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1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作为吸收历代兴衰成败君王得失的一面镜子。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笔的名著古书,不单有名家编写,更有那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书”《资治通鉴》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当然,编写史书那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多而广的历史文献,所以,司马光从小就发奋读书,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为今后编写《资治通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书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例如:刘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龙颜,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心胸开阔,素有大志。司马光通过寥寥几笔的人物形象描写,反衬出往后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资治通鉴》作为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名著古书,写作技巧也不逊于司马迁。其书中有这么一段:当汉武帝处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一起跟着伤感不已。待诏官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区分骨肉。《尚书》上说:‘不偏向,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都非常重视,而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都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却做到,这是天下的幸运!我东方朔捧杯,冒死再为陛下祝贺!”开始,汉武帝对东方朔非常恼火,接着又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将东方朔任为中郎。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精炼,同样是一句祝贺之词,却被写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朔的机智,汉武帝善于用人,聪明果断的一面。可见司马光的文字功底可谓深厚。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作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败的镜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对历来荒淫君主的斥责。其中就有一段:吴主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罪状记录下来。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黄门,司马光以“黄门郎十人”数字中,突出了当时奸臣当道,君主无能的历史场景。

读史让人明智,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后,对历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详细的知道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其卓越贡献的结晶。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2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时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导航灯塔!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3

今天看《资治通鉴》,看到史上著名的即墨之战,它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名传千古,就是因为知道这场战役的田单智谋超群。田单不仅有深远的谋略,还清楚地知道乐毅的计谋和燕军的弱点,在国破城围,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势下,坚守孤城,麻痹燕军,并且利用敌人的弱点和矛盾,积极创造反攻条件,最终以“火牛阵”进行夜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战胜了燕军。

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我们无法评判这场战争的对错,因为乐毅虽然带兵攻城,但对齐民却是非常友好,并未对他们施行非人道的政策。但就田单来说,齐国是他们的国家,保卫国家免受侵害是每一个国人应尽的责任,所以他也没有错,有错的是各国统治者的野心,贪婪使得各国陷入战争中,各国百姓民不聊生,可我们又能如何呢?这是历史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希望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能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的问题上能尽量采取和平手段,国家的安定是很重要的,更何况现在各国利益都有一点的捆绑,若是贸然发动战争,涉及的将是全球的和平,心中怀善,和平治国,世界一家,任何问题都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战争太野蛮,太残酷,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弊端,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用尸骨堆出来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欣喜的呢?

虽然说人类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战争,人类是踏着战争走向文明的,但是,我们或许也可以尝试着尽量减少战争的可能,尝试一下和平的世界,即使是踏着战争进入的文明,但我们却要让和平布满世界。

发动战争时,总会有人给这次战争做个评价,正义的,或是邪恶的,但是战争其实没有所谓的正义,万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无论是对内战争还是对外战争,付出的都是生命的代价,无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剩下悲哀。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希望世界没有战火,人的一生本就短暂,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享受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让火药只为烟花而绚烂,战争太残酷,请三思!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4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因此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带给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比较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下,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军节节败退的状况下也能够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联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以前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5

近来读《资治通鉴》,发现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汉末建安17年,曹操征讨关中,留世子曹丕守邺城,并让谋士程昱辅佐,让国渊任居府长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队西征后,河间——今河间市,以驴肉火烧闻名——田银、苏伯反叛。曹丕想亲征,程昱劝阻,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没必要大动干戈,因此派将军贾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杀为首的田银、苏伯,余众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张将这些人都杀了,以儆效尤,依据是:“公(曹操)有旧法围而后降者不赦。”程昱、国渊不同意,程昱说:“此乃扰攘之际,权时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诛之;纵诛之,也应该先打报告。”于是向曹操请示,曹操果然不杀,而且很赞赏程昱的做法。程昱、国渊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等到国渊写报捷书的时候,斩首多少,与报告数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为旧例,都是夸大数目,以一为十,也就是说,斩首一个,书上写十个。曹操于是询问国渊这样做的原因。国渊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数量,夸大战绩,可以震慑民众,宣示武功。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百姓都是我们自己的属民,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我私下里感到耻辱。”曹操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这则故事,除了说明古人也知道战争内外有别,内战是耻辱的。其次,还解释了我多年一个疑问。即:“故事:破贼文书,以一为十;”

以前读史书,一直奇怪,比如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秦末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总想,这几十万人,杀的过来吗?如今看了这个故事,原来是以一为十。打个一折,杀四万人,人头滚滚,也是令人震惊的。

战国之前,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还讲点仁义,统计战功时,按人的耳朵记功,叫做?。等到商鞅变法,惊世骇俗,用人头记功,杀一首级升一爵,从此彻底礼崩乐坏。人头难得,因此杀良民冒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统计人头时,常发现有妇女、小孩的头,杀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为十的惯例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这个故事的。所以战胜者写的歼灭敌人的数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断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欢报喜不报忧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较高。

《资治通鉴》课外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7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