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5篇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1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内容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脑里虚构出的场面,那样会让我头皮发麻。我可怜那些吃人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却不屑去挣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同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狂人日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鲁迅所编写的。

《狂人日记》主要收集了鲁迅的三个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由各种故事表达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迫害,讽刺了当时被封建社会所感染的人们,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旧社会的黑暗。

就拿《呐喊》里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记来说。

这篇文章中写了“赵富翁”和“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脸色铁青,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佃户村里的一个“恶人”被村民打死,几个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于是“我”就认为他们也要吃“我”,大哥作文/找了一个老头子给“我”诊一诊,“我”认为老头子也是刽子手扮的,让“我”静心养一养不过是想养肥了吃“我”。后来又认为“哥哥”要吃“我”。

这篇文章里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写的“一派胡言”,但是我认为鲁迅所写的“吃人”应该是说的旧社会里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权利的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句话,也许是“我”对打破黑暗的旧社会的期望,希望旧社会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记”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旧社会对人民压迫和迫害。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4

“从来如此便对吗?”《狂人日记》中,那个害了疯病的狂人抓着个人便问,“这,对么?”“我不同你讲这道理,总之,你不该说的,你说便是你错。”那人脸色铁青,一时语塞。

土地还是地主家的,衙门换个了名字,堂而皇之的又开张了,里面的老爷们仍就是“青面獠牙的黑鬼”,革命之后,社会似乎是大不一样了可又好像从来也没变过。鲁迅有些绝望了,但他毕竟不是<茶馆>里那位崔久峰先生,他仍想着要在黑暗中斗争,绝不放弃。他知道他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他将满腹狂言以日记形式全盘倾出。

“从来如此,便对吗?”他翻开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大书,在仁义道德的皮囊里,原来是“吃人”的心。“大哥说易牙食子,母亲不反对,孩子恶狠狠的盯着我…”狂人是病了,但正因为这病,他看尽了人性的阴暗面。这正是鲁迅绝望的呐喊。他心中愤慨却无处可宣泄,癫狂之言的背后是默默哭泣的痛苦。

“救救孩子!”狂人在日记的最后写下这一句声嘶力竭的呐喊,这四个大字,是他绝望中唯一的希望,他知道他再无力改变几千年的封建传承对人性的侵蚀,只有着眼未来,去想象,去相信明日世界的光明与美好。可他一人又能如何?所以他向所有牢笼里的先觉者呐喊,救救孩子,远离“吃人”的世界。他把对现实的绝望化作了对未来的希望。

鲁迅是伟大的,因为他在茫茫黑暗里找到了希望的火把,他不仅照亮了自己心中的迷茫,更呐喊出民族的希望,他的癫狂痴语刺痛人心,在黑暗中点亮了光明的前方。

狂人过后,难见狂人。鲁迅之后,可还有鲁迅?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5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现在人看来就是”疯子“,但我细细品味,却有了自身的见解。

书中狂人说:“我三十年未见过明月,赵家的狗恶狠狠地看我几眼,似乎马上就要吃了我了......”当然这都是假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没见过月亮呢?狗怎么会见谁吃谁呢?所以,这都是“狂人”疯癫的想象。如果真把这当做想象的话,那就真的是在看疯子的日记。

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狂人日记》经典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