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800字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激荡三十年》描述的是现时中国企业界中中流砥柱的一群人,也描述着在这三十年里流逝的一些人,一些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自从走进文学这个死胡同里,我就很久没有感受过与它不相关的阳光,有时候,总以为除了它,我再也找不到比它还温暖的定义。可是,有一天,当我在图书馆闲逛时,那五个字,仿佛是一道极光,深深的吸引了我—《激荡三十年》。

和往常一样,又开始迫不及待,又开始挑灯夜读,但这往常,我却用了三个夜晚,仿佛在读一部“小说”。这本书,来自于吴晓波笔下,分为上下卷,以1992年为分水岭,记载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更加令我感动和惊讶的是,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或许那三十年,是谁也不能忘记的三十年,它整整激荡了接近半个世纪,激荡了那一时代的前辈。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闭上了眼睛,重新的感受作者那激扬的文字,他表达出来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是那么真实,充满了血肉。我只知道,这段历史的独特性会让我们这一代人铭记,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一切都被感知,都被鲜活。

书中,主人公多到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冠以他们企业家的名称。三十年前,这样的名字几乎意味着囚徒和牢狱,但在今天他们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复杂商业环境中谱写了当代中国企业史。他们中很多人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很多人却坐进了牢房,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而让我又时会常感到无奈的是,历史最终将改革的失败者遗忘,骨子里的传统意识让我们从对牟其中、储时健们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映射了改革过程中法制和价值评判的矛盾、即使到了如今,依然还是一样。有时候,我会想其实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滞后的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

其中,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对于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正如吴晓波作者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曾经在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我们或许可以试着不去苛责任何改革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但我们有时候应该避免更多的健力宝更多的李经纬出现,在产权重置这种敏感的字眼上,政府和企业更应该有的是远见和共识,而不是将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体制下仍旧坚持计划年代强势监管,那仰天含泪的一幕实在太过悲情。这南方汉子,永远值得我尊敬!

此外,还有他—史玉柱。若与李经纬的晚景凄凉相比,史玉柱更像在囚徒中重获新生。这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英雄在三十年的改革史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虽然至今我仍然无法在道德和商业的双重标准下给予其准确评价,但我们所要尊敬史玉柱的唯一理由是——在经历了那样天堂和地狱般轮番煎熬,他依然相信自己,依然在中国最繁华的金融商圈叱诧风云。

其实,书中值得我们欣赏和反思的,还有很多很多。正如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但它仍有我们反思的地方,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更应铭记!”

这记忆是辉煌,但其中的苦涩,我们应该体会,应该懂。我永远都知道,正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得打拼,才会有我们这一代人得幸福。你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尊重。

《激荡三十年》谢谢你,现在,我懂得的,感恩的,比以往更多。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双城记》

从1978-2008,中国由开始改革到如今渐入深水期。这三十年并非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经历了挫折,怀疑,收缩,跃进,这三十年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其中有悲剧,也有喜剧。于是有人发大愿心,用大智慧,记录下了这三十年的变迁。这份记录,就是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先生68年生人,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生。长期从事财经报道工作。著作包括《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等。享有盛名。在2004的某一天,正在哈佛大学访问的他,突然被从天而降的使命感劈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去写一本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于是开始记述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

作为一个著名记者,他亲身经历过许多大事件;同时作为一个有深厚经济学功底的学者,他也可以对一些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吴晓波先生最终选定了以企业和那些兴办企业的人为主体,将30年的改革过程看成国家主持的国企,民业,外企不断博弈的利益杀场,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栩栩如生的改革发展图。也许这里没有大人物眼里的政策设计,没有实权派关心的民计民生。但我辈看了以后,却会被勾去许许多多的回忆,然后再一一归于清晰,并感概一声:确是如此。

改革还没有走向尽头,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现下的我们,面对了反腐,经济结构调整,缩短收入差距,政治体制改革等任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眼下的局势更加严峻。但是这是中国跨入富强之林必修的一课。哪怕悲观,失望的论调尘嚣直上,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犹如美国在四五十年代,日本,香港在六十年代所经历过的,是生产前的阵痛。只有勇于面对,并闯过这关,我们才能真正发展。犹如吴先生所言:“他们(富有原罪的企业家,官员)其实并不陌生。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的财富积累初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群,而且必然会出现这些人......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庆国泰民安,祝祖国繁荣富强。60年,我们可以看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尽管我们并不能细述它的全过程,但是近二十年的变化也同样是令人激动,让人难忘。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里,中国真正崛起。制度的革新,企业的变化,中国企业人的成长,思想观念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发生在这几十年里。现在看来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但若细说这30年,又并非一个30多年前和今天的生活对比反差所能一笔带过的,那真的是一段跌宕起伏,激荡的时期。

《激荡三十年》,这不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它记录了这30年的点滴,记录着真实的历史,有喜有忧,毫不夸张,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主观,就是平平淡淡的细细道来,却让人信服,让人回味,让人想象着那个年代的境况……

我体会最深的几点1、历史伟人——邓小平2、这也是一部中国企业史3、机会在于把握。

历史伟人——邓小平

这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公认的了,但我再提出来,真的是看了这部书,更加坚信、也更能体会到这点罢了。

