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

若水0 分享 时间:

权力的转移也许可以带给我们社会的平衡与稳定,毕竟人类的发展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破不立”中完成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1

《绝对权力》作者江苏作家周梅森,著有《军歌》、《国觞》、《黑坟》等中长篇小说,《绝对权力》是继《中国制造》、《至高利益》之后,周梅森鼎力推出的又一部深刻思索权力监督问题的意义深远的优秀政治小说。

暑期在家读了这本书,从不爱读书的我却一口气读完了它。环环相扣,真的太打动我了,与社会太贴切了,这是货真价实的官场小说。

本书以当代改革生活为背景,通过镜州市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腐大案,塑造了以省纪委副书记刘重天、镜州市委书记齐全盛、副市长周善本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共产党的形象,揭示了党的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主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作品正气凛然,奋发向上! 市委书记齐全盛创造了镜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辉煌,也酿成了镜州从未有过的严重腐败。一夜之间,市委两名常委和自己的老婆、女儿同时被省纪委双规。前来查外此案的是齐全盛的“宿敌”——省纪委常务副书记刘重天。七年前,齐全盛以绝对权力将时任市长的刘重天赶出镜州,搬迁途中,惨遭车祸,儿子殒命,妻子瘫痪。就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帷幕拉开之际,一个诡谲阴险的政治阴谋也草灰蛇线隐藏其中,女市长赵芬芳将这场政治斗争推向了白热化„„

书中没有高大全的全面的英雄人物,刘重天不是,齐全盛不是,赵芬芳更谈不上。稍好的就是周善本吧,但是也是有很多的缺陷,可以说官场为了得益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人。只不过此人与彼人之间从本质上爱党与爱车的区别,而且取决于他们的利益。齐全盛绝对权力在手,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以至于刘重天被调离,双方均一肚子怨气,赵芬芳,表面一幅道貌岸然温顺的样子,内心中野心勃勃,处处为自己的得益着眼,是货真价实的政治婊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官场的女人、男人都是那种情况。其实这是新世纪官场的普遍怪现象。这种现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的这三十年尤其是世纪之交,非常普遍。至于老书记林百川、现任书记郑秉义、省长关省长、纪律书记李士岩、原常务副市长白乐树、“民间政治家”金字塔集团金等那种对权力的滥用或者人治的痕迹随处可见,初夏令人震惊。

小说本身肯定有更多的内涵,如今是压缩了的连载小说看了,还是令人触目惊心。权力产生腐败,权力产生傲慢,权力缺乏制约害人害己,看了此书不能不被他打动。

在现在的中国,无论是执政党内外,无论是官场、职场,人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变得那么疯狂,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那么可怕?这些都是我们心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2

最近读了《权力巅峰》一书,讲述的是政治用人方面的道理,其中有句话让我感悟很深。有才有德者,上之;有德无才者,善之;有才无德者,慎之;无德无才者,避之。

“有才有德者,上之”。对于有才有德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权,下放所有权力,让他们在可操作范围内最大范围地实施自己的才华,贡献最大力量。

“有德无才者,善之”。还记得《水浒传》宋江的用人方式吗?宋江智不如吴用,武不如武松,权不如卢俊义,钱不如柴进,懂得不同人的特点,不同人的领导方式,能领导108位各有千秋的勇士。

“有才无德者,慎之”。为什么我们不直接远离这些无德的人呢?因为,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友,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为敌,难道不能做朋友的就一定是敌人吗?当然不是,那些人,可以作为我们的“刀”,我们的棋子。

“无德无才的人,避之”。世界上很多人无德无才,甚至有些招摇撞骗顶风作案,对于这些社会垃圾,“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故而说,我们面对无德无才的,要避之, “避”,是礼让和大度。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3

很开心在张老师的推荐下,我去购买了《权力论》这本书,并且花了1天半左右的时间将它完整的阅读了一遍。虽然我的理解力有限,仅仅只能领会罗素先生对权力研究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也足够我受教了。在认真阅读《权力论》的同时,我时不时也想起十八届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且试图运用《权力论》中“对权力的节制”的观点对其进行解读,经过接近两天的时间分析,我似乎在它们之间寻找到了一些联系,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因此我将自己的读书体会分两部分进行阐述,一部分是对于《权力论》这本书的一个整体理解和个人感受,另一部分则是我结合《权力论》一些观点对于十八届三公告的一个个人理解。具体阐述如下:

