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读后感五篇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所著,作者通过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6个国家的调查,率先指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重大代际转变,从而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即“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型的研究领域。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一)
在这本书中,佐藤学不仅仅把教学当作一个认知过程,也把教学当作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我们总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学生能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佐藤学把倾听作为课堂的基础,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他认为在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学生的发言情况是容易被观察到的,学生是否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也常常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与发言相比倾听是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关于如何倾听,佐藤学认为教学应该伴随着师生共同的体验过程,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准确,也要努力地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在倾听时不仅是听发言的内容,而且也倾听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产生共感、共鸣。
在倾听的同时,佐藤学还谈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认为教师在聆听发言的时候还应该调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感情去激发学生的身体动作和情感。
我们常常责备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佐藤学却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对这种现象,促进课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师的责任,有的时候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二)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设计,华丽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丽的课件音效上。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向其他老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三)
佐藤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手已经几个月了,上学期教师主题交流会上聆听了几位教师代表交流的读后感,心中深感惭愧。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已然成为一个后进分子。我在读,我在用心地读,只是没有想那么深。寒假里又读了此书,我在书上做了批注,并对我的教学状况作了反思。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我教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习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每次听年轻教师的课,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年轻教师常会这样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个细致的裁缝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美国教师称之为tailoring,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三、做一个睿智的指挥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这三个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四)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五)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
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相关文章:
4.老师读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