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汇总范文5篇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它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那三十年,时代背负了太多,过重的担子负载的是一群初见曙光的人们的希望。蓦然回首,一笑笑出了泪痕,一路走来悲愤有之,苦痛有之,抑郁有之,荧光有之,激情有之,机遇有之,喜悦有之,可谓激荡万千,终难忘!
时势造英雄,把握国家政策的脉搏。《激荡三十年》基本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前面三十年间的企业史。它生动具体地一件件如实地记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和人物,有些人物和事件现在看起来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但确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和历史脉络。书中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国家的步步开放和改革的进程,描写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描绘了很多生动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们的奋斗历程,通过对那段岁月的见证,我觉得改革三十年是民心的三十年,经济发展是人心所向,钱和饭是民之根本,国家的政策就是风向标,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理解国家的政策,争取做时代的弄潮儿。
在三十年历史长河中,很多改革先锋他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年代,用无畏、勤劳和聪慧谱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他们有的出身草莽,坚忍而勇于博取。华为任总40多岁时处于人生低谷,企业辞退,经济拮据,他在人生的40多岁的时候,几个人合伙尝试着开了个小的电子公司,代理卖国外的模拟交换机,但是任总有着过硬的大学专业知识,他年轻时曾作为部队的工程技术兵参加全国的由邓小平同志的主持的科技精英表彰大会。他的知识,加上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坚韧,他后来研发了自己的数字交换机,凭借着他部队的管理理念,他的天才销售思路,他的团结奋斗基因,华为壮大成一家伟大的高科技公司,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我想跟任总有个伟大的母亲,有个正直的父亲,跟他的勤奋,跟他的坚韧是分不开的。失败的理由千千条,但成功的人总是有他的理由的。
当年的王石,也曾迷茫,然而他却紧跟时代步伐,从一个靠倒卖玉米赚取第一桶金的饲料中介商人到后来的万科集团董事长,他当然有灰色的官场背景,但是他敏锐地发现香港人到深圳来搞房地产赚钱时,他当机就知道这是个非常大的市场,他的稳稳地饲料生意不做,断然改行。当年的柳传志,对科学研究工作厌烦至极,但是却拥有管理才能,他能第一时间发现很有市场价值的设备和技术,在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创建起日后将成为全球500强的“联想”企业。当年的许多人他们也同样面临时代的困惑而苦于无法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他们能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还有曾经的首富“刘家四兄弟”,刘家四兄弟个个读书优秀,都有铁饭碗的工作,但是他们的不安分和冒险基因,让他们主动辞职,拿出能拿出的家当合伙开了公司,一开始发明了一个电子设备,但是想卖要去县里审批,人家一句话说你不能卖就结束了。他们兄弟们只能流泪,只能转行从事养鸡行业,读后感.但是养鸡一开始的创业资金一开始就被一个骗子骗去了绝大部分,真是欲哭无泪。养鸡也不算成功。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鹌鹑蛋价格好产量也高,他们马上投入养鹌鹑行业,凭借着他们的聪明,勤奋,他们研发了更好的饲料,他们自己给养殖场设计了一套保暖和照明系统,鹌鹑行业给他们了创业收获。但是他们马上发现饲料市场是个更大的商机,马上转入饲料市场。成为了我国的饲料大王。
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的热潮,底层人民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浙江的温州,他们的草根性格和冒险精神,让他们每次都是改革的先行者,个体户和家庭作坊的实验者,也是后来的炒房大军。
娃哈哈的宗总,知青返乡后在校办工厂送货,顺便卖卖小学生的学习小用品,但是他凭能力和勤奋成为了校办工厂的经理。他见证了“健力宝”辉煌,意识到儿童的饮料的巨大市场,后来他成为了饮料大王,公司滚雪球地发展。还有杭州萧山的鲁总,他从一个乡镇企业,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紧抓时代的机会,从产权上、人才上、管理上、市场上,各方面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公司稳步发展。
说起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在南海边写下美丽诗篇的邓小平。他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在这三十年里改革开放虽然不无停滞,但是邓公都用无比的智慧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他有时候搁置争议,有时候说允许犯点小错,有时候说脚步可以大点,有时候说摸着石头过河,在各个年代和节点,他都采取了最确当的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这片古老的、重新唤醒活力的大地上,一大批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包括后来的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改革后的先驱者。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时代,国家基建大发展的年代,我们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不管你觉得好与不好,国家总在发展,适应时代的那些人和那些企业他们做的风生水起。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时代总是在进步,国家总是在发展,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足。先有国再有家,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不能掌握国家的发展政策,那么再聪慧也只能事与愿违。只有切合时代的脉搏,跟进时代的步伐,加上勤奋和坚韧,就能这场没有硝烟却暗布地雷的战争中走到最后。我们可能在竞争最激烈的年代,我们同时也在机会最好的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到来,让我们拥抱时代、拥抱祖国。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做不到“欣然忘食”,但着实“不求甚解”,读的书杂,囫囵吞枣,大多看过便如过眼云烟。但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读一本有趣的书,有如与志趣相投的智者长谈,或抚掌或莞尔,甚妙。恰逢支部青年小组组织读书活动,读了《激荡三十年》和《水大鱼大》,让近期地铁时光成为享受,而且从此打开了新的阅读视域。
