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汇总范文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沉思录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1

引起我读《沉思录》兴趣的是这为本书的作者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与一般学者著书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据说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枕边书,也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更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本书真的有那么强的魅力?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十分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并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齐,新出现的事物不仅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我。他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欢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终一章节还异常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我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终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应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仅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读后感2

《沉思录》,书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静下来阅读并思考的一本书,这是古罗马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的人生思考与感悟,是一部直抵人灵魂深处的西方经典哲学著作。多年前,在网上搜索时,无意中得知此书是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精读百回的枕边书,心中顿生好奇,是怎样的一本书,让总理这样的情有独钟、青睐有加呢?满怀期待,四处找寻,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书店里我找到了这本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印制的微型书。回家后随手翻阅,能读懂的段落并不多,对于好多语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没过几天,这本书便被我遗忘在了书柜的角落里。时隔几年以后整理书籍时,重又翻开了此书,细细品读,才发现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是这几年的生活积沉,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对这本书有了重新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从前晦涩绕口的语句,而今成为了箴言警句、谆谆教诲,点亮了我的智慧和心灵之灯。

环视星球,仿佛你是和它们一齐运行,不断地研究元素的嬗递变化吧,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你尘世生命中的污秽。

灵魂的力量在于让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不要总去注意别人心里的想法,那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内心活动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几段话摘自《沉思录》,从宇宙到人生,从灵魂到死亡,马可·奥勒留无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的随身宝典,有空便翻开逐字逐句地精读,其间的每一个字符,每一句教诲,都教导人类摒弃一切无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过朴实的生活,从而抵达心灵的最大宁静。

沉思录读后感3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4

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人类能永存,能达到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义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实现。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视剧,自己是主角,但一个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独的。

“做人”是中国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在励志书,人脉关系书泛滥的今天,“做人”的话题更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多了惶恐与艰难。太想取悦于这个世界,而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完美源于你颓唐的、忘却一切的、甚至忘我的……

现代人的焦虑,不自在,往往不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为太想取悦他人。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沉思录读后感5

在看哲学方面是书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学。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为像网上说的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最爱。而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简单介绍。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一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几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汇总范文5篇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0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