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汇总2020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擅长描写心理的作家总是使我很敬佩,要么是聪明,洞悉人的心思,要么是自己本身心思细腻,内心戏很多。

关于印象深刻的片段

阿尔卡季奇不后悔自己的背叛,他懊悔的只是没能很好的瞒过妻子。人在做错事以后,被揭发的那一瞬间最先想到的都不是事情本身给对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吧,毕竟在做之前就知道后果,在乎的程度不够而已

一个极力想要装出眼里坚决,却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个想要装出温顺可怜,却依然容光焕发。

“装”就已经把两人所处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活动很显然的描绘了出来,这场景,其实不少见,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虽然阿尔卡季奇努力想要做个关怀备至的父亲和丈夫,但他怎么也记不住他是有妻室儿女的人,他有独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这种方式过活。

阿尔卡季奇为什么这么讨人们的喜欢呢,因为颜值高呀,书上说了,即使没有愉快的谈话内容,看见他人们就觉着高兴

基蒂是个太过显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着岁月沁涤而充满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却在表面的浮华下又多了追逐危险的心思。安娜历经世事的美丽与哀愁对弗隆斯基有种近乎离经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会里的场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动,几场戏,如果此处拍成电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诚的,怀着满腔赤诚,愿意放下一切与安娜奔走红尘

关于赞美作家

托尔斯泰对列文亲自参与割草的描写实在是厉害,那一段看完,让我油然而生起一种归隐田间的愉悦感。按时节劳作,任汗水挥发,在他的的笔下,一切都实在是惬意!

没有认真去了解过这个人,但看书到现在,也许列文是最大限度对自己的投射吧,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感情,和对农民的赞颂。这种赞美又和谢尔盖因为新鲜感和对城市的厌倦而产生的赞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和农民,和土地是天然一体的。

作家大概都是逻辑很强的人吧,书中多次出现颇具冲突性的辩论,设计政治,哲学,伦理等的方方面面,一个人能写出对立双方的缜密推理,不得不让人倾叹。

关于阿列克谢,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谢说过一句话:“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由他去打;有人夺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对于这句话所反映的阿列克谢的内心世界,我不予置评,只能说成体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谢虚伪么?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并严格的秉承着其中的原则,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说过“阿列克谢真是个好人啊,他自己还不知道他是个多么好的人呢”。

披上追寻自由的外衣就会高尚一些吗?我不认为安娜优于阿列克谢。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孔儒思想被视为正统,且经久不衰,被社会普遍默认为是对的?大概是有益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吧。但又是谁给社会进步定下的笼统定义呢?思想原本是不趋同的,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呢?

啊,我似乎陷入了诡辩论的坑里。

阿列克谢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为以后,他对多莉说过:“我倒宁愿还有怀疑的余地。我怀疑的时候,固然很苦,但却比现在好。我怀疑的时候,我还有希望;但是现在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可还是怀疑一切。我是这样怀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儿子,有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把内心的煎熬告知于人。纵然他是自私的,却也实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耻看到后来也说得通了,阿列克谢明朗的,平静的态度感动了他,使他自己愈发渺小了,他感觉到一种更高的,像是有他这种人生观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耻,屈辱,有罪,而且被剥夺了涤净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坚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为伟大的自由爱情,而当他的这份感情由于阿列克谢的原因,使他明白太过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时候,就像一直以来信念的崩塌,这份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见面时有人被火车轧死相呼应。她带着对所有人的仇恨,抱着惩罚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车轮轨道上。最后一瞬间,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惊讶于自己的行为,想要站起来,却来不及了。

所有的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全都熄灭了。

这一处,使我想起魂断蓝桥里费雯丽在滑铁卢大桥上绝义无反顾的脸,车水马龙中带着同样绝望的心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影视形象

作为一本经典小说,自然是有很多个版本的影视剧,苏菲玛索和费雯丽都演过安娜的角色,keira knightly就不说了,她不太符合我对安娜的形象想象。其实费雯丽在我心目中可以出演所有名作里眉目如画肤如凝脂的的美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汇总2020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范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复活》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精选

外国名著希腊神话读后感范文五篇

《复活》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范文500字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5篇

读后感范文大全

《复活》读后感5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汇总202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