从《权力论》的开篇起,罗素就明确指出——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载体,拥有众多的欲望,但在这之中,唯独“权力欲”是最主要的欲望之一。权力欲是人们追逐权力的根源,是产生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因。针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利益才是人不断发展的基本动机的观点,罗素有着自己的见解——“当适度的享受有了保证的时候,个人与社会所追求的是权力而不是财富;他们可以把追求财富作为追求权力的手段,他们也可以放弃财富的增加来确保权力的发展”。在罗素看来,拥有权力以及对权力的渴望与追逐,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之一。权力欲是人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高级需求之一。人的权力欲表现有两种,在领袖身上是明显的,表现为支配他人等等;而在追随者身上则是隐含的,表现为心甘情愿的受领袖支配,追随领袖,并且深刻的感到领袖取得的胜利就是自己的胜利。罗素认为,从宏观角度看,权力的来源方式和大小程度,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军事专制国家、神权国家以及财阀统治国家,其权力实施和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而教权、王权、民权等诸种权力形式,其来源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微观角度看,权力服从的根源基本相同。权力分配不均的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起便一直存在,而追随者和领袖们则构成了每个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力关系。那么何为权力服从之根源?对这个问题,罗素指出——“一切服从的现象,根源都在于恐惧,不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使人服从领袖而成为追随者的动力在于其内心深处的恐惧,服从可以获得安全;而促使人发号施令成为领袖的动力在于因其地位、技能或虔诚信仰而产生的超凡自信心”。 基于对权力来源方式的研究,罗素进一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教权、王权、暴力、革命权力、经济权力以及支配舆论的权力等多种不同权力形态,详细论述和区分了组织制度下产生的组织权力和因“天赋”或“智慧”等而产生的个人权力。在此基础上,罗素又通过不断考察各种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分别论述了传统的权力、革命的权力以及暴力的权力之间的不同之处。

此外,罗素更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他明确提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组织与政府对权力的“理性化追求”,防止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他所探寻的并不仅限于所谓“权力制约权力”、“法律约束权力”与“多元社会团体规制权力”等这些政治学层面的一般路径,而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权力规制方案。他认为,权力规制需要具备4 个方面的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宣传条件以及心理与教育条件。这四个条件需要协同作用,共同制约权力的无限膨胀,以维护民主。所谓政治条件,就是要在政治上建立多数人统治并保护少数人的机制,通过实现中央与地方分权、公共部门内部分权制 衡以及促进各种社团的繁荣,来约束公共权力;所谓经济条件,就是指实行民主

性的社会主义,通过土地和资本的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管理权力的监督;宣传条件则是指,社会应该倡导言论自由,弘扬宽容精神,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不强求一致;而心理和教育条件则是指,要教育人民避免激动狂热情绪,消除恐惧、憎恨心理和破坏性,要具有理智生活中的科学气质。罗素还对权力行使者加以道德性规劝。他告诫人们要始终把权力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让权力结出善果,首先需要有某种善良的目的。这种目的必须在实现后能有助于满足别人的愿望,而且实现目的所用的手段不可使附带的弊端超过目的实现后所得到的良果。在讨论完这三种权力形式的区别之后,罗素话锋一转,进入了下一个更为深奥的话题:权力是如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中不断形成和实现的。他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个过渡性的话题,这就是:这些不同形式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是:对僧侣和国王表示尊敬的传统是传统权力的来源;而恐怖和个人的野心———这些则是赤裸权力的主要来源;新信仰取代旧信仰这是革命权力的来源。

在这之后罗素还讨论了权力与道德的准则,认为这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批判了权力哲学,毫不客气地指出:权力欲是正常人性的一部分,但权力哲学在某种明确的意义上却是疯狂的。随后他分析了权力的伦理学——“有权力的人,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社会的合作,不是一个团体反对另一个团体的合作,而是整个人类的合作”,“最终统治人类的不是暴力,而是人的智慧,他们求助于人类的共同欲望——追求幸福”。

