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五篇
推荐文章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一)
来自XX得各位团友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XX,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也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状。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的皇家园林,原名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90),占地面积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1/4,水域面积占3/4.颐和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整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颐和园在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山和水最初没有名称,辽金时期在这一带曾建有金山行宫,作为一处帝王游猎的天然苑囿,于是这里的山被称为“金山”,水域被称为“金海”。元代改山为“翁山”,水域为“翁山泊”,后来又获得了“西湖”的美称。明代时这一组山水被称为好山园,已经出现了“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景。清代时该园发展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大寿,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开始疏浚西湖。乾隆皇帝吧西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改名为“昆明湖”,又把翁山改名为“万寿山”,正名之后开始大国米兴建清漪园。
凡是有兴必有衰,清漪园在历经理了两次大规模的劫难。第一次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炼金攻入北京,将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烧成一片焦土。光绪年间的1885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意旨要重修清漪园,挪用海军军费800万两重修了清漪园山后和湖区的主要建筑,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重建之后,慈禧太后每年都要去颐和园住上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颐和园又一次被付之一炬。1902年慈禧太后返回北京后,于1903年再次重建颐和园,由于财力有限,只恢复了万寿山前的景观。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园林进行修缮、保护,颐和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从东宫门进颐和园参观。我们面前的这座门就是东宫门,1888年重修时增设。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匾额上的三个字“颐和园”是光绪皇帝的御笔。“颐和”指颐养精神,心平气和的意思,寓意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养老的地方。东宫门面阔5间,中间设3门,在两侧还有两个旁门,平时正门不开,大臣进园由太监引领走两侧的旁门。
只有帝后出入园时,才将五座门全部打开。东宫门外南北两侧的廊房原来是大臣们等候上朝或等候召见时休息的朝房。靠北侧的现在是售票处,靠南侧的现在是商品部。门外台阶正中镶嵌着一块雕刻精美的云龙石,为乾隆年间的石雕,是20世纪30年年代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的。门前的这对铜狮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
好,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东宫门。大家可以看到,东宫门内南北两侧也是朝房,这些是当时军机处、六部、九卿等恭奉圣旨和处理日常文件的值房。迎面是仁寿门。门前这两块造型奇特的太湖石,人称“猪猴石”,据说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被派到这里来为皇家看家护院。走进仁寿门,看到的并不是仁寿殿,迎面是一块高大的太湖石,从后面看上去,这块石头没什么特别的。当你从正面看时,你便会拍手叫绝,这块太湖石就像是一个老寿星,面向仁寿殿,在给慈禧太后祝寿呢,因此这块石头又叫做“寿星石”。现在请各位再看看院内四周,这里还有四块太湖石,为什么要在这里放些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呢?原来啊,这四季石与老寿星被称为“峰虚五老”,象征长寿之意。
再来看庭院中央的这只铜铸的麒麟,人称“四不像”,长着鹿角、龙头、狮尾,牛蹄。别看它长相怪异,据说它有辟邪和分辨善恶的本领,同时它又是一种仁义之兽。既然是“仁兽”,放置在“仁寿”殿前,算是找对了地方!您也许会问,刚才你说“真是找对了地方”,莫非这“四不像”原来不在此处?的确如此。这“四不象”原有一对,是乾隆年间铸造的,原来放在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另一只被侵略军掠走,只剩下我们眼前的这一只,前腿也有被毁的痕迹,令人惋惜。
此外,大家可以看到,在仁寿殿前还陈列着铜质的龙、凤香炉和太平缸等。有团友可能已经发现,这里龙凤的位置与其他地方的陈设位置不一样。在古代帝王的宫殿、园林内的龙凤等吉祥物,其陈列方式应该是龙在上,凤在下;龙在内,凤在外,而在这里却是“凤在中央、龙陪两旁”的格局。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如此摆设?我想大家也不难猜出来,就是我一直在提高的慈禧太后。
好,现在让我们仔细来看看眼前的这座大殿,这就是仁寿殿,“仁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中“之乐者,仁寿者”,意为心怀仁德与施行仁政者能长寿。仁寿殿是帝后夏天来避暑时临时处理政事的地方。这一区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颐和园内三大区域之一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内设九龙宝座,后有一玻璃屏风,框架为紫檀木,顶部雕有九条龙,屏心为玻璃镜,镜面上雕刻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这是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寿礼。宝座两侧,各有一幅“百蝠捧寿图”的缂丝工艺品,“寿”字些在蝙蝠和彩云中,为慈禧太后所书;“蝠”与“福”同音,寓意多福多寿,真可谓用心良苦啊。那有团友可能要问了,慈禧太后如此渴求长寿,她到底是否长命百岁了呢?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慈禧太后一直活到了73岁。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活到七十不足为怪,但在当时活七十多岁不能不说是位长寿之人。那是不是真的是这些“福”字“寿”字保佑了老佛爷呢?当然不是,慈禧太后之所能长寿,与她的饮食起居有规律及日常保养是分不开的。人是吃五谷杂粮的,自然谁也免不了会生病。不过,慈禧太后不怕生病,因为她有延年井。据说,喝延年井的水便是老佛爷长寿的秘诀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到延年井去沾粘仙气呢?各位随我来。
