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间失格》读后感7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7篇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人间失格》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人间失格》读后感1

世界文学多种多样,那你是否听说过日本的“私小说”。日本一向都有“私小说”传统,这一词广义解释为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就成为私小说。但多数人更倾向于狭义解释,认为私小说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独立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及心理活动。

太宰治,一个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历来都是私小说的典型文作。太宰治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一生只有39年,却惊动日本文坛,以至于他去世了近80年,还是有许多粉丝。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先生的绝笔,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叶藏是一个从小孤僻,生性怯弱敏感,对人类充满恐惧不安,人总是遗憾自己所拥有的。叶藏出身在贵族,却害怕吃饭,害怕跟人说话,等他来到城市,却染上喝酒抽烟的陋习,生活好像充满希望,又好像暗无天日,对于叶藏来说,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他在众人面前扮演小丑,但笑只是个表情,与心情无关,世事往往如此,越是刻意经营,越是失望。

孤独是一场无人送药的重感冒,直到他遇到了常子,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孩。最终,他们都没有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决定殉情,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常子死了,叶藏活着。

父亲为此与他断绝关系,他每天浑浑噩噩,甚至染上了毒瘾,他觉得,生活挺好,不好的是他自己。后来,他又一次坠入爱河,直到他的爱人出事,一切又回到了原样。在一无所有的年纪他连快乐都给不起自己。朋友们觉得他疯了,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对他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结尾,他被哥哥带回了家,27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但是总是情不自禁被他吸引。其实太宰治先生所推崇的并非阴暗,而是这样丑陋乃至残忍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其主线是追求爱与自由的真实,寻求人性的解放。我们在放纵自己的同时渴望救赎,却无力于控制自己,故是迷失本心,故枉费这一世的意义。但,一个人若是没有裂缝,阳光如何穿透而入?人间百态,抵达不到的深渊便是人性与不断发酵的欲望,既然这世界不可能成为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模样,为何不求同存异,再给世界,给自己一个机会?

愿我们生而为人,人间有格。

《人间失格》读后感2

作为私小说类型作,或者作为无赖派代表作,它是成功的,并且当首推。作品悉数采用第一人称,强调主我表现,抛开宏观架构,单从叙写身边生活琐事和人物心理活动出发,披露生活的不安与生存的危机。色调阴郁、颓废,多数展现人性不堪的一面、生活破落的一面。

出彩的是,作者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尤其细微到位。比如《维庸之妻》、《蟋蟀》、《皮肤与心》三章,借女性口吻叙事、抒情、剖白、袒露内心,丝毫不牵强附会,足见作者敏感心细,对人物的观察揣度出神入化。

虽说作品不谈时代、不谈政治,但我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人物所经历的战争的伤痛,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有一种愁,它是私人的,也是家国的,“乡愁”隐藏在字里行间,成为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叶藏轻轻点头,同意回乡疗养,还是维庸之妻慨叹昔日的井头公园不再,池塘小鱼儿哪里去了?亦或是多情编辑想一斩情丝,回家置办个小屋和妻儿安度晚年,无不藏纳着他们对故乡明明灭灭、闪闪烁烁的眷恋。离乡的人都想回去,单纯的童年,淳朴的故里,简单的人事,方能最有效地治愈灵魂最深处的伤痛。可惜啊,一场战争,故乡不再是原来的故乡了;一场离别,我们不再是曾经的我们了。

撇开作品,说人。太宰治其人,格局不大。不是说情感消极就格局不大。作品可见人品,人品决定选择,他会自杀,是看不开、想不透。比他苦的人多了去了,但还是有人能说出“我们过去有过很多痛苦。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这句话。不过这和日本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也有干系,“死是无限的活”,这种自杀情怀,攫住了不少敏感纤细的大文豪的心,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

如果大家生活难过了,可以选择吃一顿或者像村上一样去跑跑步,因为美食和运动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太宰治用作品告诉我们,一定离烟酒、女色远点,他们没啥作用,不过是使人堕落的触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远离社交圈,“他人即地狱”,当你发现别人比你过得好的时候,你会更苦。

希望大家都快快乐乐地活,人生嘛,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能有二三件事暖得你会心发笑,足矣。

