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范文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1)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
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
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
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
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
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谢谢大家!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2)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巴山蜀水,自古著称于世的景色有:“峨眉山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事:“海螺沟天下奇”.
海螺沟位于泸定县以南偏西,距泸定城70公里,系“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区东坡的冰蚀河谷,全长30.7公里.
海螺沟具有原始、古老、野性、神奇、独特、惊险的风采,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奇特罕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当你置身其中之时,你无时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
这里有:
广袤神秘的原始森林;
种类繁多的“动物王国”;
名扬中外的“海螺杜鹃”;
多姿多彩的瀑布、温泉”;
如情似梦的“人间瑶池”;
叹为观止的“海螺树石恋”;
泼墨山下的“神话世界”;
心醉神迷的“日照金山”;
神秘莫测的“绿海冰川”;
凌空垂挂的“大冰瀑布”。
海螺沟的十大景观向你展开她的无穷魅力.它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捧出的问鼎画卷,它是康巴高原上的旅游瑰宝,是一颗闪烁着五彩神光的"科考"明珠.
朋友们,贵宾们:
这里是泸定县的磨西古镇.
是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门户.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曾途径此地,毛主席夜宿磨西,今天旧址尚在.昔日小镇的情景,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偏僻、闭塞、贫穷、落后、不毛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小镇办旅游走上了富裕文明.欣欣向荣的道路.
小镇上有法国人1923年来此建的教堂,有曾问抢救松田宏也作过奉献的医院,有七人合围.树高30余丈的香杉树,有唐蕃古道遗踪,这些使磨西小镇显示出独具的风情和魅力.
磨西至一营地,沿途汉村彝寨,竹篱茅舍.粉墙青瓦,藤桥石磨,青峰层层迭迭,烟云飘飘渺渺,林木影影绰绰,景色十分迷人,令游客顿生未入海螺人先醉的感觉,使你的海螺沟旅游平添几分情趣;
俗话说:"天上有瑶池,人间有仙泉".人间仙泉何处见,天上瑶池何处寻?我说:踏破铁鞋无觅处,今日海螺见真颜.你看,在这原始森林的青山翠屏之间,"仙泉"蒙雾腾空,"瑶池"碧波荡漾.这泉,这池,海拔高度为2620米;水温高达80多度,可沏茶,可煮蛋,日流量8900余吨;水质无色透明,属碳酸氢钙型中性泉水,无异味和有害成份,是优良的浴疗矿泉水,这里就是二营地.
朋友们,快穿上泳装,到温泉游泳池中去挥臂搏击吧!抬头是湛蓝的碧空,身旁是原始的森林,水温适度,可洗去你一身的劳累,可换来你满腔的热情,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这是海螺沟真诚的奉献.此情此景,使我们想起诗人贺敬之赞桂林山水的一首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样深啊,梦样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传说,古时候每逢重阳,天上仙姑便带五彩神牛来泉边淋浴.仙姑们迷恋这里的绝美景色,沉醉于野兴山趣,再不愿回到天庭,留下来当了海螺女.后来,玉帝降旨召回仙姑.去时,留下神牛一头,每到冬至,由神牛领头,羚羊们结队来到仙泉边饮水.
公园开营前夕的一个夜晚,一头小羚羊竟然不懂"规矩",闯入科考人员用木板树皮搭成的临时木棚内.听到人呼叫,心慌退出,科考人员出棚用电筒一照,阿哈,温泉边聚集着黑压压一片羚羊在饮水.看到亮光,很快就撤退到原始森林中去了.
有人说,山有多高,瀑有多长.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这崇山峻岭中,有的一瀑三迭,如银蛇游弋下山;有的垂挂百丈,青山如绿袍,飞泉似银带;有的一山两瀑,被称为情侣瀑;有的相邻一大一小,称为姐妹泉;有的九弯十八拐;如玉帘隐现……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飞揣瀑流净喧,崖转石万雷".正是沟内水瀑的写照.
海螺沟的水,冷.温.热.沸,四水俱全.这是大自然赐予海螺沟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亲爱的朋友们,贵宾们:"瑶池"浴起,继续前进,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原始森林了.
海螺沟原始大森林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据专家考证,林区共有植物达4880余种,其中属于珍贵的植物有28种,林中树美.树奇.树怪;花多.花艳.花香.
