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导游词 >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5篇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5篇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1)

  各位先生、女士:

  大家好!欢迎来到碣石山景区来领略古碣石的绝美风光。

  坐在北戴河海滨的礁石上,可尽情观赏的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在《雪浪花》中描述的“潮涨潮落,云起云飞”之景,而要尽情领略魏武笔下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境,就应也像蹬高必赋的曹操那样,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了。

  (介绍碣石山)

  碣石山是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也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神岳”。

  碣石山由燕山山脉猛伸过来的上百座颠连起伏的山峦组成,群峰逶迤,绵延答数十里。它的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城北这一字排开的群峰障岭正中。大家看,这仙台顶的突起于犹如刀削斧劈一般的宽阔山胸之上,呈现的是圆柱形,多像架设天桥的柱石直插云霄,显得是那样奇险、峭丽。更加神奇的是,在海上航行,又茫茫沧海向这里眺望,恰似一个天造地设的导航标石。大概正因碣石山有着如此独特的形貌,从远古时起,这座渤海沿岸的奇特山峰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区醒目的地理坐标,被古人记入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古代地理名著。《尚书?禹贡》记冀州入贡之道时云“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说的就是碣石山为循海入河必望的目标。

  (行至碣石门)

  欲蹬碣石,先进碣石门。

  迎面扑来的着两座椭圆形小山,夹成的是碣石山自然天成的门户——碣石门。相传,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来到碣石山求仙观海,就是在这里向碣石山顶礼膜拜,令丞相李斯在这里的山崖峭壁上刻下著名的《碣石门辞》。《碣石门辞》上的“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记载的秦始皇北巡碣石这一年为巩固统一而拆毁战国时留下的以邻为壑的水、陆长城等险阻的功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讴歌的是刚刚统一天下的封建社会歌舞升平的理想景象。

  “往事越千年”。据史书记载,自秦始皇起,到唐太宗止,在公元记年开始前后的800年间,先后有七位帝王在这里留下旅迹游踪;如果加上领兵去辽东和高丽鏖战,途经这里的晋宣帝司马懿和隋炀帝杨广,来国这里的皇帝就有九位之多。只是,如今我们在碣石门这里倒映碣石群峰的碣阳畔,已很难想象当年秦皇、汉武等帝王是怎样前呼后拥在这里蹬临着高大而险峻的山峰了。

  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秦始皇为何要到这里,到碣石山一带海边求仙呢?

  (去水岩寺途中)

  这主要是因为碣石山在春秋战国时代,同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和古代航海家的探险活动发生的密切联系,成了所谓仙人的产地,成了不少笃信神仙说的人心目中与深海中传说的三座神山紧密相连的神岳。

  《汉书》的编撰者,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名著《西都赋》中吟有这样一句诗“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吕延济在注着句诗时明确指出“神岳,即碣石也。”

  不能不令人敬佩的是,秦始皇河汉武帝来拜神岳,主要是通过求仙而求长生不死,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笃信“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东临碣石”时不再信拜神求仙那一套,而是为了“以观沧海”,领略大自然的绝美风光。曹操应该说是古老碣石的真正知音。

  (行至水岩寺)

  我们要登上千古神岳碣石山这海拔695.1米的主峰,领略曹孟德沉醉过的“碣石观海”胜境,,须由宝峰台上的这座相传始休修于唐朝以前的千年古刹——水岩寺举步攀援。

  在唐朝后期有个叫刘叉的诗人曾在这上依青山,下临秀水的名山古寺,吟出一首质朴÷畅快的五言绝句《爱碣石山》:“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从这首段歌中,我们不难得知,在胜唐的梦坐到尽头时的碣石山,曾给忿而离开的韩愈、独行到这里的孤傲诗人何等古老峭峻的感觉。

  (行至曲径通宵处)

  水岩寺东边这座山名香山,因极似一座香炉而得名。

  我们可以在这香山挺秀之地“倚石听涛”赏飞来石,探龙潭洞;当然,我们若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应把这一级级的石阶踏在脚下,品味“曲径通宵”的意境了。

  (行至天门山)

  这里是蹬仙台顶的道险隘,夕日极其险要的天门所在地——老鹞子翻身;如今山崖已经修整,不用在贴壁而过了,完全可以轻松自在“振衣千仞”了。

  (翻过地二道险隘老虎口,至望海长廊)

  不知是谁给这千仞绝壁上的怪石林立的缓坡,起了这样一个颇带滑稽味道的名字:把式场。在着能耍把式,翻斤斗的半山腰,前些年依山靠崖,修建了这座可以初品曹操诗境的望海长廊。这里已经隐隐能听到天风,约约望到海涛。只是这座修得颇有气势的长廊,是给不打算或难以再登上碣石绝顶的游人设置的。大家若不想半途而费的话,不妨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准备一鼓作气,冲上顶峰,去淋漓尽致的领略“登碣石而小沧海”的壮阔景观。

  (登上仙台顶)

  “山登绝顶我为高”大家已把天阶踩在脚下,来尽情的看看“众水朝宗来眼底”俯瞰沧浪气万千“的海景吧!

  对了,那里是滦河入海口,那里是七里海、翡翠岛,是黄金海岸,是南戴河,北戴河,秦皇岛,是秦皇岛港口锚地,再远是依稀可辨山海关老龙头。

  这“巍巍高耸势凌天”的碣石山,与有如盆景的北戴河海滨莲蓬山遥遥相对,不正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之景吗?而这众多低山矮岭与夹杂着河流、泻湖的海畔平原相交织,在碣石与沧海之间呈现的正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美丽画卷。如果我们是在早晨或夜间立足于此,放眼金光灿灿的万顷波涛,举目银波莹莹的蒙蒙碧海,水能不说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呢?1790多年前的一个秋高气爽的秋日,跃马挥鞭东临碣石的曹孟德,不正是在这临海的高山之上,惊羡如此神美的境遇,“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我们在新的世纪,在这里纵情领略“碣石观海”的胜境。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2)

  尊敬的各位游客: 您好!欢迎来到风光秀丽的“泉城”济南观光游览,我是来自济南市中旅的导游员,下面我将带领您走进这个神奇的泉的世界,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她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有590多万人口,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旅游城市。位于我国“山水圣人”、“齐鲁民俗”两条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枢纽位置,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就像四季如春的昆明被誉为“春城”,有着北国风光的哈尔滨被誉为“冰城”一样,济南,因为有着众多的天然涌泉自古以来就被冠以“泉城”的美誉,以其独特的泉水魅力享誉海内外。

