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10篇
推荐文章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10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大家看过吗?《百年孤独》,作为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名作,它无异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彩小说。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1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专业老师那里看的。当时看着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种脱离现实的魔幻般的感觉,而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课上,老师也讲过这个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这小说读起来总是给人一种虚幻飘渺不真切的感觉。但是故事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写照,在此向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
往往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着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又多离奇,都是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2
大一时,闲来无事,发现舍友书柜上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便借来读读。我陆陆续续地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解脱,我解脱了,布恩迪亚家族也解脱了。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说实话,这本书的确难懂,光是书中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以及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够让人头疼的。但是,好书就是有让你硬着头皮读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读第二遍的冲动。当你真正走进布恩迪亚家族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想摆脱孤独但却死也离不开它的纠结,矛盾和痛苦。
我认为大多数中国读者被马尔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独特魔幻的写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题内容。先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马尔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但是魔幻是表,现实才是里,这种表里如一的结合使得《百年孤独》从小说的一开始,吉普赛人带着磁铁观像仪来到马孔多的时候,这种现实与魔幻的结合就已经让读者陷入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中。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都只是望而却步,很想去读,却无法深入到作者描绘的那个触手可及但又不敢触摸的世界。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3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4
高中时看《百年孤独》看得我很凌乱,只记得人能诡异地长出猪尾巴来。最近这本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看看马尔克斯的传记有助于加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大屋的很多房间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们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个亲戚,比如他的舅老爷拉萨罗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妈玛尔加丽塔。为了纪念他们,房间一直空着。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外婆就请人加建几间。因此,实际上,房子由四部分组成,建成于不同时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亚马尔克斯难免感到既渺小又胆怯,尤其是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房子变得静悄悄的!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纪念。他后来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于青少年时期的长篇小说,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独》的雏形。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5
孤独是残忍的,是割舍不了的,是要与生命始终伴随的,就像书中的拉丁美洲,与世界脱离,像极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仿佛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类型的人,也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很奇妙,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但却无神空虚的,书中所经历的孤独,也可能是我们人生当中所需要面对的。“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马孔多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清晰的认识到了目前的现状,他本应该是个英雄,但时代让他变得可悲,子孙所承受的灾难性的伤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独的,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独的,他们有着对权利的渴求,对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暴力的崇敬,但他们拒绝与远方沟通,拒绝看到遥远世界的光芒。他们从未放过自己,所以他们孤独,却也无能为力。
《百年孤独》的魅力远远不止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说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要注定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也折射着世间万物的凄楚和悲凉,孤独的度量已无从计算,可能从创世之初到宇宙热寂,也许它早已伴我们同行,无声无息。
读完这本书,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之相守和奋斗?也许在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时,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6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最佳解释。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7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8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这篇文章的:几年前,张石牙的'母亲因为一场罕见的暴雨,不幸在小黑河淹死。父亲张木头执意认为妻子的死是因为乡亲们的见死不救。于是,他断绝了与人们的来往,守着自己唯一的“三独”:独屋、独船、独生儿子——石牙。石牙因为父亲的缘故,被同学们冷落与侮辱,他开始怨自己的父亲了。后来,又是一场罕见的暴雨,石牙的死对头——王猛为了给生病的妈妈捕鱼被急流卷走了。石牙用父亲的独船救了王猛,自己却像母亲一样溺水死了,张木头知道后悲痛不已,而他也备受人们的尊敬。
读完后,泪水已情不自禁流了下来。我仰面叹息:若不是因为张木头的顽固,石牙又怎会无辜牺牲,上一代的恩怨又为何要牵扯到下一代呢?
