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五篇
推荐文章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五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
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
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二)
大家好,我是导游..。今天,有幸能和您在这佛国胜地相逢,是我们的缘份。这次由我陪大家一起游览五台山著名的古刹显通寺,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和服务,能使您对显通寺留下深刻印象,对这次游览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寺庙群,它的前身是“大孚灵鹫寺”,早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中,显通寺几经修整重建。北魏扩建显通寺时,设置了十二院,并设有专门的塔院,结构比较松散,体现了宋元以前寺院以佛塔和钟楼为主建筑群。布局较为随便自然的风格,现在的显通寺,即以前十二院中的善住院,是明清时的建筑和格局。寺内古树参天,香烟缭绕,占地4.37万平方米,有房屋殿宇四百多。中轴线上七座大殿,或雄伟庄严,或精巧玲珑,相互辉映。东西廊房对称配合,总体色彩华丽典雅,带有宫廷建筑的特点,体现了明清时寺院布局严谨、富丽庄重的风格,是明清时庙宇建筑的典型。
这座幽幽古刹是目前五台山规模,历史悠久的寺院,是五台山五大禅处、十大青庙之一。明永乐三年,在此设“都纲司”,使它成为五台山青庙的首领庙。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诗句,如“五月行踪入大孚,万松如剪雪平铺。……炉烟经卷停云阁,不信人间有画图。”(引自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第7页)等。国务院在1982年把显通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将要参观的重点是显通寺的钟楼,以及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我们在显通寺将游览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在钟楼下集中。
前面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显通寺钟楼,它建于明代,是显通寺较早的一处建筑。它的下层是一个石旋洞,是通往显通寺的要道。上层是高大的木结构钟楼,为两层三檐庑廊式结构,上承十字顶,脊顶四端有四个雕刻精巧的龙头。我们往上看,廊柱飞檐,交相辉映,十分壮观。从上面远眺,层层山峦,簇簇寺庙,历历在目,使人心胸开阔,大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细心的游客可能已经看到钟楼上“震悟大千”这四个字了,“大千”即“大千世界”,是佛教用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震悟大千”的意思是说佛法无边,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感召下,整个大千世界都震悟觉醒了。
既然叫钟楼,那一定离不了钟,现在我们上楼去看五台山的一口铜钟。
这口钟叫“幽冥钟”,又叫“长命钟”,是明万历四十八年铸造的,重达万斤,因要避讳“万岁”的“万”字,实际只有9999.5斤。钟口边缘呈波浪形,颜色呈暗褐色,敲钟时发出深沉圆润、深厚宏亮的声音,顺风可传十多里,余音达几分钟。
在没有现代先进技术的古代,要铸造这样的一口巨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铸造时,采用我国历史上铸造技术要求的传统工艺——无模铸造,即“泥坑法”(引自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导游》第17页)。巨钟的铸造,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显通寺的铜钟,不仅是古代铸造技术的代表作,而且赋予了它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它不同于我国民间讲的“晨钟暮鼓”之钟。关于敲钟就很有讲究。
大家都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它已成为“得过且过”的代名词。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撞钟很简单,到时辰敲几下就可混过一天,既不用动脑子,又不多花力气。这实际上是对佛门职事僧工作的误解。撞钟时,要撞出轻重缓急的节奏,钟声要抑扬顿挫,传的远还要回荡不息,要撞出具有五台山特色的钟声和佛教乐理的神秘。早晚两次撞钟,要紧七下、慢八下,不紧不慢二十下,这是一通,重复三次,共撞105下,后在撞三下,前后共108下。撞钟时还要念固定的佛经。
大家都知道张继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寒山寺钟声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夜半钟声,更在于必须在二十分钟内敲完108下,而且后一下,要敲在夜半十二点正,不能提前或推后一秒。可以想象,如此纯熟的撞钟功夫,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说敲完钟的和尚都有“钟行汗步出钟楼,犹如卸下千斤担”之感。由此可见撞钟绝非易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就和我们做人一样,要实实在在。
此外,钟的外表刻有一部楷书佛经,共一万多字,字迹端正清晰,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些铸字了。大家看,这口钟里里外外已被成千上万的纸条遮挡住了。为什么在钟上贴这么多纸条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威望的和尚圆寂后,要把他的名字贴在钟上,然后把钟敲响,与钟长鸣,好象在通知西方极乐世界,又一位高僧往生极乐了。现在,人们为了求得佛祖保佑,也把自己或亲朋好友的名字贴在钟上,然后把钟敲响,不过贴名字还有个讲究,为死去的人祈求平安要贴在钟内,为活着的人祈求幸福要贴在钟外。如果您有兴趣,可千万别贴错啊。
好了,各位游客,参观完这口巨钟,让我们一起步入古树幽幽的显通寺内院游览。
大家请跟我来,从这儿进去,我们将参观中轴上观音殿、大文殊殿等七座大殿。在这里,我要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讲过,寺院座大殿一般是天王殿,供四大天王以守护寺院,为什么显通寺座大殿不是天王殿呢?听完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明代以前,现在的显通寺和前面的塔院寺原本是一座寺庙,天王殿在前面,明成祖永乐五年(1047),分为现在塔院寺和显通寺两处庙宇,显通寺就没有天王殿了,但一个寺又不能没有守护神,于是在两侧立了两块石碑,大家看,一边是“龙”,一边是“虎”,用“龙”“虎”代替四大天王守护寺院,名叫“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
中轴线上座大殿叫观音殿,因在南端,所以又叫南殿。旧时,寺院举行的赈济水陆生灵的水陆法会道场也设在这儿,故又称水陆殿。殿内供奉观世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居中,殿两侧是护法天神。
