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五篇,欢迎查阅!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1
《史记》看完,要写份读后感,然而,读完跨度太长,记不起来都看了些什么,只依稀记得些少,模糊地有些记忆。
读完整部书,到最后太吏公自序,本来有些不想再看,看完才知道,所有全书的线索都在最后一篇。他写完整部书,然后在自序作总结,整部书的架构一目了然,对整部书又多一份了解,然后,恍然大悟,他写这部书的.线索,年份编排,从最早开始的三皇五帝到当代朝庭,按朝庭年份从早到晚一个一个地往后列,终于明白一开始读的时候懵懂不清,怎么读起来感觉混乱的原因,原来是自己对历史太陌生。整部书井井有条地编排出来,因为我们对人物朝代太陌生,读起来对时间,人物有颠倒的错觉,读熟后就不会了,特别是读到后面自序就更知道整部书是怎么按年份排下来的,计划再读几次。
读到最后的自序,看看太史公记录人物的原因,都是因为各人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对世人有贡献而记录他们,以让后人铭记,但是也是因为他们的后人不济,过于奢侈或者违背天道自然规律而灭亡,也应了那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道德经》也是看透社会变化,根据天道自然规律变化来写,警醒世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吸取精华,修身养性,切勿因贪婪而违失本性,违背自然天道,但是,又有多少人懂得自然天道?万事万物,人生于世,都要顺应天道自然,就如《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细细读来,越读得多经典,就越想读经典,对人生事物越是了然于心。
《道德经》写于《史记》之前,老子年代,还没经历秦国的焚书坑儒,很多史书,包括历代历史人物变化,他都清楚,而写就《道德经》,后人的书都是依据前人的著作立命,查阅资料文献写就,读《道德经》,能读懂就等于懂了半个宇宙规律。
《史记》似乎是证明《道德经》的著作。每一家世家,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朝代,都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更替,没有例外。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2
《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歌颂高尚的品德。
《史记》中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就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让我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了一点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圣贤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认为这才是读《史记》的最大意义。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3
《史记》这本书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不敢说我真正的读过它,我只能说我浏览过这本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130篇,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史记》以客观的角度来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能写好这本书的关键。他敢于用笔写出汉武帝的迷信鬼神等缺点,是作为一位史官最可贵的精神。
司马迁受尽折磨,用了二十七年在狱中写出了《史记》。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承受了他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作为一个史官,他放下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正直的记录者;作为一个作家,他写出经久不衰的绝美好作。
《史记》不是只有实用价值,《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真实,生动,性格鲜明。比如:《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和聂政,有着刺客的精神;《魏公子列传》中侯赢和朱亥,表露出市井人才的才智侠义;《陈涉世家》里陈胜和吴广,尽显起义英雄的豪情壮志,书中的帝王将相,市井之民写得活灵活现,看完之后回想一番,就像是电影一般的展现出来。
书中我最爱看《陈涉世家》,陈涉只是个种地的农民,但他不同于其它的壮丁,他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唤醒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那种敢于打破陈规,不怕列强的精神让我佩服。书中司马迁也给予陈涉高度的赞扬,这是在史记中少见的片段。最后成为了皇帝的汉高祖刘邦也安置了三十户人家看守陈涉的坟墓,定时杀牲祭祀他。可见,无论在是谁的眼中,陈涉都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史记》是一本充满文学色彩的史书,它积聚着坐在一生的心血,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4
历史是现实的写照,人类社会发展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不断更迭。有人说历史是最最好的教辅书。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看见我们的过去,预测我们的未来。这让我们在历史的轮回和变迁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从容,这些都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来对《史记》不吝啬赞美之词,它也完全配得上的这样的赞颂。《史记》是文学和历史的两座高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学界,探讨学习的典范,足可见其影响力。司马迁在受到极大屈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他的精神令人惊叹。正如他在《史记》中所提及的那样,成就伟业的人谁不是轻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绿的人,他只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就算是没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够创作出这篇经典,只不过这样的遭遇让人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部作品和作者的伟大。换言之,是理想让他有屈辱着活下去的勇气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很简单,但是如何活下来却不易。苟且偷生,享受残生不是司马迁所想的,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为他知道就这样死去,历史上将只会留下茶余饭后的笑谈。
历史上有很多像司马迁这样身处逆境的人物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的,盖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他们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都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我们当代人不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常人很难拥有的毅力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5
夏夜,仰望星空。借着月光,咀嚼那发黄的纸张。幼时的神话帮带,和今日的伟人事迹,无不在我的思议中留下印迹。星河中的点点繁星,演绎出一台台历史剧,展现着战争的场面。无数国家灭亡,无数国家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记载在《史记》当中。而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只有那些胸怀大志,近贤远奸的智者。他们,往往能流芳百世,受万民敬仰。
卫青应该算一个吧。
卫青,出生卑微。是平阳候家侍妾所生。幼时地位十分低下,住在生父家,却没有得到像其它兄弟的待遇,竟然只能去放羊。不仅不能把他当儿子,母亲和兄弟也把他当仆人看。卫青从来都没在反抗,然而卫青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甘泉宫。甘泉宫是关押囚犯的地方。卫青无心地四处走走。当他走到一个囚犯面前,囚犯看了看他,随后郑重其事地承诺,他将来必定封候。卫青没有听进去,当作一个玩笑话。谁知,这个不切实际的职位,最后竟真落在了他的头上。
元光五年,匈奴侵汉。卫青和几位大将军,一起征伐匈奴。此战只有卫青一军歼灭匈奴几百人,其余将军,或无功绩,或被活捉。因卫青奋勇杀敌,创了功绩,让汉武帝记在心里。
这一场获胜,便注定了卫青一生,都是在攻打匈奴中度过的。卫青,一个为汉朝国土,而奋勇抗敌的人,一个真正的英雄。我敬仰他,如果没有他,汉朝或许已经灭亡。卫青也因为抗匈奴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应证了囚犯的预言。
就在卫青在抗匈奴的同时,一个人也在崛起。他,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他的出现,使卫青衰败下去。卫青虽然衰败,可一世英明却留在了人们心中。他胸怀大志,忠心报国,让匈奴人没有掠夺到汉朝的一处江山。他是战场上,刀光剑影中永不倾斜的一面旗帜。旗帜上的“卫”,就是最好的证明。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卫青幼时的磨难,才使他在战场上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因为这样,卫青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卫青的身影,永远留在我心中。他是一个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伟人!才能让历史永远记住,让人们永远记住。
七年级学生阅读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