各位,这就是延年井,位于仁寿殿北侧。这口井开凿于1903年。据说这一年慈禧中了署,久治不愈。一天睡午觉时梦到了一口井,便派人来挖,果然挖出一口井。慈禧太后名人取水喝了一碗,水味甘甜,喝下去之后暑气顿消。慈禧太后非常高兴,便封其为“延年井”。此后这井水便成为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从紫禁城仓皇出逃时,金银珠宝丝毫未取,只是特意来喝了一碗延年井水,然后才带上光绪皇帝匆匆西行。到了清代,曾在这口井上安装一家汲水机,外面盖有意见红漆木板小屋,后来废弃不用。1984年此井被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延年井”这三个字是有当代书法家王遐举题写的。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时仁寿殿后的德和园。这是当年专供慈禧太后在园内看戏的场所。耗资70万两白银,耗时3年建成。它主要是由扮戏楼、大戏楼以及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三部分组成。其中的大戏楼高21米,低台宽17米,上下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三层之间设有天井连接,寿台地板下设有地井,戏台各层地板均可开启,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使神仙鬼怪在舞台中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寿台地板下还有一口深水井、四眼干土井,这些井不仅能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而且水井中的水可用于表演水景戏。现在扮戏楼已经开辟为展室,展示戏装及慈禧生前想用过的汽车、钢琴等。在大戏楼道北侧是颐乐殿,殿内正中的宝座时慈禧太后看戏时的座位。嫔妃和公主们看戏时在东、西次间临窗的炕上或站在慈禧太后两侧。而大戏楼两侧的看戏廊则是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及命妇们坐的地方。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之一,比其他两座即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的戏楼都要高大,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的古戏楼。
好了,讲完了政治活动区,现在我们要去帝后生活区参观一下,首先我们去看一看光绪皇帝在园中居住的地方--玉澜堂,请大家跟我来。
我们现在就到了帝后生活区部分。这个区域包括玉澜堂、宜芸馆,是一个三进院落的四合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玉澜门前有两块左右而立的石头,叫“母子石”,分别代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这里设置这么两块石头还有一段故事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大败,割地赔款。这使国内一些有识之士非常激愤,以康有为、梁启超及谭嗣同为代表的改良派上书给光绪皇帝提出变法,得到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支持。这既是赫赫有名的“戊戌变法”。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顽固反对,暗中阴谋策划废黜光绪皇帝,变法最终失败。光绪皇帝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在玉澜堂。慈禧太后为了发泄对光绪皇帝的不满,命人从香山移过来两块太湖石,寓意石头上有母子之情,你光绪皇帝却要造我的反,连顽石也不如啊。
好,通过玉澜门我们迎面看到的就是玉澜堂。“玉澜”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的“玉泉涌徽澜”的诗句。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和处理人场政务的地方。两侧有配殿,东为霞芬室,西为藕香榭。这两个房间均为穿堂结构。每天光绪皇帝在霞芬室等候上朝,仁寿殿里一切准备就绪后,便穿堂直接走到仁寿殿。去向慈禧太后请按时,则从藕香榭穿过“水木自亲”到乐寿堂行礼问安。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太后命人在玉澜堂院落的前后左右都砌了墙,将玉澜堂完全地封闭起来,光绪皇帝被囚禁于此长达10年之久,于1908年含恨而死。如今砖墙大都拆除,但霞芬室与藕香榭内仍存,供游客参观。
玉澜堂内的陈设均按当年原状展出,正殿中有皇帝宝座、御案、围屏及龙床等,请各位参观5分钟。
各位,走过玉澜堂我们就进入了另一进院落叫宜芸馆。这个地方在清漪园时期是乾隆皇帝藏书和读书的地方。“芸”是一种香草,古人常用于书房内驱虫防蛀。“宜芸”就是适宜藏书的意思。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后,正殿改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寝宫,西配殿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的住所。光绪皇帝被囚禁后,隆裕皇后和珍妃被分别迁往颐和园西石丈亭北的西四所的第一所、第二所居住。请各位在此参观5分钟,我们的下一站便是慈禧老佛爷在颐和园中的住处--乐寿堂。
出宜芸馆往西,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乐寿”二字取自《论语*雍也》篇中“知者乐,仁者寿”,“乐寿堂”,意为这里是智者仁者所居住之堂。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居住的地方。乐寿堂内的陈设保持原状。正厅是慈禧日常起居活动之地,堂内有宝座、御案、掌扇等,除此之外还有青花大瓷盘,瓷盘是装水果用的,但不是为吃,而是专为闻香味而设。还有“百鸟朝凤”和“孔雀开屏”两架屏风,绣有100多种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禽鸟。在乐寿堂内,我们还可以看到1903年从德国引进的电灯。还有慈禧太后一边吃点心、喝茶,一遍观赏金鱼的鱼桌。鱼桌用金星紫檀木做框架,镶以玻璃桌面,桌内不仅有象牙、鸡翅木雕镂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而且因制作严密,还能放水饲养金鱼。
在殿外,我们可以看到铜鹿、铜鹤、铜瓶各一对,取意“六和太平”,即天下太平的意思。庭院内种植有玉兰、海棠和牡丹,玉兰花的“玉”,海棠花的“棠”谐音“玉堂”,牡丹花象征富贵,即为玉堂富贵。
在乐寿堂的正前方,大家可以看到有一块巨石,这块巨石有孔、有形,似灵芝,所以名为青芝岫。同时它还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叫“败家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话得从明朝说起了。