这套书的作者是吴晓波,一位曾经的财经杂志记者,凭借多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描绘了从1978年到2018年这四十年来中国企业亦或是企业家的成长史,初步统计了一下,涉及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共计150余位人物,简直可以形容为一部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外企、私企还有决策者的爱恨情仇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商业模式、政策潮流、思想观念一直在演进和变化,但改革的车轮从不停歇,对利益的追逐永不改变。作者没有从经济学专业角度或者是政策分界来切分这段历史,他很巧妙的按照时间进程用讲故事的方法,把焦点对准了浪潮中的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企业家,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推动叙述的主线,在不着痕迹之间让读者体味到改革的方向和潮流,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人物和经济政策的评价和态度。全书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模型,起承转合交代的十分清楚,读起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如身在这段历史中的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冬去春来和花谢花开中自然地接受把QQ聊天变成微信,自然地接受出门只带手机不带钱包,自然地接受坐享外卖上门。如果不是刻意回忆,也不会想起电视里和橱窗上那些消失许久的品牌广告。变化总是太快,以至于我们适应了变化本身,惊讶地发现原来遗忘旧事物可以和适应新生事物一样快。
变化从什么时候萌发?“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这是一位温州小官吏向吴晓波发出的感慨,但这似乎是个无法抗辩的事实。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页分田到户按满血红手印的契约开始,一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蔓延全国,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在还处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吴仁宝在华西村偷偷办起来的小五金厂,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偷偷办起来冷轧钢厂,还有其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乡村开办合作社,中国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就此开始孕育。知青回城大潮导致的就业问题直接推动个体工商户合法化,随着个体户的不可逆规模扩大,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雇工达到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是剥削”在当时引起争论,但最终被改革的潮水冲刷平息。万向节私营经营者鲁冠球为了挤进国营垄断地带,在国营展销会场偷偷摆地摊,正是像他一样的一群像土拨鼠一样的私营企业主悄悄扩大自己的地盘,慢慢做大做强,撕开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领域面向民营企业开放的政策口子。因为而完成灰色的原始积累,造就了东南沿海乡土经济萌芽的重要推动因素。根据渣打银行一份报告显示,在过去很多年里,存在着两个60%现象,即有60%的民营企业从来没有从银行贷到过款,而获得贷款服务的企业中又有60%是一年期短贷。这事实话的资本歧视,使得地下钱庄经验者长期存在,可以说是制度的产物。从80年代开始在浙江南部就开始有民间集资活动,俗称“抬会”,1981年一个叫郑乐芬的温州妇人因为主持的抬会断裂崩盘,以投机倒把罪被执行枪决,期间还有不计其数的案例被严惩,2009年一个叫吴英的东阳小姑娘因为集资诈骗被判死刑,但是幸运的她等来了转机。2012年在经历了二审维持原判后,终审改判为死缓。吴英案的峰回路转正是赶上了2012年的重要经济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首次开闸银行业,正式允许民营资本合法进入。最先冲撞蛛网的蛾子可能毙命,但是冲撞得次数多了,有一天蛛网或者真的可以不复存在。
如吴晓波所言,邓小平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这个小个子四川人以惊人的坚韧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从思想上为中国建立了全新的实践主义理论,发起的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彻底摧毁“两个凡是”政治原则,基本完成了拨乱法证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主轴字词改变。更要提及的是,邓小平当选政协主席后,第一个主持的大会就是“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知识分子的伤痛开始慢慢被抚平,科学迎来了春天,有意思的是在大会的后排有一个参会的青年他叫任正非,正是他缔造了今天华为的神话。曾经在很长的时间中国都会陷入姓资姓社的争论,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谁也不敢违背,现实却好像膨胀的气球眼看要爆炸,邓小平显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双方都争论不下的时候,都希望他给出一个明确的说话。