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虻》有感范文
读《牛虻》有感范文
《牛虻》(The 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下面是小编整理好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牛的读后感篇一:牛忙读后感
“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是艾.丽.伏尼契笔下的《牛虻》。 书中的牛虻,曾经纯真幼稚、忧伤脆弱,但民族的独立与生活的历练使他变成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在牛虻的世界里,我品味到了“精神”两字,人不能没有独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生活的艰辛使懦弱的人退缩,可牛虻却用自己的死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的力量,那是一份超然!无论是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是意志的力量,还是难以磨灭的思想,还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在牛虻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精神。读《牛虻》,品人生,虽然真的牛虻已经逝去,但牛虻的精神却熏香着意大利千年的历史,带给人们一段不朽的回忆。 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传奇一生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虻》给我的启示! 我深深震撼于这惊心动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捕,最后被杀。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命者。 人的灵魂,系在那个扭曲的身躯里,被迫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众人的面前瑟瑟发抖,羞辱和苦难使它透不过气来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牛虻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然而,在遭遇崇拜的父亲的欺骗,心爱之人的误解时,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苦之中,几乎要发狂。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而牛虻却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 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好像大草原上的一群小鹿,谁有勇气,谁跑得快,谁就活下来;否则,就被淘汰。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挫折中是难免要流眼泪的,擦干了,站起来,就长大了,坚强了。用牛虻自己的话说,他从死亡那里走来,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楷模。虽然生命已尽,但爱与希望永存!对于牛虻来说,他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对权贵如饥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应该破除这层羊皮,直刺狼的心脏。 牛虻是个强者,他意志坚强、机智勇敢,是真正的强者!篇二:牛虻读后感 昨天,我带着崇敬的心读完了牛虻这本书,我没有意识到泪水早已浸润了我的眼眶,没有意识到它竟然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对爱的矢志不渝,对罪恶的批判,对痛苦的承受呐喊??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那首诗: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在苦难面前,依然坚守崇高的理想,与亲人虚伪困惑的爱做斗争,牛虻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牛虻》讲述了主人公亚瑟出生成长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是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在大学里参加了秘密组织意大利青年党,在忏悔时受骗被捕,出狱后被自己的同伴厌恶,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双重打击下,离开了故里,赴身南美,13年后回来,伪装成牛虻,在一次运送军火中被捕,狱中与父蒙泰尼里相认, 蒙泰尼里选择了上帝,判了自己的儿子的死刑,自己也因为内心的愧疚去世??在这个悲剧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同龄人执著的影子,我们怀抱信仰,向着目标一路前行,没有任何的事物可以阻碍我们的脚步!尽管我们是新生的一代,前辈们还对这群没有受过风吹磨练的青年抱有怀疑,但是我们终将接替你们,撑起祖国的未来,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出升的太阳依然可以光芒四射,普照大地!就像牛虻,他被冤枉,被排挤,无辜受刑,流落南美,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也必须活下去,听听他说的话吧“,我的工作怎么办?谁为我做呢?”是否明白,他心系的始终不是自己!他知道要走的路,那里沟壑万千,处处泥泽,因而他不幸在革命路上壮烈牺牲,可是有人缅怀他!没有人会忘记他做的一切! 《牛虻》一书在英国发行时,一度默默无闻,半个世纪后,被译成中文时,广受读者喜爱,发行量过百万,这种情况在文学界是不多见的,事实证明《牛虻》充满了积极的革命因素,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其本身的价值也不可小觑.当代的大学生应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对我们成长有重要意义.坚持国家的理想,成为祖国栋梁,为自己在现实与梦想间建起宽阔的桥梁,摆正对挫折的态度,认识到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伟大的人都要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身心之苦,经历层层淬炼,才能成为涅磐重生的浴火凤凰! 夜幕笼罩,你才可以看见璀璨夺目的群星:冬天到来,你才可以期盼不远的春季:暴雨之后,你才发现七彩的虹桥??生命有时就是这样,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若亚瑟没有坚持,早在去南美的路上就饿死他乡,早被醉汉的火钳索去珍贵的生命,哪能有后来幽默讽刺的自由撰稿人牛虻呢?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珍惜还拥有的年轻,未来属于勇敢的牛虻们!