明万历年间又一位爱石成癖的官员叫米万钟,有一天,他在房山大石窩发现了这块巨石,非常喜欢,据顶将它放置在自己的私宅勺园。于是雇用了100多人工,用40匹马拉车,7天时间才出山,又走了5天才到良乡。后因种.种原因,拖言力竭财尽,不得已把这块石头弃置在路边,故有“败家石”之称。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清西陵扫墓时,路过良乡看到此石,命人运回乐寿堂做影壁。因为这块石头性似灵芝,色青而润,乾隆皇帝赐名“青芝岫”。
大家请看,在乐寿堂院落的前院门的水木自亲殿外的码头上有一根高高的灯杆,称“探海深杆”,当年吊挂一盏大灯笼,是慈禧太后驻园时的信号。
在乐寿堂的东侧,还有总管太监李莲英居住的永寿斋,此院落现举办中国太监制度展览。
好,颐和园宫廷区的介绍就是这里,我们在这里休息10分钟,大家可以拍一些照片。10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前往下一景区--万寿山山前景区。
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二)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史清欣,大家可以叫我“好好”。我很高兴为大家服务。我希望和大家高高兴兴地度过这一天。
颐和园有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高大的万寿山,还有平静的昆明湖。颐和园最开始叫好山园,后来叫清漪园,之后才叫颐和园。你是不是感觉这个名字最好听呢?
你们看,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油油的柱子,红彤彤的栏杆,颜色十分鲜明!这条长廊有728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各不相同。我告诉你们两个秘密:一是这上面没有钉子,木头都是一块一块拼接而成。二是长廊这里四季如春。因为夏天有左边昆明湖吹来阵阵微风;冬天有右边的万寿佛山可以挡风。这个秘密惊人吧!
大家跟我来,现在我们就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望去,一座三层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那就是佛香阁。下面一排排朱红的宫墙殿就是排云殿。
从万寿山到昆明湖十分近,大家看这儿,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远远望去,湖中心有个小岛,大家可以去小岛上玩。大家走过长长的石桥,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上有很多石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个景观多壮观呀!
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够,希望大家多去看看、走走。好,现在开始自由活动!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请大家自觉保护文化遗产。
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三)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昨晚大家睡的还好吗?今天上午,我们将参观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非常荣幸能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里,陪大家游览这座景致优美而又历经沧桑的世界名园。大家现在是否又好奇又期待呢?那下面就由我先来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这座建筑集中、造景丰富、保存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宫廷区(历史沿革;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始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落成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占1/4,湖水面积约占3/4,不仅是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更是皇家园林建设的典范。颐和园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两大部分组成,并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语是:“一、北京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二、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三、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万寿山是西山的一支余脉,最初不过是一座无名的小土山。辽金时期山上始建金山行宫,称金山,山遂有名。山下有一小湖泊,遂称金海。元代时传说有一位老人曾在山上掘出一个装满宝物的石瓮,因此而改名瓮山,金海也改称瓮山泊。“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明朝时因其景色妖娆,在文人笔下又衍生出“西湖”的美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宛署杂记》中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诗句以赞其美。
清代权贵在京城西郊大建园林之风极盛,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间,先后在京西玉泉山、香山、万寿山等地改建及扩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也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其中的清漪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公元1749年(清朝乾隆十四年)冬,乾隆皇帝下令将瓮山、西湖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按照“一池三仙山”的形制建造,将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模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将水面一分为三。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一池三仙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代魏源在其《海淀杂诗》中用“昆明湖水与天连,汇尽西山万道泉。解释蓬莱仙岛近,何需海上遣楼船。”来赞美这一意境。挖湖所剩的泥土按照造园布局的需求被用来堆筑、增补山体,形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大蝙蝠,衔哺着酷似寿桃状的湖水的情景。寓形隐意,妙趣天成。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爱新觉罗.弘历在为其母钮钴禄氏庆祝六十寿辰时,改瓮山名万寿山,西湖名昆明湖。昆明湖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据记载,汉武帝派去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的使团,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汉武帝决定兴兵讨伐。为一举征服昆明国,汉武帝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巨大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池,练习水战。乾隆皇帝为标榜自己同汉武帝一样,为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也曾在昆明湖中操练水师。公元1764年(清朝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这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历经十余年土木之功,终于大功告成了。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皆被抢掠一空。经营了100多年的清漪园荒芜了。
