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

若水4360 分享 时间: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行者无疆》阅读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1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

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物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凹凸不平的石头路,斑斑驳驳,些许潮湿,青苔遍布,路也并不宽阔。第一次看到这画面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感,甚至还有担忧,始终觉得会有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一贯感性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才明白,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座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总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跟随他,穿梭于他的文字,我有幸成了行者,也努力成为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一直以来,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纵使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譬如,我多么向往去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被金钱和时间困扰。庆幸,我遇到了它——《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行者无疆》中提到,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读到这里,我的心在暖暖地微笑……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畅游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看完整本书,我不停地回顾,不停地追寻,似乎想让脑中留下更多更多。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如今,读完整本《行者无疆》,我突然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默念着这句话,咀嚼,品味,感觉还是颇有几番道理,不由地窃喜起来,这也是我的学习收获吧,虽然所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不是吗?行者本无疆,学者也无疆,思者更无疆,因此,应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学会思考,不再浮躁,不再自满……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2

放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书《行者无疆》,要写读后感。实际上,《行者无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好久,但一直都没来得及写读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懒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来欧洲是这样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们国人所了解的那样的简单。当国人沉浸在日韩的流行文化当中时,沉浸在自己的各类选秀活动中时,欧洲已经开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欧洲走向一体,走向成熟。

很多时候国人在急功尽力的做各类事情的时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为经典的格言,这本书从南欧入手写到北欧结束,总结了欧洲最为主要的城市及他们的文化与历史,和最值得看的东西,当你在阅读时就好像是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体会着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遗迹所产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觉,非常舒服,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没资格评论这些,只是说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最大的体会就是欧洲的高贵与平凡并存,伟大与平庸并存,绅士与野蛮并存,骑士与现代并存。这四个并存是我自己总结的,虽然欧洲人不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断的创造着奇迹,其实现代的欧洲人已经不再完全守护于传统,而是以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自己最为核心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这里做卫道士,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真正经典的东西。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3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从这里出发;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在这里隐藏;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在这里转折;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在这里凝冻。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跟随着《行者无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涌,或风平浪静,听者伟人们的声声巨响,沉思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他来到了罗马,把“伟大”这个词留给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笔下罗马的伟大是透彻的,“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这种彻底让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过。他那空灵的文字让我感到了一份实在。今天的罗马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这是一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但如此般彻彻底底的休假在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闪动在彼岸的梦影。他沉重却不乏风趣:“人家的休假是转换身份,我们的休假是叠加身份。叠加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叠加在山光水色之间,那是多么不自然,那是多么矫情。”在他的笔下,中国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对于威尼斯,他怜爱、心痛“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不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浪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威尼斯因过于出色,因众人的分享、争抢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显得沉默“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点像勉强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这样亮相。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不容易形成凝视的焦点,此刻夜幕删除了它们的背景,灯光凸现了它们的颓唐。本来白天与我们相对而视,此刻我们躲进了黑暗,只剩下它们的孤伤。”带着苍老,他们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从余秋雨先生对他们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们坚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辈传下来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顾客近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合适,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仿佛在他们面前,一切物质上的成就变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满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适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从弗拉门戈舞里,带给我冷峻与火热的交织和异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脸愁楚,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脚步加速成夏季的雨点,像要把一身烫热霎时泻光。”“这夏季的雨点是骑者的节奏、勇士的步数,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动来酬谢上天赐予的幸福?”这热情,这激昂,让每一位读者向往,这炽烈的高傲、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让每一位刮宫那种憧憬……

对于欧洲城市,如果用“繁华”一词来描述,未免显得庸俗。这知识它们的第一层次叫打点生活,还有更高的第二层次叫打点历史,第三层次叫打点自然。余秋雨先生生动地描述道:“一路行来,觉得这些城市千百年来都在自身等级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动了,便蹲在某个告诉上,一蹲就蹲了好几百年,有的则还要往上爬。”一个“爬”字,一个“蹲”字,演绎着他们生活的自然,始终追随着一份自在,追随着一份无拘无束,表达着人生的本态。他说:“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脚京城,看他是否过好了,低要求,看他摆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读着,我们身处城市的繁嚣,车水马龙,俨然成了华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怜的虚假的装点。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热闹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纪。原因是其中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从余秋雨的形象比喻,我们尝试理解着十八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纪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纪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穷奢极侈,大兴土木,都留下来了;右岸上,经十八世纪的冲击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个拿破仑,也留下了种种遗迹。结果,难于寻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轰鸣声早已远去,河床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构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巴黎,它热情,它轩昂,它忧伤,它温柔,如一位柔情万种的少妇,让人怜爱,却饱含内涵,永远猜不透。正因如此,这座城市便有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体温。