  全市共遍布着大大小小700多处天然涌泉,仅在济南老城区西起西门、东至青龙桥方圆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五龙潭四大泉群、133处泉水,众泉汇流到风景秀丽的大明湖,构成了济南独特的泉水景观。“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关情”。的确,泉水是济南的象征、济南的标志,是济南的财富,更是济南的灵魂!走进济南,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泉的世界——趵突泉,位居济南72名泉之首,风流的乾隆皇帝被趵突泉的美丽所感染,御笔亲封“天下泉”。进入趵突泉公园,还未到泉边,那趵突喷涌的声音就会响彻耳畔,来到泉边,泉池中央那三股吊桶粗的泉水喷涌而出,势如鼎沸,声若雷鸣,蔚为壮观,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盛赞它为“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您看,泉池中金色的鲤鱼悠然自得的穿行其间,像片片红云落入水中,又像朵朵红花飘在水面,正像著名作家老舍写的那样: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除了趵突泉,公园内还散布着漱玉泉、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20多处名泉,她们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风采。

  黑虎泉泉群共有泉水15处,除黑虎泉外,著名的还有琵琶泉、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等。黑虎泉的泉源在陡壁下一个深邃的洞穴内,洞内横卧着一块巨石,泉水从巨石下涌出,与巨石相互撞击,半夜时阵阵清风吹入石缝裂隙,听上去像黑虎咆哮,故称“黑虎泉”。紧连洞穴的泉池有三个并列的虎头,泉水从虎口喷出,波澜汹涌,水声喧腾,形成了“虎头泻玉”的著名景观。

  珍珠泉水明净碧绿,清澈见底。池底随处涌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错错落落、争先恐后、闪闪发光。在阳光映照下,珠泡颜色多变,时而呈现银色、时而闪烁着红、黄、蓝、紫等多种光泽,明目耀眼,仿佛串串珍珠,故名“珍珠泉”。在珍珠泉东侧,还有散水泉、溪亭泉等几个名泉相伴,又各自成景,让游客留连忘返。

  五龙潭泉群共有泉池27处,包括五龙潭、官家池、濂泉、月牙泉等名泉,其中,五龙潭是济南诸泉当中深的一个,数亩泉水一汪碧波,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此潭,景色极佳,尤其是雨后初晴,潭水湛蓝,垂柳滴翠,更显得格外清幽。由于今年雨量充沛,濂泉喷涌旺盛,泉水漫过了地上的青石板路。夜晚,月光透过松林照在水面上,再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看完四大泉群,漫步在风貌保存较好的芙蓉街、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等济南老街区,您还可以体味历史的沧桑,观赏到许多未加雕饰、保留着历史风貌泉池,体验当年《老残游记》中那“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意境,不知不觉中,您已经跟随着我的讲解走进了“泉城”济南;您一定会发现,绿色,是这座城市的生命;泉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济南,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是一个独特、绝妙的泉的世界。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3)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蓬莱阁西苑景区。

  蓬莱阁西苑位于蓬莱阁西两公里处的龙首山。龙首山的顶峰很像一只龙头,山脊蟠蜒起伏,如同巨龙腾动。龙首山海拔115米,南面与小泰山相接,北临渤海之滨。景区面积近100公顷。整个景区林木葱翠,花草繁盛,空气清新,百鸟齐鸣,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蓬莱阁西苑与蓬莱阁没有内在的联系,景点的内容与特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蓬莱阁是一处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古代遗迹,这里却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它与蓬莱阁联在一起,目的在于让人们在经过了丹崖仙阁的神游之后,再到这里体验凡界人间的山情野趣。从虚无缥缈的仙迹神踪,到真真切切的人间烟火,会使你在相互对比的反差中感到一种超然的乐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即使你是从闹市里直接来到这里,这里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也会把你心中的市井喧嚣清洗得干干净净。你会感觉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情是舒畅快乐的。

  锦绣谷:大家请这边走。沿着这条石阶小路走下去的是一条天然的山间峡谷,称为锦绣谷。锦绣谷全长1600米,谷宽8-16米。峡谷两侧绿树掩映,芳草茂密,瀑布奔流而下,林间溪水潺潺。北方的林木虽然和南方大不相同,却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顺着曲曲折折的谷底小路缓缓前行,细细观赏和品味身边的一景一物,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诗的意境。“锦绣”二字是点睛之笔,小小的山谷虽然没有大气磅礴之势,却玲珑剔透,“一草一木总关情”。没经污染的山花格外鲜艳,绿荫滤过的空气清新宜人。在锦绣谷里漫游赏景,对于怡情养性、康身健体都是大有益处的。

  鸟语林:这里是利用山势,架设覆盖了一张巨大的网,遮罩了1.5万平方米的山坡林区。在这高达40多米、一万多立方米的广阔空间里,放养了除了普通飞禽外,还有鹦鹉、八哥、白纹鸟、灰纹鸟等珍贵鸟类。难以数计的各种鸟类,在这里自由地栖息飞落,给游人们带来了极大乐趣。游人们休闲来到这里,观赏孔雀开屏、喜鹊登枝、鹦鹉学舌、鸳鸯戏水,自然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的。这里的山坡沟壑、林木花草,有了婉转动听的百鸟鸣唱,显得更加充满生机,整个景区都好象有了生命的灵魂。

  水帘洞:这一景观借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创意,采取人工汲水的方法,造出一帘小瀑布。水帘垂泻,铮然有声,使人产生对花果山水帘洞的联想。洞口处的这几只攀援嬉戏的石雕小猴,生动逼真,十分逗人喜爱。穿过这道清粼粼的水帘洞,进入曲折幽深的洞谷,就可以领略到活蹦乱跳的真猴群了。北方的山体缺乏天然泉水,而作为一处山体园林,没有水的衬托是缺乏情趣的。这一人工瀑布的构建,弥补了这一不足。

  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园里主要有猴子、白天鹿、黑熊、石羊、鸸鹋、驼鸟等。人类和动物是相通的,也可以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景点里设有动物园,随着各种动物的不断增加,使游人在这里不但可以在观赏中产生乐趣,而且可以了解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各种动物的保护意识。

  黑风台:这里是龙首山的点。这座用青石块垒成的圆形台子称为黑风台,其实是一座军事上用的烽火台。古时沿海一带为防止外寇海上入侵,便在沿岸筑起一座座烽火台,发现敌情便点起烽火报警。