观音菩萨,虽然在佛国世界中并非首脑,但她却是中国善男信女们崇拜的对象,因为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为人心理。
我们都知道,声音要听,景物要看,而观音菩萨的名字却很有意思,叫“观世音”,即看世间声音。其实不难理解,观音菩萨法力高强,六根圆通,当然可以“观世间声音”,这“观”,不是用眼,而是用智慧观世间疾苦,以解救芸芸众生。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许多寺庙内都有专门的文殊殿,显通寺也是如此。前面这座大殿便是大文殊殿。
文殊殿前立有两块石碑,并建有碑亭。石碑高2米,宽不足1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大家请仔细看一看,这两座石碑有什么区别呢?立碑,总是为记述什么,可您仔细看过后,会发现西边这通是一块无字碑。大家都知道,西安乾陵武则天墓前有块著名的无字碑。有人说那正是武则天的聪明之处,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那这里的无字碑又是为什么而立呢?原来啊,康熙皇帝来五台山朝山时,站在一进门的地方,发现菩萨顶象条龙,而大文殊殿前两个水池的反光正是龙眼。古代人们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天下只能有一个,而这儿又出现了一条龙,那还了得,于是,康熙一怒之下让人把大文殊殿前两个水池用石碑压住了。石碑立好后,庙内老僧请康熙写碑文,可康熙只写了一篇,便起驾还朝了。从此显通寺就留下了这块无字碑。
文殊殿,以供奉文殊为主。我们进殿看,正中这尊的塑像是大智文殊。文殊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他专司“智慧”,在四大菩萨中地位。他的坐骑是一只雄武的猛狮,代表勇猛和智慧。
我们前面讲过,五座台顶都有寺庙,庙内文殊各不相同,在大文殊殿内便供奉有五台文殊。大智文殊左侧一尊是西台的狮子吼文殊,右侧一尊是东台的聪明文殊,前面三尊分别是南台的智慧文殊、中台的孺童文殊和北台的无垢文殊,殿内两侧是十二圆觉菩萨。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希望自己或亲朋好友聪明的善男信女们往往顶礼膜拜,求文殊赐予智慧,不过拜文殊只是人们追求智慧的一种形式,要得到真正的智慧,还需靠自己努力,去求索、奋斗。 来源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三)
我们刚刚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出来,那我们一会儿要经过山西另一个鬼斧神工的建筑——应县木塔,相信大家对佛教知识还是记忆犹新的吧。那么大家一定记得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一句对见义勇为的道德情操赞美的话,同时,它也反映了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浮屠即是塔的别称。
塔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印度,初的佛塔都是舍利塔,也就是佛的埋骨塔,有坟茔的意味。那在这儿就给大家讲讲舍利。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主要是指得道高僧们在荼毗后炼出的结晶体,它们坚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色彩也各不相同,常称为“五色舍利”。例如五台山净如法师,在圆寂之后,发现了各色舍利5000余颗。据专家研究,白色的舍利是骨舍利,黑色的舍利为发舍利,赤色的舍利为肉身舍利。
那随着宗教文化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塔也在不断地发展,塔的意义已超出了其建筑本身,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塔文化。
由于初的塔是埋葬佛舍利的地方,所以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寺庙中的大雄宝殿,那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中就有了专门供奉佛像的殿阁,那塔和殿就可以相提并论了,唐代是塔修建在殿旁,直到宋代塔才修在了殿后。
塔的用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塔在汉朝传入中国,初为木塔,后来出现了砖塔,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石塔、金属塔、琉璃塔。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早的为覆钵式塔,到后来有了楼阁式、密檐式、还有为宝贵的金刚宝座塔,全国这种塔仅存5座。作用也从早的舍利塔,发展到藏经塔还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风水塔、文峰塔。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塔,它一般都分为四部分,即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我国早的佛塔修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内,遗憾的是这座塔早已被毁,我国的塔林在登封少林寺,共有229座。山西也有很多珍贵的宝塔,广胜寺的七彩飞虹琉璃塔是我国现存一的琉璃宝塔,太原双塔是我国的双塔,普救寺的莺莺塔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五台山的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塔,也是五台山的代表。
那讲了这么多,这应县木塔到底有什么值得参观的地方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我国木构建筑的奇迹,它的珍贵价值可以概括为古、、多、巧、固这几个词。
古是说它的塔龄,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1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古的木构建筑。
时它的高度,它的高度有67.31米,相当于20层楼房,不仅是全国的木塔,而且是当今世界的纯木构建筑,所以,它也堪称是一个擎天柱。
多是指它的斗拱种类。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三者交叉重叠,合称斗拱。木塔共用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堪称斗拱博物馆。
巧是说木塔的设计。木塔为纯木结构,67.31米的高度没有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和卯咬合,造型美观。据统计全塔共用木料10000方,重约7400吨,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坎尽黄花松,建起应州塔。
固是说它的结构。我们知道高度和稳固是成反比的,越高越不稳定。应县木塔67.31米,那为什么951年了,它仍屹立不倒,这与它的结构有关。它是一个双层套桶结构,这就增加了它的稳固性,此外,这样的结构还巧妙的发挥了木头的柔韧性,所以,在经历了十几次大的地震后,宝塔还能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还有一绝,名匾众多,我们站在塔下,会看到大大小小的牌匾,共有53块,有的叙事,有的赞扬,那在这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我们介绍其中的几块。
