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外国名著读后感 >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

若水0 分享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且听风吟》阅读感悟”,以供大家参考!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1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伤害对方。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痛对方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在这个意义上,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关心。

问题是,如果只能以这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表达关心,那未尝不可以说现代人、现代社会的一种悲剧,一种矛盾。

距离产生自由,自由式最可贵的。

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有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的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

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任何人都肯定有他的心事。

死去的人一死了之而永葆青春年华。相反,苟活于世的我们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增加着年龄。

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

世上有的事情是奈何不得的。

没有一个家伙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大家一个样,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所以早些觉察到这一点的人应该力争使自己多少怀有自信,哪怕妆模作样也好。什么自信之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能够装出自信的人。

说谎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勾当。不妨说,说谎与沉默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流行的两大罪过。我们实际上经常说谎,也往往沉默不语。然而,倘若我们一年四季都喋喋不休,而且喋喋不休的无不真实,那么真实的价值势必当然无存。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放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2

书的序里,说这是一本不日本的书,没有看过太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无法对此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对于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在电视剧,电影里已经有些涉猎,确实,这本书不太想在讲日本话,《且听风吟》读后感350字。作者自己说,这本书之前写了一遍,由于自己对于情节和描写方法不满意,之后不得不推倒,重新来过。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下去,再翻译成日语,意外的发现很顺手。

文章的序很长,第一次读完,特别对于其他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那里觉得非常的术语话,令普通人难以读懂。再看完文章之后,再读一次序便又豁然开朗,而且更有钦佩之感。

读完全文,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悲伤,但是悲从何来,又仿佛说不清楚,没有过于悲伤的事件,没有残热的杀戮,惊人的意外,一切都是平淡无奇,但那抹淡淡的忧伤读者却始终挥散不去。所以,我再重读了序,序的最后一段说,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再仔细品味一下文章的内容。主人翁没有被写到家庭,没有爱人,没有宠物,与所有事物都存在在距离,就算是于好朋友“鼠”和中国酒吧老板“杰”,给我们的都只是那种君子之交的关系。我们在潜意识里在同情和怜悯。这种与社会保持距离甚至是逃离社会的情绪,是宣扬一种自由,而升腾出一种寂寞。

值得一说的是,村上的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是有始终有目的的侧重。有性而无爱,旨在通过赤裸裸的性,宣泄出人物那浑身满溢的孤独。那种为读性而阅读的动机,是彻底的对作品的侮辱。就好像我看过的最最忧伤的电影,《逃离拉斯维加斯》里的桥段,性对于突出这种忧伤和绝望,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能读到像且听风吟这样一部对于挖掘到人至深人性的作品我感到庆幸。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3

几天前在书店买了《且听风吟》,以前看过这本书的电子版,但还是把书买下来了,毕竟书更有它的价值。几天下来看了一半,今天上午竟一口气看完了,大概是被小说的情绪所牵引。小说是村上春树“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写的是他20岁的青春,时期是60年代末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那时期的青年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摇滚、爵士、无政府主义、酒吧、点唱机和性交。

一个词概括:“垮掉的一代”。虽然生活颓废、无聊,但也有更多的自由和真诚。在旧的秩序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没形成之前,个人难免感到迷茫,精神也因此感到空虚,但就因为空虚才会拼命寻求生的意义,小说中人物有些行为执着地有些可笑,或许是给生活赋予太多意义了吧,如果不这样,就没法生存下去了。小说也确实提到许多人的死,村上春树曾经说,“人就是不停地磨损、不停地失去”。而“死”,我想就是的失去吧。朋友的死、亲人的死、女友的死都给小说中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我”不停地回忆感伤的过去。而死的另一可怕在于绝对的虚无。无论生前怎样地追求名、利、享乐和学识,到死的时候这些都统统与你无关,那我们干嘛还要追求这些呢?小说就是在这样矛盾的感伤情绪中展开的。上面也说过,小说的人物都像傻子一样在拼命寻求活着的意义,但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有!答案如本小说的书名“且听风吟”。

