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精选合集
《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少年田村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会杀父奸母。十五岁时他为了逃避这个诅咒离家出走。后父亲被杀,冥冥中一切仿似注定。他在逃避又在追寻事实的真相。最后重返现实的生活中,勇敢的生活下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
暑假的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田村卡夫卡。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中田。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而杀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相信别人。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
昨晚把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完了,本来预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速度超出我预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从来没有写过看书的读后感,这是第一次,希望献给和我有一样困惑的年轻人。
这篇读后感主要思想并不是针对书本身的,主要还是借书的内容来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买这本书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前并不知道《海边的卡夫卡》是写什么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借书中的隐喻来说明他的文章中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当看到自由这个字眼时我就触电了,因为最近心中正好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惑的,所以就坚决的一定要看这本书,立刻马上!然后就上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
29岁是个分岔路口,只是每个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临选择是一样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业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业无成,一向自由惯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没办法照顾家里父母,无论是健康上还是经济还是精神上,也很难成家,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为有房子住,找个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纪,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稳,这是约束的正面。
卡夫卡开始选择了离家出走的自由,15岁的年龄做个决定是多么的舒服,远离自己不想面对的东西,独立上路,遇见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尽致。卡夫卡未完成的义务教育和与自己无关却脱不了干系的父亲被杀案。如果是隐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顾父母的责任,人总是要结婚的,谁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一如义务教育总是要完成的。而父亲身体一直很差,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来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没有关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让其回家愿望的强烈,变成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这点又和警察到处找卡夫卡破他父亲被杀一案不谋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进到森林里本来是可以不出来的,永远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是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或者说枯燥,一如我现状再坏也还是有一次机会过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结尾卡夫卡决定回去对警察说清楚离家出走或者父亲被杀案的始末,因为父亲不是卡夫卡杀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了。然后完成义务教育,如果把整本书缩句,就是:卡夫卡从约束中走向自己决定的自由,然后从自由中走回约束。书到这就完了。只是谁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约束中与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义务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岛说过随时欢迎他回图书馆,还有那通电话,樱花说:你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并且几个月后她也会回到东京。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3
经同学的介绍,才知道了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一看名字,就知道还是村上的一贯风格,通读全书,就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这是我第一次从头至尾读遍的村上的书。因为村上的书,读起来总要绕一些弯,可能我就是书中所说的“脑子不太好使”的人吧,头脑里知道他所要表达的大致的意思,但总有一部分搞不太清楚,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只能写下一些零散的感受。我的最大的感受,如果用关键字来表示的话,即是“入口的石头”和“躯壳和灵魂”。
石头不过只是个载体,通过石头的翻转,似乎有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或者说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认为这样的世界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还有一个世界在人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是人想达到的,却一直不得门而入,这样的世界在绝大多数疲于奔命的成人世界里,已经被隐藏到深深的海底。
