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伤逝读后感范文汇总

伤逝读后感范文汇总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伤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伤逝读后感1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从《伤逝》看鲁迅和朱安自由的爱情一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爱情的自由是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爱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与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从作者本人来看,我是很不屑鲁迅先生的婚姻的,一个思想的救赎者,却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个黑暗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却不肯点亮朱安房间的灯!自由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俗话就是两情相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给了许广平,且不论许广平对鲁迅是爱慕还是敬仰,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支持者中,这是一个自由的爱情,带来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们也享受到了爱情的自由,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鲁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赖,她看许广平就像是亲妹妹,她看海婴就像自己的儿子!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鲁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妻子,事实上的老妈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许广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测,这是不是鲁迅先生良心发现而写下的忏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几乎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钉在哪里,无可奈何孤独老去。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影,不经意间,依稀还能望见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阳的余晖里,淡淡地闪出一线光,瞬间又暗下去。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的命运写真。遭遇了鲁迅,我以为他会待她好,起码可以给她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遗弃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遗弃了一样!在追逐爱情的美好甜蜜的过程中,子君是个新时代女性,她会被娜拉吸引,那个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为自己能像娜拉一样洒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却成了她挣脱不了的桎梏,当一个人把自己禁锢住,除了他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间没有了爱情,于是就放弃了婚姻,在现在看来,放弃婚姻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从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虚伪的面对虚伪的对方,有了更广阔的天空,生活会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觉跟涓生逃不了干系。这让我很难明白。我并不认为子君的死与涓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我觉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内心的自我否定,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认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给自己设了一个牢笼,结局是这自由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时的子君只想逃离这个牢笼,但是逃离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离,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她已经无处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辈子面对这个牢笼,就像一个已经梦醒的人,明知道无法再沉溺梦境,但醒来又无路可走,这时的子君,除了选择死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换句话说,子君的死是必然!与子君不同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建立在爱情上,朱安留下来是为了责任和道德,但是那样的活着跟活着牢笼里有什么区别?当鲁迅死后,抗战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鲁迅藏书,宋紫佩跟友人前来劝阻,朱安冲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真凄凉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说的不对,她不是鲁迅的遗物,而是遗弃物!  

钱理群说“小说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于他们之间无爱的现实,是说还是不说?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说鲁迅借由爱情想表达自己的困境,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实的心,那就是从梦中醒来,哪怕没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选择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鲁迅先生在说真话方面是无畏的,他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话。  

许广平是新时代女性,她看重爱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赏着许广平宽广的胸怀!都欣赏着鲁迅不离婚,对朱安尽责尽义。但是她的胸怀,他的不离婚,在我看来都是对朱安的伤害!他不离婚,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让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当然,对于朱安来说,离婚也是她无法承受的,许的胸怀,让朱安对许广平有着一种歉疚,朱安死的时候还在称赞着许广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全是鲁迅跟许广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总之,子君是死了,涓生还活着;朱安是悲剧的,鲁迅还有许广平。如果说《伤逝》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子君的悲剧,涓生的悲哀!因为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子君一心追求的美好的自由婚姻被摧毁了,看这悲剧诞生的人是涓生,他是悲哀的!面对子君的死,涓生会忏悔,会痛苦,会难以释怀,但是几年以后,十年以后,几十年以后,如果涓生突然发迹了,他的婚姻会怎么样?他的生活会怎么样? 

虽然不能断定,但必定会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与子君无关了!伤逝也是有一个时间限定的!想一想这以后的情景,又是一个悲剧!像鲁迅先生自己写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家出走很简单,很常见,可是,出走以后呢?这个玩偶似的女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她没有看到自己的四肢仍然被牵扯着!自由,不是她能奢望的!一场梦醒了,要寻求自由,就要离开,就要出发,但是突然间面对着无路可走的困境,人生该怎么办?人该怎么面对自己?子君选择了死,得不到自由也不肯回头;朱安选择了活,得不到自由那么就默默承受悲哀!如果得不到自由!我们该何去何从?

伤逝读后感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眼,亲人的离弃,生活的种.种困难与压迫,对这个新一代的稚嫩的爱情百般折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的。两个知识青年抛弃旧习气,同居在一起,希望过上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可却不断遭受社会对他们的压迫,遭到社会的“歧视”。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没办法解决,迫于生活和社会的压迫,涓生开始对子君产生埋怨,两人产生了矛盾,变得冷漠,终于两个人分开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则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涓生的事业慢慢有了发展,但仍然对与子君的分开感到很难受,在一次偶然拜访友人的时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讯,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责,离开了那个曾经与子君住过的房子,走向远方…… 

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爱情不能光是爱情,恋爱初始的轰轰烈烈,到现实面前如果就变得不堪一击,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便是如此,坚强而温柔,反叛而无谓,直到涓生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双重矛盾放弃了她,子君的坚强外壳便瞬间崩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破灭,其实直接的原因是爱情与事业、自由的碰撞,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何况是这样的一个稚嫩的新一代的爱情!个人的解放总是需要以社会的解放为基础,这是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孤独与无助,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容易软弱和妥协,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极和绝望,这也是鲁迅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伤逝读后感3