他走过古老而神秘的宫殿,踏过荒芜渺远的大地;他饱览温柔碧绿的水城,探询神圣遥远的极地;他走过了繁荣喧嚣,却始终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岛。朋友劝阻他不应该选择隆冬去冰岛,他知识淡淡地说:“不去冰岛则罢,要去定要赶一个冰天雪地。严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时候,不去则罢。”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4

离开象牙塔的忧郁,去寻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诗意,点点诗情,段段诗境。——题记

非诚勿扰

不止一次读《行者无疆》,每一次的经历也大不一样,而收获则在一点点壮大。浅尝辄止,是读不出内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致、思想示出的“非诚勿扰”,里面竟别有洞天。冒出一丝丝灵光,受益终生。

遗迹,沉默,灭亡

历史会留下痕迹,文化会留下痕迹,兴亡会留下痕迹,当你面对那些逝去的繁华,会有何感想,缄默不语,思想却在跳跃,文化正在追溯。时空逆流成河,过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兴亡的末日恍然大悟,发现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紧闭的旧门,平凡的小城,充溢着不同凡响的人生观,每一个地域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素养。每一个见识,能令人有所收获。文化的了解,过去与将来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鉴往知来。

智者,感知,态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脑。楼宇横栋,哪一扇门后面有着世界的转折,哪一席之地曾做过闻名遐迩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养育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游历了这些智者曾经的居所,品味了他们的生活,那些个空间,弥漫着文化与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态度,永远滞留在这片空间,供后人借鉴。世间智者的归宿处,正是后人感知的好地方,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收获颇深。将智者的态度,传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这个片段更像是中国哲理,与欧洲大陆的繁华相差甚远,是旅行的本义,牵引了我思绪的联想,总归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细水长流,山峦叠嶂,林寒涧肃,自然地平凡。中国式哲学便是从这崇山细水中领悟。天下万物,延续着自然法则,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格调,收益更是无法比拟。中国文化便是如此飘逸。文化出自现实,出自这山山水水,

从大山,学习深刻;从大海;学习勇敢;从大漠,学习沉着;从森林,学习机敏。

出发

一直钟情余秋雨老师的话。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后一段的理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久以来,文蛤被禁锢在象牙塔式的囚笼里了。旅行本义,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连接世界。旅者喜出发,文化喜出发。离开,去寻找,旅行时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之行始于足下,智慧之行始于足下。旅行不必拘谨,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阅历上挥毫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者无疆,旅者自得。

离开,去寻找,聚齐零星的文化灵光。

《行者无疆》阅读心得5

很抱歉一直没能来写些东西。我是一个不善言辞,也不善自我情感表达的人,不知道能说点什么。姑且说说近来的读书情况吧。最近看了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书,叫《行者无疆》。文章很美,使我的感触很深,我大概了解了几乎整个欧洲的文化概况。这部书是根据作者旅行欧洲各城市过程进行记述的,依次记载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地理、文化等,是在旅途中写的,应该叫做“述行记”吧。同学很早就推荐余秋雨的散文书籍,但一直没看,看过感觉真的很不错。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插进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这部书的结语,作者这样说:“结语不是结论,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会有结论”。他讲完路上的种种见闻后,只是一声轻轻的苦笑。他说:“一连讲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夹杂着太多的错,但即便把所有的错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事实: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欧洲对于中国。”

接着讲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个国家留学,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的各国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广泛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问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强将会逐步解决的”“那么,什么是你们富强的标志呢?”教授紧追不放。学生突然觉得有点心酸,说:“我不是政府官员,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只想到一个最起码的标志,到了那时,中国留学生将不会在教室被单独挑出来,接受那么多盘问。”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的“死点”不在古典学理的译介,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在中国人的群体心理结构所衍生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创造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我没有余秋雨的深度与广度,不懂得中西文化上的事情,但他那种对中国文化前景的焦虑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而我现阶段唯一能做的只有读书。

11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