这里,有如西双版纳生长的阔叶林,有如长白山地区伟岸高耸的针叶林,有像西北高原的桦树林,更有珍惜的叶缘上缀"红宝石"的红豆杉,满树繁花报春来的木兰.其中"康定木兰",一树有红.紫.粉红.白色四花,据说,全世界唯有海螺沟有此树.还有浑身都是宝的江波树,有被称为"活化石"的石枥树.
海螺杜鹃,更是花树中的主旋律.数量大,品种多,生长茂,花期长.据统计,杜鹃品种占世界杜鹃种类的8.5%,占全国的10.4%,共68种.在春夏之交,花开海螺,把景区打扮得万紫千红,光彩明媚.
大叶杜鹃,花朵硕大,红白色为主,还有罕见得黄花杜鹃.
小叶杜鹃,善不劳而获,寄生在高大得杂林.衫树上,靠主人得供养,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是怎么上了树得,谁知道?可能鸟知道
亲爱的朋友,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奇特的海螺沟森林中有一大奇观,乃是树与石的结合,秃秃的岩石之上,要么巨树挺立,要么群树并生,没有多少泥土,仅靠树根的力量撑起一片生命.是岩石多情,还是树木有意,谁都说不清.但它就是生存下来,成长了起来,送给了我们一片惊奇,一串赞叹.这种奇景到底在海螺沟有多少?我们无法细算,也无法一一考察,单单是沿公路走马观花一趟就看到了"一石千树"、"一门四姓"、"一家四兄弟"、"树石相依"、"虎爪独立"等近10处的树石观景.如果有雅兴的话,朋友们不妨到林区中再细细观察一番,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景致,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
树石合成景,独树也成景.树的景色再海螺沟象一部集成,抬眼就能发现.有的树象电影<<天险配>>中的槐荫老人;有的树满身披着藤子,象一位古代的藤甲战将;有的树成了小熊猫的洞府;有的树高拔伟岸成为衫树之王;有的树迎风而立成为迎客的侍女;有的树上长出另一种大树,象表演"叠人"杂技.……千奇百怪,应有尽有,只要你留心细看,海螺沟树林中处处有新景,准会令你陶醉其间.
朋友们,海螺沟还是动物的王国.在林中,你会看到小松鼠快活地树上跳跃,岩羊在山岩.冰川上奔跑,小熊猫高超地爬树表演,听到山鸡在树丛中鸣叫,……据初步调查,沟内有动物4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种内就有羚羊.野驴.猕猴.小熊猫.金豹.猞猁.林麝.岩羊.藏血鸡等,一共28种.
海螺沟内,山山有动人的故事,峰峰有优美的传说,岭岭有奇妙的神话.
从二营地开始进入原始森林,你将会置身于一个扑朔迷离.虚幻飘渺.童话般的世界.传说.故事.那么遥远.古老,而现实景观又是那么贴切.亲近,能手及目睹.82么?群猴拜佛.道人出洞.小熊猫进食?凭借形象思维,意想出千姿百态的图景,妙极了!
请看,那呈现"V"字型的山峰,象不象一个笔架?当地人称为"笔架山".传说,古代有秀才参加省试,途径海螺沟,为优美神奇的景色所迷恋,徘徊不舍,欲做诗说出感受,做了一首又一首,都觉得不满意,十分羞愧,愤然将文房四宝连同笔架弃之.后笔架化为山峰;墨泼于三营地后岩为"泼墨山",笔帽在海子后山梁,其形今仍可看到,纸飘于冰川之上与冰川融为一体;笔插地,成为大树麦吊衫王.
笔架衫右侧山峰,有一像少年的石人跪在地上作呼唤状.据说,为秀才书童,至今还在为其主失意而哀呼呢!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到了三营地.这里海拔已是2940米.
这一幢幢别具风格的"游客之家",紧挨着苍翠的杉林,背景是苍青色的山峰,峰上盖着终年不化的白雪,山峰伸入蓝天,托着白云.使你联想到什么?安徒生童话种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的家?也许,里面就主着白雪公主、小矮人、面包士兵.
右面的山岩上,布满郁郁葱葱的原始树木,时有云缠雾裹,山和树飘渺其间,国画味浓浓的.再往上,就是传说的泼墨山.朋友们,请在营地大坝中侧头看那山,一尊头戴鸡冠帽的喇嘛仰卧在蓝天白云之下,传说他就是在海螺沟坐化的藏传佛教喇嘛真身所变,保佑游客们的平安.