  “马脖子”:这座小山包的形状象马的颈项,俗称“马脖子”。顶端这座小亭子叫望海亭。这里的确是眺望大海的绝佳位置。“曾经沧海难为水”,蓬莱与大海相伴,大海产生的神话为蓬莱增色。在蓬莱的任何一个景点看海,都与其它地方不同,因为这里的大海注入了神仙文化的,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个性,为人们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渤海湾,曾经发生过令人触目惊心的海水倒灌事件。上个世纪末,由于长山岛一个企业于近处水域无节制地海底取沙,造成了海浪横冲而入,致使岸边60多米宽的沙滩和100多米宽的农田全部被吞没。为了扼制住这一破坏性行为,当地居民将这一事件诉诸以法律,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一事件被称为“中国海蚀案”。在望海亭附近,人们特地将这一重大案件勒刻于墙壁,警示人们要永远牢记这一血的教训。大自然是不可战胜的,谁与大自然作对,大自然就惩罚谁。我们人类只能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与大自然相对抗,只能被大自然毁灭。

  垂钓台:这里的“T”型大坝是为游人停泊船只、垂钓采珍而建的。这里为游人准备了渔具和钓饵,喜欢钓鱼的客人在这里可以大显身手。这一海域生长着加吉鱼、海鲋、鳊口、黑鱼等珍贵鱼种,只要方法得当,耐心把竿,游鱼自然会上钩的。乘船入海数百米,有一个海水养殖场,在那里您可以自己动手采摘牡蛎、鲍鱼、扇贝、海螺、海参等各种海味。同时,船上备有全套炊具,可以自己动手,就地加工。品尝自己的劳动收获,的确是一种享受。

  渔家风情:到了这大海边,体验一下渔家风情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事情。这里的渔人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所在。在渔人村里,过渔家生活,尝海鲜美味,听渔家故事,观渔家民俗,既有大海情调,又有乡土气息。鸡犬之声相闻,左邻右舍相亲的古朴民风,定会给你留下的回忆。

  作为与蓬莱阁相呼应的蓬莱阁西苑,它的鲜明主题就是回归自然。因为大家终归是人间情怀,而神灵仙界又太缥缈,正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所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既然海上的蓬山可望而不可及,何不在这真实的山水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呢?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4)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戚继光故里。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戚继光故里的基本情况。故里坐落在原登州府城中心地带,北边靠近府署衙门,南面是府学,东面有鼓楼和基督教堂,西边有马神庙和关帝庙。除了东边的鼓楼和基督教堂外,其它古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故里的总面积为1.9万平方米,包括戚家牌坊、戚继光兵器馆、戚府、戚家祠堂等。

  蓬莱仙境,人杰地灵,有史以来,这里出现了不少著名人物,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大家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集抗倭名将、军事理论家、将帅诗人于一身,功盖千秋,名垂万世。为了弘扬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蓬莱市委市政府于上个世纪末对故里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建设,2000年全部竣工对外开放。

  因为广场戏台、登州圣会堂和故里连在一起,我们先对前两者作一下介绍。

  广场戏台:这里是为来戚继光故里游览的客人们演出的场所,也是当地群众娱乐场所。节日期间和周未的晚上,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近城村庄、学校,轮流在这里为群众演出。从这里向西去,便进入戚继光故里古建筑群,那里有戚家牌坊、戚府和戚家祠堂。

  登州圣会堂:战争之后,随着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门被打开,一些西方国家的传教士纷纷来到我国传教。咸丰十一年(1861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海雅西来到登州,创立了登州浸信会组织,建立了教堂。时为华北浸信会教堂。

  这座登州圣会堂,又称画河基督教堂,是美国高配第夫妇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教堂原为美式建筑,因多年失修,损坏严重,1987年重新修缮。礼堂为单层结构,神坛坐东朝西,正中设有洗礼池,两侧为更衣房。钟楼为二层。一层过厅,二层是储藏室,顶楼木梁上悬有作礼拜用的铜钟。2001年,圣会堂再次扩建。

  先后在该教堂传教的美国教士中,以慕拉第女士在国际宗教界影响,她是美国基督教组织派往国外的个女性传教士。她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登州,协助高配第牧师从事教务活动,长达38年,终身未嫁,1912年死于驶往日本神户的船舶上。

  她的一生教绩卓著,美国有专门组织研究她的生平、著作、传教技艺及宗教影响,自1973年以来,每年都有外国游客,特别是美国游客专程到蓬莱参观慕拉第女士长期生活和工作的登州圣会堂,拜谒1915年立的“大美国女教士慕拉第遗爱碑”。

  戚家牌坊: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重点保护文物戚家牌坊。戚家这两座牌坊,西为“父子总督”坊,东为“母子节孝”坊,均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两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间、五楼、三檐多脊石雕坊,由花岗岩雕凿而成。高9.5米,宽8.3米,巍峨挺拔,气势雄伟。这条街俗称牌坊街。戚继光的祖母阎氏(知府阎琮之妹),24岁守寡,靠纺织度日,抚养孤儿。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官至京城神机营副将,因怀念老母,辞官还乡侍奉,因其孝闻名被荐举为孝廉。东面这座“母子节孝”坊是朝廷为褒扬戚继光的祖母和他的父亲而立。牌坊中间额书“旌表赠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戚宁妻一品夫人贞节阎氏”。“诰赠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荐举孝廉戚景通”。牌坊上下分三层雕刻,东上层是“丹凤朝阳”。中层早已毁坏,底层是“麟麒与凤凰”;西上层是“二龙戏珠”,中层是“南海大士与八仙”,底层是“狮子滚绣球”。西面这座“父子总督”坊,是朝廷为表彰戚继光和他的父亲的功绩而建的。牌坊中间额书:“诰赠骠骑将军护国都指挥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景通”、“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备倭戚继光”。牌坊上下也分三层雕刻:东上层是“二龙戏珠”,中层是“戚继光征战图”,底层是“狮子滚绣球”,西上层是“凤凰穿牡丹”,中层是“鱼龙变化”,底层是“麒麟与凤凰”。

  戚继光兵器馆:在长期反侵略战争中,戚继光发明和改进了许多新的武器,还创造了许多新的阵法。现在请大家参观戚继光兵器馆。兵器馆位于戚府对面,分东西两个展室,占地面积730平方米。