公元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建旧园,并于1888年以光绪的名义发上谕,——为太后“颐养冲和”改清漪园为颐和园。公元1894年,慈禧在颐和园耗巨资庆祝其60大寿。1900年,颐和园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
1902年慈禧太后回銮后,又用巨款重新修复。一路坎坷,步履蹒跚,尊贵华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终于走到了1928年。这一年7月1日,颐和园正式成为公园对普通游人开放。
颐和园历经数次毁坏、数次修复,究竟它有什么魅力,让帝王如此青睐它呢?就请您通过今天的游览,自己来找寻这个答案。
(东宫门)
刚刚过来的时候各位朋友一定注意到了东宫门外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牌楼,它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其正面题写“涵虚”,背面题写“罨秀”。“涵虚”喻意山水广阔;“罨秀”喻捕捉秀色,都是乾隆皇帝御笔。词义指明,过了这里,就是美丽的皇宫禁地了。
好,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便是颐和园正门——东宫门外。东宫门外南北两侧的这两排房就叫做南北朝房,它们是大臣们等候上朝或等候召见时休息的地方,也是散秩大臣、清宫銮议卫等的值班房,其性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传达室。
我手指的方向就是东宫门,请大家注意正门上方九龙金匾上“颐和园”三个大字,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傀儡皇帝——光绪帝的御笔。门外台阶正中镶嵌了一块雕刻精美的云龙石,是乾隆年间的石雕,20世纪30年代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的。门前一对铜狮为清漪园时期的遗物。好啦,现在就请您随我进入典雅、富丽堂皇的颐和园。
(仁寿门内)
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庭院,就是勤政办公区的核心——仁寿殿的所在。大家一眼就看到庭院里有几块大石头,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是太湖石,因产自江苏太湖而得名。太湖石具有瘦、漏、皱、透四大特点,是点缀园林的名贵石料。这块最大的石头因形似寿星而得名“寿星石”,是从墨尔根园移来此地的;大家再往院内看,那四块石头同样也是太湖石,分别象征着一年四季,是从圆明园移来的。这五块太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寓意长寿,称为“峰虚五老”,摆在这里主要起屏障作用。
这个汉白玉须弥座上的青铜制怪兽,人称麒麟,铸造于清代乾隆年间。它有鹿角、龙头、狮尾、牛蹄,故又俗称“四不象”。自然界并无此种动物,它是能工巧匠创造出来的优美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据神话传说,麒麟是龙王的九子之一,乃吉祥的“仁兽”,它能迎忠良驱邪恶,所以多用来把门看户,以象征吉祥富贵和威严。该麒麟是从圆明园遗址迁来的,原为一对,另一只已经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下落不明。这只左前腿也有被毁的伤痕,是1937年移到这里的。
大家随我来到院落的北边,这里有一口水井,名为延年井。此井凿于1903年,水味甘甜,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在一次游园中中暑,喝此井水解去了暑气,故赐名“延年井”。
好,大家请随我走向仁寿殿,看看殿内外的摆设。
(仁寿殿前)
现在我身后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了,它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建筑,原名勤政殿。光绪十四年重建的时候,改名为仁寿殿,取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仁者寿”,意为心怀仁德与施行仁政者能长寿。仁寿殿是皇家在园中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如皇帝朝会听政、接见外国使节及其夫人。此外,也在此举办过慈禧太后庆寿典礼前后几日的“筵宴”和光绪皇帝的生日庆典。
大家请向殿内看,殿内正中的地平床上是九龙宝座,宝座上雕有九条龙。宝座后面设有一座屏风,屏风是以紫檀木为框架,顶部雕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金色“闹龙”,中间是玻璃镜,镜面上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是专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寿礼,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宝座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寿协仁符”的大匾,从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理解,“寿”是长寿,“协”是和谐,“仁”是仁君,“符”是瑞英,寓意统治者长寿、英明,当然了,这块匾是慈禧用来标榜自己的。
宝座前那个形态似蛤蟆的叫做“甪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可以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各国语言。置于皇帝宝座旁,象征八方来朝,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珐琅甪端的实际用途是熏香的铜炉,当帝后临朝时,里面放入檀香,燃起来给人一种既神秘又庄严的感觉。
大殿南北两端各有暖阁,是上朝时慈禧太后和皇帝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缂丝工艺品,中间是慈禧亲笔写一个的“寿”字,周围绘有蝙蝠和彩云图案。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取意多福多寿。
