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学有感范文800字
推荐文章
主要内容是对经济学能做什么,实际上也是从特定的角度,试图给予这个问题一个解释。也许这本著作的观点不一定异常深刻,事实上,全书用的都是经济学教科书里非常基本的原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学读后感1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边上加强我自己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个累积。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并且,由于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度,分析问题比较感性和片面,这部书能让我从经济,数据或者其他方面的角度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也因此,对我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帮助。
其次,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
再其次,我认为应该要革新思想。从16年的思维相比,我自己觉得进展的比较缓慢。有革新的需要。实际上,换个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产生很多惊奇的发现。这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因此,换个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要乐观,相信的去看自己。释放潜力。而经济学原理能让我达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
如果对经济现象和事物不加以考察和了解,又怎么能在未来的商业判断中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呢?
这本书说了哪些知识点?
因为没有读完,因此我只是把书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他们是:
成本,价格,需求,偏好,边际效用,货币,交换,分工,国际和国内贸易,专业价值,最大化效用,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以结果为准的思维方式。
成本:成本是一个物品或者劳动力所付出的财力或者精力。成本越高,意味着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有价值的东西越多。在商业行为中,要充分考虑到成本的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挥霍。这意味着浪费。精简和高效的成本控制,也许是一个较好的能控制成本的方式吧。
价格:这是消费者对是否购买一件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判断要素。物美价廉,这常常应用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越高的物品,理应提供的价值越高。比如豪车,苹果手机,甚至是家庭影院,一套房子。这些产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同样,价格越低的产品,提供的价值也就越低。如一刻大白菜,一个纽扣。他们的应用范围往往是单一的,并且是短时间的。
价格和偏好要组合起来分析,就容易知道消费者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去购买一件产品了。
这可以作为以后商业和市场产品投放的一个考虑点。具体模式是:
价格——提供的价值如何?
偏好——感性消费?是否是盲目的?是否是根据普遍的偏好行为,来觉得一个产品是否值得购买?
需求:这和刚才所说的偏好,价格也一起结合起来分析。需求,也就是供需关系。是觉得一个产品投入市场是否能得到欢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需求,一个苹果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市场,尽管设计精美,但价格过高。一辆豪车价值几百万,提供400KM以上的时速,但如果没有需求(比如政策因素的限制,速度的限制),买了就等于废品。因此需求是确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验证的第一要素。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能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那么所定义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失败。
一个工厂,如果不能研判市场的需求,所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就难以得到验证。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供结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只是闭门造车,那么结局就不尽如人意。
因此,注重需求,挖掘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先有产品,还是先有需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产品优先意味着创新,但并非漠视市场的需求;
而根据发掘的消费者需求,就能适当推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高效。
举个例子:北京的雾霾这几天是非常严重的,而防雾霾产品也是比较热卖。这就是刚性的需求。在市场上,有哪些牌子?比如著名的3M,小米,其他的一些款式品牌。
根据国内实验室的测试,不同牌子的防雾霾口罩的过滤效率并非都一样,有些可以达到80%,单有些只有50%,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也就意味着,即使品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如果质量(也就是价值)无法达到要求,也容易遭到市场的唾弃。
对于雾霾口罩而言,价格有高的,几百,有低的,几块钱。他们的防霾效率当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买几百块钱的高效率防霾口罩呢?
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解释,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包括了价格,偏好,预算能力。比如说:收入低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对于质量好的口罩是青睐的,也就是偏好这一类产品。但是因为价格偏高,预算受到了限制,只能买低价的口罩去应付了。
相反,中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有能力去购买几百元的口罩产品,也偏好这一类,价格并不是什么难题。因此,名正言顺的去购买这类产品。
从上面的现象可以发现:如果从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他们的预算情况分析,就可以对产品在市场目标群体是否是理性的,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边际效用和最大边际效用:
张维迎在鲁滨孙经济学中的例子作为解释:鲁滨孙和星期五他们俩,一个能从树上摘椰子,一个会从大海里捕鱼。由于两个人的捕鱼和摘椰子的能力都不同,因此,也就意味着有高效和低效的区别。
假设鲁滨孙摘椰子的效率比星期五高,而星期五捕鱼的效率比鲁冰逊高,那么两个人就可以通过各自的力量获得椰子或鱼,然后进行部分交换。在交换过程中,1个椰子和1条鱼的交换能力是不同的。假设是2个椰子,换1条鱼。而鲁滨孙对椰子和鱼的组合有一个满意度。
当椰子和鱼的`组合满意度达到最高是,这被称为是两者产品组合的最大边际效用原则。
什么是边际效用?通俗说,就是多出1分钱购买产品对整体的幸福或者满意度没有进一步增加的点。
比如,肚子饿了两天,然后吃一个麦当劳,觉得不够饱,然后再加一个,比较饱。再加一个,饱了。此时,当继续增加一个麦当劳时,整体幸福感并非增加,肚子已经饱了,多一个也无济于事,只会吃着撑了。因此,第四个麦当劳就是边际效用的临界点。
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张维迎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比钻石的边际效用更低。
水到处都是,多一滴和少一滴没有任何分别。但钻石多一颗和少一颗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稀少和加工过程所付出的精力。当然我认为还包括了产品价值观的植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对消费者的心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交换、分工、专业:因为物物交换,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专注于优势,放弃了劣势,在各自专业上深耕,这所得到的效率更高。
工业时代英国的一位女工,一天也满意做出几个缝纫针。
但如果在流水作业情况下,每个人只需要负责其中一小部分,一天上万根针就出来了。这就是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让专业流行起来。每个人只需要做产品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可。利用各自不同的专业能力进行交换,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也正是利用了分工,让工业革命的果实惠及世界各地。
直接交换和简介交换:直接交换就是物物交换,而间接交换一般指的是货币交换。货币取代了物物之间交换带来的不确定和流通慢的特点。最早的纸质货币出现在北宋成都的“官交子”。
明朝主要以银子作为货币,而到了清朝就成了大纸币,一般都会加盖官府官印加以去伪。
而目前纸质货币在全世界流行,电子货币比日常特币也流行起来,但我们国家并未承认。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产品价值的不同交换形式,聚焦在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同的一个载体上。
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知识点的?
