,也像是追寻自我,也许只有明白且淡然地活完了一生,才能安静的离去吧!
他没有墓地,也许会像此地每个死去的生命一样,最终变成一具骷髅,再无皮肉之躯,看着这个世界的来来往往,听来的人一遍遍诉说他们的恩怨情缘,悲欢离合,只不过这些情感的感知终会因在这个世界时间的消逝而麻木和遗忘,最终彻底失去在那个世界活过的痕迹。
这里的人们永远也去不到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
直到我读完整本书,他在书中构建的“死无葬身之地”,在那个超脱的世界,人人“死”而平等,人们仅存的一点欲望也变得单纯简单。那里脱离现实社会的冷酷残忍,死后反倒比活着更加温暖,虽然讽刺,却让我感受到对美好社会的期许。
余华真的是把小人物的悲哀与善良写绝了,每一个渺小且平凡的人,都能在他笔下找到自我的缩影,这就是余华的魅力所在!
第七天小说读后感5
朋友推荐我看当代作家余华的《第七天》,其中就是以死人的视角对比现世和未知。她说我也许会满意。
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惊喜之余略有点失望。我以为探讨终极问题会是一本哲学意味极其浓厚的书,叙述角度是死人对现实、隔世记忆的关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神秘,超自然才对。刚开始抱着心静如水的态度进入作者构思的第一天,前两段竟令我眼前一亮:“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好感顿时油然而生。
结果,读至深处,当一个死人在纵横交错的记忆里,思忖生前最后的熟悉情景时,主人公开始不断回忆前世遇见过的人和事,一大堆现实问题扑面而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际关系淡漠、穷人卖肾、政府权力逐渐放大、强力拆迁,官商勾结,被称医疗垃圾的弃婴成为制度的牺牲品,金钱在权利面前也自惭形秽,就连亲情和爱情也只有在死后的世界才能两全。开头悬念起点设置过高,中间从铺展故事情节的部分慢慢写实,对“我”是个死人这一身份贯穿太少,读者容易对现实问题产生愤怒,亦或是被厚重的父爱所打动、从而忽视这个巧妙的切入点。直到最后,作者才对死后的世界倾尽笔墨,但仍旧不做意识上的渲染,重在情节的融会贯通和主旨的呈现,一切显得过于精巧和刻意,可谓是“现实主义”角度里捎带“超现实”的边角料,学者陈晓明说:“假如把现实比作镜子,把幻想比作卵子,余华的《第七天》是极少数存活的婴儿。”可是,和一些经典外国小说相比,作品的高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但也许是我最开始带着疑惑来读书的,结果内容“降格,就有点失望。
《打架》文章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