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

若水0 分享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1

独罢这部小说,不得不说,若只论小说的情节与叙述,《欧也尼葛朗台》不过是平平。用亲情和爱情来烘托物欲社会的冷酷,此等作品古往今来比比皆是。若再论其笔法,其对夸张的运用也不及喜剧《吝啬鬼》。可又是什么使之在文学史上屹立不倒?

有人说,“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我想却不然。“金钱买不来幸福”是多少幼童都明白的道理。再而,要论对幸福的湮灭,不如看看《红字》锋锐的笔触。

阅读全书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无果。而在再次阅读前言时恍然大悟——一直以来,我忽略了小说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历史背景。

纵然,我知此书意在揭露法国社会中的鄙陋,却忽略巴尔扎克演绎的是一个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法国。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当时的法国,批判、剖析整个社会,使得这本书站在了文坛的高峰,正如他自己,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

当读者为夏尔与欧也妮的爱情唏嘘时,却时常会忘记夏尔的家庭背景——巴黎的贵族子弟。而欧也妮呢?索漠的富豪之女。二人恰好分别代表着当时法国的两大集团,一为封建主义下的贵族集团,一为新资本主义下的资产阶级集团。当夏尔初至索漠城时,德·格拉桑太太、银行家等一系列曾整日奉承葛朗台的人,便瞬间拓宽了视角,将夏尔捧上了天。这些人对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同样的“敬仰”与“尊崇”。当后来,夏尔的父亲开枪自杀,身后欠债累累时,人们的目光便再次全部集中在了葛朗台老头的身上。夏尔的家破人亡,不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覆灭,也是象征着曾经辉煌一时的贵族阶级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而随着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第一批资产阶级逐渐占据了历史的上风。随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论是有关爱情还是亲情,也不仅仅局限于葛朗台这个家族中了。第一批资产阶级在初次面对社会与时代浪潮时的不知所措,只得盲目地死守着金钱才是故事中的主要矛盾。一个新兴集团的登场,为时代,也为小说添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间的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也未随着小说的结束而得到解决。问题在继续,历史在继续。卷土重来的夏尔娶了贵族小姐德·奥勃里翁。心如死灰的欧也妮嫁给了德·蓬风院长先生。两个集团依旧在历史的舞台上同台演出,同台竞技,而又是谁会最终胜出?巴尔扎克在此画了一个省略号……

整部小说中,巴尔扎克一直以怀疑的眼光与批判的态度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情节,每一段历史。甚至连描写单纯的欧也妮时也看似无意地带过一笔“这是她第一次反抗”。在母亲死后,作者还“狠心”地让欧也妮变成和父亲一般的吝啬。他也没选择在资产阶级还是贵族阶级中的任何一方站位,而是以客观的审判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社会。

巴尔扎克笔下的爱情不只是爱情,他笔下的金钱也不只是金钱,他笔下的悭吝人也不只是悭吝人。

他的笔下,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2

初读巴尔扎克写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时,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宛如干涸了许久的井忽然得到了甘霖的滋润一般,一下子扑进了书的海洋中畅游一番。

本文讲述了一位女子的悲惨故事,她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小姐。因为她父亲葛朗台先生的缘故,她很少涉足世事,她那简单纯朴的生活造就了她的善良、单纯、虔诚的性格,使看见她的人无不眼前一亮。试想一下,当时她与父亲被锁在家里时,那窄窄的一道围墙外,哪一个不是为了金钱勾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财富玩命奔波?哪一个不是为了追求上位尔虞我诈?世俗的丑恶并没有将她沾污,反而使她成为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星点光明。

像这样一个温婉娴淑的女子,就应拥有最幸福的生活,然而,当她百万富翁的父亲死后,她的生活瞬间跌落谷底,她守着她父亲留给她的巨额财产,守着她那短暂而没有幸福可言的婚姻,孤单了一辈子。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归于平静,她的丈夫死后,好又变成了一群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人的追逐围堵的猎物。