  戚继光发明和改进的武器主要有狼筅、镗钯、加刀棍、钩镰、撩钩、火砖、喷筒、鸟铳、虎蹲炮、无敌大将军炮、火箭等。

  1、腰刀:明代冷兵器,长三尺多,短把,为单手使用。

  2、盾牌:是用木、竹、藤和皮革制成的防卫武器,有步兵旁牌、骑兵旁牌和守城时用的木立牌、竹立牌等种。展柜里陈列的是步兵旁牌。它是长形,用来遮蔽身体。明代戚家军用的步兵旁牌有手牌、燕尾牌、挨牌、藤牌等种。

  3、标枪:是用臂力投掷兵器,以杀伤敌人。明代标枪,有与盾牌并用的标枪和战船上使用的犁头镖和小镖三种。标枪长约七尺,前粗后细,铁锋重大,枪的重心在前,所以投得远,准而有力。

  4、狼筅: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采用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分竹、铁两种。竹狼筅是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熨使之有直有钩,再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筅长一丈五尺,要有九层至十一层为。《武备志》说:“附枝软,则刀不能断,层深,由长枪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利器”。它通常在鸳鸯阵中与其它兵器配合使用,以长枪夹其左右,镗钯、大刀接应于后,才能发挥出它的效能。戚继光的,在平倭战争中,用狼筅对付倭寇的长刀,取得了良好效果。

  5、戚家军战船及兵器: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戚家军使用的战船主要有:大福船、叭喇唬船、八桨船、哨马船等。战船配备武器为:无敌神飞炮、佛朗机炮、虎蹲炮、鸟铳、火桶、喷筒、火箭(飞刀、飞枪、飞剑)、钩镰、撩钩、犁头镖等。

  6、镗钯:镗钯是一种多刃兵器,始创于明代。镗钯原先用于狩猎,又叫叉,不是军中兵器。倭寇入侵我国南方省份,猎户参加战斗,才开始使用镗钯。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中说:“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戚家军使用的镗钯类兵器有镗钯、(tǎng)杷、扒、镗、铲、马叉等六种。镗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前有三刃,中锋长出二寸,坚锐如枪,两旁为四棱刃的“横股”。它不仅可刺,又可“架”敌人的兵器,“兼矛盾两用”。距敌远时还可用它的两股作为发射架以燃放火箭,敌近时则用它本身进行格斗。

  7、长枪:是明朝近战的主要武器。枪头长度为三寸至七寸,重量不超过四两,以竹或木为杆,长一丈二尺左右。

  8、鸳鸯阵看板: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中,创造的一种阵法。每十二人为一队,人是队长,后为两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四名长枪手,两名镗钯手,后一人是伙夫。鸳鸯阵为短兵器和长兵器藤牌、狼筅、长枪、镗钯等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配合起来使用,使之具有攻防兼备的整体战斗力。

  9、倭刀:倭寇使用的短把长刃战刀,为双手使用,是日本剑道中独特兵器,与中国原有的单手使用的腰刀有所区别。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大败倭寇,取得台州大捷,戚家军获得其武器及用法,此后在明朝中流行,称长刀。

  10、弓箭:我国在两万八千年前(陕西省朔县峙峪文化遗址)发明了弓和箭。弓箭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杀伤敌人。弓的优点轻巧灵便,射箭时,需用一只臂托弓,一只臂用力拉弦,将箭射出。箭早出现有石镞、骨镞、贝镞,后在箭杆上装上羽毛,以保持飞行方向。我国在商朝后出现铜箭镞、铁箭镞。

  11、弩:弩是安装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我国在战国时期以前就发明了弩。

  12、小镖:是明代战船上使用的投掷兵器。

  13、撩钩:戚家军海战时用于捞取首级,钩搭敌船或绳索,刃为三钩的冷兵器。

  14、犁头镖:是明代战船上使用的投掷兵器。

  15、钩镰:戚家军海战使用的刀刃弯曲的冷兵器。用以割断倭船绳索和钩取倭船。

  16、大棒:长七尺,头上装一鸭嘴形二寸长的刀,可打可刺。

  17、加刀棍:是戚继光所创的独特兵器。刀长五寸,刀下为大棍,可打可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要求加刀棍的制作“刀更短更妙”,棍把要刻有凸棱,与刀刃方向相同,便于戚家军士兵夜间遇警时,知道加刀棍的刀刃方向。

  18、虎蹲炮:是明代中期将军炮之一,创造于嘉靖年间。当年戚家军的抗倭战争,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那里不仅山多,而且到处是水田。原有的毒虎炮体轻易跳,后坐达二三十步,常常伤害炮手。佛朗机笨重,运行不便。鸟铳威力小,难以对付倭寇的结队冲击。因此,为弥补上述火器的缺陷而创造了虎蹲炮。它利于防守险隘,便于对付倭寇的密集。其炮身长二尺,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起来,每发装五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一百枚,上面用一个重三十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

  19、铁炮弹: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

  20、石炮弹:1984年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发现。

  21、三飞:飞刀、飞枪、飞剑,是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射的气体的反作用力发射的火箭,为单级火箭,在明朝初期就已发明。这种火箭发射的原理直到现在仍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戚家军是世界上早使用火箭的。它是将药筒绑在箭杆上,引线向后,箭头涂毒药,能射穿盔甲,射程可达五百步。与敌人交锋时,将三飞架在树枝或镗钯上,等敌人进到三百步的时候,即点火发射。

  22、竹节炮:明代的火器,因炮身多箍,形状象竹节而得名。这门竹节炮是1984年在蓬莱水城港口清淤时发现,是明朝水军使用的舰炮,在当时世界海军中是先进的。竹节炮是平水面发射,击中敌船水线以下,将船击沉。

  23、长城砖:戚继光曾镇守蓟州督修长城,这块砖是天津市黄崖关长城原砖。

  24、五方旗:是戚家军军旗,代表东、南、西、北、中或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的旗帜,每个方位规定不同的颜色表示。旗共五面,东方蓝旗,上画青龙;南方红旗,上画朱雀;西方白旗,上画白虎;北方皂旗,上画玄武(龟);中央黄旗,上画神蛇。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叙:五面旗帜作为标志,指挥戚家军坐下、起立、前进、停止,以及前后左右调动所用。

  25、城墙、尖砖垛口及悬眼:现存明代长城是由戚继光率领士兵修建的。它东起山海关,西到西塘岭。戚继光督修长城时,有许多发明。如在长城上修建尖砖垛口、悬眼、空心敌台等。大家请看,这段城墙上的垛口,左右以及上方,呈尖形,目的为防止敌人攀登城墙。垛口下方开有圆孔,叫悬眼,供守城士兵射击敌人所用。