在一份关于如何处置私营业主超出规定多请帮工的请示报告书,邓小平用潦草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意见:“放两年再看”。再过两年此事又被提及,邓小平的意见还是“再看看”,终于,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的脚步迈过了枷锁,中央明确了方针“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而发布这个方针之时,私营业主雇佣大量劳动力现象已经比比皆是,在舆论上已经没有任何争议。回顾改革的历程,摸着石头向前走,不争论、不界定、让最终发生的事实来定义前进的方向,一道道枷锁就是这样被打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权力和利益的尊重才能激发企业家的能动性,貌似这也是被验证了的事实。当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或者是最大决策者并不能拥有企业所有权、不能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问题常常会发生,要么是“人”出问题,要么是企业出问题,大多数是企业和人都出了问题。80年代由于对私营企业的诸多限制,一些脑子活分的人纷纷各显神通,为自己的企业披上集体所有制的外衣,希望在集体所有制的保护下发展壮大。90年代,在企业负责人和团队的努力下,企业慢慢做大,收益增多,但不清晰的收益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如鲠在喉,纷纷展开了与地方政府的“确权运动”,在这场鏖战中,大多数企业腹背受敌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丢盔弃甲,不复往日荣光,众多企业家有的身陷囹圄、有的黯然退场,真乃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能不说是中国企业成长史中的悲剧,例子有很多,潘宁与“科龙电器”、李经纬与“健力宝”、褚时健与玉溪卷烟厂等等。我在这里只引用一个书中“健力宝”的故事。45岁的李经纬是广东三水县体委副主任,1973年受人排挤发配到县酒厂当厂长,那是一个只有几口米酒缸的小作坊工厂。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慢慢在当地站住脚跟。在1983年出差平生第一次喝到一罐易拉罐可口可乐后,这个中年人萌发了做饮料的念头,当时全国各地已经有“天府可乐”、“少林可乐、“西湖可乐”等各种“可乐”。体委干部的他很聪明地想到了体育饮料,特聘请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研发出一种橙黄色汽水饮料,实际为一种含碱电解质饮料。李经纬胆识过人,在酒厂利润不过几万元的情况下,敢于把目光定向奥运会,并给自己的饮料取名“健力宝”,并鹤立鸡群地设计了以运动员为主要元素的商标。在没有生产线的情况下,竟说动可口可乐为他生产代工。在所有的参评饮料中这是含有体育元素最多的饮料,易拉罐也代表了高档饮料,于是正式成为了奥运会代表团首选饮料。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凭借许海峰的射击实现了“零的突破”,最终夺得15枚金牌,全面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大大被激发,健力宝也得到了不可想象的关注。1984年,健力宝的年销售额为345万元,1985年销售额1650万元,1986年达到1.3亿元,此后15年稳坐民族饮料第一品牌,1998年销售额达50亿元。李经纬慢慢开始考虑公司的股权问题,恰逢1997年“国退民进”舆论渐热,经营者被容许以各种方式来购买企业资产。李经纬策划通过在香港上市来实现股权激励,但是遭到三水市政府拒绝。他一怒之下把企业总部搬到广州,从此矛盾激化。1999年三水市与李经纬相熟的领导换届离岗,他的处境日益艰难,他提出第二套方案,由管理层出资4.5亿元分三年付清买下政府股份,三水市政府断然拒绝。李经纬又提出第三套方案,团队持股75%,三水市政府再给李经纬个人5%股权,再次遭到否决。几次拉锯下来,企业和政府关系彻底破裂,企业效益迅速下滑。2001年三水市政府决定卖掉“健力宝”,90%的官员表态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市政府在没有事先通知李经纬的情况下,接受了一个愿意出资3.8亿元的新加坡人的开价,随后被李经纬掀起的舆论大战搅黄,慌忙之中找到了一个出价和李经纬一样的28岁的资本庄家接手企业,75%股权作价3.38亿元成交。签约后9天,李经纬在家突发脑溢血,自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病房。2002年10月,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以涉嫌贪污为罪名罢免了他的全国人大代表,他被限制居住在医院中。李经纬团队中的4位副总裁相继被双规,拘捕,一人出逃。2004年资本庄家因为经营不善被免职,企业一度濒临停产。2007年,健力宝再度易主到台湾统一集团,但这已经不是曾经的健力宝了。吴晓波站在一个经济学人的视角,文字中饱含对这些企业家的同情和惋惜。在我看来,当年的错误貌似是错误,但存在即为合理,利字当头,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要分清孰是孰非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最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创业者已经懂得了在创业之初就必须明晰合伙人股权结构,这就够了。
尽管在前行的路上有遗憾,那太多时候也只是企业家和企业的遗憾,企业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自有自己的丛林法则演替规律,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从不缺乏商品和新奇体验。四十年来,混沌初开,诸神诞生,企业野蛮生长,水大鱼大,带给中国人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大妈”的购买能力甚至能与华尔街做空黄金的大鳄们一较高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离开了中国制造世界寸步难行,中国的“基建狂魔”称号也享誉全球。中国人人更加自信了,中华文化有了复兴的迹象。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剧烈,贫富差距加大,假冒伪劣横行,功利拜金充斥,无序野蛮的时代已经过去,也必须过去,如何更健康惠民发展已经成为了新的命题,改革的潮水依然前行,向更深更广阔走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以一个“后之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那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当年改革伊始的做法,轰动一时的争论,震惊全国的案件等,大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沦为了历史的滑稽戏,这就是时代的距离吧!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楚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然而,这种洒脱可能只有作为旁观者的后人才具有的。当局者都有着最现世的利益冲突,怎么能如后来者那样轻易释怀。而后人也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当局者”们所创造的传奇,只能惊叹于时代。