我想,我们在叹息的同时,也应思考一个问题——欧也妮。葛朗台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她的父亲吗?是她的巨额财产吗?其实说到底是人们对金钱的贪欲,永远不知道满足的欲望。只要有钱,无论是再卑劣的人都能赢得人们尊敬的目光;只要有钱,即使是毫无感情可言的两个人都可以走到一起。一旦没钱,即使是亲兄弟也可以弃之不顾;一旦没钱,那会身败名裂,一无所有,遭人唾弃。这就是被金钱左右的社会,这就是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钱的多少成了人们划分等级的标准,欧也妮小姐便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想,每个人都能了解“金钱是人的奴隶”这句话的涵义,但是真正遇到金钱的诱惑时,谁还能扼制住双手,想到这句话呢?有些象葛朗台先生这样的人,用尽一切卑鄙手段,使尽一切省钱的绝招,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却在他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拱手让人,这是多么悲哀啊!但更悲哀的是,这个时代是由这群人组成,他们是被金钱奴役的人。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除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外,还有就是对人物的刻画。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最丰富的应该就是葛朗台先生了。无论是他的衣着打扮还是他的生活作风,无不令人称绝。但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所向披靡的营商之道——装着耳聋和口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上帝便是金钱,他唯一的嗜好、唯一的激情便是赚钱,在他眼里,钱比命要贵重得多,即便在咽气的最后时刻,还要奋力扑向金子。

我现在看来,这样的行为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令我觉得非常可笑的,因为除了金钱,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只是一个富有的穷鬼而已,或许他唯一还有的,便是得到金钱以后那种虚幻的满足感吧!

过于看重金钱的人,像葛朗台,象索漠人,乃至那整个时代的人,他们用金钱亲手埋藏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幸福,而自己,也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3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我认为这篇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被金钱所异化的人。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无法描述,:占有金子成了他的嗜好。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它不仅对仆人拿侬很吝啬,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对于他的亲人竟然也很吝啬,如文中写的“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他什么都节约。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连女儿生日那天也不过多给了一支蜡烛。给妻子的钱设法要回去,给女儿的钱也要定时查问。”

当他听说女儿把金子给了情人,竟然把她关了起来,只给冷水和面包,让她在那昏暗的阁楼里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可他却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而是认为这件事是对的,这件事处理的很好,老葛朗台为了金钱,真是不择手段,冷酷无情啊!

老葛朗台终身算计,他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我认为他失去的却更多,他丧失了人的情感,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更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巴尔扎克以大量的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我不否认,金钱的确给人类带来权势,但是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钱虽然是幸福的保障,却不是决定性因素,你用钱可以买到时间吗?你用钱可以买到亲情吗?你用钱可以买到爱情吗?人的一生,只要赚到足够生活的钱就可以了,何必为了更多的钱而失去更多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呢?就像“奋斗”中杨晓芸说的一句话“有钱就多花,钱少就少花,没钱就不花,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想,如果老葛朗台能早一点明白这道理,也不会造成终身的悲剧!

金钱左右着葛朗台的喜怒哀乐,使他时而忧,时而喜,时而凶猛如虎,时而温如羊羔。

难怪有人说,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并且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而拿老葛朗台的德行与欧也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就是文章优秀之处之一。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他的形象是资产阶级拜物教的生动写照和绝妙讽刺。

葛朗台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他是大革命后得势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发家过程也正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聚敛财富。更让我敬佩的是,在如此描写资产阶级聚敛财富同时却又让人从欧也妮葛朗台身上看到了这黑暗世界的一抹光亮。

难怪连左拉也说“巴尔扎克的作品像一条大道,布满废墟,引导人民。”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4

巴尔扎克笔下有许多偏执狂,就如同他强迫症般地马不停蹄地写作。而他现实主义巨作《欧也妮?葛朗台》里的父亲葛朗台,便是一个嗜金如命,以拥有钱财为最大快乐的偏执狂。

审视这个人不妨和作者一样从环境开始。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资产阶级实力壮大,封建贵族力量式微。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金钱的现实意义赤裸裸地摊在人面眼前。

人们通过劳作换取金钱,然后获得体面或者差强人意的生活。金钱的价值在每个生意人,每个接触现实生活的人心里都是十分明确的。“黄金一般的好天气”“是啊,天上落金子下来了。”

这样话看得出人们心里的算盘总是算得很清楚的。人越在意金钱,越在乎现世的享受,美德、对来世的信仰以及古朴的人心就会像索漠的古老的大房子一样成为古董,然后逐渐破败。

不管是华丽的巴黎还是闭塞的索漠,不管是贵族居多还是商人居多,对金钱的认同都是一样的。这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欺犯,而财产多的人更会获得人们的尊重。

这和当今社会很相似,物化了所有的社会关系,通过金钱可以获得优越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操纵市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以钱生钱。

葛朗台便是千万个投资者中获得极大成功的一个。不过他跟别人有点儿不一样,他不用金钱去获取舒适的生活,让妻女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而只是不断的扩大财产,仅是通过财富的积累来获得最原始的快乐。

