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范文7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1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2

我读「老子」体会到,古本「道德经」中的「法物滋漳、盗贼多有」,意为"礼制越多、盗贼越多"。「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为"最有德的治国之道,就是君王不搞德政"。「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意为"积极参导理制,百姓不响应,则朝廷官员就卷起袖子,对百姓强拉硬拽"。上礼之君重礼崇教,以"礼"管教百姓,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百姓不胜其烦,所以老子反对孔子的"礼制文化"。老子的"夫礼者,忠信之溥,而乱之首也"是对朝庭传统的批判,是对当时中国的主流政治思想的彻底否定。当孔子就"礼"问老子时,老子得出了"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的结论,反对对百姓生活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没有理想就是最大的理想---遵循自然的法则。当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欲望太多,太想有所作为,不能用真本事体现作为,那就搞歪门道做秀「一个大学校长不做该做的事,带着记者跑回老家,向老娘跪几个钟头在报纸上标榜自己」。中国文化就是太鼓励「出人头地」、「名垂千古」、「光宗耀祖」,孔子能够利用人性建立人性的欲望,并通过帮助君王强其国,而得名于天下,再辅佐用「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可不死」的「孝」文化来把天下人都逼迫为伪君子或狗崽子。

所以老子并不赞赏孔子的治国之道,这种强权文化在一定的时间之中能够获胜,但是自然的力量是长远而强大,其绵绵如水、源远流长、不骄不躁,历尽沧桑、看透大道法则,而从不改变自己的性质。

当今的西方人,尤其是环保主义者都叹服老子崇善自然的哲学思乡,研究中国的道德经,并回归自然。我常常感叹中国2000多年前的这种反特权而追求自然、平等、自由的朴实哲学。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古老。希望有一天,中国人能够以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回归自然。农村以村为中心,城市以社区为中心。每个村、每个社区自己管自己,自己滋养自己、自己作践自己,天下也就平衡了。

道德经读后感3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我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我的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我。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读后感4

朋友介绍道五班报名的时候,心里还是打鼓了一下,这么多要求!上课前诵读道德经20遍,课程结束前诵读150遍,不能缺席,每次写学习心得,上课貌似老师还要抽查,还有结业证书……

心里纠结了一下,不知道自己工作忙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下来;可是又想听听,毕竟是难道的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经典,就填了报名表。填表也挺复杂,并非一般性的简历,而是好几页的问题,每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仓促间能答出来的,还得绞尽脑汁想想。

等被录取为正式学员后,才发现还可以旁听的。只能说是缘分。要是一开始知道可以旁听,可能就偷个懒了,毕竟没有那么多要求,所以该着咱成为道五正式学员吧。

那么就开始读经吧,打出来11页,一看也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一天读一遍吧,看来是完不成20遍的任务了。上课前,脑子里一直想象,老师是怎样的严厉?会一个一个抽查?“恩,你读了几遍?”

忐忐忑忑地来到学堂,发现老师是慈祥睿智的,学长们是友爱亲切的,气氛是宽松自由的,倒觉得挺符合道德经的精神。

第一讲,老师重点推荐了诵读的学习方式,认为这是中国古代传流下来的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不断让意识沉淀下来,有重大的调节身心的作用。而且最好是一次连续诵读三遍,不要入脑,直接入心。

我突然觉得我第一次对这种“机械式”的读书方式产生认同,一方面老师的语气并没有强硬和逼迫,另一方面,我自己多年来的学习经验正是对这种理论的一种印证。

我记得中学学英语的时候,因为很喜欢,几乎没有刻意去背过单词。就是早读课认真读课文,体会英语在舌头上跳跃的感觉,英语的听说读写以及语感一直都很好。到了大学,开始有听力课,发现也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差,虽然中学的时候没有上过听力课,但因为自己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的耳朵也相当于接受了听力训练,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吃力。而且在大学生普遍睡懒觉的氛围中,每天我一大早起来就背着英语书到湖边读两篇课文,这样下来,连考试前都不需要特别复习,就可以次次第一,且比第二名多十分左右。当时经济也比较拮据,备考四六级也买不起应考的教辅书,学校发了一本教辅,就把那本教辅反复做两遍。仅此而已。

遇到生疏的单词,多数同学会选择偷懒,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欣然去翻字典,顺便看看例句、搭配以及词性变化,反而最终记忆深刻的是我,而问单词的那个人往往记忆是短时的。

这不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注解么,最笨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最实在的效果。就像卖油翁一样,“唯手熟尔”。今天我们为了学习,搞出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电脑、IPAD、学习机以及各种介绍学习妙法的图书,但关键在人,其他的不过是工具。如果那个人没有一颗向学的心,再炫目的工具也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回到我这段时间的读经感受:第一天读,儿子就很感兴趣,脑袋伸过来靠着我坐从头听到尾,老公也很感兴趣,拿起来看了看,问有没有解释。所以,读经不一定非要逼着孩子每天读,自己读就是榜样。头两天读下来,基本上还是入脑的,每一句都想要努力地理解一下什么意思,有些句子比较耳熟能详的,读起来比较有感觉,多数句子没听过的,读起来就要琢磨到底什么意思。第三四天就对着一本解释的书看看,连贯性地了解一下意思。第五六天再读的时候终于舒服点了,虽然那意思基本上又忘了,但感觉至少是个老朋友了。早上起来,会突然冒出几个句子;老公有时候问个问题,我也能突然想出个道德经的句子应对。现在是第二周,对句子比较熟了以后,不求甚解,读的时候已经是麻木状态了,就好像那些句子粘在舌头上出去的。我读的时候,老公和儿子也会躺在床上竖着耳朵听着,也会几个句子。挺好!我想坚持到课程结束,一定会有质变的。

道德经读后感5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读道德经有感范文7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