在塔的第三层有一块这样牌匾,上写三个大字:释迦塔。三个字写出了塔的本质属性,那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在其旁边还有很多小字,不要小看这些小字,共236字,却记载了木塔的修建年代,为对它的历史的考证,提供了有利的历史资料。
此外,还有明武宗朱厚照留下的“天下奇观”:明永乐皇帝所题的“峻极神工。
那塔的外观就介绍到此,我来看塔的内部。
塔既然相当于殿宇,那它的内部就一定会有塑像,整座塔在每一层都有塑像,而且造型都不一样,那所供奉的多的就是释迦牟尼。
在层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像是有特点的,高11米,所塑的是释迦牟尼的说法印,大家细细观察会发现,佛的鼻子下面长有绿色的胡须,而且还戴有耳环,这也正是辽代男子的特征,所以,塑像也为考证木塔的建造年代,提供了依据。
那大家会问了,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这么高大的一座塔呢?大体有三个原因:
一、 礼佛。辽代的统治者是崇信佛教的,所以就建了这么一座塔,用来礼佛。
二、 军事作用。辽代时,经常发生战争,而这里又是军事重镇,当时,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瞭望设备,那么,高大的古塔就成了军事瞭望塔。
三、 历史作用。在辽代,萧氏家族共出现了三位皇后,那为了炫耀家族势力,他们就建了这座古塔,作为家庙。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萧皇后是应州人,建这么一座塔,是为了让她,登塔欣赏家乡的风光的。
此外,在春夏,大家会看到一景,那就是麻燕围绕木塔群飞,本身木塔就是一个谜,那麻燕群飞就也成了一个谜了。其实,这也是木塔千年不毁的一个原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所以大家就不用担心,木材的天敌白蚂蚁了,这里没有:但是,应县在山西地区又属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所以难免生虫,那麻燕就是在这里守护木塔,防止它被虫蛀,因为它们都在觅食。
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所以它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合称为世界四大奇塔。
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亲自看一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样的鬼斧神工到底神在什么地方。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四)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30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暂短的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指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了云冈石窟。 我们乘坐的汽车已驶入停车场,大家请按顺序下车,在云冈石窟门前集合。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像蜂窝一样排列的许多洞窟,就是云冈石窟。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人,大约在3世纪。我国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大致告诉我们参观路线。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从云冈石窟西行约3公里,武周川北有吴官苍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冈15公里的高山镇,还有焦山石窟。这么多洞窟如果要细看的话,也许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也看不完,目前开放有40多个洞窟,仔细观看需要2天的时间。按传统参观路线,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先从东部第1窟开始,直到第45窟结束。如果仅参观2个小时左右,则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首先我们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从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艺术,有关专家将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冈石窟中期为主,成窟的年代约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间。由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人们习惯将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迎、多宝佛,上层雕释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据佛教经典讲,弥勒菩萨将继释迎佛后成佛,广说佛法,教化众生。据说当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充满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农民起义常常打着弥勒降生的旗号来组织和号召群众。释迎、多宝佛并列,佛经有这样的传说,当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的舍利塔,现于空中。释迎听到塔中的声音,告诉听经的大众说,这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为多宝。当释迦佛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时,宝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座给释迦佛。
