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

若水0 分享 时间:

《忏悔录》是公元394~400年奥古斯丁写的一本以祈祷自传手法所写的自传体回忆录,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1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2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3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贯穿了一条真理的寻求之路,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教会。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中国佛教的禅宗讲究“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肉体感官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若能从浮华的享乐中脱身二处,突然就会感到如释重负,那是多么的惬意。奥古斯丁正是这样苦苦追寻,最终在上帝那里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4

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明星也挺会算计的。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奥古斯丁说: “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乐趣?难道是我在恶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吗?其实,原因在于我没有能力违反法律,我只想拥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乐,得到一种欺骗性的感觉,而且在犯罪之后还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种偷窃,很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却大大满足了少年或者明星们的敢犯罪的感觉,获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乐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理或正常人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其实也隐藏着他们的一种智慧的算计。

奥古斯丁对自己少年透彻的心理还分析说“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哈哈,奥古斯丁真的是一个相当透彻的心理分析师,对自己少年的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那些少年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甚至死都不怕,其实也有类似的心理,实际的物质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这段生活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也许奥古斯丁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

另外,对为什么少年常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倒觉得,和奥古斯丁后来对自己的剖析和忏悔是人的一种相同的禀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种让自己成为世上独立无二的内在禀性。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他人不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教导要努力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拉丁文,去做许多自己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环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历经叛道的恶事,虽然为世俗不容,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有胆量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己。当他多年后又开始反叛自己,对自己过去的恶进行剖析,向天主进行忏悔,并留下文字。其实也是在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让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过的忏悔,自己认识到了,就勇敢的去做,这正在另一个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时的偷窃是表层的反叛,在浅层次上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中年后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忏悔,却是在更深层次的反叛,在深层次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独立无二的自己。

在奥古斯丁看来,少年时候的偷窃是犯罪和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却不这样看,他们都是一个人思想自由成长的一个历程。少年时的错误不是真的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忏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个人成为自己层次的深浅而已,也是一个人思想自由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些阶段而已。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5

有人问:阅读一些思想比较深刻的书籍,要在怎样的心情之中,怎样的处境之中才会更适合阅读呢?

面对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回答。我也深深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的难处。就是因为拿起这类思想深刻的书籍的时候往往哈欠四起,脑袋发胀、心思全无。所以或许才问出一个人是不是在一种特别心情和处境之中时会更容易接纳和喜欢上这类思想深刻的书籍。对于我而言,喜欢看这类的书籍,全因为自己不由自己地在思考并且也乐意去思考。可以这么说一个阅读的书籍与他思考的程度和对象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与一个人在特殊的心情和处境中,突然间对一本自己平时很讨厌,认为过于深奥的书深深地喜爱有矛盾。好比如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颓废,最绝望的时刻,因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全然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和生命的方向。因着这个改变,在若干年以后他就写了一本名为《忏悔录》的自传。这本书被举世瞩目,同样也影响和改变了无数的人。

在我印象中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过两次的正面接触。一次使现在,另一次就只有在我脑海中的星星点点而已了。而更早地使知道另一本《忏悔录》,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卢梭创作的。能接触道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完全使由于因为信仰的缘故。那时,更接触教堂不久,听闻弟兄姐妹们说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不错,作为新鲜的教徒很由必要也使很值得去翻阅的。为了让自己多学习一点,更为了让自己在前人的点化之下做一个更像样的教徒,自己就跑去借了来看。巴望着自己看了书以后,自己能够对自己深刻反省,深刻忏悔,来一个彻底的洗心革面。

其实自己看书也并不是都出于兴趣和爱好,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是我钻进书堆的动力。看厚黑学,希望自己能心黑、脸皮厚、练就一个妖精本领;看心理学,希望自己能洞察旁人一切心机,使自己无人不晓;看成功学,想自己能胸含百惠,马到成功。不过可惜,自己总是看什么不成什么,在世道上也没听说谁看了一两本书就成了名流。或许使自己做梦做得太傻了吧。

总之第一次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没能亲密得起来。草草翻了几页之后,就被生涩、古怪的、不知所云的语言表达给吓退了。自己只能感叹人家大师太深奥,自己太过肤浅了。

谁知我这一放下,竟是两年多过去了。两年多来,自己在书堆里无数次重演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的戏目。

而这一次拿起竟是在百无聊赖之际,对上帝未能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完整看完呕出气来。我发现它就躺在自己的床边,于是狠心咬牙非得看完不可。这一看就把我带入了公元四世纪的世界,遨游在文字铸造的历史记忆里的历史之中了。直到自己把它看完,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也深陷其中,俨然有余音缭绕,三日不知肉味之感了。自己的心底才迸发出激情的昂思,犹如发现一座盛产的宝藏,要大声疾呼,好让众人同得宝石的喜悦。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这些引人深思的书籍就是旅程中前人遗留下来的方向标和提示。看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种感觉越加的深刻。

从呱呱落地的婴儿道咿呀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调皮捣蛋的童年,到举目望苍穹而会倍感惊愕的少年,再到学业有成,一心追求名利的青年,再到浪迹社会,贪图奢华享乐的壮年。从美丽田野道梦幻纯真的课堂再道人心狡诈的社会江湖,一路奥古斯丁带我们一同领略,带我们一同思考。

谁一落地不曾是婴儿呢?可谁又能言语地清楚在记忆中早已消失得年岁呢?

谁不曾小偷小摸,调皮捣蛋呢?可谁又是否知道我们的这些举动的真正原因呢?

婚姻、金钱、情人、哪一样在被年轻气盛的青年拿来作为调侃和吹嘘过呢?可里面到底是毒药还是快乐,我们真的在意吗?

喜欢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因为他的诚实和正直。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真的就足够了吗?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在此刻的光景里是一错再错过来的,也许是满目苍痍,而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了,去承担了就完全不是一个懦夫了吗?也许这种勇敢只是顽梗地无奈何的胆量吧。好比被蒙了双眼的人,勇敢地冲下了悬崖,而不愿解开眼套,停住双脚。

真正的勇敢还要敢于反省和忏悔,敢于否定和接受。

缺少反省和忏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也许你很勇敢地在黑暗中爬行,只不过是因为你见到过光明,只不过是因为你一直拒绝光明。黑暗若被光照明,从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忏悔录奥古斯丁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8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