虽然这些想法始终是积极美好的,但罗素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人,他认为仅有这些美好的憧憬与呼声显然是不够的,他在著作的结尾讨论了权力的和缓,指出:“民主政治、公有经济、宣传自由、公民理智是权力和缓所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换句话说,要使权力之兽始终在理想道路上行进,那么必须使用由这四种材料拧成的缰绳。这也就是如何驯服权力的最终解答。

关于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以及会议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运用《权力论》对权力的节制的一些观点对其进行了了的一个简单的理解与解读。我认为十八届三是一次进一步压缩政府权力的,释放市场功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它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在整个公告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体现本次全会决定的关键性语句,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期许和愿望,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与罗素所表达的“民主政治、公有经济、宣传自由、公民理智”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实现自己的复兴之梦。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为严峻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寻租腐败、地方债务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其这些问题的根源任然是“权力问题”,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的“权力问题”。为此,中国政界与学界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大讨论———究竟我国经济应该选用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直到十八届三的召开,它解答这一困惑,并坚定地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全会的决定体现了“市场能办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这一精神,在压缩政府权力、释放市场与社会活力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一.限制地方政府不得随意投资;二.严格控制预算,使政府支出受限,尤其是“七大支出”;三.精减政府机构,减少审批特权;四.财权与事权对等,减少作案空间;五.强化监督,建立行政体系外的司法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实施,能够使我们的政府系统减少的作案空间,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能够使我国目前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为以消费为主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模式,能够使我们的人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带来的利好,实现“国进民进”的宏伟目标。

针对此次全会决定会带来的主要利好,我将以“农民”、“城市居民”和“企业家”三类人群进行重点叙述。对于农民,第一步,通过使农民的宅基地和农地可以流转,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土地进行转卖、租赁以及贷款等来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步,通过进行城镇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民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对于城市居民,开放“单独二胎化”,满足广大市民能有二胎的诉求,同时解决“人口老年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征房产税,限制投资性购房行为,减小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控制一二线房价猛增的趋势;建设小产权房,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的购房愿望,同时间接调控普通商品房的房价;对于企业家,首先,限定民营企业不能进入石油、天然气、电信、电网等行业,其他行业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甚至包括很多国民关心的金融领域,对此,国家更是决定在31个省市自治区特批31家民营银行;其次,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民营资本及外资进入国有企业,同时允许国有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和外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法人治理高效灵活的特点及国有企业资金技术雄厚的优势,同时减少经济的行政干预;最后,仅限定外企不能进入粮食、媒体和稀有金属等行业,降低外国资本准入门槛,吸引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开发,极大的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

诚然,十八届三给了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愿景,但是,在决定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它依然会像以往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遇到极大的阻碍。具体的阻碍,我个人理解主要会是“意识形态”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与十一届三相比较,可能现在我们在“意识形态”上遇到的阻碍会小很多,主要因为在本次三,政府、各级工作单位与学者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实地调研和意愿采集,并且组织多次工作会议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当前社会的种种问题的不满,对改革的集体诉求越来越浓、越来越一致。因此,本次会议决定一经公布,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在人民群众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然而,相比较以前的任何时候,改革所遇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却是空前的。由于长期阶级的固化,而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当改革触及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必然奋起反抗。而且在他们之中还有不少有权有势之人,他们对改革的抵制会极大的影响《决定》的实施,有时甚至会颠覆我们的共同意愿。所以,十八届三的改革任然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来进行,它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4

权力意志,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一种哲学概念,作为他用来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关于《权力意志》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权力意志》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首先在读《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权力意志》之前应该对尼采其人有个大致的了解,尼采是个哲学家,但是又不同于哲学史中的任何一个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哲学对感官的敌意是人最大的荒唐”。有人将尼采称为诗人哲学家,说的很对,尼采的哲学不同于其他的哲学家,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是按照严密的逻辑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但是尼采不同,他是用诗化的语言来点燃人内心中的潜在的作为人的最大的激情,由此而达到超人的境界。