营地背后,那巍巍的大雪山,你别以为它就是贡嘎山,不,它仅仅是贡嘎山怀抱中海拔6千米以上的40多座雪峰中的一座."日照金山"说的就是它.
晴天早晨的五点过,朦胧的天空还缀着残星,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霞光射到它的身上,逐渐由淡红.橘红.直至金红抹遍山峰,山峰顿时金碧辉煌,宛如座黄金铸成的巨峰凌持苍穹,气势磅礴,壮丽无双.这辉煌的景色,只有两三分钟生命,而后便消失,金山复银峰.朋友们,但愿你能观看到这壮美的景观.
在"三营地"左侧山梁下面,就是冰川舌.
伸入原始森林的冰川,在此止步.冰川体内消融的涓涓细流、挤、冲、碰、撞,千回百转,从这里以每秒10.4立方米的流量喷泻而出,再与沿途众家水族兄弟相结合,形成冰川河,浩浩荡荡出沟,与磨西河携手,投奔大渡河,相聚东去入大海.
冰川河出口处,形成的冰弧拱叫"城门洞",洞内冰景奇美.成为冰川的重要景点.
1982年5月,日本国登山队员松田宏也与他的伙伴管原信再攀登贡嘎山到达7500米时,遇雪崩而失踪.一九天后,松田被磨西彝族同胞发现,已处于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陷阱.他们及时救助并报告政府抢救,使松田宏也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中日友谊的颂歌.
公园开营后,这条因抢救松田宏也而踏出的小道被命名为"松田宏也"小道,成为今天游客的重要游道而名扬海内外.
朋友们,登上冰川舌,在你们的脚下就是冰川了,请看冰川周围,有森林,林中有动物、花草、森林深入冰川达6公里,世上少有.所以这冰川,被成为"绿海冰川".
(由此可展开冰川的相关知识)
朋友,站在观景台上时,你准会认为这冰川太一般,太普通了,不过是一沟乱石,灰仆仆一片,毫无美丽壮观可言.其实这是假象,这是具有大美的冰川在愚弄你而布露半点声色.你勇敢的走下去吧,冰川的美丽是不向懦弱者显示的.只有踏上冰河,爬上冰川你才会惊喜的看到另一个天地.在千姿百态的冰川世界,你会看到精巧的冰面湖,冰刻糟;另人心悸的冰裂缝,色彩绚丽的冰溶洞,冰塔林……你还会看到足以乱真的"冰蘑菇"."冰墙"."冰梯"."冰人'各种各样的冰兽.进入冰洞,仿佛进入水晶宫,奇乐无穷.大洞可容纳二、三十人,小的其深莫测,冰壁并非纯白色,尚有天蓝、雪青,在阳光照射下如宝石闪光.
走上冰川舌根处,一副巨大的"银屏玉帘"雄立天际,它高达1080米,宽为500----1100米,其面积相当于我国贵州黄果树瀑布的15倍,故称为大冰瀑布.
大冰瀑布是由多级冰坡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冰川陡坡.冰川在这里处于一种超级伸张状态,终年都有频繁的冰崩.雪崩发生在夏秋季特别多,日平均可达千次,雪崩体最大时可达数百万立方米,每当大型冰雪崩发生时,白光蓝光闪烁,冰雪飞泻,如银龙滚动,搅地周天寒彻,轰轰之声,震天动地,惊心动魄,这时,你准会联想到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写照,但又马上觉得这冰崩的气势远远超出了诗句的描绘.
一位游客在目睹冰崩之后说:"此景惟有海螺见,不临冰川世难寻",朋友们:愿你能目睹到这一气势磅礴,
震撼心灵的动人景观.