对于我来说,1978年实在是一个如此遥远而模糊的年代。1978年的中国与世界,彼此是那么的陌生,而它们各自面对的生活又是那么的遥远。改革开放政策,无疑使得中国开始面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认识中国。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开放政策更是小心谨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等,尽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真正预料,中国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与挑战也是无法估量的,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事实也同样证明,的确如此。乍热骤冷也时有发生,这不仅考验着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且考验着中国政府,考验着邓小平。

“客观地说,邓小平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掌控的时间里主导了整场变革的节奏。这个小个子的四川人有着惊人的坚忍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据与他亲近的人回忆,当面临重大决定时,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抽熊猫牌香烟。当他做出某种决策后,却很少有人能够变更它。”他是一代伟大的政治家,以他的独具慧眼、果敢、坚定引导了中国的巨大变革。邓小平的多次南巡,以及1992年的南巡讲话都使得整个华夏民族为之一震,中国仿佛被注入新的血液。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不仅表现了邓小平1992年在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举措,更是抒发了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热爱之情。

1997年香港回归了,尽管敬爱的小平同志没能亲眼看到,但他的心愿已了,香港回归夜空绽放的礼花必定有一朵是为他而开,并且定是最绚丽的一朵。

一部中国企业史

可以说历史的有血有肉的真实感就在于人,30年并非仅仅是国家宏观的改变或者说是宏观的飞跃,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企业。这样你就会发现,30年的进程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地前进,而这些曲折的背后也蕴含着不同人、不同企业的不同命运,用“激荡”这个词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草民史’。这或许是混沌的所在,或许,也是历史的真相所在。”作者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们的自私、愚昧和错误,待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当然他们也只是“一群小人物”,也许没有别的称谓更适合这一群改造历史的人们,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将在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在书中看到很多大企业垮下。似乎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处身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当然企业的兴衰不仅和企业领导者密切相关,也和外界的形势有一定的关系,像改革开放,中国入世。随着宏观调控的松动,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又被点燃了,甚至有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企业如何找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真的是像柳传志2004年说的那样“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经历时间的磨砺,很多企业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经受时间的磨砺,在无数的挫折中走向成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它跟几年前鲁冠球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海尔是海。”——张瑞敏

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用清晰而富有战略气质的语言勾勒出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公司的使命与精神。他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诸多中国公司共持的理念。也是透过这些理念,人们看到一代具有自主意识和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家群体已然崛起。他们跟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厂长有很大的区别:更独立,更自信,更有国际化的眼光。海尔是第一个系统性地推出“星级服务管理”的中国企业,它建立了一整套高标准、精细化的服务管理模式。海尔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庞大的服务网络,这成为海尔电器多年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成为可能,这也是中国每个企业人共有的使命,同时也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机会在于把握

其实看过这本书还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觉察,并把握住的。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这是作为商人或是成功商人应有的敏锐,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般,感到了气候的变化。也许机会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而机会又并非真正的平等,因为看到,并不一定能抓住,能把握住。而柳传志就是现在的联想总裁。

还有,能否把握住机会还受到观念的限制,‘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个体户”,也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这个社会印象一直要到“万元户”这个名词出现之后,由蔑视到暗暗的羡慕,再到全社会的无度的称颂。20年前的国营和集体企业都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很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一切的社会功能,“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一个工作岗位是很珍贵的,是可以“世袭”的,父亲在退休之后可以马上指定一个自己的子女顶替,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得像“一个更大的家庭”。’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在观念改变的驱动下,一步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把握住一次又一次机会。

中国的经济变革常常让人生发出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感慨。这一段历史,从来不是按照人们预想中的路线一丝不苟地前行的。更多的情况是,一条又一条的岔路总是在最意外的时刻出现,它让人们的智力和承受力面临极限的挑战。正如发生在1997年的景象那样,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亚洲金融风暴的陡然爆发以及国内市场的空前萧条,却“意外”地让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进程突然加速。

上苍尽管令中国这头巨狮沉睡了很久,但其还是怜悯它的。它让这个国家在1949年结束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乱,然后举全民之力,开始了一场颇有军事色彩的农业和重工业建设,在1978年以后,它又让国家的成长主题从主义之争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于是,在十多年之后,当互联网这个幽灵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里蹿将出来,搅乱整个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时,已经初步完成了体制和观念转轨、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民间资本力量的中国正好踩在了这个转型点上。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再迟十年,或互联网的浪潮提前十年到来,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格局。

之前有热播的《大国崛起》,只可惜并未看到中国的影子,但是如今看到中国的崛起,民族自豪感陡然而生。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这种力量可以叫爱国之情。再次祝愿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

为了响应学习型团支部—读书月活动的开展,我从我们08二支部读书月第三期活动推荐书单中选中了这本扣人心弦的书——《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叙述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它也是一部中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瓦解,祖国崛起的历史。本书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就如作者吴晓波自己所说的:“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他站在民众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前进。

荡三十年读后感5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己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天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段激荡的岁月中,人们情绪激昂,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蠢蠢欲动,但终归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反复,市场冷暖的变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与企业家。

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只有在激荡中保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900字5篇相关文章:

执行读书笔记900字5篇

圣经读书笔记900字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900字5篇

人生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900字5篇

影响力读书笔记900字5篇

人生高中读书笔记900字5篇

高老头读书笔记900字5篇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900字5篇范文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