大家现在请看殿外这一对铜龙凤,它们既可在朝礼活动中用来燃香,又寓意龙凤呈祥。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讲究的是男尊女卑,按礼制龙应居中,凤在外侧。可是大家注意看这对铜龙凤,它们是凤居中,而龙被分列两侧,这是怎么回事呢?聪明的朋友们一定猜出来了,的确,这就是慈禧老太后的杰作。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执掌实权,权利地位都位于皇帝之上。慈禧为了显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故而弄出了凤在上,龙在下的闹剧。
(仁寿殿南侧)
咱们现在走到这里,看见眼前有两个小土丘似乎挡住了去路,不禁给您以“山穷水尽”的感觉。难道颐和园只有这么一小部分吗?其实不然,请随我来。
绕过土丘,放眼望去是广阔的昆明湖、壮丽的万寿山,立刻给您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这正是造园中的“抑景”手法,欲扬先抑,从视觉上给您更强的冲击,尽显颐和园的壮美。
(玉澜堂门前)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已经是颐和园的帝后生活区了,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玉澜”二字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意为湖水清澈潋滟。这里就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时居住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说到光绪皇帝,就不得不提一下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了。中日甲午战争大清战败之后,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民族危机再次加重。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图强。在改良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6月16日,光绪帝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经过一番畅谈后,对他的见识非常赞赏。光绪想通过变法来抓到军政大全,做个真正的皇帝。同时也想借着维新变法之机,改革整顿吏制,挽救大清。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在保持沉默的同时,也正在暗中策划废黜光绪皇帝。
由于光绪皇帝当时只徒有其名,并没有实权。所以他急需找个手里既有实权,又忠于他的人来为他消除变法的阻力,杀掉慈禧亲信——极力阻挠变法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架空慈禧太后。这样,他经过反复思量,16日晚,光绪就在大家面前的这个院子中的玉澜堂召见了拥兵自重的袁世凯。光绪皇帝说明意图后,大耍两面派的袁世凯一面慷慨陈辞——“诛杀荣禄如杀一狗耳”!一面急急向荣禄告密。荣禄连夜返京向慈禧报告。自此,大事败露,随后慈禧太后宣布再次训政,在菜市口斩杀了谭嗣同,刘光弟等“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光绪皇帝被囚禁。这样,从6月11日开始至9月21日结束,持续了103天的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人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光绪就这样被整整软禁了10年,死时已经是38岁了。
大家看院门前安放着的两块石头,它们叫做母子石。变法失败后,慈禧为了发泄对光绪帝的仇视,特地将原在香山的这两块石头搬到了这里,示意顽石尚有母子之情,责骂光绪连石头都不如!
好,大家随我进院……
(玉澜堂院内)
我们现在就站在玉澜堂院内了,正前方是坐北朝南的玉澜堂,东侧有东配殿名霞芬室,西侧有西配殿称藕香榭。原本三个殿堂均有后门,东殿可通往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通宜芸馆。光绪皇帝被囚禁于此后,慈禧命人把所有门都堵上,只留正门,并派人把守。不过到了现在,原来的砖墙已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有关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
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期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内陈设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幅围屏了。屏面用两层玻璃合成,玻璃上绘有山水画,画风既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又有西洋风景画的特色,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中西合璧的画风。前层玻璃的背面画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画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立体感极强。殿中悬挂着“复殿留景”匾。“复殿”是深宫的意思;“景”指景星。据我国古代星象学的说法,景星出现象征帝王英明。这块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但其实,这里住的只是位有远大理想,却没有能力实现报复的傀儡皇帝。
(夕佳楼)
通过玉澜堂西侧的这个小门,在我们左手边的这个楼阁式建筑就是夕佳楼,取意晋代文学家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楼上是观赏玉泉山落日的好地方。
进入前面这座门,我们就进入宜芸馆的院落了。
(宜芸馆)
宜芸馆是玉澜堂的附属建筑,“芸”是一种香草,古人常用于书房内驱虫防蛀;“宜芸”的意思是指适宜藏书的地方。它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在清漪园时期是乾隆皇帝藏书的地方,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八年重建,重建后就作为光绪的皇后——隆裕那拉氏在颐和园中的居住之所。隆裕是慈禧娘家的侄女,是慈禧为了控制光绪而逼婚成亲的,婚后两人感情一直不和,未育有子女。隆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后,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太后。西配殿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的住所。
(永寿斋)
现在咱们参观完宜芸馆,大家请随我这边走。好,大家先停一停,请大家向右手边看。在紫藤萝架子后有一个小门,如果通过的时候不特意留心,大家通常会忽略这个院落。这个院落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它的西侧就是慈禧老太后居住的乐寿堂了,是谁有这等荣耀,居住在离太后这么近的位置呢?大家猜猜看…对,那就是晚清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住处——永寿斋。因为太监地位低下,住处不能太显眼,所以门口用藤架加以遮掩,一般人经过不会注意这里;而又由于慈禧老太后对李莲英的专宠、生活起居中对他的依赖,因此他的住所得以紧挨着太后的住所。此院落现举办中国太监制度展览。
好,我们接着走,去慈禧的寝宫---乐寿堂看看!