亲爱的朋友们.贵宾们:海螺沟冰川捧起洁白的哈达,贡嘎山向你们点头致意,愿你们在冰川公园旅游中,赏心悦目,一路平安,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我们热情地欢迎你和你的朋友们再次光临!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3)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而现在,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上千件地坑宝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惊,震惊了全国,轰动了世界。
之后,我们在遗址的一角,建起了这座大型的现代历史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这批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让来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领略这批人类文化遗产的璀璨光彩。
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去回顾一次古蜀历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礼。
序展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应属于顶尖级别的范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此而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
三干多年以前的古蜀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也有了确切的实证。本陈列的主旨便是发掘文物内涵,再现历史真实。序展则是陈列的前奏和序言。这里我们使主体展品“人面鸟身”青铜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遗址的巨幅航拍照片有机组合,来反映“土地与人民”、“人民与文化”的深刻命题。而以这个人首鸟身像作为典型器物徽标,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有灵,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时代特征。
博物馆陈列要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人与神。
第一单元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第一组雄踞西南(古城、古国)
本组陈列旨在粗略勾勒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说明时空框架及纵向关系。
首先,遗址全景模型向大家清楚地显示出三星堆遗址的全貌。其中有东、西、南三面城墙和北面的鸭子河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城区,城区里有著名的人文景观三星堆和月亮湾;有举世瞩目的一、二号大型祭祀坑……
其后,由一批能够反映时代序列的陶器组合和大量的辅助照片,图板和翔实的考古资料,雄辩地证明了这里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古蜀历史曾在这里展开过无比辉煌灿烂的一叶。
最后,陈列通过与同时代中原地区相比较,三星堆遗址规模之宏大,出土器物之精美,足以证实三星堆一带,是人类早期文明社会初始阶段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一座古城,乃至古代王国。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第二组物华天府(农业、商业)
本组陈列主要反映三星堆古蜀国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各位面前所展示的这一大批陶质容器,客观地真实地说明这一点。
大量的家养动物遗骨和塑造乖巧的家养动物造型,说明当时的家畜饲养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正是农业发展兴旺的标志之一。而大陶盆、大陶缸、大陶罐等粮食容器和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酒器,则直接表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酿酒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粮食剩余。
再从大量海贝、象牙的出土,雕花漆品的发现和衣饰繁复的青铜雕像等情况来看,当时已存在比较明细的社会分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第三组镂石琢玉(制玉)
三星堆的玉石器群,与青铜器变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各位观众,在你们眼前“矗立”的,由三块巨石垒成的这座“玉山”,请大家用手去感受一下上面这些清晰的切割痕迹,这便是三千多年前古代留下的手迹了。我们展柜里光彩烨然,晶莹剔透的玉石器,就是取材于这种原料。
现在,请大家浏览展柜中蔚为大观的玉石器集群。先请欣赏这件硕大无朋的边璋,它宽约22厘米,长度将近1 .6米,上下端还有残损,估计应再加几十厘米。器身有镂刻的线条纹饰。这么大的边璋,目前仅此一件,堪称“边璋之王”了。
再请欣赏这件大石壁,直径约70厘米,厚近7厘米,重达百斤以上,两三个人搬起来也很吃力。这么大的石壁实属罕见,可谓“石壁之最”了。总的说来,三星堆遗址包括两坑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玉石器,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用具、乐器、杂器、饰品以及人物及动物造型等类别,其中以礼器及具礼仪用途的兵器和属于祭祀用品的工具居多。
三星堆蔚为大观的玉石器群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的西南地区,引向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古蜀国。第四组化土成器(制陶) 本组陈列展示三星堆古蜀国在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观众们,请仔细观看这一大批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陶器。无论是小型的动物造型,器皿盖纽,还是形体硕大的陶尊,陶缸等。都可以看到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意义上讲,陶器是测定年代和分期以及确定某文化体系的重要标尺。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高柄豆、小平底罐(包括尖底器)和鸟头形把勺等。专业人员就是依据这些典型器物及其基本组合来确定蜀文化内涵及承传关系的。第五组烈火熔金(冶铸) 如果说三星堆玉石器群的发现已令世人瞩目,那么,三星堆伟大的青铜器群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地横空出世,则更令全中国、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青铜时代最为光辉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类青铜器最为壮观、最有气势、最具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铜集团军,正属这一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本组陈列有流光溢彩的金叶,有虎虎生威的铜虎,有造型奇特的龙形饰,有气宇轩昂的大雄鸡,更有造型优美无比、林林总总的铜铃……请大家仔细观赏。三星堆的金器纯度高达85%左右。另外的15%是银,其它少许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组成,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以铅锡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最多。三星堆青铜器的含铅量普遍较高,古代匠师意在利用铅的易流动性和柔软性,追求青铜器造型的繁复和优美。
