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
推荐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个伦敦证券经纪人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1
月亮,代表着一个崇高的追求与理想。六便士,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一个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说,这本书写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圆满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梦,一个平凡卑微的人,已经寻到了他的月亮。一个朝圣者找到了属于他的天堂,一个灵魂的归属地。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晓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第一句话,没有一个人能懂自己,别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别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冷漠、无情、粗鄙、疯狂,一点都不懂感恩,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正是因为这种偏执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梦想,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舍弃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拦自己的东西,、环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这是艾塔对思特里克兰德所说的话,接受艾塔是为了什么,打开的心扉、是性还是一个可以安心绘画的环境。我一直也没有想通,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阻挡他脚步的东西,艾塔选择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爱情另一个可以说是血统、一个白人的血统。艾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更多感受的是爱,当思特里克兰德要赶走艾塔的时候也是看不见一个自私、冷漠的偏执狂,这也是因为爱吧。
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的道路上永远有一个人是一个人在追,另一个人在跑”。荷兰画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当激情过后的空虚是无法填补的。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结束,当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没有了热恋期喋喋不休的话语和甜言蜜语,唯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双方都会产生一种幻觉,对方不爱自己了或者曾经我爱的那个人已经渐行渐远。爱与被爱都会变得平淡,我们只是缺少艾塔“献身”的精神,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爱是一份执行,一份信任,一种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盘转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时间是最好的磨盘,磨光了我们的棱角、磨平了我们的梦想。把我们磨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谁又能活的明白,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有几个人肯为曾经的梦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盘磨平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压弯我们的腰,只是我们选择向生活低头。
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2
这是一本探讨梦想的书。讲述的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候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梦想,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辞掉了工作,抛弃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从伦敦出走巴黎,开启了他的逐梦之旅。之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这段时间,他过的穷困潦倒,从风光体面变得衣衫褴褛,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他画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最终他病逝在了岛上。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画作反而拍卖到了很高的价格,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他的后半生过的十分的艰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出走’。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在他有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这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子劲感染了周围的人了吧。虽然他生前贫困交加,碌碌无名,但是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画家。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则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几十年,这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也没那么短。人生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财富,还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为理想而奋斗的活力四射的模样。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干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兴趣的呢?又有多少人为了生计奔波,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丢失了曾经的梦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这样唱道:“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岁月带走了那个‘真正的我们’,只留下了为生活奔波的‘木头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我在想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他为了曾经的梦想,抛下了一切,伤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设一个‘如果’,如果他从二十几岁就坚定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想法,然后立即着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话,那结局会不会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干自己喜欢的并且擅长的事,不要等到年华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虚无缥缈的梦想。追求梦想,承担责任,关爱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够顾此失彼。
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3
看这本书的前半段,一直很不理解斯朱兰抛弃家庭,不是说不理解他抛弃安逸的环境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是不理解他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抛下责任置之不理。不理解他一面享受着别人的关怀,一面对这关怀无所动容反而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到后来,看到那段关于有人生来就生错了位置的描述,竟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当内心迸发出最原始的力量时,不是人自身不想去多多关注和热爱周遭事物,而是这周遭本就从未走进自己的内心,而那力量却一直叫嚣着要摆脱现状所有的桎梏。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与追求,因为你所谓成功幸福的标准不过是建构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
所渴望的,所极力想要争取的,所认为是世间唯一珠宝的,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不过是街边的石子微不足道反而还会嫌它硌脚。所以,在去批评他人不求上进时,有没有先思考过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我想要的不过是有人爱有书读有字写,也许在你看来最为俗气,但在我这里若永久达到这三样就会很满足,就会感到不虚此行了。
书中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作者关于对女性的一些看法,但这得等我了解作者以及看过作者其他书之后再来进行整合。
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4
“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够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告诉自己要忠于理想可最后还是会跪倒在现实面前。
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偶然间瞥见了一抹月光——那种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辉被我们冠以理想之名,让为生计奔走到疲惫麻木的人们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顺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摆脱一味苟且的自己。
克兰德——一个年过不惑、生活体面的男人,背井离乡抛妻弃子来到巴黎画画,他毫无画画功底、作品也不断遭人否定,可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仍然顽强不屈。但最终的最终幸而大获全胜,作品好评如潮。一切皆苦尽甘来功德圆满。
对于男主,我只想说,他是个狂热而冷漠的人。痴狂于理想,却对至亲之人冰冷甚至可谓残忍。
尤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一个笑话:说两喝的烂醉之人打开手电筒,看着光束非要往上爬。许是爷爷的绘声绘色和自己年幼尚小吧,反正现如今听到类似故事是不再会笑的满地打滚嚷嚷着让爷爷再讲一遍了。我想,如果真有那束光柱,爷爷定是攀爬之人。因为我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眸里,是真的有火。并非星点,而是熠熠的一簇。可是他终是撤下云梯,转身把拽住他衣角的妈妈的手牵起,抱着牙牙学语的姨姨往回走。月光再亮,他还是选择了姥姥留给他的那盏微灯。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但同时,当我们醉心月光之时,总还是会惦念着六块便士。毕竟,月光再美,终是填不饱肚子的。
无论是克兰德还是我的爷爷,同是朝着自己本心而去。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认为不应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谁抑或褒扬谁。
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心理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坚定地,不回头的走下去。
蛇有蛇道,狼有狼道。子非鱼,勿定论!
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例文5
这部书与其说是毛姆为纪念高更而作,不如说是毛姆对高更的思想和性格探索的结果。导读中说,这部小说曾经被诟病失实,其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性格与高更不符。要是这么认识,我觉得就大大的误读了作者的立意,如果作者是为高更立传,不如直接用高更的名字,为何还要以斯特里克兰出镜。
毛姆与高更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交集的,但毛姆非常欣赏甚至迷恋高更的作品,当他欣赏这些画作时他深陷于高更的精神世界,并透过这些画作所表达的精神诉求和高更的个人经历,他慢慢的解读出他想象中的高更,也就是书中的斯特里克兰。
一部好的作品是能让欣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无论是强烈无法抑制的热情,还是冷静客观的解读,都让欣赏者忍不住想从精神上的共鸣进一步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高更的作品让毛姆看到了画中的高更,同样毛姆的作品也可以让我们读出书外的毛姆,这绝不是一部通俗小说可以做到的。
至于书评的四星,而不是五星,并不对作者的写作技巧或理念不完全认可,而是因为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不够完整。当然,这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是从画作解读人物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