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豆瓣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984读后感豆瓣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84读后感豆瓣1
这两次读两个译本的1984,一次是2012年暑假回国,一次是现在,也就是2015年。很巧呢都在7月读。没想到三年这么快就过去了,当然大致剧情也都还记得。这次读的比较快,主要是译本里面有一些漏印的字让人不很舒服,但还是翻译的不错,当然最根本的是小说实在是太经典了,不佩服奥威尔不行。这里首先向乔治·奥威尔先生致敬,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估计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应该跟我感觉一样,倒吸一口凉气。如果以前从未读过反乌托邦小说的话,很多人会说看1984是头一回看见历史还能预测的。其实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我这是读了两遍才敢这么说的。2012年到2015年这三年时间里,我从一个还有一年学要上的小娃变成了个已经工作两年的大叔。第一次读是给自己提个醒,将来要面临的环境,可能就是1984那样;第二次读,就发现自己工作的环境,还真有点1984的样子。倒不是说工作环境不好,而是说奥威尔先生写的小说,反应的就是人性,是在一个集权环境不可能避免出现的人性。虽然小说里口口声声的反性,反感情,只讲对老大哥的忠诚,但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内党党员那么做,外党党员那么想,整个国家系统那么运行,就是符合人性的,只不过是把恶的那一面表现透了,善的却没出得来。
推想一下,很多公司的领导们,都喜欢看着员工拼命的加班,他也不管到底有没有那么多活儿,如果没有就人为制造点活儿,就为了让你没命的加班,为什么?书中说得好,就是要你不停地干活儿,只要在不停地干活儿,态度好不好其实无所谓。战争是和平嘛!一定要你保持一个紧张的状态,天天为能不能按时做完工作发愁,天天顶着末位淘汰制的压力,你就没有心情关心其他的问题。老板不用对你好,也不用给你提高待遇,甚至可以把每周巧克力糖由30克“增加到”25克,你也别嫌少。你没有时间关心老板做的对不对,没有精力去体贴自己的家人,仅能做到一般称职而已。老板就是不希望你抱有“工作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思想,恨不能破坏你的生活。老板更加不能接受的是你有了闲暇时间不去打网游,不去喝酒,而是去看书,看了书又有了独立的思想,进而不被人洗脑。
所以,这样的经典书籍,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看。越早看越好,早看了给自己提个醒,告诉自己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大领导们”可能在想什么,画的大饼是不是能变成真的。要让自己认识到人性当中最残酷的那一面,要养成自信,也要时刻敲响警钟,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及时纠正忽略生活带来的家庭问题,友情问题等人际关系问题。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特别是阅读经典的书籍。看完了书要思考,要评论,要琢磨那些贴近实际的内容,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行成一套自主,完整的价值观。
千万不能像书中“新语”那样,不注重甚至是毁灭文化。当发现文化被毁灭到已经失去批判能力的时候就晚了,再也不能翻身了!
以上就是我结合当前工作实际问题谈到的这一次读1984的看法。经典的书,不会只看过两遍就不看的。
1984读后感豆瓣2
1984这并不是一个年份,而是作者虚拟的一个时代,一个由党统治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种统治下人们完全没有隐私、没有自尊,整日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之中,甚至不能有任何思想,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本书创作于1949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时也真的上演了文中所描述的这个时代。王小波说过:“对于我来说,这已经不是反乌托邦,而是历史了。”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成为了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当时的政府机构被划分成四个部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以及美术方面的事务(负责造谣篡改历史);和平部负责战争事务(负责战争);仁爱部主管法律与秩序(负责拷打逼供);而富裕部则负责经济事务(负责挨饿),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同时当时的人们也被分为三种:内党(权利的中心)、外党(普通党员)、无产者(内党认为无用的人),文中男主角温斯顿是外党,在真理部工作,负责的工作实质上就是篡改历史,也正是如此他发现了党篡改历史的证据,从而有了偏离正统思想(所谓正统思想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犯下了严重的思想罪。在这样的社会思想罪是最严重的罪行,家里有电屏时刻监控,身边也遍布思想警察,一旦被发现就会被蒸发(即被杀死,并且将存在过的一切证据都抹掉),他必须保证不动声色,但也慢慢的表现出了异端的行为。