(乐寿堂院内)
乐寿堂是帝后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是皇太后日常起居之堂。“乐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中的“知者乐,仁者寿”,“乐寿堂”意为这里是智者仁者所居之堂。其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当时是两层楼房,乾隆皇帝的母亲钮祜禄氏曾在此居住。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三年重建于现在的样式,慈禧太后在此居住,并在这里接见王公大臣、外国使节等。
大家看院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大家看看它的形态,像不像一株盛开的灵芝?这块石头叫“青芝岫”。此外,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败家石”。大家可能会奇怪,这么漂亮的石头,为什么叫败家石呢?这其中是有一段故事的。
据说明朝有位大臣叫米万钟,在今北京大学校址内建有一座私人花园,叫勺园。此人嗜石成癖,一次外出,偶然在北京西南郊发现了此石,非常喜爱,想运回勺园。大家看到了,这块石头非常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想运输它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采运此石,米万钟修路挖井,隆冬时节将水洒在路面,冻成厚厚的冰道,再用人工、马匹进行拖运,耗资巨大。石头运至良乡时,米家已财力穷竭,破了家产,因此只好将之弃在路边。到了清代,一次乾隆皇帝谒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非常喜爱,下旨将该石运回以装点颐和园。此石走水路,运至乐寿堂南侧湖畔的“水木自亲”码头后,因为石头体积过大,拆了院南门,才得以运进乐寿堂。对此,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极为不满,咒骂此石“既败米家,又破我门,败家石啊!”说来也巧,清王朝就是自乾隆后开始从盛到衰,由强到弱,最后一败涂地的。百姓认为此石既败私家,又败国家,所以讥称为“败家石”。
大家看院内,种植了许多植物,最抢眼的就是这几株玉兰了。据说因为慈禧入宫后被封为“兰贵人”,因此命人在此种植玉兰。那边的一株老玉兰已经有200多年了,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到花季,芳香扑鼻。园内还种植有海棠,清朝时再摆上几盆牡丹,取意“玉堂富贵”,象征吉祥如意。
好,大家请随我走到乐寿堂前。乐寿堂前摆设了铜鹿、铜鹤、大铜花瓶各一对,分别借鹿、鹤、大瓶的谐音,取意“六合太平”,“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六合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
大家往殿内看,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工艺精湛,艺术价值很高。两侧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是用来盛放水果的,这些水果并不是用来吃的,仅仅是供慈禧老太后观赏和闻香气,慈禧生活的奢华可见一斑。
在乐寿堂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其上共绣出100多种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禽鸟,都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精品。殿内还有一种鱼桌,用金星紫檀木做框架,镶以玻璃桌面,桌内不仅用象牙、鸂鶒木雕镂的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而且因制作严密,能储水饲养金鱼。慈禧太后可以一边吃点心、喝茶,一边观赏金鱼,十分惬意。而乐寿堂还有一项全国之最,大家猜猜是什么?这里是全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地方。现在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就是1903年从德国进口的。当时颐和园内自带发电机组,专门为乐寿堂电灯供电。也正是乐寿堂安装使用电灯后,电灯才逐步走进中国市场,进入千家万户的。
(德和园)
说到慈禧太后,就不能忘了这位老太后最大的嗜好——听戏。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爱好,在颐和园内特意建造了专供自己看戏的德和园。“德和”二字出自《左传》中:“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地平和,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大戏楼与故宫畅音阁、避暑山庄清音阁并称清代三大戏楼,并且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戏楼分三层,自上而下分为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大戏楼设计巧妙,同时还带有扮戏楼。
在大戏楼的正对面就是颐乐殿,殿内正中安放有宝座,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坐在宝座上看戏,并在开戏前接受大臣们的叩谢赏戏。颐乐殿后院的正殿是庆善堂,是女眷们看戏时临时休息的地方。1903年至1904年,美国女画家卡尔曾为慈禧太后画了4幅像,其中一幅现藏美国国家博物馆。而其中在庆善堂内画的一幅,是慈禧太后和卡尔最满意的。
(扬仁风)
乐寿堂的西跨院名为扬仁风,其典故出自《晋书·袁宏传》里谢安赠扇的故事:东晋时,谢安与袁宏是一对挚友,后谢安出任扬州刺使,袁宏出任东阳郡守。两人走马上任告别时,谢安取出一扇赠予袁宏,袁宏答谢说:“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思是我一定用此扇扬仁义道德之风,以安慰黎民百姓。
院内建有一座平面呈扇面形的殿宇,殿前地面用汉白玉嵌砌扇股、扇轴,整座建筑好似一把打开的折扇。故此殿又称“扇面殿”。慈禧太后居住颐和园时,常在此院落观赏禽鸟。
大家在乐寿堂院内简单照几张相,然后我们去参观被《世界吉尼斯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的,驰名中外的,颐和园长廊。
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颐和园昆明湖景区,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首先我向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的皇家园林。原名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90),占地面积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1/4,水域面颊占3/4.颐和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宫廷区又分为政治活动区和帝后生活区,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组成。颐和园在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山河水最初没有名称,辽金时期在这一带曾建有金山行宫,作为一处帝王游猎的天然苑囿,于是这里的山被称为“金山”,水域被称为“金海”。元代改山为“翁山”,水域为“翁山泊”,后来又获得了“西湖”的美称。明代时这一组山水被称为好山园,已经出现了“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景。清代是该园发展的全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庆贺六十大寿,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开始疏浚西湖,乾隆皇帝吧西湖挖成寿桃形,寓意向其母献寿,改名为“昆明湖”,又把翁山改名为“万寿山”,正名之后开始大规模兴建清漪园。
