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

若水0 分享 时间: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节里这样写到。而书中的安娜的生活,却由虚伪的幸福演化成了意料之中的不幸。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在文章中,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时代就嫁了人,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安娜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可又有谁知道安娜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小说中描绘出的安娜,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少女,花一样的少女,就像那人们花园里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间,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个善良而又贤惠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她又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间,并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她总是郁郁寡欢,强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灵深处。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邂逅了渥伦斯基,一个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热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网。他俩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却在分娩时差点死掉。

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终她仍和渥伦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在这虚掷的光阴里,两人的生活极为空虚。后来安娜回到俄国,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领域,但物是人非,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不再欢迎她,用冷言冷语将其拒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渥伦斯基也弃她而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并置身于新的农业经营。两人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隔阂而逐渐疏远,变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虽然依旧美丽,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幸福的空间或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最终,生活的苦闷,无人支持了解。最终,安娜带着自己那美丽纯洁的追求和梦想,结束了自己空虚的生活,卧轨自杀,了结了自己在空中飘忽不定的短暂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农奴制度改革已过了10年,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在建立,新旧交替,导致了原先建筑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念等一系列的混乱,动摇和崩溃。托尔斯泰怀这极度不安的心情紧张地思考和探索着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她在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几乎是并行的。能如此迅速而真实地通过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小说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塑造了在俄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安娜是一位追求资产就、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的全身心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却受到封建的传统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宗教教义的束缚与压抑。她对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她的行动确实是对贵族阶级的一个勇敢的叛逆,她的死不愧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反抗,这种叛逆和反抗是正义的,并且在世界进步人类中赢得了广泛的共鸣。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2

“妻子老了,可你还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觉得再也无法爱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样尊敬她,一旦遇到可爱的人儿,你就完了,完了。"这段对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称经典。安娜哥哥出轨家庭教师,被妻子发现,家里鸡犬不鸣,五六个娃离不开妻子照顾,他只好困囿于家庭,一次又一次请求妻子原谅,尽管他已经不爱她,但为了家,为了孩子,必须装出爱妻子模样。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种。陶丽,安娜嫂子。对她而言,何尝公平?毕生精力贡献给家庭,却遭来丈夫背叛,更难以接受的是他喜欢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师。自尊心碎了一地,却无法逃离,深思熟虚之后,还是选择原谅。但一切与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愿意再爱他,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记得看川端康成自传时,有个极深印象。小时候,川端康成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患眼疾看不见,常年闭门不出异常孤独。而他很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归都很内疚,发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来又内疚又发誓,明天还是依旧。这和男人出轨心里如出一辙,并非十恶不赦,人性使然。

我问身边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轨,能原谅他吗?好几个朋友都异口同声,坚称绝对离婚。但事实上,当她们另一半有风吹草动时,尽管她们不甘心,内心各种纠结,但还是选择原谅。这就是现实生活。从人性角度而言,一辈子只爱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种多样,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所有感情需要。现代社会又处处充满诱惑,只要你还有魅力,就不愁没人欣赏。你是愿意守着一颗无趣的灵魂,还是与他人竞争颜值百里挑一,灵魂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两难选择。人生是条流动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别流向不同河道,这条河才具有生命,否则,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来世一遭。这是对生命亵渎。

当然,男女得公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男权思想,要摒弃。婚姻是一项社会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治理需要。它违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诸多好处,彼此关爱,彼此取暖,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利于资源整合孩子教育。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来。其实,进出无分别,幸与不幸在于自身修练。经营婚姻需要智慧,每个人都要宽容,温柔以待人性中那点瑕疵。放过他人放过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3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爱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直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写。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后来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后来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曾经这么对吉娣说“您现在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快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美好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美好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可以冷静地观察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后来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特别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刻画得真实而深刻。从开始在富裕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谈论孩子的问题开始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自己的生活是嫌恶的否定的。到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富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处境,参加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特别迷人,特别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宝贵那么可爱,她在外面简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渴望和挣扎,矛盾与释然。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可以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可以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4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

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1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2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1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吧。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5

开始看《安娜·卡列尼娜》。这次的缘由是因为听喜马拉雅上的文学名著缩写演播节目,听到了音频。又想起以前上高中、上大学时都曾想过看一下这部作品——托尔斯泰的《复活》已经读过了,但《战争与和平》太长——所以就想读读这本《安娜·卡列尼娜》。现在终于如愿了,买了纸质书,开始看了。——这也可以看作是我的拖延症的一种表现吧。

这次的看书,是立体的看法。所谓立体的看法,就是将纸质书、电子书、音频广播、电影(多个版本)等各种艺术形式同步读、听、看。看一段书,利用跑步机上的时间听一段音频广播,再利用周末或者晚上的时间看一段电影,并把几个版本的电影进行比较观看。因此,这次看书的印象也比较深刻,看得虽然慢,感想却也比较多,收获应该比只看纸质书来得多一些。

这次买的纸质书,还是从网上买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丛书,草婴译的版本,2007年8月1版,上下两册平装本。

先说一下书的开头一句话吧。不是全书题记的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而是正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有些新的版本译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相比较来看,草婴的译法注重了上下句的对称,句式整齐,节奏统一,有一种和谐规整之美。新版的译法则比较通俗,比较口语化一些,而且说得更细致一些,降低了理解的成本。还有一点,字数更多,稿费更多,呵呵。

再说这句话的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这是共性,也就是普遍性。不幸的家庭各不同,这是个性,也就是特殊性。从现实的生活中来看,幸福的家庭应该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和睦,互相理解,互助,亲密,关爱,宽容。不幸的家庭确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因为意外灾祸,有的是因为疾病与伤痛,有的是因为背叛与猜忌,有的是因为贪婪与吝啬,有的是因为无知,有的是因为懒惰,有的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可见,文豪之所以成为文豪,就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进行概括,而我等凡夫俗子却要用一大段话,啰里啰嗦却还没有把话说全说清——这就是差距啊!

然后谈一下奥勃朗斯基(以下简称其小名斯基华)的外遇。斯基华的外遇对象是自己家孩子的家庭教师。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这种事情迟早会被发现的。即使妻子陶丽是一个多么愚笨、多么真诚、多么善良的妇人,她也会有女人的直觉,对这种事情她一定会发现的。事情败露之后,小说里写斯基华还在早上醒来时照例去拿帽子——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睡在沙发上而不是妻子的床上,写他自己吃完早餐喝完咖啡后满足地打了个饱嗝并露出了微笑,写他照例去办公并和同事们——多数是下属们谈笑,这些都让我们看出他是那种心比较宽——这是一种好听的说法——的人,其实质是一个没心没肺、处事毫无原则的人。但从他后悔的种.种表现上,我们也还知道他并非不可救药,至少他想请求妻子的原谅,想保存一个完整的家,并且为此还搬来了救兵——他的妹妹,全书的主角——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当然安娜的到来帮了他的大忙,是她的一席话让陶丽原谅了丈夫。斯基华的外遇事件作为全书的开头,我想是托翁的刻意安排吧。这件事引出了不少人物,也让每个人初步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而且斯基华也是安娜与伏伦斯基见面的重要原因——这种由次要人物先出场再引出主角的写法好像很为文学大家所喜爱——曹雪芹不也是让刘姥姥进荣国府去牵出了全书的主要人物吗?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800字5篇范文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最新观后感600字作文5篇

看《安娜卡列尼娜》世界名著最新观后感600字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500字五篇

看名著《安娜卡列琳娜》的个人观后感5篇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观后感600字5篇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00字精选

复活读书心得1000字5篇

高中生《苦难的历程》观后感800字范文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高中最新读后感10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