刚才说了,对投入市场的产品的价格,偏好,预算分析。有助于对产品的目标群体做一个立体分析。
产品的价值不简单以价格作为区分,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也就意味着,定价是一个能力。产品的价值还涉及到群体思维认知,心理等方面。
经济学读后感2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0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当年的畅销书吧,好像销量不大好,现在很多新华书店都还在卖,前端时间看到时寒冰发了本新书,还有送这本书的活动呢。然后查了下作者郭凯,号称哈佛经济学博士生,总共出了两本书,估计是靠写博客“经济笔记”出名的,《环球人物》20年还作过一个专访,称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好像自从出了这本书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博客也不更新了,也没啥新的新闻了,不知道啥情况。
一时心血来潮挑了这本书来看,看完觉得还有点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2012年的事情,有点脱节,不过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点意思,毕竟历史是会重现的嘛。主要还是能增长点知识,可以看清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汇储备,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之类的,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其实是引导你从常识来认识目前的经济现象,还值得一读。
既然是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专栏文章中汇集而成的一本书,注定其内容有点广,和实时结合比较紧密,从收入分配、税收社保、房产政策、汇率、货币、经济政策到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交往之类。细细琢磨起来还有挺多内容的。选几个主题来总结下吧:
国际交往:关于国际交往,这里的描述和芮成刚的《虚实之间》中的描述比较接近,原来中国的国策是外边的事情少关注,埋头做好自己的发展,现在国际地位不一样了,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了,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更多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了。
同样国际之间合作是主流,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现在是个全球化的社会,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78年以前啥东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顺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享受的服务(买的东西)太少,外资在国内合法的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政府的作用是保证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
经济发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太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以前的政策都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个是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所谓中国模式很多还是借鉴了华盛顿共识等成功经验,不能抛弃这些成功经验,而片面的认为类是政府干预等实际上是错误的措施作为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经验。
经济政策:政府应该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也不能顺应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关键是制定公平的规则,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税收和社保:略。
房产和人口:还是要市场发挥作用。
汇率和货币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还是要逐步放开。这部分写的不错,值得重点看看。
经济学读后感3
这本书我是用两遍文字阅读模式,三遍语音解析模式,一遍手写笔记模式完成的,不得不说好久不看书的坏处就是:理解能力,总结分析能力都下降了。不过好在如此模式之下我竟也有了几分自己的感悟了,接下来就简述一二:
首先还是要感谢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他都是用博物经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所以我几遍下来也算是理解了一些。其次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方式的启发,它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说到思维方式我也不由自主想到了在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如果说博物经济学是教会我们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原理,那么长投学堂学习到的“量化思维”就是帮助我们站在自身角度快速分析负债和资产并且执行财富计划的路引。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中,作者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这个概念,它影响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人际关系市场等等。这里解释一下所谓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引用文中的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亮?”
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因为太美好了,反倒不像是真的。若将它和成本效益原则用到一起还能帮我们理解寻常市场上的模式了。比如: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当然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九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也就是行为经济学。比如: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该公司恐怕从来没指望要卖掉这些胸罩。镶钻胸罩不断吸引着媒体的视线,使得潜在客户注意到维多利亚的秘密这个品牌。但镶钻胸罩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恐怕是经济学家们经常忽视的一点:只要它们在产品目录上现身,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就会因此发生改变。维多利亚的秘密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份礼物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
并且我也在这一章节里知道了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们自己买时有些舍不得,有别人帮我们做这个抉择,我们就可以高高兴兴享受这个东西又无需愧疚!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理解的粗浅,基本上三个例子都是从书中拿来的,但我已经理解这本书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精神了,原来经济学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函数公式和复杂理论,它是遍布日常生活的。就像股票也并不高级,你用的格力空调,买的平安保险,喝的青岛啤酒这些股票都在你生活中。所以我对学习股票知识很有信心啦!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概念。我想生活中也是有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能过上那种独立自主,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的理想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加油吧!未来的百万富翁。
经济学读后感4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
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把“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把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至此,怎样兼容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内部经济是有赖于某产业的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外部经济是有赖于该产业的一般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它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它们的管理效率。有关“内部经济”就是指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它的发生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
第一、专门机械的使用和改良
第二、采购和销售的经济
第三、技术的经济
第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在马歇尔看来。它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自己又无法占有的利益,这一利益为其他人所获得。尤其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增长,使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个产业集团来说,则都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把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经济学读后感5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读经济学有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