接下来,请朋友们凝神专注这一大堆铜眼睛和眼珠。众多的眼睛,可以列出一大阵势,这些林林总总的眼睛群像,或圆睁大跟,或闭目冥思,正清楚地表达一种意象——古蜀先民不懈地追求着对天地、自然、宇宙的认识。而在数千年之后,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透过这些青铜的眼睛,看到了古蜀先民的灵魂和精神,想象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思索。
第二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橱窗式单一陈列的传统手法,以全景式的陈列方式,设置了四个大型场景组合,意图揭示古蜀先民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再现一个久已消逝的上古社会的轮廓。请看:第一组两坑奇观本组陈列以两个祭祀坑初揭状态下的实景模型为主体展品。模型大体忠于原样,比例略有缩小。
一号坑呈长方形,坑有左、中、右三条通道与坑口呈“品”字形分布。坑内共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400余件。还出土了数百枚海贝和约三立方米的烧骨。闻名天下的金杖便出于此坑。二号坑与一号坑相比,不仅更大、更深,而且出土的文物无论在种类上还在数量上都要丰富得多,不包括数千枚海贝,总共出土各类文物800件左右。其中,神树、大立人像、大型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太阳轮、金面人头像、人文玉璋等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坑道的存在,两坑朝向的一致性,两坑器物的承传关系,两坑器物均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焚烧,这种.种因素,使我们能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两坑的掩埋是三星堆古蜀国同一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在不同时期改朝换代的结果;在掩埋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举行过带有浓厚祭祀意味的大型宗教活动,而器物所遭到的破坏和焚烧,正是在祭祀活动中应用了“碎物祭”和“潘燎祭”两种祭法的结果。两坑的性质应定为“广义的祭祀坑。”
第二组神巫群像
本组陈列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大宗、最富有研究价值的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为主体,以全方位立体陈列手法,来表现三星堆古蜀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形态。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50多件,面具20多件以及全身人像十余件,一个遗址,出土如此庞大的青铜偶像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庞大的青铜兵团中,有“王者之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栗眉大眼、高鼻阔口的各类人头像;有呲牙咧嘴、形象诡谲的青铜兽面;还有形式各异的各型跪坐人像……。硕大无朋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呈柱状外凸的“千里眼”和一对宽宽的“顺风耳”,俨然像一位威严的蜀人老祖宗,正率领着它的部众子孙,摆出这青铜军阵,欢迎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这些雕像无疑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祗、祖先等亦折射出人间社会的群体结构,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而王、巫同时也是精神领袖。一般认为,大铜立人像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其他人头像代表的是统治集团的高级成员,所谓纵目面具等代表的是神灵,而具王者身份的巫师在下民眼中亦为神。总而言之,王与巫、人与神,在此复合交融,莫辩彼此.可谓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古蜀先民的群体关系。
第三组祭祀大典
本组陈列试图通过模拟的祭祀大典场景,演绎古礼,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陈列借鉴成都羊子山祭台原形,制作了一座三级祭台,祭台四周摆放着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人物造型仿制而成的阵势浩大的拜祭人群,祭台正中放置的就是本组的中心展品——青铜神坛。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六倍后的仿制品。神坛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圆座及两个怪兽;第二层是圆座及四面而向、双手持杖的立人;第三层,先是山形座,再上面是呈方斗形的神殿,神殿分四面,顶部四角饰有立鸟,方斗上额铸有人首鸟身像。整座神坛构思奇特、神异诡秘。它应是当时神庙中的重器。三千多年前的人们在这件神器面前该是何等的虔诚,怎样的膜拜!在那个相信万物有灵的年代,人们渴求丰产和丰收,希望神灵能赐福禳灾,他们通过巫师为中介,把祭品献给天地和诸神,祈求神灵的保佑。而统治集团也就是那些领袖兼巫师的人士,除了自己笃信神灵,也把“神”作为一种统治手段,藉神施法来统驭下民。祭祀成了第一等的国家大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而三星堆古蜀国,正是这种典型的神权色彩极重的早期政权之一。
第四组通天神树
本组陈列将展品与博物馆的建筑相结合,在螺旋形结构的中央天井安置了三星堆文物中最为宏伟壮观和无比神奇的极品——神树。这神树是原件放大3.5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窿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枝,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向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犄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连于树干,造型怪异,匪夷所思。全器结构合理,布局严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极高的艺术境界。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实物标本,是一棵代表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神树。它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神树枝头的九只立鸟,正是金乌——太阳的写照。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是人类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三星堆神树正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同时,神树在古人的神话意识中,还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功能,巫师藉此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
第三单元千裁蜀魂——奇绝的文物精华
在本单元陈列中,我们向各位朋友展示三星堆遗址所出全部文物中的精华之最。
单元标题“千载蜀魂。”我们藉“魂”字象征蜀人自古不泯的精神,又意指与世永在的三星堆文物。
第一组天降斯神——戴冠纵目面具
完美的造型设计及制作,使它显得威凌四面,气盛八方,凛凛然有天神突降人间的感觉。在史书中,有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又有所谓天神烛龙“直目正乘”的记载等。很早以前,就有人解释“直目正乘”为“纵目”和“直目”。是否就是指的这种眼睛呢? 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蚕丛及其蚕丛部族“纵目”、“其目纵”的形象化的实际写照。我们认为:它们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古蜀先民渴望认识人间世界、认识宇宙的精神需求。