小说里提到哈特费尔德——这位直接影响村上春树写这篇小说的作家——的一部作品,作品中火星上的风对主人公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徨,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我们是风,且听风吟,是听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自然之声,顺应自然,顺应内心。很有道家的意味,或许也是最正确的选择吧,选择“不选择”,静观其变,感悟真理。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4

“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净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

村上春树用其干练不多余的文字,直接而通透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纵使文字简单,但当我走马观花般把整本书看完时,顿时惘然——我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然后又像发了疯似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全书。恐怕是水平不够!

文字很亲近,但总是给我一种距离感。那是青春的所特有的多疑,即使单纯无邪,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猜透的。敞开心扉,又保留秘密。和你很亲近,但似乎又畏首畏尾地离你很远。无法捕捉,但又无处不在,轻盈散淡,又扣人心弦。那种微妙的关系很难描述,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有过这种感觉的。明明就在身边,但是琢磨不透,总是留有一种神秘感。

青春是多么的焦急,多么繁忙,多么自以为是孤傲地独自安排。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很多,等到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书中的个借唱片的女子。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懊悔也来不及了。

这个年纪,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束缚。于是我们常常陷入寂寞,村上和他的朋友们在孤独中大肆地喝啤酒。我想这种狂欢的寂寞,也是青春所特有的吧。

并不是所以的人都能享受这般梦幻迷离的青春的。小说末尾那个得了脊椎神经症的17岁男孩的信:“从医院的窗口可以望见港口。我不禁想象: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倘能够如愿以偿——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会理解世界何以这般模样,我觉得。而且,如果真能够多少理解这点,那么纵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

在不幸者面前,我们这些幸运者应该想些什么呢?

《且听风吟》阅读感悟5

等到我又一次和村上邂逅,那时因为我喜欢上了长跑——说来惭愧,现在已经有好久不跑了。于是,我开始留意关于长跑的书籍。在亚马逊上,我找到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倒是写的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让人读了有一种似是听老大哥讲其生平轶事,并传授生活经验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村上的处女作,就是这本《且听风吟》。据说,这还是他在经营爵士乐酒吧时,熬夜写成的。所以,更加增强了我对于他这本书的兴趣。

看完这本书之后,细想想,真没有什么颇为精彩的桥断和情节。他只是在讲一个故事,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种种境遇,平淡如水,但却真实而让人愿意读下去。

这可能也跟村上的性格有关吧。像他这样一个喜欢马拉松运动的人,在生活上亦是那种细水长流,波澜不惊吧,但就是这个平实如水的对生活的记录,让他的作品格外的与人亲近,有一种愿意读下去的感觉。当然,如果能看懂日文,读原著的话,想必更会有这种感觉了。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作者本身的角度所写的。讲述了它在大学放假期间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儿。在叙述这些事儿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把个人的一些回忆也穿插其中,这也让故事显得更加饱满和充实了起来。

整个故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讲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鼠”从认识,到变成互诉衷肠,无所不谈的啤酒友。在这里我要说一点,对于自己不太能节制的人,正在戒酒的人慎看此文。因为文中的主人公极其朋友,甚是喜爱啤酒,经常豪饮狂喝。以至于我这几天回到家连水都不喝了,直接以啤酒代水,并配以锅巴佐之。临睡前尤要再饮一罐,否则便无法安眠。

书归正传,故事以他和他的朋友鼠开始,中间加入了一段次要剧情,也可以叫支线故事,讲到他送一个烂醉如泥的四指女孩回家。然后产生种种误会,最会竟然变成了朋友。

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叫做“杰”。他所经营的酒吧,是作者把整个故事穿起来的一条隐形的线。无论是作者回忆还是开拓支线故事。一旦回到酒吧,就又进入了主线。这也让人不至于觉得故事的叙事很乱,用的恰到好处。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旅途时光,茶余饭后,缓缓读来,也是很容易读下去的。

117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