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1
《局外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分成两个部分,通过完整细腻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凡事无所谓、却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冲昏头脑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我"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暂时光中不带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养老院见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皱纹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写,同理心强的看起来易感生悲悯,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尔索,亦难免生出对人类病老发展状态的厌烦情绪。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导致母亲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乐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咸不淡的答应、皮条客需要帮助诚恳的拜托便身体力行的给予乃至最后稀里糊涂误打误撞的枪杀了毫无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却让一个冷淡无情、游离于社会大众标准之外的局外人形象无比丰满。这部分的“局外人”强调的是主人公默尔索顺从个人的性格特点主动选择的离群状态。
第二部分开启了“我”被投入监狱到庭审判定死刑过程中观察生活的视角。
从初入监禁生活的不适到习惯了后的内心安逸,同样以对命运走向无动于衷的旁观姿态,继续着逆来顺受的随遇而安,没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标准啊的牵绊、一心关注自己的生理状态的人生真是蛮新奇的。
尤其是庭审过程中对一心指控其预谋杀人的检察官的喜爱,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对立实质。细究起来,检察官实际上与他竟是同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断章取义的理解着生活、并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检察官因为身负职责而过于强调社会规则,关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虽然他采取的诛心审判导致了默尔索被判死刑,但这与默尔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悦的生理感受中就开枪误杀了无辜人的行为对比起来,也并没有更残忍更恶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需要忏悔、对别人的关爱(玛丽的爱情、神甫的引导)无动于衷、生无可恋死亦无可惧的情感缺失的随便心态,让默尔索自然而然的放弃了上诉申辩的权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将被绞死的判决。在等待死期来临的监禁生活里,百无聊赖甚至以重生的视角想象起围观绞刑的场景。
这一部分,“局外人”强调的是庭审“我”过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没有发言权的异状。这种情景,其实很像命运之于人类,走向与本人并无关系了。
不过是人间走一趟,生死何妨。了无牵挂,真洒脱的人生哲学。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2
容纳与宽恕,荒诞与可笑,孤寂与沉沦,自由与拘禁。面对世界这样的现状,于他,本就是无所适从,究竟该何去何从,或许,放手和屏蔽是他的选择,于是成了局外之人――题记
在最后的法庭上,默尔索,被控告杀人的主人公,面对众人谴责,法官的赤耳面红,他,一再沉默,安静的与世无争,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有一线生机,但判决却是死亡。他不畏惧死亡,却恐惧社会对自身的掩饰。
我尚记得,默尔索曾多次与社会“脱节”,没有在为母亲送葬时痛苦,第二天反而与女友温存。这样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之人,倒不如说是他先抛弃的社会,他赤城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却算不过众人眼中自己不过是妄自菲薄。社会掩饰它的,那他仍要热爱属于自己的光明。
然而文末,默尔索说:“长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这声妈妈,喊的有多心酸又或是多么亲切,这个社会不理解他,压垮了他内心最后一根稻草,只剩躯壳苟延残喘。他本也是一个常人,一个能享受社会温暖的人,历经沧桑,最后无可奈何的接受了社会对他的骂名,接受在他人眼里自己就是异类。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灵的精神压制?