  26、望杆车:戚继光在北方镇守蓟州时,创建车营。这种四个轱辘的车叫望杆车,上设吊斗,可居高望,观察敌人的行动。

  27、无敌大将军:明代火器中,对一些较大的火炮,则封为将军,有无敌大将军、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夺门将军等将军炮系列。这门无敌大将军是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根据佛朗机的式样而改制的一种威力强大的火炮,重1800斤。

  28、佛朗机:是明朝正德末年从葡萄牙传入的火器,炮长五至六尺,大的重一千多斤,腹部有长口,用以安装子铳。佛朗机与明代其它火器相比,的优点是用子铳装药,发射后,可立即更换子铳,进行第二次发射。具有装填方便、射速较快、射程较远、命中率较高的优点。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到:“此器利,且便速无比”。戚继光驻守长城时规定:“每座空心敌台配佛朗机八架,每架配子铳九个”。佛朗机多用于攻守城堡和海战。

  29、石炮:石炮是用不同的石材凿成球形或枣核形状,一般长80至160厘米,重200至300多公斤。石炮口小,炮膛大,内部凿空,装入炸药,以土封口,留药线在外。石炮后部长方形凹槽,是点火槽。有的点火槽,还配有铜盖或铁盖,用以防潮。石炮的尾部凿有牛鼻孔拴系绳索,是为了调整炮口方向和拉运。史载,每座炮台备有石炮50门,使用时用绳索拉到城墙或点燃后推向敌群。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称赞到:“利器,且不费官,一时数百万可备。”

  石炮的发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是罕见的历史文物。

  30、火箭车:明朝是世界上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这辆战车就是供发射火箭用的火箭车。火箭车上的火箭可单独发射,部分发射以及同时发射。可以说它是现代火箭炮的原始雏形,它与现代的“喀秋莎”火箭炮极为相似。

  31、无敌大将军车:无敌大将军车是运输明朝中的大型火炮无敌大将军的炮车。

  32、偏箱车:戚继光创立车营中的一种战车,遇敌时,将偏箱车连接起来,士兵以偏箱为依托射击敌人。

  33、鼓车:这辆战车内设大鼓,是戚继光中指挥作战所用。

  34、夜叉擂:明代防御性武器,守城用的擂木。

  35、狼 拍:明代防御性武器,用以守城。

  36、火桶:明代燃烧性火器,戚家军用于水战。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火桶为木制,装火药五斤,上埋一层沙土,沙土上放大瓷碗,碗内 盛燃烧的木炭,与倭寇水战时,投掷到敌船上,火桶燃烧。

  37、三眼铳、四眼铳:明朝早期火器,在战斗中存在发射一发后,敌如蜂拥而来,便不能发射第二发的缺点。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造两头铳,可旋转连放。后来又造二眼铳、三眼铳、四眼铳、以及五眼、七眼、十眼等多管式多节铳。可以单放、齐放和联放。这些改进,部分解决了装填、燃放慢的缺点。

  38、喷筒:喷筒是喷射火焰、药饼的管形喷射火器,为明代所创制,用于攻守城寨和水战。戚家军使用的这类火器计有毒药喷筒、满天喷筒、毒龙喷火神筒、一把莲、钻穴飞砂神雾筒、神火喷筒等六种。其作用是使目标燃烧和敌方人马中毒。如戚家军常用毒药喷筒,按《纪效新书》记载,用两寸直径的圆竹筒一根,长近二尺,以麻绳密缠,筒下端安上五尺长的竹、木柄。装药时,先下炭多硝少的慢药(燃烧药),次下喷药(发射药),再下含有砒霜的药饼,一枚为一层,共装五层。发射药装配多少,要根据竹筒的粗细和药饼的大小适当增减,如配制得法,喷射火焰可远达数十丈。粘上船帆,船篷或其他目标,立即引起燃烧,并使敌人中毒。

  39、火妖:戚家军使用的投掷性火器。其外形为球形,用硝石、硫磺、松脂、砒霜、铁蒺藜等为药料,外裹地鼠纸,涂抹松脂油。戚家军使用的火妖有两种:一种是毒药性火器,临敌时,抛掷到敌方,使敌人口鼻流血;一种是以铁蒺藜为主的杀伤性火器,后杀伤敌人。火妖多用于近战、海战以及守城时防御性战斗。

  40、戚继光兵阵沙盘:这是戚继光军阵沙盘,戚继光在镇守蓟州时,创设车营、骑营、步营,将车、骑、步营融为一体,军阵外层为车营,以火器攻击敌人,其后以骑兵追击歼灭敌人,军阵中间为指挥作战的座车、鼓车。

  41、火砖:明代燃烧性火器,据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火砖是用地鼠纸制成的毒火药。一个火砖分上、下两层,每五个为一层,药芯用竹筒穿入。火砖是投掷或由抛石机抛掷到敌方,燃烧使敌人中毒昏倒,皮肉燎伤。

  42、子母炮:戚继光根据佛朗机炮改进的一种火器。

  43、鸟铳:亦称鸟嘴铳,是明朝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平倭寇的战争中掳获的。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开始制造。《武备志》论述鸟嘴铳身管长,所以射出的子弹“势远有力”,又因下面有木托,可用手托铳的前部,发射时不易摇摆,所以“十发有八九发命中”。

  44、快枪:明代的一种火绳枪,枪管长两尺,枪把长五尺,多装备于明朝北方。快枪无准星,命中率不及鸟铳。

  45、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用生铁铸造,大小和碗一样,内空,上留一指粗的口,装填炸药以后,用小竹管穿线于内。临阵时选定敌人必经的要道上,或自己阵地前方敌人容易接近的地区,将几十个炸炮都连接在“钢轮发火”装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设,用土掩盖,敌人踏动钢轮机,即发火。

  钢轮发火是一种发火机。在木匣内装钢轮和燧石,用绳卷在钢轮的铁轴上,从匣内引出,横拴在道路上。人马拌绳或拉绳,牵动钢轮磨擦燧石发生火花,使引信燃烧。

  火槽是明代埋设地雷时用的总引信。这种引信安装在空竹管内,埋于地下,一头或两头与钢轮发火机相连,各个地雷的引信又都用小竹管与火槽相连接。当钢轮发火使引信燃烧时,即可引起地雷群。如无火槽,则埋在地下的引信不能顺利燃烧,地雷不能。

