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五篇,欢迎查阅!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1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著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著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15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2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留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这是让人能够深思的名篇啊。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鲁莽,后悔,他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时候就看出了,不学兵法,只知光凭武力取胜,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而在最后,他终于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势已去,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他注定遗憾千年。
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坦诚,负荆请罪,都让我们学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些人遗憾千年,也有些人畅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岁月的洗礼中,但是这些纷纷琳琳的事迹,在史学家的笔中,总有一些是留下来的,总有一些是值得留下来的。《史记》中有很多遗憾,不过留下更多的是给后人的反思与考量。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3
今天下午,当明媚的阳光照射进我们的卧室,我捧着一本《史记故事》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妈妈走进我的我的卧室,对我说:“别趴在床上看书,那样对眼睛不好。”可我根本没听到,还是老样子继续趴在床上看书。
当我看到《赵氏孤儿》这篇文章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我被这篇文章中的公孙杵臼和程婴所感动,文章中的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自己主公的后代—赵武不被屠岸贾残忍的杀害而制定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公孙杵臼抱着一个假赵氏婴儿躲到深山里,然后让程婴去屠岸贾那儿告密,领着屠岸贾去搜捕他们。赵武保住了,可公孙杵臼和婴儿却遭到了毒手。
十五年后,赵武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将军,他们又联合别人一起斩杀了_臣屠岸贾,替他的父亲和公孙杵臼报仇雪恨。皇上又下旨恢复了赵家原先的封地,并且让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和封号。赵武决定让程婴留下来帮助他,但程婴说:“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继承了赵世家业,恢复了爵位,我也该到地下去禀报你的父亲和公孙杵臼了。”说完便自杀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为了自己的主人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人。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4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挣来的,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包含着父母的血汗。就是父母这样默默无言、不求回报的爱,才让我们能健健康康、无忧无虑地成长。
前不久,我阅读了使我受益匪浅的书——《二十四孝》。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孝感动天”的故事。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帝,是瞽瞍老汉的儿子。从小就懂得孝顺,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毫无怨言,对父母恭敬如常,对弟弟加倍照顾、关心。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神象跑来替他拉犁,神鸟飞来如他播种,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么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他们言传身教,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又让我想到几天前的事情: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胃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么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看着妈妈强忍着痛苦,我一咬牙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可是,天空不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诶,真倒霉,我只好躲在屋檐慢慢地跑到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她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是一路小跑。现在,正是妈妈需要我的时候,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全身湿透了。妈妈看着我,笑了。
孝顺父母是必要的,那什么是孝呢?当然,孝,无须甜言蜜语,无须惊天动地,多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微处见真情,爱在细微处,一杯水、一张相、一个电话、一句叮咛、便是生活里一点一滴爱的流淌。既然你孝了,就毫无怨言、真心实意地去孝吧!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5
我觉得《增广贤文》不但是成年人的智慧宝囊,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于是,趁着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与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礼仪道德、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风俗典故、天文地理。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是《增广贤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意思是:看到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实际上自己学起来才会知道很难。所以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也一样简单。我高声朗读着这章,突然我脑中飞快的闪现出一件让我难忘的经历。
那是四年级下册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兴趣班。一想到杨老师写书法时的样子,是那样的轻松,只需拿着毛笔在纸上挥舞就可以了。我多就想像杨老师那样,大手一挥便写出漂亮的文字。第二天上午,我兴高采烈的来到了学校的书法教室,心想:我自己也一定可以写得像杨老师那么好。杨老师先教我练基本功,抓着我的手练了几个后,便让我自己练。仍然信心满满的我握住毛笔。却因为不知要写好书法与起笔的轻重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刚起笔我就使劲的把笔尖压在纸上,不知我没有握好毛笔还是毛笔太滑,那简单的一“横”却是东倒西歪,我又加了把劲握住毛笔,把手向右推,可是写出来的“横”头很粗,身很细,而且很弯,难看极了。心想:我就不信了,这短短的“横”还能难倒我?我一手撑着书桌像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顽强的站了起来。我重振旗鼓,再一次拿起了毛笔,心想:上次因为头太粗,导致“横”很难看,这次我就不用那么大劲,头也不会粗,那“横”也不会难看。想着想着,我对这次写的“横”充满信心,相信一定会写得像杨老师那么漂亮。我起笔的时候没有使劲,一直到了尾巴,才使劲,本以为很好看的“横”,没想到整个笔画给人感觉轻飘飘的,没有精神。我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心想:明明看杨老师写很简单嘛,为什么我写就那么难呢?杨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们慢慢练习。”当时的我,还不曾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现在的我,读了《增广贤文》明白了,就是说:在旁边看别人做觉得很容易,一旦真正学起来就感觉很难。不要把轻易得到的东西,看得很平常。《增广贤文》中还有许多章给我不少的启示,例如,“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让我知道了不要嘲笑别人的年纪老了,因为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在岁月的杀猪刀下慢慢衰老直至死去。则“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会一直一帆风顺,好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你,即使花开得再鲜艳美丽,也会有有凋谢的时候。
高声朗读完了《增广贤文》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都将它视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因为它将这些道理都融于那精简又不失韵律的句子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体会。
古典名著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