篇二:《牛虻》读后感
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幕,保尔给他的战友讲《牛虻》里牛虻的故事。能让 保尔钦佩的人想来很伟大,我便去看了《牛虻》。 《牛虻》里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但他并没有像穷孩子保尔那样拥有美好的童年。亚瑟从小虽然养尊处优,但心灵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家庭的关怀。小说开头说到亚瑟,“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使人想到一直驯服的豹子,已经没有了利爪”。 蒙泰尼里是亚瑟的未公开的亲生父亲,亚瑟虽然不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在蒙泰尼里身上得到了父亲的关爱,他们一起在阿尔卑斯度过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啊!亚瑟在心里幼稚的认为为意大利的独立而奋斗与成为虔诚的信教徒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向蒙泰尼里忏悔中表露了这个意思,蒙泰尼里非常震惊并希望通过时间来慢慢说服亚瑟。可是,当委任蒙泰尼里为罗马主教时,蒙泰尼里问亚瑟是否要他留下来,虽然他知道新神甫对亚瑟会非常不利。亚瑟出于为蒙泰尼里的前程着想以及他天真的认为,没有要求蒙泰尼里留下。后来亚瑟对蒙泰尼里说,他那时还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却要一个孩子来承担一切。这一幕我特别感慨,自己做决定时,不应该去要求别人给出答案,蒙泰尼里当初既然知道新神甫对亚瑟不利,就应该留下来,而不是问亚瑟是否要他留下来的。可能蒙泰尼里永远也可改变不了亚瑟的思想,当然也不会有下面的故事了。 亚瑟在对新神甫忏悔时说出了要为意大利的独立而奋斗还有一起的战友们的名字,他以为会和平常一样,可是他忏悔面前的人变了,因此他和他的战友一同被捕入狱。亚瑟一直爱着的女友同样把为意大利独立奋斗当做理想的琼玛以为亚瑟出卖了大家。琼玛给亚瑟的一巴掌和蒙泰尼里是他亲身父亲的事实使弱小的亚瑟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处于无意间透露战友名字的深深自责和最敬重的人的欺骗中,亚瑟打碎了心爱的耶稣像,从此成为了无神论者。亚瑟独自踏上了去南美洲的旅途,在南美洲他度过了地狱般的十三年,十三年的苦难锻炼出了老练、坚强的革命者。在死亡里挣扎出来的牛虻体现出来的那种坚强的意志力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牛虻用辛辣的笔揭露教会的骗局,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他掩护战友撤退,本来可以突围的他因为蒙泰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被捕。牛虻试图说服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选择。然而,这对父子都不能放下自己的信仰,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最后签字。亚瑟死了,蒙泰尼里因此发疯而死。牛虻在死刑场上依旧表现出那种坚强的意志力,而且还打动了给他行刑的卫兵。一名卫兵依约把牛虻的信给了琼玛。信中有首他们儿时的小诗: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 《牛虻》给我的感觉很真实,很有人情味儿,特别是亚瑟和蒙泰尼里父子之间的那种令人揪心的亲情和亚瑟对琼玛一直的爱。亚瑟可以无畏死亡,可是会在最爱的人面前变得脆弱不堪,无论是蒙泰尼里还是琼玛,他向他们哭诉时是最真诚的流露。 人的意志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这是我在《牛虻》所收获的心得。
篇三:《牛虻》读后感
牛虻,是虻的俗称,强壮而有软毛。“牛虻”一词源出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 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 《牛虻》一书之所以能令人心弦激动,就是因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许多方面的“冲突”之故。这就应验了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这“冲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冲突,或者是爱情与理想的冲突,而由于这些不能调和的冲突,就爆发了惊心动魄的悲剧。最的冲突没过于最终亚瑟和生父蒙太尼里的选择,蒙泰尼里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在 牛虻死后,蒙太尼里也被这对与错所纠缠,他痛苦,他无奈,最终,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还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亚瑟说过:“献身于意大利,帮她从奴役和苦难中解放出来!”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来,用残废的手握起笔,对准一切虚伪外表下的丑恶灵魂,毫不留情地抨击和鞭挞;也正是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怀着轻松的心情,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学童”一样走进刑场,昂首面对乌黑的枪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人不能没有独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赋予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面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态度看待生与死。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这股精神力量。 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拥有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气长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 深的震撼力。本书所具有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它告诉我们:逃避现实,与世无争是懦夫的表现;直面人生,义无反顾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以亚瑟写的一首小诗结尾: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篇四:牛虻读后感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 这首小诗,是牛虻最后的字迹,写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场,然后他死了。他死得很艰难,因为给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么爱戴他,他们拿枪的手在颤抖,他们的泪在脸上淌,可他们还是必须杀死他,那是工作。