  46、瓷蒺藜:在戚继光曾镇守过的蓟州出土。瓷蒺藜是世界上早出现的手榴弹。它内装火药,点燃引线后,投掷到敌军阵中,后杀伤敌人。瓷蒺藜上的凸刺,是为了投掷到敌阵中,防止瓷蒺藜滚动而设。

  明代兵器的发展,在中国兵器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朝弘治年间发明的毒火龙炮,是世界上早出现的开花弹。从实心弹发展为弹,这是我国炮弹的一次重要改革。明朝火箭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单级和多级火箭,明朝是世界上早掌握和使用火箭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幅长卷式大型公共环境浮雕壁画,就再现了当年戚继光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景象。浮雕壁画长近50米,高近4米,共分为四个主题。

  部分将门世家:戚继光六世祖戚详是明朝开国功臣,自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移居蓬莱,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官至山东总督指挥使。戚继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师导,崇尚文武、忠孝两全,是一位文武兼资的儒将。他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画面展现戚继光静坐书案读书著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风采。

  第二部分 军民同乐:戚继光浙闽抗倭,转战南北,屡摧倭寇,解救沿海人民于倒悬。戚家军所到之处,号令金石,秋毫无犯,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入城“百姓淅米而炊,扫榻以款士卒,如大宾贵客”。画面是戚家军大捷后,士兵欢呼,群众欢迎的场面。

  第三部分汤前大阅:戚继光镇守蓟州期间,练南兵,整营伍,修敌台,造武器,创造了以墙、台、堑严密防守,车、步、骑协同作战的新战法,使京师未警、边陲安然。画面是隆庆六年(1572年),戚继光在汤前(河北遵化县西北福泉山下)举行的一次历史上规模的一次车步骑三军配合作战的军事演习。出动了十六万士兵,千员将领,九营车骑阵,营伍肃整,约束严格,令行禁止,充分显示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

  第四部分回归故里:由于明廷昏庸,奸臣当道,戚继光晚年被政治小丑的“百舌”“千口”打得一败涂地。他在疆场上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束手无策。先是被贬调到广东,一年后又被解职归田。这一画面是戚继光回归故里后,靠读书写作,整理以往的公文函牍排遣寂寞生活。

  这一画面是戚继光研制的各种新火器。他首次提出我国古代火药配制工艺,创造了实用的快枪、火炮、地雷和燃烧火器,这在当时是中外首屈一指的,南倭北虏,闻风丧胆。

  戚继光父子一生居官清廉,无私无欲,不蹈时弊,报国为民,忠孝闻名。戚景通病故时,四壁清空,惟留川扇一把、睡床一张。戚继光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务必做好官到求为好人品,是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升华。

  纵观戚继光的一生,其主要功绩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他是抗击倭寇的一代名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所知道的英雄人物,多是在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从历史贡献来看,或是功败垂成,或是斗争失败,实际对本民族未能起到匡危扶亡的作用,他们在以自己的精神和气节激励和感召后世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而戚继光则可称为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压迫的位光辉典范,并且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殊死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正是有了他和他所领导的“戚家军”,才把长期为害东南沿海的倭寇扫平,使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了保障。其次,他是一位边关戍守的统帅。他在蓟州总理四镇军务期间,训练士兵,修筑城防,完成了东起山海关,西到石塘岭两千多里长的城防工程,并创立了后勤--军营,采用了各个兵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战术。经过他的努力,边塞守军不仅人数达到16万,而且战斗力大大加强,军容之盛始终为诸边之冠,边塞内出现了长期未有的太平景象。第三,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将领多无兵书,能写兵书的又多非名将。从秦汉到明朝的两千多年间,既是著名将领又著有著名兵书的只有戚继光一人。他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为我国军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四,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帅诗人。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以其卓越的功勋彪炳史册。同时,在繁忙紧张的军务之余,他孜孜不倦的从事诗文写作,留下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五卷,丰富了我国的文学遗产宝库,被人们誉为文武兼备的儒将。]

  戚府:现在我们参观的就是戚继光府邸。提到戚府,便不能不追溯戚家的历史。戚继光的远祖是在河南卫辉府,他的六世祖戚祥跟随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斗争中,成为开国功臣,为了追念他的功绩,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所以,自戚继光的五世祖戚斌开始,这里就一直是戚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到了清代,戚氏家族逐渐败落,祖居渐成废墟,民国初年,仅有的一点房产也授与他人。现在重修的戚府,是按照明代建筑风格恢复的,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明朝官员府邸建筑是有等级要求的,戚继光官级一品,按规定为五间五架,所以这里的厅堂全都是五开间。

  昊天无涯:“昊天无涯”这一匾额出自浙闽一带歌颂戚继光的歌谣。歌谣是这样写的:“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昊天”比喻父母恩情深重,报答不完。这一匾额,显示了戚继光在南方的功德。

  横槊堂:“横槊堂”名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横槊稿》,反映了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戎马生涯。

  (戚继光一生仰慕那些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并常以此为楷模,激励自己。明柱上这副楹联是戚继光在他的诗歌中引用古代英雄报效国家的典故“千年击楫前贤志,万里投笔羡请缨”。上联是指东晋初晋元帝拓定江南,未及北伐。大将祖逖,为了平定中原,请命带三千人渡江,行至中途,击橹发誓,若不能平定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一样有去无回。下联“万里投笔”是指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志在万里,奉命率领36人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和西域的关系,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羡请缨是指西汉大臣终军,请命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服汉朝,行前主动立下军令状,终于完成任务。)请到里面看一下。横槊堂是戚继光接待官员、友人和办公的地方。戚继光既是武将,又具文官风度,文才武略双全。在一部兵书里戚继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他居安思危,保国安邦的爱国情怀。

  这里陈列的是戚继光上朝时所穿的官袍,另外这边有两块牌坊构件是施工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

  这里有东西两厢房,我们先参观一下西厢房。

  戚继光画像:这幅画像是由戚氏后裔保存下来的,是戚继光镇守蓟州督修长城时的画像,他坐在虎皮椅上一派大将风度。从这幅大事纪年表和那幅足迹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他英年成才,大半业绩建于青壮年时期。他17岁世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至27岁,升任署督指挥佥事;在27至39岁时,奉调江浙闽伉倭;39至56岁,他北守蓟州;56至58岁,被调往广东;58至60岁,告老还乡。