虽然作者力图以客观的史家理性客观的角度,但是它所记述的每一个故事或让人血脉贲张,热血沸腾,或让人惋惜心痛,唏嘘不已,或让人肃然起敬,或让人激动愤怒,你很难一直保持着非常平静的心情去阅读。或许它更像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能令任何有梦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中间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是展示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具有典型性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许多难以言尽的委屈、痛苦。这本“小说”中,主人公之数远不止一百单八个,多到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他们都可以冠以“企业家”的名字。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企业史。
他们总是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总是原有体制的突破者也是违规者,常常被迫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拥有着血腥和铜臭味道,因此获有“原罪”。虽然少数人顽强的度过艰险修成了正果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但是更多人却被无情的被时代碾压过去,或被人遗忘,或坐进了牢房,甚至成为了悲情的时代祭品。然而在今天看来,他们毫无疑问的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
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经也走过荆棘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倒卖起玉米,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年代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智慧致使他脱颖而出。当年的许多人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然而他们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而那些一度成功,几番挣扎,最后被历史遗忘的改革失败者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悲情英雄的感觉,让人惋惜无比。李经纬将健力宝从三水县的一个只拥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发展成为了一个在中国能与可口可乐相抗衡的国企饮料巨头。而后来整个“国退民进”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使他与他的健力宝却深陷产权泥潭,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在今天看来仿佛命中注定。
最后他一病不起,而他的健力宝也消逝在时代中。与他同样悲情的领导者还有褚时健。褚时健抓住烟草行业发展的机遇,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让玉溪卷烟厂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烟草大王,但是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还有其贪欲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命。类似他们的“悲情英雄”还有好多,虽然有许多人都为他们抱不平,叹他们生不逢时,讽制度的僵化,但是我总觉得他们的失败这与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身上的“草根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们的成功大多都是当时他们所做出的几个具有时代突破性与相对偶然的正确决策与自身企业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所造就的。如果他们没有身处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民营经营者,取得成功完全是不现实的。如果他们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不停地运用自己的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会上演。假如他们具有职业经理人的基本自身素质与真正科学的管理方法,结果肯定会非常不一样。然而这样要求那个时代的人明显是不现实的,身处时代之中的人想要超越时代太过困难,这不过这只是我这个后者的意淫而已。
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故事都是我们高中时极好的论据,而当时对这些事情的评判几乎只是简单的为了单一的论点而简单的贴上符合主题的标签。一件现实的事情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很难用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方面解释清楚。全面客观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础。
30年诞生了太多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十分赞同这本书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定义——“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成功的时代探路者。
