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

若水0 分享 时间:

《最后一课》作为短篇小说,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1

祖国,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她的存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她……——题记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以前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稚气的孩子,但在知晓自己的家园不属于自己,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已被被人占领时,才懂得珍惜,才变得成熟懂事。作为烘托主人公的那位韩麦尔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位先生,是多么热爱他的法国语言啊!他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把她当做黑暗中的光明;绝境中的希望。

最后,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爱自己的祖国,把灵魂注入身体;失去了祖国,仿佛被抽走了灵魂,行尸走肉一具。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些都突出了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热爱学生,恪尽职守的品质。

很多人认为,汉语不需要学,但是,那些人错了,国语中蕴含的不只是简单的汉字,而是祖祖辈辈倾尽心血凝注成的,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又何尝不应该学习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呢?我们不该像他们那样热爱祖国,热爱母语?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的危机时刻,还对母语不离不弃。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不该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2

‘最后一课’讲了当普鲁土军队占领了的家乡并剥夺他们学习本族语言的时候,法语老师韩麦尔讲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老师刻意换上了平时不穿的礼服讲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这最后一堂课,就连爱逃课的顽皮学生小弗郎士也认真的参加了这堂课,他们都听得万分认真,万分激动……,等到这堂课快结束的时候,韩麦尔老师深情的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堂课就结束了。

《最后一课》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柏林之围’。一位已退休的上校,听到自己的国家战败后晕了过去孙女为了让他不再受刺激,他的医生和外孙女编造了一个谎言,他们每一天都虚拟的告诉这个年迈的老人国家胜利的消息,老人的身体也逐渐康复,但是终究这件事败露了,敌兵占领老人住的城市那一天,外孙女骗他是我国士兵胜利凯旋,老人趁他们不注意去看,得知真相后,当即倒了下去……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不表现了法兰西人民的勇敢和爱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们的心善良淳朴,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而我们呢?有多少人真正忠心自己的祖国,我也和大众学生一样,看的都是韩剧,崇拜的都是外国明星,身上的衣服都是韩版或日版的……,我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越来越来越弱了,就连我们的民族节日也远远没有外国节日‘繁华’,我们很喜欢圣诞节,我们相互送礼,相互开心,我们更喜欢愚人节,我们相互小心提醒,相互逗乐玩耍,总之,总之我们总觉得外国节日十分有趣。于是,我们对自己的节日便冷淡起来了。

我想,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的报效祖国做努力。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3

最近语文课学了很多文章,而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法国小说家都德的那篇《最后一课》。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镇上的人们,或者说,是很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们。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是痛苦的,成为亡国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这痛苦,来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还对法语头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时间内,他便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转变使我惊讶,他的爱国热情让我感动,同时,他的情感也给我一些启示。

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时,才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责怪自己?或许有些东西,失去还可以再寻回;然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寻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会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贪玩,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那么讨厌韩麦尔老师,为什么……其实这种感受不一定在当亡国奴之后才会深有体会。比如,和形影不离的朋友争吵以致友谊破裂;因为虚伪而失去身边人的信任;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乐……这时后悔已来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车之鉴,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要经历痛苦的“最后一课”。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4

今天学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我认为这其实是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课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韩麦尔的经典形象,反应呢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次初读时,只觉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代表。而罗老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语言,那么,她就几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的语言称为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再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台湾和东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的母语是最伟大的。

名著《最后一课》读书心得5

我带着满怀的愤怒与惋惜随着老师的笔记,穿过黑板走进了当时的情景。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写实派小说家,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1858年他为了谋生开始文学创作。1868年都德出版长篇小说《小东西》,1869年出版短篇故事集《磨坊书简》,受到很多读者欢迎。1873年发表了《月曜故事集》,其中《最后一课》选取了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历史背景下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描写的令人感动。1874年《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897年12月17日都德去世,葬入拉雪兹公墓。

在都德的笔下,我们的心情越来越低落,随之又越来越气愤。他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了。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10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