他到无产者经营的杂货铺买了一本日记本,躲在电屏看不到的地方,任凭思绪乱飞,写下了他的所思所想,写下了“打倒老大哥”。
他的异端行为还包括跟朱丽亚偷情,温斯顿在小巷中租了一个小屋,这小屋里到处都是历史留下来的东西,他喜欢这些东西,这些能证明他的想法没错,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党一直在抹掉历史。温斯顿和朱丽亚就是在这个小屋中秘密幽会的,朱丽亚了解党在性方面搞禁欲主义的内在原因。这只是因为性本能创造了它自己的天地,非党所能控制,因此必须尽可能加以摧毁。尤其重要的是,性生活的剥夺能够造成歇斯底里,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可以把它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她说“你做爱的时候,你就用去了你的精力;事后你感到愉快,天塌下来也不顾。他们不能让你感到这样。他们要你永远充满精力。什么游行,欢呼,挥舞旗帜,都只不过是变了质、发了酸的性欲。要是你内心感到快活,那么你有什么必要为老大哥、三年计划、两分钟仇恨等等他们这一套名堂感到兴奋?”。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这样把性爱当作反对党的工具。【他把制服拉开,看她的洁白如脂的肉体。他想,要是在从前,一个男人看一个女人的肉体,就动了欲念,事情就是那么单纯。可是如今己没有纯真的爱或纯真的欲念了。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和仇恨。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这是对党的打击。这是一件政治行为。】
犯了思想罪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死亡,这一天最终还是来临了,小屋的主人竟是思想警察,画后面竟藏着电屏,他们被带到了仁爱部。在那里温斯顿被毒打电击,只为了让他承认老大哥是正确的,党是正确的,只要党说2+2=5那2+2就是等于五。党认为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所有事物都是在人脑中形成的,而党可以控制人的大闹,那么当然党就可以控制一切客观事物,也能够左右历史。党还认为只是把犯思想罪的人处死,那么党就并不是真的胜利,必须在死之前让犯人相信党永远是正确的。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温斯顿经历了百般折磨,变得骨瘦如柴、弯腰驼背,他竟然真的看到了2+2=5【 所谓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但此时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背叛朱丽亚,那样党就没有真正的胜利,他也没有真正的失败。【温斯顿说:“招供不是出卖。不管你说什么或者做什么,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情感。如果他们能够迫使我不再爱你,这才是真正的背叛。”朱莉雅说:“这一点他们做不到……这是他们唯一无法做到的事。他们可以迫使你说任何话——任何话——但是他们无法强迫你相信这些。他们不能钻进你的内心。”】
后来他被带到了101室,那里有人们最恐惧的东西,温斯顿最害怕老鼠,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两只老鼠,想要吃他的肉,在这种极端的恐惧之下他终于说出“去咬朱丽亚”,他彻底投降了,党也彻底成功了。文章最后温斯顿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子弹,他凝视着老大哥的脸,一切都过去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虽然在这篇文章中温斯顿的结局是悲凉的,但是要相信只要人们还有思想、还有对自由的渴望,终于一天人们突破极权的控制,获得自由。
1984读后感豆瓣3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查找任何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是的,直到我看完最后一页,我都不了解这些。我害怕知道,准确的说,我害怕猜想成为事实(一般事实都恰如此)。
很多人说看完之后有深深的恐惧感,我不反对。因为我们有现实生活的参照,所以对于极权我们自然恐惧。但是恐惧之后,无须恐慌。你我都知道现实还走不到那一步,因为我们还有真的记忆。幸福需要对比,但痛苦无需参照。恐惧感带来的是警醒,是打破绝对静止的因素,像如履薄冰,这种感觉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事理上都拒绝不掉。面对合上书后痛苦的袭来,实则无须大惊小怪。
作为“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之一,以及作为多国的禁书,《1984》的光芒远比我所能想象的要大。
在我的认识中,好的文学作品应具备以下三点(且层层递进):完美的叙述,强烈的共鸣,凌驾于一切的规律。《1984》的语言叙述无需多言,故事的节奏恰到好处,人物的刻画手法虽不登峰造极却也近乎完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读者)仿佛就是温斯顿,他的痛苦仿佛也已嵌入了你的皮肤!其中,温斯顿和朱丽亚的情节,又让我想到了王二和陈清扬(果然查资料时发现王小波也深受其影响);而奥威尔对人性的洞悉更是令人窒息!
是的,我们曾以为自己发现了世间最鲜为人知的秘密,发现了所谓的“终极”,可到最后,我们浅薄如温斯顿,懦弱如温斯顿。我们在追求真的同时,也走向了真的极端,正如“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唉,真亦假时假亦真!