刚才我提到,颐和园占地面积29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就是我们眼前的昆明湖,约220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3/4.“昆明湖”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汉武帝曾派使团前往身毒,即今天的印度一带,但使团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于是汉武帝决定兴兵讨伐。为了能一举政府昆明国,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巨大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池,练习水战。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期,乾隆皇帝借用这个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也曾在昆明湖中操练水师,以标榜自己如同汉武帝一样,是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
好,下面就让我们乘船游览一下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吧。
颐和园的水域以西提及一天短堤为界,分割为三个水域:昆明湖(内湖)、西湖(内湖)、与后湖(后河),并根据我国古代园林“一池三山”的格局,分别筑有凤凰墩、藻鉴堂和制镜阁三座岛屿。说到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后来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
从系以后“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比喻蓬莱仙山,制镜阁比喻方丈仙山,凤凰墩比喻瀛洲仙山,反应的是统治者希望长寿的思想。昆明湖的里湖状似一只寿桃,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3米多,这是京城历第一座天然加人工而形成的大型水库。过去的水源主要来自西郊玉泉山下的泉水,元代忽必烈时期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将昌平的白浮泉水引入,现在与京密引水渠相通,水源更加充沛。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时昆明湖内湖的西侧。大家请往西看,那就是西堤。大家可以数一下,西堤上共有六座桥。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边的一座桥,位于昆明湖、西湖与后湖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柳桥,而西堤最南端的柳桥当时叫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桥名称互换。西堤上的第二座桥为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这座桥名桑苧桥。
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避讳已故咸丰皇帝奕宁的名讳,又忌讳谐音如“丧主”,因此改名为豳风桥。“豳凤”二字出自《诗经》中的《豳凤*七月》,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省彬县一带)百姓耕田采桑的劳动场景。西堤第三座桥为玉带桥,为高拱形单孔桥,整座桥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料精雕细刻而成,高高拱起的桥面形似玉带,因此得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镌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个字。西堤第四桥镜桥,名称是借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的意境得名。
今天的镜桥是建国后根据残留柱基而重新建造的。西堤第五桥为练桥,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本来指白色的丝绸品,这里形容桥架在澄清如练得昆明湖水面上。西堤第六桥为柳桥,是最南边的一座桥,名称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因西堤上遍植柳树,此桥掩映在柳浪之中而得名。
好,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昆明湖中的南湖岛,请大家下船。南湖岛是昆明湖中的岛屿,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南湖岛北面的这座建筑叫涵虚堂,是乾隆年间仿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的,原名为望蟾唐,是三层建筑。后来因为南湖岛基础逐渐下沉,嘉庆皇帝便下令将3层的涵虚堂改建为1曾德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操战船,曾亲自在涵虚堂大殿内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阵法演习。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广润”二字本是宋真宗诏封西海龙王的封号,而昆明湖在明代有“西湖”之称,故将龙王庙命名为“广润祠”。清乾隆皇帝80岁时,曾亲自到广润祠在龙王前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一次驾临广润祠向龙王谢雨,并将名称改为“广润灵雨祠”。每年夏季,皇帝或者亲自来祭祀行礼,或者派遣大臣来祈求龙王及时普降喜雨,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好,各位,我们所在的位置时南湖岛冬的十七孔桥上,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是仿北京金代的卢沟桥而建。大家可以看到,桥的栏杆望柱上精细雕刻有形态各异的小狮子544只,超过了卢沟桥的数量。十七孔桥东侧的这座八角亭就是廓如亭,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多平米,由内外3圈24根圆柱与16根方柱支撑。在乾隆年间,廓如亭正好位于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处,那时这一带没有园墙,在亭内观景,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大家再细看一下,廓如亭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连接在一起,形似一只乌龟的头、颈和身躯,又寓意着长寿。
廓如亭往北的河堤处伏着一只铜牛,与真牛大小相仿。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一只铜牛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镇水,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牛沉入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永不泛滥。自唐代开始,改用铜牛的用意,还特意写了一篇《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铸在铜牛背上,大家一会可以上前去看。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在初建园林时,昆明湖西侧有一组田园风光的景致被称为“织耕图”,象征织女居住的地方,而东岸的铜牛则象征牛郎隔天河--昆明湖与织女遥遥相望,够浪漫吧!