这篇文章中,三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舍己救人、勇敢善良的石头;顽固爱子的张木头;不可一世又心地善良的王猛。
而文章的故事情节也牵动着大家的内心。在石头的母亲溺水而死,张木头决心断绝与人们的来往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张木头对妻子的爱;在张木头打伤儿子后又心急为他包扎伤口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木头的爱子情深;在王猛为给母亲捕鱼溺水,而石牙奋不顾身救他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石牙舍己救人的精神。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常新港的写作水平。
张木头的固执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也因此注定要孤独一生,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啊!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9
曾采访过基础部的刘畅老师,他说,“经典,就是在历经一百年后,仍然有人去品读,去体会的东西。”每个人心中的经典标准各不一样,某本书在他看来,无比珍贵,但可能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无论标准如何定义,喜爱经典,便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品质体现。
“他苦苦挣扎了数小时,试图抓裂自己孤独的硬壳。”这句话出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这部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给了我心理上的冲击,这座试图摆脱孤独带来的恐惧而又愈加孤独可怕的城市,在每一个人物上,每一件事情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著作时,难以接受的人物关系和完全不熟悉的历史并没有让我感到厌倦,反而愈发地吸引我。或是这本书中蕴藏的某种孤独之感,当我静静地翻看时,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无法摆脱孤独,只是在某个过程中,愈加地陷入深深的孤独的无奈感中。随着这部小说发展的情节,我渐渐地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孤独的由来,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人与外界的联系,都值得去反思。就像里面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正是这种让人窒息得比死还难受的孤独与寂寞之感,让人想要不顾一切地解脱却解脱不了,唤起的不正是我们这些时常独自一人舔舐孤独的人吗?在该作品中,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却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漫长的几代人中,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这个家族似乎没有弱点,但也不过只是经历了短短的百余年,有关他们的记忆,很快也就无影无踪了。
“遭受百年孤独的`大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百年孤独》以这句话作为结束语,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团结国家的渴望。第一次读完这部小说,理解肯定是浅层的,若没有来回读过几遍,其中的蕴含难以接受,正是这个原因,这部小说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孤独的气息也在读者身上蔓延开来。在感受这种深深的孤独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也许处于那个时候的拉丁美洲的公民,就是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死去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孤独随时出现,那我们能怎么办呢?何不附和它笑几声。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办法去抵抗孤独,但请记得,“它在我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生活总缺不了孤独,这并不意味着在你开心的时候无所担忧,在你伤心的时候无所感动。孤独并不是可怕残酷的敌人,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虽然是难以理解并接受的作品,但这不正是经典所在吗?只有我们反复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够真正学到里面的东西。阅读经典,需要我们很大的耐心,并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时间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阅读之中都有另一番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写作范文篇10
《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反映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此书以梅尔基亚德斯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友情及家族历代对羊皮卷的破译为暗线。最终奥雷里亚诺破译出——“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而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也随之永远都不会在大地上出现了。
尼采说过,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与哲学家。一个充实自立,一个桀骜不驯,而另一个则是两者的中和体。这三态完美的概述了家族百年间所经受过的全部孤独,如果乌尔苏拉是那个灵神般的存在,那么阿尔卡迪奥则映射的则是那个野兽。最终哲学家代表大多数的族人,奥雷里亚诺上校则是其中的异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开枪自杀后却奇迹还生。戎马一生却在迟暮失去了青年时的激情,开始质疑一生得以支持奋斗的信仰。最终同政府签订和约,年老归家,每日炼金制得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后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与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一直到死。他在孤独中奋发,因信仰而斗争;他桀骜不驯,企图挣扎那种宿命的孤独;他充实自立,凭借与生俱来的才华领导自由党去追求他们自己的信仰,可最终也只能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终结。他渴望抛开孤独,可他永远也离不开那早已注定的孤独,他可以做的也许只能是在孤独中保持高傲——他生而孤傲。
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一种宿命的孤独感,你永远无法改变而又不得不改变,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孤独到没有影子的陪伴,因为这条路上只有无尽的黑暗。当你踏上它时,你才会发现生命微弱与微不足道,你只是命运的牺牲品。正如书中那永远沉溺在海底那有血有肉的三千工人,他们的死只是政治的牺牲品。“政府通过所能应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的重复。于是一种似乎官方的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说:没有人死亡,工人们已经满意的回到了家里”。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消失,仿若人间蒸发般消失。他们在世的亲属只知道他们很幸福,也许他们的确很幸福,因为他们再也不用在人间承受这份孤独了。
也许在宿命的孤独感之外更有着的是一种宿命的无助感,你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宿命,只能任由自己循着命运的轨迹,无力改变,这便是《百年孤独》里的轮回观。
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来说,孤独是文明的深根,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是等够永恒存在的。孤独也往往侵蚀着独行者的内心,能够让他空虚与疲惫。在空虚与疲惫中,在眼神迷离中,在恍惚中,洞察出社会的百态,人生的无穷,世界的无限。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经典的问世,《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本永远的经典。这本书不仅讲述了家族的经历,也是作者源自灵魂对生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