  戚继光战刀:这把战刀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由蓬莱戚氏后裔保存下来的。

  山东的旅游导游词介绍(5)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登州博物馆。

  登州博物馆坐落在田横山南麓,蓬莱阁西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古城遗韵厅、千年古港厅、海防重镇厅、文物精华厅、名人故里厅六个陈列厅组成。馆内陈列文物307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45件,其余不定级文物246件。它通过文物、模型、照片、版图等形式,客观地展示了蓬莱地方史的各个方面。在内容、形式的布局上,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历史顺序陈列的模式,重点突出,立意新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博物馆内安全消防设施齐全,采光、供暖、制冷、通风、通讯及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完备。

  登州博物馆的建立,使库房中珍藏的文物与世人见面,进一步展示了文物工作的价值,弘扬了古登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传统。它不仅填补了蓬莱无博物馆的空白,而且成为一处爱国主义和历史物主义的教育基地。

  历史意义上的古登州,管辖范围时几乎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共辖九个县一个州。因为治所设在蓬莱,蓬莱便成为登州的附郭。这里的登州博物馆,其实物陈列品主要是蓬莱范围内的。因为过去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蓬莱称为登州,该馆也权且定为登州博物馆。

  展厅序厅

  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蓬莱人民的祖先就生活在胶东半岛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创建着自已的家园。

  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里的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登州海市。由这种虚幻缥缈的海天奇景,衍生出三神山的传说,致使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从而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活中的策源地位。“蓬莱”二字已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神仙”二字,给蓬莱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在这里,丹崖名楼尽现了山海名邦的多彩风姿,神话传说破译着民族精神的玄妙密码,古港城垣留下了供人怀古凭吊的遗迹,石坊碑碣记录了白云苍狗般的岁月沧桑,男耕女织创造出美丽生动的人间传奇,名士贤达演绎着慷慨悲壮的历史活剧,轶闻掌故昭示着悠久历史的丰富,民俗风情揭示出文化积淀的丰厚多元。

  然而,过去毕竟已成为历史,当我们从岁月的沧桑中走出来时,一定会发现,更让人流连忘返的则是蓬莱的今天。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使古老的蓬莱焕发了勃勃生机。蓬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了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谱写出令人振奋的新篇章。如今的仙岛古城,日新月异,繁荣兴旺,成为驰名中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早已“大江东去”,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早已“浪淘尽千古风流”,为了探知过去,研究未来,借古鉴今,昭示后人,在蓬莱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建起了这座“登州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共分为六个展厅。请各位随我参观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古城遗韵厅

  蓬莱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黄县东南之莱子国辖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往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几个朝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的北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请看这边的看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传,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徐福的东渡,开了远洋航行的先河,并为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领的中国历史上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也是从古登州港出发,横渡到日本。到了唐朝,中国的对外往来日益频繁,从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鲜先后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多达数千人次。他们相继从登州港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前往唐都长安。日本著名高僧圆仁随“遣唐使”从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学九年,在登州居住了两年。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这本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书中对登州的地方行政、经济以及唐时登州的物价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旧府治的城池在画河以西。画河是府城的护城河,(府城东门,也称望仙门,传说汉武帝于此望仙山,后来府城东拓改为鼓楼。南门(上水门西),俗称南天门。西门仍为古县城西门。北门在下水门由东向南处。)明洪武年间,指挥谢观、戚斌,永乐年间指挥王宏相继修筑,城区向东拓展,成为后来的蓬莱城。

  登州古城周长十一华里,呈方形,面积八平方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两丈,外层砖石,内层泥土,城门四座,东门宜春门(亦称春生门),南门朝天门,西门迎恩门,北门镇海门。城门楼皆为三层檐,俗称“三滴水”。古时只有皇宫才有这样建筑,各府县衙,只能两层檐。传说隋朝皇叔杨林守登州所建。四座城之外建有瓮城,城外有两丈宽的护城河。瓮城城门上各建有庙宇,东门三义堂,南门火德庙,西门观音堂,北门真武庙。明万历年间,为防止敌人来犯,根据城外地形,不等距离增建了二十八座敌台,敌台突出城墙外,既可射击迎面敌人,又可防止两侧敌人爬城。

  登州府内建有七十二座庙祠,七十二座牌坊,显示了古城历史的悠久,文化积淀的厚重。庙宇多是道教和佛家,祠堂多是供奉古代圣贤和乡贤,有土地、城隍、关帝、龙王、财神、药王等庙宇和三贤祠、大忠祠、表功祠、文昌祠等。全城纵横街道耸立着一座座牌坊,都是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有先贤纪念坊、功名坊、节孝坊、名胜古迹坊。有名的戚氏父子总督坊、母子节孝坊、陈氏父子经魁坊、父子进士坊、宣大都督坊等,都是造型雅致、雕刻精美、巍然壮观。

  文物部分:

  (磨棒,磨粮食用的;骨针,新石器(约5000年前),形状未变,质地不同;鱼骨,肋骨;铜鼎,炊具,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安香寺汉白玉佛像,唐代佛像,后毁于战乱。灰陶罐,上刻铭文,庞小吾,汉代道官分粮;陶砚,砚台。)

  照片:(1939年民国28年拍摄),钟楼(东来紫气),鼓楼(西望瑶池),1941年毁于战乱。

  中间两幅照片为清朝太平楼及蓬莱阁照片。

  经幢:寺庙中放的用品,上刻佛像和经文(唐代)。

  祭红釉瓶:用高岭土(专门做瓷器的土,特点:土质较密结)烧制而成。

  恐龙化石:恐龙是生活在距今两亿四千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那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湖泊纵横交错,低等植物繁盛,非常适宜恐龙的生存和繁衍。它们无处不在,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因此,也将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19世纪中期,我国陆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山东也是发现恐龙化石较多的地区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恐龙化石是在蓬莱市市医院附近发掘的。

  董其昌手迹:《甲子仲夏登暑中楼观海市》

  太平御览:古代皇宫皇帝和大臣阅读的书。

  第三展厅千年古港厅

  蓬莱水城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公元707年登州治所迁到蓬莱,遂称登州港。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正所谓“东西往来蓬瀛扶桑新罗丝绸路,南北驰骋八闽两粤津关关务繁”。

  1984年,我们对水城进行清淤时发现了一艘元代古战船残骸。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瓷坛,它的做工非常精致,是元代著名的瓷窑—河北磁州窑烧制的。

  这个展柜内陈列的文物,有的是在清淤时出土的,有的是当地渔民在近海作业时打捞上来的,主要是以海内出土的文物来旁证登州港的古老和久远。首先请看一展柜。这是出土古船的纵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它是由13道舱隔板分隔成14道水密舱。这样如果其中的一个舱或几个舱进水,仍然能够保持船的战斗性能和稳定性。这些都是随船一起出土的构件。这是滑轮,因为船是靠帆航行的,滑轮可用来升降船帆。这是木栓起到固定物体的作用。