“你应”无条件地服从,斯多葛主义那里,和阿拉伯教团那里,康德哲学那里都这么说(至于是服从上司,还是服从概念,那是无所谓的)。比“你应”更高一级的是“我要”(英雄人物);比“我要”更高一级的是“我是”(古希腊诸神)。

尼采对于世人的划分大概就是依照这几个等级来划分的,“你应”的状态就是大多数凡人的状态,他们对一切既定的道德尺度不会产生怀疑,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压抑了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尼采对这类人深恶痛绝,但是从他的语言里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鄙视更多的是一种期望,朗费罗在《人生礼赞》中高呼“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战斗中的英雄!”,尼采的哲学中也有这样的呼喊“生活在对我们每个人呼喊:做个血性男儿!不要追随我,而要追随你自己,你自己!”“我要”其实只是“超人”所表现的一部分而已,能够表达“我要”的人不仅有不被束缚充分展现权力意志的愿望,而且他们还有部分能力。“我是”则完全是一种理想的“超人”了,这种人可以完全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而且具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所有能力。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中间不管是谁,只要可能,都想成为人类的主人;有可能的话,最好是当上帝。”我们中间一定会再度出现这种信仰的。

尼采为何宣称“上帝死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尼采宣判“上帝死了”的意义:人类不需要主人!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上帝安静的离去,从此我们自己就是上帝了,只要人类有了这样的信仰,那么不会再有奴性的道德了,人才可以称之为人。

思想启蒙运动,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使人变得更无主见、更无意志、更需要成帮结伙。简言之,在人们中间促进群畜的发展。这也就是过去一切伟大的统治艺术家(中国的孔夫子、罗马帝国、拿破仑、教皇,当这些人同时将目光扫向世界,并且毫不掩饰地追求权力的时候),在以往统治本能的极盛时期,他们也利用过思想启蒙的原因。——或者,起码允许人有行自由(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那样)。民众在这一点上的自我蒙蔽,譬如在历次民主运动中,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在“进步”的幌子下,会使人变得更卑贱,使人变得更顺从统治!

尼采是在驳斥那些服从既定的社会秩序,否定自我,否定自己拥有超人能力的广大民众。卢梭的“人生而是自由”的社会契约的思想以及建立与此之上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尼采的批驳,在《权力意志》一书中尼采似乎也对民主深恶痛绝,相反的,他对专制却赞赏有加。其实,这两个人的学说都是有道理的。我们能说尼采不够“人性”吗?而卢梭的学说才是一种更公正、更人性的学说?不,正如尼采所撰写的《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尼采的思想是如此的人性化,以至于受旧道德(与尼采的道德观相对而言)约束的我们不能够一下子理解。而卢梭的学说还是建立在传统道德概念之上,与尼采格格不入,所以尼采也不得不强烈地抨击卢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建立的基础是传统意义上自由人,即天赋人权,我可以和统治者制定一份契约,转交我的部分权力,以此来换取其他的利益。尼采一定将之痛斥为一种变相的“群畜”的道德,在他看来这样做的人只是弱者为了求得“生存”而采取的手段。即使是一种看似公正的“民主”也是对个体权力意志的打压,阻止了超人的形成。

在尼采的著作里似乎充斥着“种族”“高级”、“低级”之类的字眼,但是这只是诗人哲学家尼采的诗化了的语言罢了,这样的词语是用来形容那些被道德束缚的人(似的道德),用这样的语言来鞭挞那些还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奴隶”,尼采是教我们每个人成为超人,让我们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甚至是原来顶礼膜拜的上帝平起平坐!

