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资本论》读书心得2020

《资本论》读书心得2020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资本论》读书心得范文2020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本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书心得2020

资本论读后感1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 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 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 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 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 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 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 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 发展和克服的过程, 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 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 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 现。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 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 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 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 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 就是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 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 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 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 系,一个影响到地球 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 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 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 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 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 含义, 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 其 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 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 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 在新的商品生产 1 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而不能创造价值, 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彻底的一元价值 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 130 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 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 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 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 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 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 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 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 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 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 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 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 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 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 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 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 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 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 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 了许多新特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 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 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 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 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 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 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 GDP 的 1/3 以上,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大大 提高,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 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 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 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 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 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 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 2 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 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 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 条件下, 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 也承担 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 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 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 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 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 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 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 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 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 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 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资本论读后感2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父亲的书橱里,很厚的精装本。

那时,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的副主任,挂着将衔的教授。专门给那些到这所军队高等院校来进修的团级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时候我很好读书,曾经翻遍了父亲,还有母亲的书橱。为此曾经遭到父母亲的严斥,而且把书橱上了锁。因为他们的书橱里,不仅有诸如《资本论》,《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有像《红楼梦》、《西游记》与《战争与和平》一类的世界文学名著。他们不希望我过早去接触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可不管他们将钥匙藏在哪里?我总有自己的办法找到。于是,他们的书橱,还是被我彻底翻阅过不止一遍。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会如此的大胆与离经叛道。其他,包括三个大我很多的姐姐,在书橱被锁后,再也不敢去偷看里面任何一本书籍。我是翻阅这些书橱面的人。

当然,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对《资本论》这类书籍感兴趣。吸引我的是里面像《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等大批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知道《资本论》是写的什么?大约在初中二年级。我走进书房时,看见父亲在读这本很厚的书,便随口询问了一句。父亲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那时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马列主义教科书。作者就是卡尔。马克思,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我曾经不经意的朝着那本放在父亲案头的厚书撇过一眼,而已。

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书的实质内容,是开始以后,我已经去了宁夏的建设兵团。在连队发生“关于真理”的大辩论时,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里,还有他们那些大字报上,听到和看到关于“资本论”中,可能是被断章取义,或者完全肢解后的只言片语。

第一次自己翻开这部经典著作,是我走进大学校园以后。我是读中文系,像这类教科书并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为读中文,也要读些诸如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副科,曾经做过最简单的翻阅,几乎连一页字的读书笔记也没有做过。

归根到底,我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资本论》。

这些天突然打算从头到尾认真阅读和学习《资本论》,其实并非无的放矢的一时间心血来潮。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间,恐怕更是少有人会去读这样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在,甚至已经在广大群众中严重缺失。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在当今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正在遭受到严重挑战,正在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篡改与攻击。

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信仰马列主义的人。于是,我决定认真地从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想通过学习来弄明白,中国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当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过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总还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读的第一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资本论》。

资本论读后感3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 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金融与《资本论》

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也在变化和发展。从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萧条,繁荣之中不断循环。《资本论》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阐述?能否看见泡沫经济之后的真相?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1)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客观来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涵着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二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关系的破坏。但这只是“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马克思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基础。他发现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没有生产过剩危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工业周期阶段的变换“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2)虚拟资本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阅读马克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

2003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资本论读后感4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原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为了让所有对《资本论》有兴趣的读者都能读懂此书,本书采用图释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作了补充说明,全书几百张精美彩图,均与书中知识点有关,并且每张彩图下都有图释,更加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关联。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

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

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

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

我们甚至不曾想过法律可以这样:它对大多数人为何沦为流浪者在所不问,甚至鼓励把农民沦为无产者的行为,但它却对流浪者施加酷刑,并要他们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而没有人“愿意使用”还要被割耳朵。多么残酷的讽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已经被剥夺,劳动市场早已饱和,法律却要求他们“从事劳动”,否则就对他们施加酷刑。

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对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转变为这种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剥夺者。可以这样说,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剥夺者的工作。

法律还在另一个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虽然规定了工资的最高限度,但从来没有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例如,伊丽莎白的学徒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支付高工资的人,监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则监禁二十一天”。

有关雇主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契约以及解约期限等条款规定,对违约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诉讼,而对违约的工人则提出刑事诉讼。工人的状况极端恶化,货币工资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的程度。

正如亚.斯密所说:“每当立法机关企图调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间的纠纷时,它的顾问总是雇主。”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些法律变成了可笑的反常的东西,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始积累,造就了大资本家。

“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资本论读后感5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产生结果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读书心得2020相关文章: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优秀范文

《资本论》读后感-读书心得最新范文5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5篇最新范文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心得400字5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理想国读书心得2020

2020活着读书心得300字5篇

励志书籍读书心得2020

《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读书心得2020

2020世界读书日读书心得作文五篇

49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