于是,释迦人塔,与多宝同结跏趺坐,宣讲经义。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上层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释迦佛。两窟的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对坐问法像。有关维摩、文殊对坐问法是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的题材,敦煌石窟的壁画就有“维摩诘图像”。佛经中有“文殊问疾”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病相,众人前去探访。释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带领弟子前去维摩居住处。在维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萨和能言善辩的维摩展开大乘佛教义的讨论,使从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萨十分赞叹。第2窟前有一泉水长年涌出,泉水清凉可口,被称为“石窟寒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面前是云冈石窟的洞窟——第3窟。它被称为云冈石窟之。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规模。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据专家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第4窟是塔庙窟,中央雕凿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比较完整,据考证是云冈现存纪年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间(公元520年——524年)开凿,是第1至第13窟之间仅有的晚期大窟。
现在,大家看到几座宏伟高耸的楼阁,它们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称为窟檐建筑。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组双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第7、8窟同样是一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大寺,现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国家拨款重新建造,对保护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两室,洞窟形状为椭圆形的草庐式。后室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趺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释迎佛头顶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带,通肩架裳,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主佛的右侧是未来世弥勒佛,左侧为过去世迦叶佛。主佛的对面是两层高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拱门东侧雕凿着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属北魏石窟内常见的题材。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吗?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精巧著称的一窟,称“伟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请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立体感很强。四方塔柱上层的立佛是具有极高水平的楼空雕刻法,这种立佛被称为“接引佛”。我们举目四周环视,发现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佛像、菩萨、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艺术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释迦佛陀本生故事图,艺术家以浅浮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用连续排列的形式,运用近40幅的雕刻,表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的佛传故事。请大家随我的手势来观赏这动人的画面。
(1)迦毗罗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国家,国王是净饭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岁未曾生育。膝下无子的国王非常寂寞,一天夜里,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来,后来怀了身孕。王纪有喜的消息传开,各国使臣纷纷前来祝贺。
(2)按当地习俗,妇女应回娘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带众人回娘家,在途径毗尼公园时休息。当夫人手攀无忧树时,太子从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现五彩样云。
(3)太子降生时,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现步步生莲花的场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狮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4)天上九龙口吐圣水为太子洗澡,这天称为“浴佛节”。汉传佛教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释迦的生日。
(5)天人舞乐,大象眉飞色舞,大家迎接净饭王和太子还宫。
(6)国王请仙人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众,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国王说:“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将继承王位,若离家则必成佛道”。
(7)国王为太子建造豪华的三时殿,选来美女让太子享乐,欲使太子消除学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却表现深思熟虑和感触人间烦恼的神情。
(8)太子年满17岁,国王为他娶善觉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按照风俗要试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后,在宫中娱乐。
10)娶妻生子后,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宫外游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车出游,分别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庄严的僧人引导下,研修解脱人生摆脱苦难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请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绝。
(16)太子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骑逾越城池而去。经过5年寻访,6年苦修,太子终于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后,被誉为释迦牟尼,这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转法轮图”雕刻精美传神而著称,图中释迦牟尼正在启齿讲经,佛身边的诸弟子面带敬意双手合十洗耳恭听,就连佛陀身边的两头小鹿也因闻佛法而面带微笑。