第二组山陵之祭——玉石边璋
这件边璋,通长54.5厘米,是三星堆全部玉石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极品文物,珍贵之处在于它满身都是图案,其中有云气纹、太阳符号、山形物及人像等。这幅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的图案,总体内容表现什么呢?我们只能大体推测它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有关。从每幅图案上各有四座山,山侧有主要用于祭山的璋,以及人像作拜祭状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大概正是“山陵之祭”吧。
第三组日照中天——太阳轮
这种青铜太阳轮在出土时,与其它文物的命运一样,被砸碎并经过火烧过,根据残片可大致识别出六件。有关太阳的图案或纹饰,在我国早期岩画和各类文物中,多得不胜枚举。但青铜的太阳轮,目前只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几件,所以极其珍贵。
第四组群巫之长器
在三星堆的人物雕像群中,如果要找一个领袖人物的话,该是本组陈列的“群巫之长”——青铜立人像了。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人像头戴冠,身着三层衣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似乎拿有什么东西。整座塑像构思奇特,精美无比,俨然如天神下凡,神威无穷。我们大致推测:大立人像代表的是国王兼大巫师一类人物。在下民眼中,它同时也是“神”。它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它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第五组登天之梯
这一组展品是被称作“登天之梯”的大型铜神树。三星堆已出土了八棵神树,但均曾被砸烂并经火烧。大多残缺不全。这棵约四米高的是最大型的一棵,经修复后,也是最完整的一棵。有关神树,我们在前面已谈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请细细欣赏这珍品文物。
第六组凤鸟翔云
这是第六组,展出青铜鸟及饰件等。
在三星堆全部青铜文物中,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雕像群。其次,作为集群展现的动物造型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了。
或许,有观众要问,三星堆何以有如此庞大的鸟群?简单的回答是:它反映了古蜀族的鸟崇拜。鸟崇拜也是古蜀族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而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第七组龙蛇腾飞
先请看这条蛇,残长55厘米。蛇体形硕大,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具写实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三星堆的蛇是具形象化表现的话,那么,这些龙就极富抽象色彩了。当然,谁也没见过龙,在塑造它时,自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本组陈列设置这个龙、蛇组合,意在使观众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蛇本来是众人皆知的最常见动物之一,但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它逐渐从蛇(包括蜥蜴、鳄鱼)演变为一种神物了。自从有了所谓“龙”之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断升高。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它渐成最高权威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正如我们常说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第八组青铜神坛
这件空前绝后的稀世之宝,我们在前面已较为详细的介绍过,这里不再多说。它的文物价值极高,内涵深不可测,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神庙中的国家祭祀重器,似乎有点“社稷坛”的意味。总体来讲,或者可以认为,这件神坛反映了古蜀先民的一种宇宙观,一种包罗万象的,对天地、自然、神祗、人世的认识体系。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4)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光临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锦城”“蓉城”是成都的别名;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树。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区划为7区4市(县级市)、8县。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新都县、双流县、大邑县、新津县、郫县、金堂县、蒲江县。此外,还设有国家级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一般说的成都市区则指市中心部位的五个区,简称为“五城区”。其余的统称“市郊县”。
成都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在市区和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们就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大约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把国都从樊乡(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一典故,定名“成都”。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公元前316年,秦国把四川纳入版图,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后,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皆为郡、州、省一级行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
其间,成都曾前后有7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设在此,它们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大成政权”,公元二世纪时“三国”的蜀汉王朝,三世纪的“成汉”政权,九世纪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权,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大蜀”政权和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
成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商发展历史,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名冠中华,远销国外。西汉时期,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织锦业已成为汉朝的重要国库收入来源。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这也是成都又称为“锦城”,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又称为“锦江”的原因。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实行休养生息,扶持农商的经济政策,成都作为蜀汉首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晋代左思《蜀都赋》的叙述可见当时盛况。他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万千,堕贿山积,纤丽星繁……”好一幅百货云集、万头攒动的市场交易图!