《人间失格》读后感3

《人间失格》又称为《丧失为人的资格》,很高兴在茫茫书海中,与它相识。

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读下去?——“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一是怕用尽我目前的学识不能读懂它,再是我不敢去想象这位作者是对生活有多失望才会写出这样残忍的话语。最终亦是抵不住好奇,想去触碰那沉郁背后的孤独。

《人间失格》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而三篇手记与照片对应,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可耻的一生”。

这部被称为是滴血灵魂的自白的作品,我更觉得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从开始对“可耻之事”的好奇,到后来“掩饰可耻”的共鸣,再是“被揭示可耻”的慌张,到最后“被救赎”的喜极而泣。

有些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令人不愉快的”、“自我陶醉”的作品,我却觉得《人间失格》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它把问题说出来了,将那假装乐观开朗却极力掩饰自卑孤独的内心,暴露在世人眼中,至于你发现了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定决心去解决问题,那就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了。

许多读完《人间失格》的读者说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很像,但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在于压抑自己的内心,放下自身姿态去讨好别人,这和松子是不同的。松子的讨好发自内心,无比炽热真诚,而叶藏内心多疑敏感,脸上却强颜欢笑。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小小的隐疾,明明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却要装作高兴的样子去接受许多违心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快乐,这个时候发现问题,去改善自己积郁已久的情绪,去爆发,去释放,不是很好吗?

《人间失格》这一部醒醐灌顶的好书,尽管我很片面的表达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但我不希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叶藏”。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很悲伤,可能会很压抑,可能会很激动,也可能会和我一样感到被“救赎”。

如果大家都能从这样“悲剧”的作品,“悲剧”的人物中剖析自己的内心,正视那些恐惧,我想“叶藏”就会越来越少。

《人间失格》想读就去读吧,毕竟里面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4

”回首一生,尽是可耻的过往。”对于这句话的开篇,毫无疑问作者是个写故事的圣手。前尘过往,尽数在这一句话中,同时也奠定了这本书的基本色调。

有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很颓废,都不敢去读他们的书。为什么说的是他们呢,因为除了太宰治以外,还有诸如像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之类的人存在,同样是废的不能再废了,至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这样认知的。

但如果你真的能在某个深夜,安安静静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你的这种认知会荡然无存。它的内容虽然是丑陋的,但在其下面却是一颗掩饰不住的、神一般存在的灵魂。就像主人公大庭叶藏那颗”清澈的眼睛、纯净的内心”,即使再无可救药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神性”的存在。处于梦幻的虚假和真实的现实之间,大庭叶藏那颗苦苦挣扎、无处安放的灵魂终究去了哪里呢?他活的过于真实,但又极度虚假。真实到了一种类似地狱的环境中,虚假到了类似于天国的天堂,而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却很悲哀的处于两者之间。

为什么呢?我们活的极不真实,但又受到良心的驱使活的不够虚假。隐藏在灰色的天幕中,开始了蝇营狗苟的生活,所以我们说生活本该如此。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当我们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所有的伪装都自行退避,露出了那个自惭形秽的自己。

面红耳赤。欺骗是社会的基本属性,有的时候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欺骗的存在。这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属性,怨不得他人,怨不得自己……长久以来的这种属性就像一个大染缸一样,经年累月的将我们侵染,直到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它才肯善罢甘休。就像走路,你脑海中不会去思考,“我该先迈哪只脚呢……”习以为常。它的最大作用,便在于警醒。警醒憨憨入睡的人,警醒不愿承认的人,警醒无知的人,警醒睿智的人,警醒所有的人……惊醒任何人。毫无例外。

这本书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种”极致的恐怖美”,不可思议,惊艳绝伦,叹为观止,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它通过一种深刻而荒诞的自我刨析、自我解剖,来为读者呈现出一种美中带血的现实,为我们来营造一个极度恐怖的黑洞,使得每个人读后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沉思中……

当你再度醒来时,你发现你看到的世界好像、似乎、有点不一样了,它变得更加清晰了,尽管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很美好的世界,一个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人间;一个很美好的人类,介于光明和黑暗之间;一个很美好的你,一个介于善良和恶毒之间的你;一个很美好的我,介于天使和魔鬼之间的我。天使?魔鬼?一念永恒。