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等等。物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原则无法摆脱“远距效应”,同样,也难以摆脱排斥力(或吸引力)的局限。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因为人们应当把一切运动、一切“现象”、一切“法则”统统理解为内在现象的象征。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应当使用人的类比。动物具有的一切欲望,也可以说成是“权力意志”派生出来的;有机生命的一切功能也来自同一源泉。

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精彩解释。他的理论和叔本华的“意志”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解释,尼采的权力意志源自叔本华的学说,但是与叔本华学说有本质的区别。叔本华“意志”是一种物化的“意志”,“意志”支配世界,而权力意志更多的体现在人的身上,权力意志的实现可以造就超人。

我们的哲学提出了这样一种战无不胜的思想,任何别的思维方式到头来都会因它的出现而归于灭亡。这就是伟大的驯化思想。凡是经受不了这种思想的种族,都注定要灭亡;凡认为这种思想乃是伟大的天赐的种族,都注定成为统治者。

尼采对于自己哲学学说的自信,这里又提到种族了,但是这里的种族很显然不是指人种学中的“种族”。可惜尼采诗一般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被别人理解错,由此便有纳粹将他的哲学曲解,作为“种族主义”的理论依据。凡是产生这种误读的人一般会不习惯哲学家尼采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按照传统的理性思维解读他的哲学。

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情,我概不承认。

为何不承认? 因为尼采认为旧的道德体系只是束缚人的枷锁,所以尼采决定建立新的道德哲学,也就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伟大的使命向精良的质量挑战,例如正义感。根本的东西是:最伟大的人物也许具有最伟大的美德,不过,紧接着就是美德的反面。我认为,正是对立的存在,对立的情感,才会产生伟人,这张满弦的弓。

尼采在这里说的伟人是那些能够充分释放自己权力意志的人,他们能够认识到有时某些既定的道德正是对权力意志的束缚。常人和伟人之区别就在于伟人能够认清自己的权力意志而常人只是坚信某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

在这里尼采无疑和马基亚维利一样对于那些能够抛弃道德约束而玩弄权术(也许在尼采看来“玩弄权术”一词并非贬义词)持一种欣赏的态度,但是这两种欣赏态度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马基亚维利是个政治家,他认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道德也许重要,但是目的更重要。马基雅维利眼中的“伟人”(也就是马氏赞赏的政治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政治目的。而尼采也欣赏这样的独裁者,这是因为在这种独裁者身上正体现了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对他们来说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失去了以往意义和约束力,道德在这些人的眼里没有一丝神圣的光环。尼采所谓的“伟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是建立在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的基础上的,而他对前辈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强化的过程。正如罗素所说,“尼采自认为是叔本华的后继者,其实他在许多地方胜过了叔本华。”叔本华的思想可以看作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但叔本华从生命意志走向了虚无,而尼采却是把权力意志塑造成超人。对于痛苦的态度,叔本华站在幸福主义的立场上持消极、摆脱的观点。而尼采不同意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这个世界,认为最能表达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的根本的概念是“权力意志”。这是尼采对叔本华思想认同上的飞跃。

“权力意志”与“强力意志”两种译法的更优性的原始冲动是在人们挑选尼采这部权力意志著作时所产生的:同时有内容、翻译相近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与《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两种版本,起初从字面看“权力”、“强力”相差明显,而“The will to power”的译法取“强力”较妥。待到具体研读了这部著作后,终究以为,取“权力意志”更佳。在尼采的作品中,我们明显能读出一种近乎“强权”的生命意志,也充斥着压制、统治的意志,并且也包含了明显的种族色彩,有“铲除衰退种族”之类说,并且有成为最高级的人类的强势张力,可见这种强大的意志是建立在自我扩张、自我创造的生命活动之上的,当生命意志表现、释放、改善、增长内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时,就成了权力意志。

当尼采把生存意志本来就包含着的意义揭示出来,并加以强调时,他就把生存意志叫做“权力意志”了。当尼采把追求力量的强大、追求优势说成生命意志的本质特征,并肯定、倡扬生物的这种特征,在这样的权力意志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哲学体系时,他的哲学就与叔本华那种主张否定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的哲学区别开来了。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

在尼采的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说:“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使用权力等等。”尼采认为只有趋于强势、支配力量的意志才能作为存在物、生命的本质和发展的原动力。

而尼采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确、生动的惊世之作,“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它不消耗自身,只是改变面目……你们想给这个世界起个名字吗!――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

确实,权力意志博弈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这是最具气势的阐述!相信再弱的人,只要有我们所说的生活的信心,那就将被不断激励着去做强、做大!因为,是世界真理的所在!