唐代,成都有“扬一益二”之誉,说她的繁华仅次于江南的扬州。到北宋时期,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汴京的大都会。这时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纷争中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业都有所发展,商市贸易突破了传统的坊市格局,发展了专门的交易市场,不仅有城内东南西北的综合市场,也有了专营产品的市场,如草市、糠市、盐市、骡马市等,闹市区还有了“夜市”。此后的成都历经元、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有多次的兴衰起落,但她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无变化。
成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之乡。蜀绣、蜀锦名满天下,列入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艺独特,为历代传世名品,近代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许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证;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成都的印刷业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业基地之一,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赞誉,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有五代时期成都的木刻“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印本;成都的造纸业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被文人诗客视为上品。成都的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也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成都是灿烂的蜀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拥有辉煌的文明历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堂、为四川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赋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马相如、扬雄两位,晋代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诗人薛涛、音乐家段安节、五代词人欧阳炯、绘画大师黄筌、宋代学者《资治通鉴》副主编范祖禹、理学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明代文学家杨长庵、清代著名的“儒将”岳钟祺,加上现代文学巨子巴金、艾芜、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当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还有历史上众多的外来名臣、文士的巨大贡献,成都是历史上文化名流汇集之地。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韦庄、陆游、大文豪苏轼等人都曾寓居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使成都的发达文化享誉国内外。
有关成都的历史和发展的史话,我们就说到这里。让我再为大家说说今日成都的现状。
汉文化
作为第一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突出的是“蜀汉文化”、“熊猫故乡”、“天府风光”三大特色。
下面,请让我分别简述一下:
成都是蜀汉文化的发源地。蜀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芒城、温江县鱼凫城、郫县三道堰、新津龙马古城和附近的广汉三星堆等遗址说明,蜀汉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成都作为数代古蜀王朝的都城和四川地区的首府,孕育了历代多少风流人物,拥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仅以各级政府明令公布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全市就有1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3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构思之巧妙,计算之精确,手段之高明,工程之宏伟,功能之完善,管理之科学,效益之长远,无不让到此的中外游客为之倾倒,她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给四川带来了富裕和繁荣,被誉为“独奇千古的天府银河”和“镇川之宝”,是人类文明的不朽杰作。
武侯祠座落在成都市南郊的一片森森翠柏之中,公元五世纪,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这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武侯祠,是中国众多三国遗迹中唯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单位。馆藏极其丰富的成都武侯祠,与周边其他州、市、县丰富的蜀汉文化景观构成的“三国遗迹寻踪”黄金旅游者的欢迎。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在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上建成的纪念性古典园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诗史”,他本人被尊为“诗圣”。草堂现存各种杜诗版本、多种文字译本、杜诗书法作品及其他有关资料3000余册,文物2000余件。杜甫草堂不仅为人们研究杜甫、杜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也是中外人士瞻仰杜甫遗容的胜地。
成都市的宗教文物也很丰富。全市现有佛寺、道观、教堂近百处。大邑县的鹤鸣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并以“青城天下幽”的景观名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市区内的青羊宫规模宏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太上老君”(即老子)坐台传授道法之处。成都佛寺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宝光寺、石经寺、大慈寺、昭觉寺、文殊院等。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被誉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一。其他的文物古迹,诸如望丛祠、望江楼、明僖王陵、永陵、东汉墓、观音寺壁画、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等,就不再一一列述了。
今日成都