在无数发子弹声后,牛虻还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弹,可是死得那么坚强,那么灿烂。蒙泰尼里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他注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他注定被自己逼疯,最后,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还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没有因为他的忠诚而对他忠诚。亚瑟是可怜的,琼玛的一个巴掌把他从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难,他全忍了下来,终于,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见到了琼玛,他们相爱,却得不到永远。 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时间,她也痛苦着。而正当她知道他还活着,她可以释然,她可以渐渐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时,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 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亚瑟在苦难中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憎恨那些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无论如何,他还是爱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够在余生好好爱他,他就会满足,他就会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里没有这样做,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可是他的选择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 作为伟大的红衣主教,选择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忏悔,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接受忏悔而已。他并不能为人们做什么,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亚瑟。可是蒙泰尼里不懂,一直都不懂,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得不公平,可是他却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个空洞的上帝。 而当蒙泰尼里终于醒悟,而真的必须面对天堂抑或地狱里的那个上帝时,他又会说什么。 他还爱上帝吗?还坚持自己的信仰吗?他会后悔,一定会。他会明白,并把上帝 砸成碎片,他会把上帝从心里扔掉,他真心爱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一切已经晚了,天堂是无限高的,地狱是无底深的,他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 再次忏悔吗? 于是无补??
篇五:牛虻读后感
看完了《牛虻》。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结局来取代这一看似注定的悲剧。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虽是肉体的毁灭,却是灵魂的永生。我不能记起看过哪部小说有如此震惊、痛苦、惶惑而又释然! 结尾我读了几遍。初读后是极其悲哀的,却似乎是哀叹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却是现实,是黑暗的现实。因而,它的悲剧是无法挽回的。虽让人扼腕,却也是最好的结局。读后把全书联系起来深思之后,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于一个人的坚强。这更像是一曲伟大英雄的赞歌,一个身体被锤子击得支离破碎,而精神上却比别人坚强的人,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他,算是经历了世上所有的灾难,拖着残损的躯体,却始终快活。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标。他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爱与怨恨一并埋葬,直至末日降临。 他对主教深沉的永远无法化解的爱与恨困扰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剧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赖的人,他曾经奉为神明,直至最终忍不住向神父告别时,他还是满怀希望。可是神父辜负了他的爱,“杀死”了他。在他心中,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预料中的事,他如同飞蛾赴火般“成功”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悲剧中,另一个人,却不禁引起我的尊敬与伶悯,那便是蒙泰尼里教士。他生平也许只做过一件错事,但他却虔诚地用他的一生来忏悔。他是众矢之的的“敌人”,却因慈爱善良而不失为一个圣人。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许是年轻时犯下的那桩“罪”。这桩罪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同牛虻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后的毁灭,同类的>故事在教会世界中并非少见。如《十日谈》中所述,一个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条,反倒是不可思议的了。也许,正因为他是个如此善良的人 ,便注定他要负“债”一生。 他与亚瑟母亲都是善良而虔诚的人,这便也造成了亚瑟天性悯人,嫉恶如仇,坚持正义不动摇的性格。他最终的选择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换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得不把自己最心爱的人送上断头台,最终导致自己的精神崩溃。当他领悟到现实真相后,他悔恨不已,在他疯狂地砸下圣像之后,他选择了死亡。这也是他最好的归宿。于是,他也如牛虻一样获得了解脱。他最终跟随心爱的儿子去了。余下的人们,我想他们都将继承他的遗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让“圣子的鲜血”唤醒那些沉睡的民众,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脑涂地而在所惜的原由。琼玛也是个极让我尊敬的人。她的沉着冷静,她的坚定不移和深明大义,都无愧于牛虻对她的执着的爱。 然而,她也承受着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个从童年时代就一直印在脑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琼玛会更加执着地顽强地战斗下去。 前进吧!为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