第6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推测孝文帝完成第6窟开凿之后,不久便迁都洛阳。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门桅上,可以见到几个牌匾的把钉,这是谁的牌匾?当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回北京途经云冈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于是留下了“庄严法相”四个大字
。不知何时,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时开凿的一组双窟,属孝文帝初任皇帝时开凿,细心的朋友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孝文帝时期开凿双窟?”双窟的开凿可能与冯太后擅政有关,冯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时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权操纵在这位冯太后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冯太后逝世。当时将冯太后和孝文帝并称为二圣或二皇,冯太后世奉佛教,开凿双窟应与冯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关系。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风化严重。后室北壁佛龛分上下两层,上龛正中为弥勒佛,两侧是倚坐佛像,下层佛龛为释迦多宝对坐讲经论法图。前后室壁面分层分段大面积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传故事的佛龛,以释迦佛降伏火龙的雕刻较为精美。请大家抬头观赏窟顶,在平棋藻井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环绕八身飞天。传说飞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称,当佛讲经说法时,飞天在天空向凡界播洒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门的上方,并排雕刻两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养天人的造像,被专家称为“云冈六美人”,这是云冈石窟中先出现的供养人形象。
从第7窟走到相连的第8窟,发现两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组合及其纹饰风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养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构屋檐,这是中国传统瓦顶建筑式样,说明孝文帝初期佛教开始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第8窟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品,西侧是三头六臂的坞摩罗天乘孔雀的造像,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的造像。两组造像中,以鸠摩罗天像著名,被认为是东西方艺术巧妙的组合。坞摩罗天又称坞摩罗什,音译是“童寿”,他是后秦时代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译出了《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人们将他尊为佛教护法之神。鸠摩罗天雕像给人智慧(三头)、力量(六臂)、安详(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鸟)的感觉。他乘坐的孔雀,是名为“那罗延夫”的神鸟,口衔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长长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严重风化而让人痛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请随我参观云冈中部的“五华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开凿时代略晚于7、8窟,为冯太后的阉官王遇负责设计监造,两窟初建于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局(柱础)承跋”的遗风。大家看到的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后室两侧雕护法像,显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艺术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坞摩罗天护法神。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问,对称均衡,别具匠心。
第9、10窟的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飞舞的是歌舞神紧那罗,饰栏干圆拱龛中的伎乐神乾闼婆为她伴奏,把人们带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第12窟为中心。第12窟是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开三门。后室南壁中央上凿明窗,下开窟门。两侧的11、13窟则于窟门上方各开明窗,与12窟形成左右对称的立面布局。
第11窟为塔庙窟,塔柱下层皆以立佛雕像出现,上层南面为弥勒菩萨,其他三面为倚坐佛像。窟东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造95驱石庙形象铭,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题记是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资料,太和七年是现存早的题记。
第12窟为佛殿窟,主像下龛为释迦多宝,上龛是弥勒菩萨。前室雕交脚坐佛像。第12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后室的雕像分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肃穆
山西景点简单导游词(五)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
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
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
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
。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
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
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
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00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