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汇总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龙应台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很早就听说《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是她与儿子的36封书信往来,但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母子之情,更关乎包容、自由。

  书中,母亲与儿子因处在不同的地域,在离开彼此的四年里,儿子的心理已发生了改变,母子之间出现了隔阂。但母亲对儿子的爱一直没有改变,用书信的方式,以平等对话的口吻,打开儿子心中的墙,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和心灵。

  记得曾经在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看到演员袁泉的成长故事,11岁时去中国戏剧学院附中求学,在那个电子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七年时光里,与父母写了近300封的书信。在一个人的北京,她与父母的书信往来,让她感到并不孤单。当她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心情低落时,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没有达到的目标而指责,字里行间满满的爱与鼓励,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父母与孩子这两代人,可能价值观不同,或是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不同,带着这些疑惑,我想在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耐心地了解孩子,他们一方面严格地控制孩子,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可孩子何尝不是希望父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愿这本书中每一封书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每个人启发,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年复一年中,儿子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觉得,偶尔在他熟睡时,看见床上躺着的宛如成人的身体,心里不禁一惊,噢,儿子长大了!就这么长大了!声音变了,长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须己清晰可见,脚上得穿四十二码的鞋子了……莫说心理,单是外形上的变化己是足够大了,这一切变化似乎太快了,我极不适应,这正如龙应台见到十八岁的安德烈的感觉一样,是啊,那可爱的,让我拥抱让我亲吻,整天黏着我叫”妈妈”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边读《亲爱的安德烈》,我一边想我的儿子,我和他现在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把心理话都说给我听?我的反复叮嘱他会不会厌烦?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发生的事会不会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个怎样的人?龙应台和安德烈母子以书信的形式谈艺术,谈文化,谈生活,谈国家,谈政治,谈道德,谈烦恼,甚至谈爱情,他们通过沟通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彼此,更加理解和深爱对方,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处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过龙应台说给孩子的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把这些话也说给儿子听,希望他能明白,现在的用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作文https://Www.ZuoWEn8.Com/,选择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严,乐在其中。

  虽然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是现在想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沟通,我还真要学习当父母。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关于这种感受,我有深刻的体会。儿子现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伤。欣喜他能很快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又悲伤于它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了。真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实,当父母的责任非常大,既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好,更要身体好,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拥有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大的,听得了赞扬,受不得批评和挫折。时不时就能听到某个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跳楼了,某个孩子父母不让玩手机游戏自杀了。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少不了的,没有健康的心智,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更别说享受生活了。

  和儿子一起看《亲爱的安德烈》,我们讨论对文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又讨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交换看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儿子之间的话题多了,我试着尊重并重视他的看法,他也认真听我的意见和观点。相信“沟通”能使我们母子的关系良性发展,让我们享受亲情,乐在其中!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第一次听闻龙应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反正我只记得那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看她的第一本书是《目送》。是因为在某处偶然看见了那里的第一篇散文《目送》,在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之后便兴冲冲的去买了。开篇序《你来看此花时》与当时政治老师在课上为解释唯心唯物主义所举的例子不谋而合,故倍感亲切。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正是由于对这第一本书的满意才有了这第三本也是我最偏爱的《亲爱的安德烈》。一本关于两代通信的书。

  今年满十八岁的我想知道这个十八岁的男生,他的思想点是什么?这个拥有中国血统的德国人,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从《孩子你慢慢来》里顽皮爱闹的小孩安安变成可以理性思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安德烈需要多少年?这种蜕变,于我,又是多少年?

  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德烈对于MM抛给他“你最同情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困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是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现自己的人,我最同情。”他的这种同情与对其他惨事的无可奈何与我有很大的共性:对于那些非洲饥饿的小孩、伊斯兰世界里受压迫的妇女等等,我们都有很深的同情。但又必须招认太多的邪恶和太多的灾难使我们麻痹,发现自己麻痹的同时,又有罪恶感 。

  就像最近老师说的那条新闻:在长江上,有一艘通往重庆的游轮船体翻落,四百多人入水。截至目前的消息14人生还,103人确定遇难,339人仍下落不明。多沉重,多无常。我知道这对于有亲人在那船上的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有些人就这样与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从此生死两相隔,决绝地、毫无预兆地。但是我在听说了这条新闻之后除了一声叹息又有什么可以做的呢?因为我们是同胞,我们有着共同的羁绊,我为他们难过。然而我又想到使我难过的事那么多,这一件于我又是多大的打击呢?再过几个月、几年,除了那些经受惨痛的家属,又有谁会记得这样的悲痛?这样想着,一种负罪感,道德上的罪恶感攫住了我。

  现实中也常遭遇两种道德。熊胆、象牙、鱼翅……仿佛动物保护人士做的努力都是徒劳。 爱狗人士呼吁人们别吃狗肉,于是有人说那你干脆鸡鸭鹅都别吃好啦,不一样是生命吗?尽管我们依然会吃鸡鸭鹅,但,管他怎么说,“没有人是圣人,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

  中国与台湾关系,香港禁烟政策,南亚海啸,德国纳粹,年代定义,音乐发展史,读书目的,与朋友相处事宜……这些内容都在这本书中有不同程度且不同角度的涉及,令我眼界开拓。

  他们的通信如同黑夜海上的旗语,被我这只漂流不安、寻求港湾的船只看见了。于是,正处于认同混乱时期的我,又觉得有了那么点不混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身在德国的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书,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三年坚持通信的成果。

  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等到再次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而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龙应台母子之间不同的观点和互相的讨论,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中的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安德烈的十八岁,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德国,生活多姿多彩犹如热带鱼、足球、朋友、下午茶。而龙应台的十八岁,在二十世纪的台湾小渔村里,没有高速、没有下水道、没有音乐厅、美术馆,有的只是黑衣白裙、齐耳直发。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让彼此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和包容,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一味的炫耀母子情深的书毫无看点,一味只懂得理论的书也不吸引人,而这本书像火锅中的鸳鸯锅,一半麻辣使人清醒,一半清甜使人温暖。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其实,代沟几乎是家家都存在的,如何通过沟通交流而达到理解和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亲,父母亲,对于我们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去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想想生活中的自己,再想想父母的付出,心中有抹不去的痛楚。在父母的庇护下,我始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还在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已成家,但越长大越孤单,渐渐地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了解自己。我想,我们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而我们一直在为自己找借口:忙工作、陪孩子、见朋友,却抽不出时间去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去改变。

  对于孩子,每天看着她长大,看着她和自己交流的越来越多,甚至有的时候表现出让我惊讶的一面。是她让我有耐心去学习做一个母亲,是她让我体会到了身为母亲的不易,也是她让我慢慢地学会去和我的母亲沟通。我希望她与我正如龙应台与安德烈,温暖而又平等。每个父母都不会吝啬对孩子的爱,我希望我给予孩子的爱就像阳光温暖而不刺眼,就像空气必要而不束缚。可能我并不能每时每刻陪伴她成长,但是我希望能和她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希望她的第一个十八岁,我不会缺席。借今天这个场合,我想把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句话送给她“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汇总5篇相关文章:

1.《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00字

3.《目送》读后感范文700字

4.散步读后感600字

5.读书议论文高一作文5篇汇总

6.《目送》700字读后感范文

7.亲子共读读书心得

8.目送读后感800字

9.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400字

10.推荐精选的名著目送读后感80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汇总5篇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