  游碇:主要作用是,如果船在海中突遇风浪,可放于船的两侧,保持平衡。

  瓷坛:都是船上的生活器皿。

  陶 :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来做饭的炊具。

  束口瓶:它的口径特别小,储藏的物品不易进入灰尘。

  我国早在春秋、秦汉、魏晋时期就与朝鲜、日本频频交往,主要是由登州出发到辽东半岛,再沿岸进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登州海内外交通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登州港位于山东半岛北端,东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西邻莱州湾、天津港、南倚大陆。

  早在隋唐时期,就开通了两条登州通往日本的正式航线。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旅顺口、鸭绿江口,沿朝鲜半岛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日本;另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八角、芝罘到朝鲜半岛,再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达日本。朝鲜、日本的许多使团、商人是从登州港往返渡海的。

  唐朝正值日本大化革新前后,自公元630年,批遣唐使入登州登陆起,数以千计日本各界人士相继由登州登陆进入中国。唐朝由登州登陆的朝鲜遣唐使达三十多次,日本遣唐使七次。当时往返登州的朝鲜商人多。到了北宋年间,又开通了明州、扬州通往朝鲜、日本的航线。同时,开通了登州通往扬州、明州的国内航线。元代的漕运也是在这条航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边的展柜内陈列的文物,大部分是随古船一起出土的。这是用鹿角制成的挂衣架,海船上使用的。

  红陶瓶:朝鲜文物,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之前就与朝鲜有着频繁交往。

  背水壶:装淡水用的。

  日本、朝鲜的瓷碗和酒壶: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以前就与日本和朝鲜有着友好的往来。

  泉州湾1974年出土的宋代船的模型:由于它的设计考虑到了稳、快、耐波等性能,所以形成了特有的特点。它跟蓬莱水城1984年出土的元代古船极为相似,都是首尖尾阔,靠帆航行。

  紫檀木舵杆:在1984年清淤工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几根紫檀木舵杆,这根舵杆长8.2米,重3500斤,前端刻有铭文,共四十六字,为了让您看得更清楚,我们取了铭文的拓片。请看看板:“黄字三百十五号,一根长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头破心、闪脚破开一尺五寸,巴(疤)节三个,永乐十年六月日进四百料。” 从铭文可以看出这根舵杆是在明代永乐十年进行初步加工,当时从南方到北方每个月这种舵杆都要运送400根,而且都进行了编号,这一根就是第315号。铭文把舵杆的特征记录得十分详细,这样在运送过程中如果出现遗失,查找起来就十分方便。也防止一些贪官污吏从中偷梁换柱。说明了早在明代造船业的管理制度就十分的严格。(注:目前我国长的紫檀木舵杆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长11米)

  第四展厅海防重镇厅

  登州港自古就是“外捍朝辽”、“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登州港作为军事港口,是从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征伐高丽时开始的。三国时期魏帝曹睿派司马懿征伐辽隧(今辽宁兴城)由此出发。隋唐时期先后进征高丽达十六次,运兵运粮多由登州港出发。到北宋,为防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宋王朝接受登州郡守郭志高建议,以丹崖山东部丘陵地为依托,沿小海向东筑堤建起刀鱼寨,置刀鱼巡检,派兵驻守。元代在此设立元帅府,明代倭寇在中国沿海屡屡骚扰,洪武年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称备倭城,并在城墙上增筑三处敌台。清代登州设水师营,战船三十多艘,巡防东至荣成成山头,西至武定营大沽河的1700里辽阔的海域,全省27 营统归其节制。为适应海防需要,明清时期还在登州府城和水城内设置了许多军事指挥机构,文武衙署星罗棋布,俗有七十二衙门之说。图中所示的有总镇署、游击署。另外,还有左营守备署,右营守备署,城汛千总署,水师前营游击署,水师后营游击署,水营守备署等。

  水城仅有两座城门,南为振扬门,供车马人之行,北门为水门,供船舰出入,俗称关门口,城内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内有小海,面积7万平方米,可停泊船舰,操练水兵,水城主要防御设施有城墙、护城河、敌台、炮台、水门、平浪台等。

  照片:明代海防建制采用卫所制度,设卫、所、寨三级指挥。在蓬莱沿海设有百户所、栾家口寨、刘家旺寨、解宋营寨、芦洋寨,各寨都建有砖石城墙,共设有25 座烟墩,各烟墩都派有士兵把守。烟墩是由天然青石垒成,高7-8米,当发现敌情时,便在这里放起狼烟以通知各处。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军、抗击倭寇的,后升任为都指挥佥事,指挥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倭山东。

  文物部分:

  石炮弹和铁炮弹:打击敌人的原始作战武器。

  弩机:安装有臂的弓。

  普通生活器皿:

  铜舀:青铜铸造,舀水用的生活器皿。

  鎏银烛台:造型别致,通体雕有龙纹,小巧精致。

  古钱币:士兵们的军饷。

  罗盘:用于确定方向用的。

  铜像:士兵出战之前,求神保佑打胜仗,保平安的。

  铜戈:用青铜铸造的有横刃的兵器,既可刺,又可割。

  铜炮:这两门铜炮是国家一级文物,在1984年清淤时发现的,整门炮是由炮口、炮身、药室、底座四部分组成,因炮口呈碗口状,所以又称碗口炮,另外炮身上刻有铭文。西边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120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另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二十九号大炮筒,重121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两门炮铸造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铸钱币兼铸火器的机构宝源局铸造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门铜炮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大炮筒的例实物发现。

  抛石机:我国古代战争中,没有发明火药以前,人们是使用抛石机抛掷石炮弹打击敌人的。抛石机是利用杠杆的原理,用大木头建一个木架,上面架一个梢杆,梢杆一端连着绳索,而另一端连着皮窝(对模型进行解释)用于装石炮弹的,攻击敌人时,许多人猛地一拉绳索,石炮弹就抛射出去。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发明了抛石机这种武器,十二世纪出现了发射火药的管形火器后,抛石机就不再使用了。


相关文章:

1.2019最新山东省景点导游词5篇

2.旅游导游词开场白范文

3.汉正街导游词介绍5篇

4.导游词作文江苏景点5篇

5.旅游车上导游词欢迎词5篇

6.避暑山庄导游词讲解5篇

7.关于江西的旅游导游词5篇

8.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5篇

9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