虽然在现在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他们的成功相对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终是困难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最前沿,甚至超前于时代。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空白,仍然是个处处存在着机遇的时代。也许过了多年之后,我们在看待如今的时代,正如我们看待过去的年代一样,感叹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好时代!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从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国最精彩的华章。从改革开放初江浙人民冒极大风险发展贸易,到80年代中后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讲话后爆发的全民下海的热潮„„全体国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对贫穷现状的坚决告别和现代化的强烈追求成为了所有人的价值追求,而这也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从一开始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的。
中国这场改革运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性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争论特征”。由于中国特有的复杂社会情况,中国的改革的走向非常像是社会学的Gartner光环曲线。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的时候,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紊乱,而当所有的争论这都已经精疲力竭的时候,改革却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其严谨且极优的途径选择往往小于人们之前的猜想。可能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吧!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
近日有幸吴晓波先生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记载了1978年—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下卷记载了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这本书不是用传统的教产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张瑞敏、马云、王石、柳传志、吴宝仁等成功的典范,也有禹作敏、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经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正如书中所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的全部记忆。这也是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
第一次阅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还是在研究生期间,当时翻开书即被深深被书中所叙述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所吸引,所以迫不急待地快速阅读完了全书上下两册。工作以来,利用闲暇时光重新阅读经典,结合自己日渐增长的社会阅历,感触也自然更深了一层。
作者一改以往同题材书籍的叙事手法,以其娴熟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中国企业史的精深研究,将改革开放30年来这段变革中的激荡岁月娓娓道来。书中所叙述的企业与人物无不是我国这三十年来各个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代表,或成功,或失败,或正面,或负面,总之,让我们从其中学习到并感触到我们在今天依旧适用的为人、经商、治世的哲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到我国成功了完成三大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经历了极为动荡的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错过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
一国的经济是由一国数以万计的企业组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在国家提出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各个层面也涌现出了各为对国家经济政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先知先觉的弄潮儿,为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段激荡的岁月中,人们情绪激昂,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蠢蠢欲动,但终归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政策的反复,市场冷暖的变化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与企业家。
面对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有限的理性,看到机遇中存在的危机,及时地采取规避措施,促使企业在寒冬来临之前做好过冬的一切准备,而在面对危机四伏的市场,我们的企业家如果保持奋斗的欲望,在危机中看到机遇,及时带领企业走出危机,迎来新生,在现如今也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好好沉思的问题。
经营企业如此,为人治世也是如此,只有在激荡中保持理性,在危机中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迎来自身更一步的发展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