还记得曾经,默尔索何曾不享受过属于自己的温柔,女友玛丽和好友雷蒙,他们本不是同样的人,却还是成了同样的人,要说无辜,谁不无辜只是他们在最后使他感到苍白无力。只因他离经叛道,这抹温柔转而暗藏冷锋,是刺骨的冷漠啊。可默尔索究竟离哪本经,叛的是何方道?我们不能说那时的社会有多么的虚伪和现实,没有掩饰的社会不过是一座空有支架的城市罢了,一个容不得独特的社会,最终可怜的是与社会背道而驰的局外之人。
那个只留有一抹孤影,站在监狱墙壁前的默尔索,面向黑暗却想到无比广阔的天际和季风吹向大海时的情景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至少这双眼能在他人生的结尾增添些许色彩。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最后的最后,尘埃扬起,任污垢弥漫,飘飞,却抵不过一束阳光,就此涣散。
在世界上有多少个“局外之人”,有时怀疑自己是不是异类,他们生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不善言辞,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不让别人看破自己,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孤独而脆弱,他们鲜少流的泪,也都流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在面对人多的场合下,他们默默的走向角落,与其说是畏惧,不如说是内向,可人生而无畏不是吗?就像默尔索一样,他们这群人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光和热。
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都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人何以无际,只是尘灰太多,局中之事尚未明了。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3
“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4
《局外人》是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这本书篇幅简短、描述平淡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我一睹为快的好奇之心。可能因文化差异和时代背景不同,一开始我是不喜欢主人公默尔索这个人的,也不是很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情感,但读完全书却感觉某时某刻自己的内心就住着一个默尔索。
一、不符世俗,荒诞奇怪
该书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到最后关进牢房进入司法程序,都是一步步按照时间顺序在描写,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表现的冷漠,及对玛丽的感情态度,还有莫名参与到雷蒙的事情当中,很多行为和言语都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标准,后面杀人的过程更是荒诞奇怪。本不荒谬的事物在一起组成了那样一个荒谬的世界,默尔索的过失杀人以及不信让他在“预谋杀人”、“丝毫没有人性”、“最藐视最基本的的社会原则”、“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罪不可赦”、“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等字眼下被判处了死刑。加缪可能正想通过这种荒诞来阐明他心中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结果是由人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从而以挑战的姿态接受这个荒诞的世界,以现世对抗来世。
二、遵照本心,并非无辜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回顾全文虽然不是完全看懂,但这个部分确实我最欣赏的,在检察官的强硬和神父的歇斯底里下默尔索能坚持自我,完全不理会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强加,不信就是不信,爱咋咋地态度,我却莫名对他产生了一份好感,既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还不能保留一份自我吗?
不过话说回来,默尔索并非传统意义上被冤屈的形象,传统上那些人是完全无辜的,但默尔索不是,他确实杀了人,确实有罪,只是倒霉在被司法机关妖魔化了,面对法律连自我申辩的权利都没有,这个一直是局外人的人在自己的审判中被架空、被取代,自我又成了自我的一个局外人。
三、读后有感,刍荛之见
《局外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微妙,荒诞之中亦有赞赏之处,不喜欢主人公的很多行为言语,却又觉得自己有时就是他的一个缩影,“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的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加缪这一论点触及我内心深处,可能是这种微妙感最好的解释吧。默尔索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不禁让我联想到近来的刘强东事件和女博主咪蒙离婚事件,搞不明白这社会怎么了,正如《呵旁观者文》中所说:“天下最可恶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比起真相,这些起哄的人更愿意相信听说的、更丑陋、更热闹的。
这个世界从来都只有三种真相:真相、别人口中的真相、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人生的高度,我想不是你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守住了多少底线。生活的状态也没有哪一种优于另外一种,人们往往忽略了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应该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伤害别人。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5
机缘巧合,读了加缪写的这本书《局外人》。后来才知道,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能读到他的作品感到很荣幸。
这本书不厚,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寻常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杀人案,最后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因为自己所谓的“漠不关心”,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酿成了悲剧。
看似荒诞,但很现实。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的这一句:“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可以说这是他做人的准则,也奠定了他悲剧的结局。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主人公活的很真实,但很遗憾,他的这个“真实”与整个社会推崇的道德标准以及主流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什么又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标准又是什么?难道母亲去世哭就是道德,不哭就是不道德?这让我想到了“道德绑架”这个经常被提及的词。
我们好像每个人都受到过道德绑架,好像每个人也都自觉不自觉的道德绑架过别人。曾经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话题:“对恋人隐瞒的秘密”。顺着这个话题我在那个平台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恋人向我隐瞒他有可以致盲以及会遗传到下一代的疾病,得知真相后我选择了分手。这个故事分享出去之后,引来了很多的争议,有支持有反对,甚至还有讽刺咒骂。道德绑架的言论更是层出不穷。“渣女、不配拥有爱、祝你全家不得病等等等等”。
我看到这些评价,感觉就是很可笑,不想去反驳他们,也不想去评价他们。也许他们认为自己很高尚,有一种优越感,价值观很正确,站在道德制高点。但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所谓的崇高的道德标准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社会上这种例子更是层出不穷。如果我生活在摩尔索那个年代,也许我也会得到法庭死亡的审判吧。
许多时候,当你用自己的想法评判你观察到的事的时候,也许你一开始就错了。闭上嘴巴,用眼睛去观看世界,用心去体会世界,其实世界很美好。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