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一)

  读完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后,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天才并非像中世纪神学的“灵魂”那样一个神话实物,而仅仅是一个比喻;国家天才不过是它的行为的一种性质和做事的方法罢了,天才的作用不过是在国家危急时的选择与取舍倾向,决定着国家的最后行动途径。在林语堂那里,人类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就是近情精神。近情的国家将生活在和平之中,近情的夫妻能生活在快乐之中,近情的生活是享受快乐的生活。近情精神是中国所能贡献给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礼物。在西方人,凡是只须合于健全逻辑的,便认为是很充足的,但在中国人虽然在逻辑上已是很对时,也还不能认为很充足,同时还须求其近于人情,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着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二)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杯热气袅袅的清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三)

  一本好书,值得人们永久的翻阅,一个好故事,可以让我们一代代的相传。有幸翻阅了《艺术地生活》一书,虽然不是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但是闲暇时间顺手点读一下,同样让我感慨万千。

  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就是艺术家——这句话看似很深奥,但是纵观我们走过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就是艺术家,在精心的编织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孩子、父母、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我们都是像艺术家一样的融合着所有的人和事情。人们四处寻找幸福和快乐,却没有意识到幸福和快乐一直伴随着自己,这句话对于容易满足的人是很容易的做到,但是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定的很高的人是怎么样都不会意识到的,面对着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谁能说出幸福和快乐始终就在自己身边呢?也许真的让自己轻松一些就能简单的获得幸福和快乐,对身边人不要刻薄,对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要对身边的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这个社会,相信这个世界。

  心里铭记:每一天都是一年当中最好的一天,多少文学大家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看法,但是往往到了世人这里就变的举步维艰,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停的充电,不停的学习来感受生活当中的一切,将生活当作是一次艺术创造,精心的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完成它,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当作是生活当中最美好的一天,一年下来你会有365个美好的一天。

  爱别人是你终生浪漫的开始。在许多人的眼睛里,这些爱已经很多了,甚至有的人为了某些事情连这些简单的爱都奉献不出。但是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的人是应该将自己的爱奉献给整个社会的,想让自己变的浪漫,不单单是体现在爱自己的爱人,而是你面对社会所做的回应。

  《艺术地生活》阅读只是刚刚的开始,好书不能一下全部都读完,要让自己在平日的生活当中过的充分,所以品读《艺术地生活》也是艺术地生活的开始。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四)

  读林语堂的书如品茗,每每饭后翻阅,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都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林语堂说猴子和人类都会展现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的忧虑和沉思的表情,为何统治这个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为人有着梦想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和倾向。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路上,有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途易辙,或裹足不前或南辕北辙,这都源于初心的遗落。所以,强调梦想,强调初心,即强调坚持。

  "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他在讲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须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一个简朴的道理。大道至简,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考虑家人的生计。事实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我是欣赏陶渊明的,因为没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没他那种"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的安然满足。也越发敬佩这样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

  高晓松在清华的演讲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演讲完了,有学生提问:"我是该选择外企还是国企?"他被气的半死。陶渊明为我展现的画面就是诗和远方。在现实的疲惫生活中,每当想到还有诗,还有远方,就会重现燃气希望,继续上路。

  从今天起,活着,有热情的活,带着梦想活!生活随处可乐,得乐且乐!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五)

  人类心态中有一个不是规则的规则:争论永远比成就更让人兴奋,因为人们一边想要安全感,一边又离不开刺激感。这就是为什么说起林语堂,大多数人的通常印象是“与鲁迅之争”。鲁迅在世时,常把林语堂骂的狗血淋头,但在鲁迅逝世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只此一句,不难看出两人性格上巨大的差异,也不难理解了两人为何由战友变作相抵。

  无非是两种人生选择而已,并无任何孰是孰非,倘若年轻之时能够在鲁迅的犀笔下收获精力的喷发,找到一种旺盛如战士的共鸣,确是难能宝贵的财富,但若因此拒绝林语堂的才学,那定会是你精神世界一生的损失。

  喜欢林语堂,喜欢他的文集《生活的艺术》。林老把一个爱好人生的自己藏于这本书中,给这些字里行间赋予一种看似轻柔又韧劲十足的能量。他时如顽童和你畅谈听风赏月、玩石戏水,又似智者向你剖析生活态度、人性哲学。看了这本书,你会不由佩服,林老竟是一名“生活达人”。

  “我们不是这个尘世永久的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这或许就是林语堂在此书中想要与读者共勉的人生观。

  他诙谐的“调侃”国人,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高度诗意,总结为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因素;巧妙的用“诗人、农夫、放浪者”勾勒出中国哲学的乖戾;他一语道破现世中逃避责任的年轻人,“模糊而缺乏批判精神的理想主义是极为可笑的”;他有固执己见的童真,“因为爱好人生,所以极端不信任智能”;他有看透人生的成熟,“人生的大骗子有三个--名、利、权”;他坚信每个人都是无法测算丈量的,大胆指出“经济学充其量也只是伪科学”;他敢于毫不留情的质疑,“中国民族缺乏那种侵蚀灵魂去造就西方文学里悲剧材料的伟大热情”,同时也会抑制不住自豪的宣称,“生活的最高典型是子思倡导的‘中庸’生活”。

  不难看出,《生活的艺术》应是最贴近林语堂秉性的作品。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儒家和法家是执政党,道家是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所以推崇道家的林语堂也把自己比喻成“放浪者”,并以此为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

  同时,《生活的艺术》也应是林语堂最雅致的作品,书中推崇中国文化中细腻的情感表现和精致的生活方式,用一种巧妙的讽刺艺术,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发出警告。

  人为什么不能无所事事,因为人的精力必须有一个出处,否则只能走上革命、变态或者犯罪的道路。而这个出处,恰就是人一生中穷尽而追求的。

  你所追求的这个出处是什么?是超高收入的工作?是万人敬仰的名誉?是号令群雄的权利?还是一身的才华横溢?还是无忧无虑的自由?殊不知,你追求的越多,一旦超过你本性的担当,梦的成分就会被无限制的加重,就容易变成一种力量强大的“奢望”。而你自身,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最美妙的出处,还是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述:“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可以完全不工作;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

  林老说的简单幽默,却十分明了,“我们是猴子的后代,不是牛的”,所以我们模仿、对比和演戏的本能是与生俱来,并且根深蒂固,以致我们常常忘记离开舞台,忘记还有一些真正的生活可过,然而岁月也就是在这个忘记的过程中,快速流逝。

  我们总是在不同的回忆里,遗忘相同的自己,然后在不同的岁月里,找寻相同的自己。这两个“不同”,暴露了年华老去是那样的不可避免,而这两个“相同”,又在提醒告诉我们,自己始终像胚胎一般鲜活如故。

  只要我们的精神保持冲和,保持对平和淡泊的赞美,保持对不失灵性的生活的享受,年华便可以是会老去的胚胎,在不可逆转的时光中让人性的本质追求,始终如初。

  “和平的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份《生活的艺术》,愿与尔共勉。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_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9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