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芦衣读后感400字范文
一 個 忍 字 百 祥 集 ——《閔損蘆衣》讀後感 閔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闵损芦衣读后感内容,仅供参考。
闵损芦衣读后感一
字子騫,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老夫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於世。 子騫早年喪母,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後母很厭惡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用棉絮做衣服,給子騫卻用蘆花絮做衣服。父親覺察到了後母的偏心後,很是生氣,於是要趕走子騫的後母。子騫卻含淚懇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子騫的這一句發自肺腑、感人涕淚的話,不僅挽救了這個即將破碎的家庭,還感化了他的後母,使後母感悟懊悔了,從此不再偏心,待子騫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從此,這個家庭過上了和睦安樂的生活。這真是“一個孝字全家安”! 讀完這個故事,學生深深佩服的是子騫忍辱負重的精神。為了保全這個家庭,為了不破壞父親和後母之間的感情,為了讓兩個弟弟享受到完整的父愛和母愛,子騫忍受了後母的偏心以及極其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沒有至誠的孝悌之心,誰能毫不動聲色地隱忍這一切?誰又能在真相大白後還要為傷害自己的對方求情、委曲求全? 學生發現,正因為自己缺乏承受力和忍耐力,所以在讀此故事時會從子騫夫子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隱忍、寬容、博大、純厚……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反省到了自身很多的毛病習氣。 回首自己走過的三十幾年的人生路,無數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不能忍,許多的坎坷也是因為不能忍造成的。和人相處,一句批評的話也聽不得,一點委屈也不願意承受,只要是不順自己心意的事就不樂意,非計較到底,不能放下自己、隨順他人,他人的一點點缺點過失也不能忍受,愛記仇,甚至還有過“伺機報復”的.念頭,巴望別人立即遭遇不好的結果……
種種陰暗穢惡的心理,竟然伴隨了自己三十多年。如果不是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學習《閔損蘆衣》這篇文章,學生可能永遠掙扎在人心險惡的苦海中,沒有盡頭。 人與人之間相處,多麼需要“忍”字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金玉良言真的應該時刻掛在心間,我們忍下的是自己的瞋恚心,忍下的是自己的自私心,忍下的是自己的名利心,忍下的是自己的好勝心,忍下的是自己的得失心……一個忍字,忍下了我們許多的毛病習氣。 忍,帶給我們的是祥和。在家忍一忍,家庭祥和安寧,不會“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在外忍一忍,相處愉悅,換來的是和氣、團結,還有彼此的尊重。 學會忍受,可以拓寬我們的心量,包容一切;學會忍耐,可以磨礪我們的心志,練就恒心與毅力。我們成就學業也好,成就事業也好,都需要這個忍字。 小忍,心和、人和、家和;大忍,民和、社會和、世界和……一個忍字百祥集。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闵损芦衣读后感二
《闵损芦衣》讲的是孔子学生闵损德孝双全的经典故事。他的后母只疼爱自己的两个孩子,让他们吃好的,穿暖的,却把脏活累活全扔给他干,在数九严冬只让他穿根本不保暖的芦苇絮做的“棉衣”。在一次外出驾车中,因为寒冷闵损缰绳脱手而遭父亲责打,这才露出了“棉衣”的真相。父亲为此要休妻。这时的闵损却替后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名言流传至今。后母也深受感动,十分羞愧,此后痛改前非,一家人和睦相处。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闵损。面对后母的偏心,他毫无怨言,牢记生母的谆谆教诲,他任劳任怨,尊老爱幼。在父亲发怒要赶走后母时,他首先想到的竟是自己年幼的'两个弟弟!他不顾自己的委屈,以德报怨,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这个故事里,我也看到了闵损的父亲是一个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好爸爸。而后母,虽然刻薄偏心,但是她知错能改,最终让这个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正如有人说的,我们的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宽容地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闵损芦衣读后感三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闵损芦衣读后感四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闵损芦衣读后感五
故事: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 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记住,在家要听娘的话。”闵损说:“放心吧”。
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闵损说:“是的,母亲。”
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闵损被冻得直哆嗦。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求父亲不要这样做。”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闵损芦衣读后感400字范文
上一篇:细讲弟子规读后感400字五篇
下一篇:爱因斯坦传记读后感400字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