沿着东堤往北走,我们就来到了最北端的建筑,大家请看我们前方的这座关城式建筑,叫文昌阁。阁楼内供奉一尊文昌帝君的铜像。相传文昌帝君是专门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神,深受世人信奉,连皇帝也不例外。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为3层,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个供奉文昌帝君,一个供奉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好,颐和园的讲解到此结束,请各位自由参观,20分钟以后我们在东宫门外广场集合。谢谢大家的合作。
2019颐和园导游词介绍(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带领大家从万寿山的东麓开始,一起游览颐和园的美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关,南面题额上市“紫气东来”。紫气东来是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典故是说,函谷关的令尹(官名)看到东方紫气映空,知道将有圣人从此经过,便沐浴更衣准备迎接,第二天,果然看见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杜甫后来又“紫气东来满函关”的诗句,以咏其事。
乾隆皇帝用此故事作为关名既取祥瑞之意,又点明城关的地理位置。城关北面的的题额为“赤诚霞起”,“赤诚”为地名,位于浙江台州天台县北。“霞起”是指天台山一带石壁呈红色,状似红霞。在清漪园时期,城关北面的山坡上也裸露着一片赭红色的山石,每当旭日东升,阳光洒落在这些山石以及城关上,其景色幽“赤诚霞起”的韵味。
过城关,我们继续往西走,现在我们来到了风景游览区最漂亮、的一个景致--长廊。颐和园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游廊,建成于公元1750年,位于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长廊不仅连接了山水,而且为全园曾添了神趣,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长廊的檩、梁上都画有苏式彩绘,共1.4万余幅,彩绘题材大致分为三类:山水、花鸟、人物。其中有关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彩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1990年,长廊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此外,在长廊中间还有四座象征四季的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如果您置身廊内,漫步其间,定会油然产生一种“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的感觉。
现在我们已经走了长廊的一半,这里是长廊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从排云门前的牌楼网上的建筑分别是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和智慧海,这是万寿山前的一组中轴建筑。
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排云门,排云门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门。排云门前有一座牌楼,北面题额为“云辉玉宇”,南面题额为“星拱瑶枢”。排云门外东西两侧对称安放着十二块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像是两排衙役守卫在门前,所以叫“排衙石”,由于他们的形态神似十二生肖,因此这十二块石头还有一个名字叫“十二生肖石”。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看,哪一块是自己的生肖石。
接着为大家介绍一下排云殿。“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游仙》一诗中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此处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镜寺,后来被毁。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庆祝六十大寿,在圆静寺的基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1860年大雄宝殿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各位看到的排云殿是清光绪年间,即公元1887年重建颐和园后改建的,是慈禧太后在庆寿典礼上接受朝拜的地方。慈禧太后把自己比成排云而出的神仙,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
在排云殿之上,是颐和园全园的中心建筑--佛香阁。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耗银78万两,是重修该园花费的工程项目之一。佛香阁是仿照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的,为罢免三层四重檐攒尖顶,高约36米,下面的石砌台基高近21米,内部由8根通顶铁梨木大柱支撑。佛香阁里面原供奉一尊木雕的大悲菩萨,后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现在里面是一尊铜制的千手观音,二层供奉的是乾隆时期的三世佛。
大家请看,在佛香阁后面的这座建筑也是全园的建筑,叫智慧海,是一座宗教建筑。智慧海的意思是歌颂如来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智慧海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外形为仿木结构,其实全部采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也是北京三大无梁殿之一。智慧海的南侧是众香界琉璃牌坊,正面题额为“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北面题额为“祇树林”,指祇园精舍,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
这些就是山上的情况,接下来我们继续沿长廊往西走,继续欣赏昆明湖和长廊的景致。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廊的西端,石丈亭。在我们眼前的湖水中这个像船一样的建筑叫石舫,又叫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它全长36米,是我国现存的古代石舫。早在修建清漪园之初就修建了这座石舫,原来是单层中式舱楼,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93年光绪年间重修之后,在船体上修建了双层西式舱楼,改名为“清晏舫”,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修建这么一个石舫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古语吧,说的是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统治者好比是船,老百姓则是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百姓则会拥戴他;如果统治者残暴,百姓则会起义,*统治者。建这个石舫就是取“江山永固”、天下太平之意。
在长廊的西侧,万寿山前西部山脚下,是听鹂馆。馆内设小戏台,是乾隆皇帝专为其母看戏建造的,“听鹂”是形容优美的戏曲和音乐。光绪年间在原址重建,作为慈禧驻园期间看戏的场所。1894年德和园落成以后,听鹂馆小戏台因规模和音响效果等方面无法与德和园大戏楼相比,便闲置不用了。1949年以后,重新装饰后的听鹂馆辟为餐厅,先后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的名人政要。
好了!颐和园万寿山山前景区重点景物的介绍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在大石舫前留个影,谢谢大家一路的配合!
相关文章:
4.颐和园导游词300字左右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