在田村卡夫卡君、中田君看来,现实的世界还有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是自己难以适应的。因此,15岁的田村要逃离学校和父亲,不想接受学校教育,与父亲也不接触,独自来到四国。去四国的目的也并不明确,可能他只是想体验一种另外的生活。然而,他的行为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流浪,他可以在图书馆呆上大半天,生活也很有规律,对森林中的小木屋也很满意,让人感觉他有遁世的想法。
村上选择了一个隐藏在角落的图书馆、小木屋作为逃避现实的场所。在序言里,他就写道,希望读者也有这样的感受。是的,我有时候也时常有这样遁世的想法,想有一个小木屋,想在森林、在海边好好地呆上一阵子。
我尤其喜欢村上关于小木屋的一段,无电、黑暗、漫天繁星,白天可以在阳光下看书。在这样的环境里,现实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可以翻转过来。森林深处的.小镇子里,甚至没有时间,使我想起了桃花源。
中田就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识字,不认路,说不大清话,却能和猫交流,村上可能是想通过猫语来从另一个角度窥探人的世界。在他从东京到四国的一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事情。中田从9岁遭遇那场事故开始,现实对他来说,只是躯壳的存在,已毫无实际意义,他的灵魂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然而正由于这样,中田的这种无视现实的状态,感染了星野。所以凡夫俗子的星野会说,在遇到中田之后,感觉变了很多。其实,他在寻找他的另外的一个世界,过去一直被琐碎的生活遗忘的世界。我觉得,整本书中,对读者最有实际意义的,是星野,他是凡夫俗子如我们的一个代表。 佐伯一直停留在19岁,他的爱人死亡的年龄。之后的日子不过也只是肉体的存在罢了。不过我认为,村上写的这个人物,实在有点消极,她的时点,完全停留在了一个尚未成熟的年龄,一个没有时间的地方。还好,年轻的田村走了出来,让我看到了希望。
村上的人物,大多都是一个矛盾体,田村、佐伯、大岛都是这样。内心的彷徨与挣扎,渴望自由,渴望人生的终极答案。然而,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答案,没有。
作为小说,书的内容总是有些极端。我从中提炼出的一点所得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切不可被每天的庸庸碌碌、琐碎杂事而包围,在追求物质幸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你的精神家园,人要有一点出世的境界,用一生的时间来体验人生况味。时常与你的灵魂交流,关注自然,用一种豁达的心境看世界。用村上自己的话说“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与美好。”
我用书上的一句话作个结尾:正因为不能称心如意,人世才有意思。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4
我一直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逃离所在地,仍未到达终点,对未来充满未知、想象和期待。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如同这首上面同名歌词一般,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隐喻,文中常出现的一句话便是“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当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旅途结束时,读者大概便会从这些隐喻中得到各自想要的解释。整个故事并不复杂,由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各自旅途中所发生的故事构成两条主线,并最终融为一体。
田村卡夫卡由于父亲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所以离家出走,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完成自我救赎,并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黑色乌鸦作为纯理性自我的化身,总会在犹豫、纠结、迷茫、矛盾时出现。离家出走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逃避现实,又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如同小说中的一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同样也是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不同的地方逃离,并逃往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地点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但同时小说中出现的林中小屋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人们会在这里找到平静和满足,入口石打开后森林深处同样也令人沉迷其中如同沉迷幻想中一样。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地方是不存在的。最终田村从森林中走出,带着《海边的卡夫卡》这幅画,带着佐伯的嘱托,回到了东京,回到了现实世界,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黑色乌鸦告诉他,你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没有逃脱父亲的可怕预言,一种宿命论笼罩着整个人生,让人产生一丝无奈和悲伤。但这也正是人生的意义不是吗?即便无力改变世界,改变命运,也不应该放弃抵抗。这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中田作为另一条故事线,他的旅程从东京到四国,充满各种奇幻的事情发生。他在战争中失去前半生的记忆,不识字,傻傻的,如同他自己所说“空空如也,一副躯壳。”他的整个旅途没有任何清晰的目标,他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如同他本人性格一样走一步看一步,从不计划思考未来,只做当下该做的事情,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完全凭借直觉的指引。在我看来其实他在寻找自我,当他完成自身的使命时,便安然入睡走向死亡。中田代表了世界上的这样一类人,他们除去工作、财产、衣服、饰品等等,不过是一副躯壳,被命运的钟摆所支配,这样的人生活中难道不是很多吗?但不同的是:中田是幸福的圆满的,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那并非宏图大志。中田的旅途给了他旅途中的伙伴中野君——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这样一个机会去思考“我是谁?”。同样也让我们再次思考这样一个将会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哲学问题,直至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人生中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只能用心去感受。还是那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寻找的意义。