《人间失格》读后感5

你是否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的态度,而忽略了内心最纯粹的快乐。放下坚定的脚步被困在孤独的牢笼之中,心中也曾有过困惑和无能的彷徨。

在读完《人间失格》的最后一页,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书中出现的一次次场景都历历在目,这种感受足以给人带来绝对的震撼。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家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这种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在童年里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从此画地为牢永远停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极度的善恶是非从此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在短短八十多页的内容中,看到了主人公怀着一种对人的不解和恐惧生活着。他觉得人与人的内心有一种不可越过的隔阂,在别人劝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他觉得拒绝就会在别人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不可愈合的伤口。实际上他渴望和别人交流,渴望坦诚、平等、没有阶级和人性中最美的寄托。但是人间不只是美好偶尔也会存在苦楚,正因为有片刻的苦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添加色彩。

可曾想我也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但是我选择的是拥抱阳光。现在看来,年少时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坏事。若不残酷,哪得顿悟。若是像叶藏一样不断地伪装和逞强,终有一天会不堪负累。我十分理解主人公但我却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叶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的所有痛苦挣扎都是真实的,痛彻的。可是,外人终究是外人,永远没有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情感。

我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最后倾尽所有。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发现,还是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依然无法得到救赎。更可悲的是,这些并非是别人的过错,而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出了问题,难以修补。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他再也没有勇气,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了。

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快乐的生活。悲伤和苦楚只是暂时的,迎接我们的更多的是美好,当我们累了、困了、厌倦了请不要放弃你所面对的生活,因为我们还有朋友和亲人值得我们守护,那里才是我们温馨的港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间失格》读后感6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借由主人公叶藏的人生遭遇,巧妙的将自己一生的遭遇与思想刻画其中,并且借此提出身为人真切的痛苦问题,从带涩的行文中更能体会其内心深处的苦楚。

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残酷、复杂以致难以忍受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这种“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颓废性的人生哲学?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揭露了人的阴暗面,揭露了每个人所展现的不真实的自己的虚假的一面。在作者看来,自己被认定是颓废的。在世人眼里“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读完此书,才真正理解了书中的一句话“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作者敏感脆弱及纯粹的内心,让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迈向完美,注定了其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被他的纯粹致疾生亡。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面对阴暗、扭曲、脆弱,固执的呆在自己的领域里。这可能就是作者最终选择投水的原因吧?

这本书说到底我觉得并不是倡导悲观主义,更多的是理想主义。

《人间失格》读后感7

“三张照片,三篇手记”,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

电影版的《人间失格》我是很早就看过的,依稀记得是大二,只记得画面阴郁,似乎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的沦落生活,伪装,不羁,放荡,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写,仅仅如此而已。

好现实的一番记述,写尽了人情冷暖,曾世炎凉,从小的讨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寻死,到后来的寻求救赎到救赎幻灭,他没有解脱,他的结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从小养成,幼时的性格是天生如此还是家庭主导,这就人各执其词了。

此外,可以说主人公的沦落和掘木有密切的关系,从罪→罚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这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见,但往往正是这些遇见影响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贯穿的主线,他通过这两种方式麻痹自己,从中获得慰藉,最终伤害他的也是这两种,让他看破了一切,他以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纯洁能够救赎他,然而,最终仍是悲剧收场,他的唯一希望破灭了,并非是良子的过错,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赖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赖之心总会因为过于信赖别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来又开始重蹈覆辙,他是自我放弃了,他看破了亲情,被友情也是伤碎了自尊,爱情的话,我觉得他从没有爱过一个人,包括良子,良子对于他来说就是救赎工具,否则也不会最后抛下她,人其实爱的往往都是自己。

读罢《人间失格》,文中有几处印象很深,一处是静子和繁子的对话,“为什么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并不是因为喜欢才喝酒的。因为他实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处是最后妈妈桑的一席话

“都是他的父亲不好”,“我们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喝酒……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酒并不是人们主动就愿意去喝的,似乎,这是一个解脱方式,虽说是一个不高明的途径,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同阿叶说的,他一次都没有想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于是他的解决方式便是伤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106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