万事万物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生生灭灭,变化发展。尼采发现了其间的“规律”,这就是“永恒轮回”。他说世界是一个“循环的力”,这个力创造出一些事物,然后将它们消灭,接着又分毫不差地按照原来的样子再把它们创造出来,再把它们消灭……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世界就永远是同一些事物的反复重演。尼采告诉我们:“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然而,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枯树和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我。”太阳、大地、鹰、蛇、人类,总之一切一切,都将在世界上无数次地反复重演。尼采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的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世界上的事物――作为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有限的。这种认为一切事物绝对而永远循环的理论,就是所谓“永恒轮回”说。

权力意志是一种价值关系,权力意志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表现为一种活动的、轻蔑的、多元的要素。正是由于权力意志,一个力才下命令,也正是由于权力意志,一个力才服从。”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现实的奴隶,不应该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人们应该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不断的超越和扩张自己,不断地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从某种层面上说,权利的这种价值关系也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散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尼采笔下的权利与意志,理解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厚的影响。他对权利意志的诠释有着独特的眼光和视角,他不单只是从权利的产生和权利的运用进行分析,更多的是从权利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权利产生于社会,产生于阶级,只要有社会的存在就一定有阶级的存在,只要有阶级的存在也一定会有权利的运用。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5

权力意志,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一种哲学概念,作为他用来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权力意志是种最基本的驱力,曾被用来解释物理上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扩张等等,乃至于人类的心理、文化的现象。下面是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首先在读《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权力意志》之前应该对尼采其人有个大致的了解,尼采是个哲学家,但是又不同于哲学史中的任何一个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说就是“哲学对感官的敌意是人最大的荒唐”。有人将尼采称为诗人哲学家,说的很对,尼采的哲学不同于其他的哲学家,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是按照严密的逻辑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但是尼采不同,他是用诗化的语言来点燃人内心中的潜在的作为人的最大的激情,由此而达到超人的境界。

“你应”无条件地服从,斯多葛主义那里,和阿拉伯教团那里,康德哲学那里都这么说(至于是服从上司,还是服从概念,那是无所谓的)。比“你应”更高一级的是“我要”(英雄人物);比“我要”更高一级的是“我是”(古希腊诸神)。

尼采对于世人的划分大概就是依照这几个等级来划分的,“你应”的状态就是大多数凡人的状态,他们对一切既定的道德尺度不会产生怀疑,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压抑了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尼采对这类人深恶痛绝,但是从他的语言里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鄙视更多的是一种期望,朗费罗在《人生礼赞》中高呼“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战斗中的英雄!”,尼采的哲学中也有这样的呼喊“生活在对我们每个人呼喊:做个血性男儿!不要追随我,而要追随你自己,你自己!”“我要”其实只是“超人”所表现的一部分而已,能够表达“我要”的人不仅有不被束缚充分展现权力意志的愿望,而且他们还有部分能力。“我是”则完全是一种理想的“超人”了,这种人可以完全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而且具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所有能力。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中间不管是谁,只要可能,都想成为人类的主人;有可能的话,最好是当上帝。”我们中间一定会再度出现这种信仰的。

尼采为何宣称“上帝死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尼采宣判“上帝死了”的意义:人类不需要主人!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就让上帝安静的离去,从此我们自己就是上帝了,只要人类有了这样的信仰,那么不会再有奴性的道德了,人才可以称之为人。

思想启蒙运动,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使人变得更无主见、更无意志、更需要成帮结伙。简言之,在人们中间促进群畜的发展。这也就是过去一切伟大的统治艺术家(中国的孔夫子、罗马帝国、拿破仑、教皇,当这些人同时将目光扫向世界,并且毫不掩饰地追求权力的时候),在以往统治本能的极盛时期,他们也利用过思想启蒙的原因。——或者,起码允许人有行自由(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那样)。民众在这一点上的自我蒙蔽,譬如在历次民主运动中,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在“进步”的幌子下,会使人变得更卑贱,使人变得更顺从统治!