人的自我救赎,自我寻找,会发生在不同年纪、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并通过某种符合自身的方式去寻找某种使自身达到圆满的状态。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于是渴望逃避原本的生活,上路寻找,期待在远方找到治愈的良药,但我们不应该对于距离这种东西有太多的期待,毕竟真正的圆满如果不能在内心深处寻得,那么就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开始,犹有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寻找过自己,才能够安然入睡。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5
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但如果要我写这篇读后感的话,我还是会写这一篇我在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两遍的《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一的样子,当时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莫大的兴趣。非常多的种类齐全的书,让人不免就在其中流连忘返。加之我又是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所以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里度过。于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就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一本书。那时我对外国的作家可以说知之甚少,充其量就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寥寥数人。而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叫村上春树。于是的,这本书就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作品,也是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开始。
第一次我看完之后,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只有“这本书的故事我看不懂啊”而已。的确让人难以懂得。整本书分了两条线,每条线都富含着隐喻和谜团。
主线是一位少年的离家出走的故事。这位自称田村卡夫卡(这位少年喜爱卡夫卡的作品,且由始至终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名)的少年在年少时被带着姐姐离开家的母亲以诅咒的方式预言了今后的命运:将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为了逃离这个命运,这个少年,“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选择了离家出走。本应该是漫无目的的他,在旅游大巴上碰到了一位叫樱的年轻女性,少年怀疑他就是自己的姐姐,并在他家留宿了几天。后来来到了位于四国的甲村图书馆,由一位书香世家的地主所开的图书馆。,图书馆的管理员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双性人却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物。卡夫卡君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
上面的主线,组成了整本书的所有奇数章节。而偶数章节就是叙说着另一条故事线了。如果说主线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话,无疑这另一条线是一部充满着魔幻色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本书的偶数段。
一位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中田,在自己还在读小学时(就是抗日战争后期),在山中与其他一些孩子遭遇了一场离奇的事故。后来大家都痊愈了,只有中田不知为何醒来后出现了智力低下的症状。时间回到现代,这位老人不知为何在事故之后有了可以和猫交流的能力,于是帮人找猫成为了他的赚外快的途径。但在有一次,在找一只名为“胡麻”的猫时被一个自称琼尼·沃克(著名的威士忌品牌)的人叫去,此人说他的宿命是收集猫的灵魂做特殊笛子,因此不老也不死,希望中田将他杀死,在被拒绝后,他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然后生吃猫的心脏,受到刺激的中田最终杀死琼尼·沃克并出走,而他也因此失去与猫对话的能力。在中田寻找名为“入口”的奇怪石头的过程中,又有天降鱼雨和蚂蟥雨的怪事,甚至肯德基门口的那位山德士上校也出来帮忙。老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青年,两人成为了忘年交。在老人莫名昏睡并逝世后,被卷进事件的青年杀掉了从他嘴里出来的白色异形。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故事线在这里慢慢合拢起来,因为其实这个被杀的琼尼·沃克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父亲。在报纸上知道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卡夫卡君为了躲避警察的盘问,躲到了大岛哥哥在深山中拥有的房子。少年深入了房子附近的森林里,歪打正着的进入了中田所寻找的“入口”,在进入后竟遇到了仅15岁的佐伯。在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少年被告知“你不应该留在这里后”,回到了本来的世界。再来到甲村图书馆后,佐伯已经去世了。少年于是于此想要回家,去面对自己应有的世界去了。在这时,似乎这位卡夫卡君已经成长了许多了,已经能够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了。
这荒诞的情节和作者运用的淋漓尽致的隐喻使这本小说十分的晦涩难懂,当时初一的我便看的一头雾水,也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中田和佐伯死得不明不白?入口里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我都弄不懂。于是在初三上学期,我又去借了一次,看了一次,看的非常仔细。晦涩的语言依旧,隐喻和疑惑也依旧。但莫名的,本是似乎离我非常遥远的卡夫卡君,却让我觉得非常的亲切。不是说这些荒诞的故事亲切,而是他在面对这些事时的迷茫惶惑的心,令我在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时有了相似的感觉。
田村卡夫卡君在故事的最后回到了他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而逃避着的现实社会。
那么我呢?我们呢?可以像他一样么?
到了现在,我已经准备高二了,我还在问着自己这个问题。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精选合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