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儒林外史》读后感_读书笔记_读书心得范文5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大家读了《儒林外史》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儒林外史》读后感
昨天晚上差不多把《儒林外史》看完了,一共五十六回,虽然比《红楼梦》短很多,但是因为叙事结构的原因,人物的关系还是没搞清楚,官职更是一塌胡涂。还好故事情节还记得七七八八,就说说几个感慨比较深的吧。
1。叙事方式
《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叫做缀段式(episodic)叙事,或者叫联缀式叙事。是将一个个小故事联缀起来,形成长篇。这是一种富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叙事结构,和西方文艺所看重的整体性、一致性背道而驰。就好像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中国画却散点透视一样。《水浒传》、《官场现形记》、《天龙八部》等都是这样的叙事结构。这部分主要来自
水浒传叙事的手法叫做什么手法,由一个人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的故事,同样的作品还有儒林外史?
2。《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在《儒林外史》中的最前面,大约是在第三、四回,即(第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4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学课本中主要是选择的第三回,里面的周进、范进和胡屠夫是主要人物。
2。1周进
周学道名叫周进,是老童生,靠坐馆(就是在某个有钱的人的家里当专职教师,也叫西席)为生。他年近六十了,也没能考到一个秀才。好不容易被别人请去吃拜师宴,改善一下伙食,还要被人嘲笑“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年纪一大把了,还要被人这样笑话,活的是真窝囊了。
后来他去做了账房先生,去南京做生意的时候,求老板带着他去国子监看看,说:“这辈子都没有进过考场,再不去,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没想到,进了考场,他触景生情,一头栽倒了。后来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帮他捐了一个监生(秀才),便一考中的,成了举人。后来做到了学道,提拔了范进。
2。2范进
范进也是年纪很大了,只是一个童生,还不如周进,连个坐馆的工作也没有。考试完了,家里都好几天揭不开锅了,老母亲只好让他把下蛋的老母鸡卖掉,换大米。不过幸运的是,他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周进。此时作为主考官的周进,大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便格外留意。周进看范进的文章的感觉是这样的,第一次看觉得写的不通,第二次看发现还是有点意思的,第三次看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周进觉得范进跟自己的一样,是被耽误了,便让范进取了第一名。后来的考试,又在主考官面前抬举他,所以范进中了举人,一路升为学道,简直就是周进的翻版。
2。3胡屠夫
胡屠夫是范进的岳父,但是在范进还是童生的时候,每次见他都说自己当时瞎了眼,怎么把女儿嫁给了这么一个人,还得时不时的接济他。后来范进中了秀才,就说不要跟周围的那些种地的、挑粪的作揖行礼,那样太跌份了。直到后来范进中了举人,就又夸自己的眼光好,把女儿嫁给了一个文曲星,打是不能打的,打了就会手疼,还要贴膏药。
3。杜少卿广施钱财
杜少卿是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他像一条线,把其他人物串联了起来。他祖上也是做过大官的,到他手里万金是有的。不过他不怎么会经营,又太大手大脚,哪个要帮忙都来找他,手里的钱自然是存不住了。他对老管家很好,老管家生病了,他还让妻子煎药,自己亲自喂药。老管家劝他不要结交那些酒肉朋友了,要不手里的钱迟早要败完。他没有听,果然让老人家说中了。因为帮人凑银子,先是把家里的地卖完了,后来没有办法只好把房子也卖了,拿着卖房子的钱,到南京租房子住。在南京既能游山玩水,又能跟学里的朋友吟诗作对,过快活日子了。
《儒林外史》只看了一遍,这篇文章写得云里一般,您一定看的雾里一样。等我把这本书看熟了,再好好的写吧。自己挖的坑,自己要填起来呀。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高中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
读儒林外史有感
古人云:有才有智真君子,有钱有势是高人!读了《儒林外史》选文的“范进中举”我深深感受到古人说这句话的内意,也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的辛勤努力与坚定信念。
选文主人公范进真是我敬佩之人。虽说家贫,连一日三餐都顾不饱,却胸怀大志,有自己远大的理想,终于在克服种.种困难后,达成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范进进学后,他的丈人带酒来到他家中为他庆贺,在吃饭过程中被丈人胡屠户说得狼狈不堪,却低头承认。为了考试盘费,明知向嫌贫爱富的丈人借钱是无稽之谈,依然冒着被辱骂的风险向胡屠户商议,最终失败了,这让我看到了范进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与坚持不懈之心。虽然失败了,可范进却没有因此而放弃,最后在几个同案的帮助下到成里乡试。回到家里,家人已是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当范进在大家卖鸡时,中举的喜报到来,邻人告诉范进,范进却不相信,看到榜名后他居然疯了,可见范进是多么高兴,也是多么看重中举呀!范进清醒后,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来跟他道喜,连最不支持他的屠户都变了,连不认识的张乡伸都来与他结亲,多么鲜明的一个人性显示,胡屠户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告诉了我们“有钱有势是高人”,而范进用自己的努力,即使条件这么悲苦,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人们看得起,这就是“有才有智真君子”的体现了。
一个人能有这么坚定的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的。范进的条件这么悲苦,最终努力学习中了举,达成了自己的理想,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