尼采是在驳斥那些服从既定的社会秩序,否定自我,否定自己拥有超人能力的广大民众。卢梭的“人生而是自由”的社会契约的思想以及建立与此之上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尼采的批驳,在《权力意志》一书中尼采似乎也对民主深恶痛绝,相反的,他对专制却赞赏有加。其实,这两个人的学说都是有道理的。我们能说尼采不够“人性”吗?而卢梭的学说才是一种更公正、更人性的学说?不,正如尼采所撰写的《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尼采的思想是如此的人性化,以至于受旧道德(与尼采的道德观相对而言)约束的我们不能够一下子理解。而卢梭的学说还是建立在传统道德概念之上,与尼采格格不入,所以尼采也不得不强烈地抨击卢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建立的基础是传统意义上自由人,即天赋人权,我可以和统治者制定一份契约,转交我的部分权力,以此来换取其他的利益。尼采一定将之痛斥为一种变相的“群畜”的道德,在他看来这样做的人只是弱者为了求得“生存”而采取的手段。即使是一种看似公正的“民主”也是对个体权力意志的打压,阻止了超人的形成。

在尼采的著作里似乎充斥着“种族”“高级”、“低级”之类的字眼,但是这只是诗人哲学家尼采的诗化了的语言罢了,这样的词语是用来形容那些被道德束缚的人(似的道德),用这样的语言来鞭挞那些还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的“奴隶”,尼采是教我们每个人成为超人,让我们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甚至是原来顶礼膜拜的上帝平起平坐!

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等等。物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原则无法摆脱“远距效应”,同样,也难以摆脱排斥力(或吸引力)的局限。这些东西毫无用处,因为人们应当把一切运动、一切“现象”、一切“法则”统统理解为内在现象的象征。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应当使用人的类比。动物具有的一切欲望,也可以说成是“权力意志”派生出来的;有机生命的一切功能也来自同一源泉。

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精彩解释。他的理论和叔本华的“意志”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解释,尼采的权力意志源自叔本华的学说,但是与叔本华学说有本质的区别。叔本华“意志”是一种物化的“意志”,“意志”支配世界,而权力意志更多的体现在人的身上,权力意志的实现可以造就超人。

我们的哲学提出了这样一种战无不胜的思想,任何别的思维方式到头来都会因它的出现而归于灭亡。这就是伟大的驯化思想。凡是经受不了这种思想的种族,都注定要灭亡;凡认为这种思想乃是伟大的天赐的种族,都注定成为统治者。

尼采对于自己哲学学说的自信,这里又提到种族了,但是这里的种族很显然不是指人种学中的“种族”。可惜尼采诗一般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被别人理解错,由此便有纳粹将他的哲学曲解,作为“种族主义”的理论依据。凡是产生这种误读的人一般会不习惯哲学家尼采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按照传统的理性思维解读他的哲学。

弄懂和揭示道德问题——我看这似乎是新的使命和大事件。迄今为止,发生在道德哲学中的事情,我概不承认。

为何不承认? 因为尼采认为旧的道德体系只是束缚人的枷锁,所以尼采决定建立新的道德哲学,也就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伟大的使命向精良的质量挑战,例如正义感。根本的东西是:最伟大的人物也许具有最伟大的美德,不过,紧接着就是美德的反面。我认为,正是对立的存在,对立的情感,才会产生伟人,这张满弦的弓。

尼采在这里说的伟人是那些能够充分释放自己权力意志的人,他们能够认识到有时某些既定的道德正是对权力意志的束缚。常人和伟人之区别就在于伟人能够认清自己的权力意志而常人只是坚信某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

在这里尼采无疑和马基亚维利一样对于那些能够抛弃道德约束而玩弄权术(也许在尼采看来“玩弄权术”一词并非贬义词)持一种欣赏的态度,但是这两种欣赏态度的性质也完全不一样,马基亚维利是个政治家,他认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道德也许重要,但是目的更重要。马基雅维利眼中的“伟人”(也就是马氏赞赏的政治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政治目的。而尼采也欣赏这样的独裁者,这是因为在这种独裁者身上正体现了一种“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对他们来说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失去了以往意义和约束力,道德在这些人的眼里没有一丝神圣的光环。尼采所谓的“伟人”能够看到这一点。