他吝啬而非节俭,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吝啬对财物的爱惜产生了质的变化,财物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抠取它就等于损耗他的生命。

葛朗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夸张,但金钱在他心中的地位从早年的经历里可见一斑。他四十岁结婚之前是一个勤劳的富裕的箍桶匠,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一些财富。

但不管是现今盛行晚婚的社会还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提倡早婚的时代一个人这么晚才结婚总是有些问题的,在葛朗台身上说明组建家庭并不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积累财富。

他也曾天真过,还被犹太商人欺骗过,但他对金钱的敏锐让他始终目标明确精神抖擞地学会了各种敛财的方法。凭借对数字惊人的记忆力、频繁的营算以及早年的积累、妻子的嫁妆、亲人的遗产作为的原始资本,他一跃成为索漠的首富。

作为一个首富,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应该拥有的表面生活他还是乖乖地付款换得了,比如偌大的房子以及内部奢华的装饰,比如家人不必工作成日养在家里,比如雇佣下人以及有佃户按期交纳租金。

但这些只是外人能看到的好生活。他们看不到的是这大房子是如何老旧,楼梯长久失修;看不到的是到了晚上这么大的厅堂里只点两根蜡烛,长达七个月的冷天只有五个月才能生火取暖;看不到的是母女俩十五年如一日女工一样地整天劳作;看不到的是走了狗屎运才会遇到像拿侬这般性价比极高的、白痴般天真忠心的集厨娘、看门人、管家等职能于一身的家奴。

《欧也妮葛朗台》经典小说读后感5

“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把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主旨传达给读者。但是,比毒药更残酷,比尖刀更锋利,比流血更痛苦的却是在金钱腐蚀之下不堪入目的人性。葛朗台在作者巴尔扎克笔下形象地再现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第一代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从一贫如洗到家财万贯的命运转变,而其中给我带来深思的,是金钱带给不同人的价值。

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他为了节约,把修道院的门窗封死;他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家里生火只能从十一月一日至来年三月三十一日,不管寒春料峭或者初秋凉意袭人;一家的被褥都由母女二人缝制,且蜡烛和伙食都只能由他亲自配给……细细斟酌作者的字里行间,从这无数个细节中不难发现葛朗台确实是以吝啬著称。除此之外,他的感情冷漠麻木,没有友谊,没有亲情,他可以为了一袋金币不顾太太和女儿的健康。总之,金钱是唯一让他牵挂,令他动情的东西。葛朗台用他所谓“合法的”的方法从一个箍桶匠变成一个千万富翁,但他并没有满足,临死时依旧挂念着他的金币,最终他的偏执只给他留下一个虚幻的满足感罢了。

相比之下,葛朗台的独生女欧也妮并不像父亲一般,她善良,无私,纯洁,不受利益的驱使。欧也妮执着着她的爱情,可以为了夏尔献出自己的积蓄为他创造道路。不幸的是夏尔忘恩负义,他发财后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变得冷酷,自私,多年后早已将欧也妮抛之脑后。他变得铁石心肠,贪得无厌。即使这样,最使我感动的是欧也妮成长后的稳重成熟。她得知夏尔抛弃了她却依旧为夏尔还清他父亲的债务,将他父亲的名誉送给夏尔,使他免受别人的歧视从而顺利结婚,实现他走上更高的权位的梦想。继承了大笔资金的欧也妮却未改她的善良,她置身于慈善,修建学校,图书馆,教堂,保留了高尚的品格,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尽管最后她不曾拥有亲情,爱情,唯有简单朴实的仆人拿侬陪伴着她,但至少她的善举使她的内心依旧温暖。

作者善用环境,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这些都将笔下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葛朗台的人物象征着当时社会人性的病态,进而从一个家庭的悲剧深化为一个时代的悲剧。巴尔扎克对那些矛盾与弊端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使《欧也妮葛朗台》重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法国历史,同时赋予了作品时代的内涵。

读完这部作品,我不禁从那个十九世纪法国所风靡的“金钱至上”的思想想到如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我无法否认,当今社会不少人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为人的道德和本性,变得冷漠自私,他们失去了自我的价值,也得不到金钱的真正价值。虽与葛朗台守财奴形象不完全相同,但却在对金钱的崇拜热爱程度上不亚于葛朗台,然而试问他们得到的金钱就是所谓的幸福吗?我觉得他们失去的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东西。当我们不再拥有爱的时候,哪怕再富有,也仅是穷得只剩下钱了。

总而言之,保留一颗高尚之心,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赋予人生真正的价值。

106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