伤逝,伤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伤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与涓生是一对在五四时期幸运地自由恋爱了的青年,他们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却又离散了。和整场运动一样,两个青年有满腔热血,却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对他们的生活负责,都未为做好去应对各种磨难,只是热烈而单纯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却没料到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没有争取完全自由的能力。这样的反抗,最终只能走向妥协,走向失败。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诱惑,才有勇气追随了争取自由解放的队伍,才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英勇的话。子君是受了诱惑的,被未知的、也许美好的东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说:“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因而婚后,子君与《倪焕之》中的金佩璋一样,自觉地沉沦在繁琐而无趣的日常生活上,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丧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欢愉。也许到死,子君自己也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争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为领路人的涓生,却让我感到更大的失望。当与子君同时上街散步,只有看见子君高兴而自豪的走着时,才敢也抬头挺胸起来。当丢失了本来就不高薪的工作时,涓生不敢面对自己失业的恐惧,就将自己的这份恐惧转嫁给子君,认为是子君在恐惧。也许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经病》中的方正英一样,对生活的担忧使自己神经衰弱,却对别人说是自己的妻子发了神经。 

涓生是虚伪的,高调追求自由,却在上街时缩在子君后头;涓生是无能的,面对失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只是选择躲在通俗图书馆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让子君打扰吃饭的他,却计较自己吃饭介于油鸡与趴儿狗之间的地位;涓生是邪恶的,在艰苦黑暗时期,竟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诺拉一样,子君与涓生都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反抗现实压迫,都是不成熟的、没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终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诺拉会回家继续当她的“小鸟儿”、“小松鼠”抑或走向堕落,没有任何资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离别和失败。反抗,就这样行走在消逝中。

伤逝读后感4

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对子君,对自己。”

子君爱涓生,爱得热烈,爱得纯真。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跟着涓生去过清贫艰苦的生活。她从不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喂油鸡、喂阿随,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额头上,手也粗糙起来。而最后的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句“不爱了”。

而涓生也是爱子君的吧,只不过爱的是开始的子君,爱的是逝去的子君。当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油鸡逐渐成为佳肴,阿随也被送走,涓生的爱也消磨殆尽了。

看书的时候想到《孔雀东南飞》,同样的坚持爱情,爱得热烈,爱得彻底的两个女子,刘兰枝为爱投河自尽,子君为爱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壮语。只是刘兰枝到死都拥有焦仲卿的爱,而子君,一无所有。

其实我对鲁迅写这种关于爱情的作品是不太看好的。鲁迅,我总觉得他和涓生是有些像的。鲁迅和原配朱安,就像婚后涓生与子君。鲁迅嫌弃朱安粗鄙,不怎么搭理她,自己一门心思搞创作,而朱安挑起了家庭的担子,尽善尽孝。后来鲁迅和许广平结缘,朱安则继续在老家照顾鲁迅家人。鲁迅对朱安做得太绝,他与涓生的不同在于,他对原配并无爱情,而涓生,如果说书中的子君勤劳坚定,涓生就显得有那么些虚伪不负责任。

当生活磨砺去我的棱角,你还会爱我吗?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是当时许许多多青年的伤。

伤逝读后感5

仰望星空,勇敢大胆地释放心的信念与梦想;脚踏实地,真切清醒地触摸生的现实与失望。——题记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伤逝》中子君掷地有声的言语。起初,她是那样的大胆与勇敢:同涓生谈打破旧习,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他们的言语充满了整间会馆,接下来便是自由恋爱并义无反顾地与涓生同居。难道共同的话语,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们不顾现实的存在而携手以相老吗?不,结果是:不久后,涓生失业,子君愁苦,两人凄然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伤逝》是有创作背景的'——1925年10月,正是鲁迅与许广平处于热恋之中的时候,鲁迅有对爱情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但他却要认清现实,对热烈的爱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虑他曾经失败的婚姻,他要顾虑世人流言蜚语对许广平的伤害以及他们17岁的年龄差距。但在接受了现实,认清了敌人的鬼魅伎俩,确证了许广平对自己的爱之后,爱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鲁迅终于呐喊了——我可以爱!  两人结合后,许广平并没有丢下曾经的信念与理想,把它们都变成了对鲁迅坚贞不渝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协助鲁迅工作,校对稿子,查找资料,安排鲁迅的饮食起居,一切都是细心体贴,不亦乐乎。 

鲁迅与许广平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懂得人生的规则,当然不仅仅是爱情方面。鲁迅知道如何在“热”中进行“冷”思考,不沉迷于飘渺遥远的美好之中,而是将现实剖析。许广平则了解怎样将理想与愿望有机结合,既没有让自己沦落为家庭主妇,又没有让自己丧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们一般,大概就不会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遗忘中了吧!


31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