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是建立在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的基础上的,而他对前辈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强化的过程。正如罗素所说,“尼采自认为是叔本华的后继者,其实他在许多地方胜过了叔本华。”叔本华的思想可以看作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但叔本华从生命意志走向了虚无,而尼采却是把权力意志塑造成超人。对于痛苦的态度,叔本华站在幸福主义的立场上持消极、摆脱的观点。而尼采不同意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这个世界,认为最能表达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的根本的概念是“权力意志”。这是尼采对叔本华思想认同上的飞跃。

“权力意志”与“强力意志”两种译法的更优性的原始冲动是在人们挑选尼采这部权力意志著作时所产生的:同时有内容、翻译相近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与《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两种版本,起初从字面看“权力”、“强力”相差明显,而“The will to power”的译法取“强力”较妥。待到具体研读了这部著作后,终究以为,取“权力意志”更佳。在尼采的作品中,我们明显能读出一种近乎“强权”的生命意志,也充斥着压制、统治的意志,并且也包含了明显的种族色彩,有“铲除衰退种族”之类说,并且有成为最高级的人类的强势张力,可见这种强大的意志是建立在自我扩张、自我创造的生命活动之上的,当生命意志表现、释放、改善、增长内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时,就成了权力意志。

当尼采把生存意志本来就包含着的意义揭示出来,并加以强调时,他就把生存意志叫做“权力意志”了。当尼采把追求力量的强大、追求优势说成生命意志的本质特征,并肯定、倡扬生物的这种特征,在这样的权力意志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哲学体系时,他的哲学就与叔本华那种主张否定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的哲学区别开来了。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

在尼采的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说:“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了上帝和世界的那个无往不胜的‘力’的概念,仍须加以充实。因为,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义赋予这个概念,我称之为‘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使用权力等等。”尼采认为只有趋于强势、支配力量的意志才能作为存在物、生命的本质和发展的原动力。

而尼采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确、生动的惊世之作,“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坚实固定的力,它不变大、也不变小,它不消耗自身,只是改变面目……你们想给这个世界起个名字吗!――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

确实,权力意志博弈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这是最具气势的阐述!相信再弱的人,只要有我们所说的生活的信心,那就将被不断激励着去做强、做大!因为,是世界真理的所在!

万事万物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生生灭灭,变化发展。尼采发现了其间的“规律”,这就是“永恒轮回”。他说世界是一个“循环的力”,这个力创造出一些事物,然后将它们消灭,接着又分毫不差地按照原来的样子再把它们创造出来,再把它们消灭……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世界就永远是同一些事物的反复重演。尼采告诉我们:“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然而,每一样痛苦、欢乐、念头、叹息,以及生活中许多大大小小无法言传的事情皆会再度重现,而所有的结局也都一样――同样的月夜、枯树和蜘蛛,同样的这个时刻以及我。”太阳、大地、鹰、蛇、人类,总之一切一切,都将在世界上无数次地反复重演。尼采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的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世界上的事物――作为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有限的。这种认为一切事物绝对而永远循环的理论,就是所谓“永恒轮回”说。

权力意志是一种价值关系,权力意志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表现为一种活动的、轻蔑的、多元的要素。正是由于权力意志,一个力才下命令,也正是由于权力意志,一个力才服从。”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现实的奴隶,不应该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人们应该不断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不断的超越和扩张自己,不断地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从某种层面上说,权利的这种价值关系也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散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尼采笔下的权利与意志,理解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厚的影响。他对权利意志的诠释有着独特的眼光和视角,他不单只是从权利的产生和权利的运用进行分析,更多的是从权利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权利产生于社会,产生于阶级,只要有社会的存在就一定有阶级的存在,只要有阶级的存在也一定会有权利的运用。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五年级读后感

红色书籍读后感600字15篇

2022《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历史类书籍《史记》读后感700字

历史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800字

《爱国主义书籍》读后感小学范例6篇

读《战国策》名著个人读后感5篇

读《1984》有感

长篇小说《狼王梦》读后感800字5篇

高老头小说读后感作文

权力有关书籍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2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