斯金纳的想法似乎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实现,教化场的阴影还挥之不散,而我们的恐惧,也恰恰来源于这种模式。人的思想真的可以被操控吗?就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我根本就无法用实践去检验这个真理,因为我一旦开始检验就注定违背真理一样。就像为了获得自由,我们去消灭“不自由”,而当奴役真正被消除时,自由的概念也随之而亡。就像为了消灭肿瘤而将肿瘤养大,就像我们一直都避免不了“极端”……但即使这样,也不必悲伤和绝望,因为人类的智慧并未衰退消亡。得益于老祖先的智慧,我们仍有庇佑,我们在保护伞下将逻辑锁住(即囊括逻辑的全部),这远比“双重思想”高明得多。
它是什么呢?是“和”,是“中庸”,是“阴平阳秘”,是“水至清则无鱼”……或者全都是。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难得了然于胸的糊涂。
在你认为事实已超出你的掌控力的同时,其实它还在你思想的掌控之内。
1984读后感豆瓣4
王小波说:黑色幽默都是真实的黑色幽默,中国的某些的历史时期就是黑色幽默。实体书后面有王小波先生的评语。他说书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历史了。可想而知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某个历史时期是多么得荒谬。直到今天依然无法正视。它的影响毒害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至今依然有不小的影响。我热爱我的祖国,但是一回看我们的各种现象。我总是会有失去所有信心的感觉。个人认为奥威尔的写作水平是略高于赫胥黎的。他通篇都在营造出一种压抑到让人喘不过气的环境。不管是文中提到的控制现在就是控住过去。控制人就控制他的思想。控制思想也不是简单的让你不准干什么或者是必须干什么。而是通过改造让你具有双重思想,从而让你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失去创造想象的能力。这让我毛骨悚然。社会上显露出的种种迹象让我不得不警惕这真有可能发生。文中提到的控制过去就是更改已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通过篡改可以与现在的相吻合。在疫情时代下,无数为残破个体发声的文章被禁,网络上似乎只能保有一种声音,我们被逼着赞美苦难,赞美付出,这是新世纪的黑色幽默。而这种逼迫恰恰又是无意识的,在这种奇怪的背景之下,我们自动就激活了个体记忆修正的能力,不需要多少天,痛苦的记忆全盘遗忘,只剩下表彰会上的歌功颂德和奥运会的呼声。
1984读后感豆瓣5
如果说有什么大学必读书目,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1984》和金庸全集。前者培养怀疑思辨的能力,后者享受青春。恨只恨相见恨晚,虽然2天读完,但还是感觉太迟了。虽然现在读完仍然震惊,依稀可以想见大学时期相遇是何等的震撼了。
愿《1984》永远只是一个寓言,愿十年浩劫永不重演。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英社口号
他们能接受那些明显违背现实的荒唐事,因为他们全然不知道党对他们做了什么,也不去理会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缺乏理解,所以他们安分守己。他们可以吞下一切,甚至连渣都不剩,这些东西也不会对他们构成伤害,就像鸟儿硬生生地吞下一颗谷粒,又有何妨?
在生与死之间,在物质欢愉和心理病痛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这也就是当下的人们所能感到的全部的差别了。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后,当历史被篡改而双眼被蒙蔽,大洋国的民众,此刻像是存在于遥远宇宙空间内的太空人,分不出何处是南北,何处又是东西了。
统治阶级之所以是统治阶级,便因为只要它指定继任者,政权就可以延续。党所在意的不是血统在政治上的维系,而是党本身的存在。由谁掌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等级制度始终如一。
如果所有人都听信党这别有用心的谎言,如果所有记录都如是记载这谎言,那么这谎言就会顺理成章地变成历史,变成真理了。于是党的口号,也就变成这样“谁主宰历史,谁就主宰未来;谁主宰现在,谁就主宰历史。”如此一来,历史也就不容更改了。其实,这里的历史究其本质来说,早已被党大肆篡改过了。现在正确的事情,将来也一定是正确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此情形之下,你要做的无非只能是顺从所谓的历史,战胜你顽固的记忆罢了。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现实控制”,新语美其名曰“双重思想”。
如果他们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他们甚至都不会意识到他们生活于专制的桎梏中。
“真正的权力,是我们不得不夜以继日地为之战斗的权力,它不是对事物的控制权,而是对人的控制权。”他顿了顿,突然换成了教师对得意弟子发问的语气,“一个人该如何行使凌驾于另一个人之上的权力,温斯顿?”
“让他受苦”
“很好,让他受苦。只服从是不够的,除非他在忍受痛苦,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他是在服从你的意志,还是在随心所欲?权力,就是使他们遭受痛苦和忍受侮辱。权力,就是要把别人的思想撕成碎片,然后再按照你的模式重新拼合成新的模样。”
间谍,背叛,逮捕,折磨,死刑和失踪从来都不会停止。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恐怖的世界,更将成为一个胜利的世界。党变得越强大,就越容不得异己的存在。反对派越弱小,专制统治就越残酷。
1984读后感豆瓣相关文章:
★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