今日成都,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大好形势下,正扬起风帆,向着现代化的大都市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成都焕发了青春。工农业生产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前期,国家大力进行的“三线”建设,使成都基本上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和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四川和中国西部新兴的工业基地。
1978年以来,成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凭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地处中西部结合处的区位优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已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
今日的成都,干道纵横、街市宽整、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市容美丽,商业服务行业网点遍布全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绕城而过的府南河,经过全市人民的五年奋斗,全面整治告捷,如今的府南河水质变得清亮,两岸的花木、草坪、雕塑、亭榭与栉比鳞次的现代化民居高楼相映争辉,犹如在城市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翡翠项链”,它不仅具有防洪、环保和交通运输的功能,还成了市民和游人最喜爱的休闲观光好去处。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铁路有成渝、宝成、成昆和达成铁路交汇于此;公路除成渝、成绵、成乐、成雅、成灌高速公路外,还有3条国道通过,形成了以川陕、川藏、川甘和成渝、成阿等23条省级以上公路为骨干的放射型公路网络,成都市是全国公路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四大空港之一,现已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170多条。成都又是西南地区邮电通讯交换中心之一,并先后与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信联系。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把成都与全国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架起了成都通向世界各地的桥梁。
熊猫故乡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
成都近郊有国家森林公园4处,大熊猫生态自然保护区3处。全世界仅存的一千余只大熊猫,80%左右分布在成都及其邻近地区。
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建在成都。
成都动物园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城市动物园。到成都旅游您不但可以了解到大熊猫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与大熊猫有关的背景和文化。
您还可以去成都鞍子河、大邑黑水河、都江堰市虹口,以及宝兴蜂桶寨、卧龙保护区等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自然保护区,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追寻大熊猫的踪迹。
天府风光
天府风光是吸引大量中外游人来成都观光游览的又一大特色资源。天府乐土,成都宝地,独特的地型地貌,造就了成都多姿多彩,独特有序的天府风光:田园、丘陵、河渠、湖泊、峡谷、奇峰各具魅力,而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融为一体,秀色美景,汇成大观。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成都,真是个“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繁华盛丽天下无。”
除开刚才已说过的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之外,还有以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天景和雪山草场为特色的大邑西岭雪山;奇险深幽,生态原始的彭州九峰山景区;凝幽滴翠,美自天然的崇州九龙沟;湖山澄碧、曲折幽静的蒲江朝阳湖;丹霞山景、世外仙原般的邛崃天台山,以及金堂的沱江风光、龙池的山林奇观等等,都是爱好游山玩水的旅游者观光游览,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成都平原的农村田园风光富饶美丽,民俗民风,遗存丰富,别真情趣,是天府风光中令人瞩目的一大胜景。大邑县的刘氏庄原,郫县的友爱乡,龙泉的书房村,是开展“农家乐”和田园风光游的好去处。
亲爱的朋友,不管您喜欢什么,在成都您都可以找到满意的去处。想观花,这里有龙泉驿的桃花节、彭州的牡丹节、新都的桂花节;想游湖,这里有风景秀丽的朝阳湖、龙泉湖、桂湖和白塔湖;要登山,这里有奇峰怪石的龙门山,险峻雄奇的天台山、花果飘香的龙泉山;要游园,这里有浓缩世界主要景观的世界乐园,望江公园和人民公园;想感受成都传流的民居文化的韵味,您可以走进一条条由无数四合院连接起来的大街小巷;想领略乡间小镇质朴、宁静的自然风光,您可以到双流黄龙溪古镇、那里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战场、古建筑、古文化融为一体,还是“中国火龙之乡”;想观戏,您可以步入戏院欣赏川戏、听那委婉动听的高腔,看那变幻莫测的“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技表演;想品茶,您可以到一间间各具风格的茶馆、茶楼。
四川茶馆的特殊氛围,盖碗茶具和高超的掺茶技艺,会使您感受到浓浓的成都茶文化的气息;想吃川菜,成都是正宗川菜发祥地,川菜馆遍布全市,名师荟萃,品味正宗;想吃小吃,成都小吃“驰名中外,品种繁多。色鲜味佳,物美价廉,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园、韩包子、夫妻肺片等都是成都“小吃”的传统名品,而近年崛起的“火锅”正后来居上,风靡一时。总之一句话,“吃在成都、玩在成都、游在成都”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共识。
朋友们,近几年来,成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大开发,使成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成都将以更丰富的旅游产品,更良好的旅游环境,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迎接祖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的到来,我们相信大家的成都之旅一定能获得圆满和愉快的感受。
谢谢大家。
四川景点导游词讲解(5)
各位佳宾,欢迎大家到我们这座著名的川北古城游览。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城市建在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聚结交汇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势十分险要。前人说它"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右出秦陇"。自古就是一座军事重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今天的游程安排是:先去游览张飞庙和锦屏山,然后参观游览极有特色的古城保护区。现在,请允许我先把阆中古城的特色,概略地作一介绍,以作为各位实地游览前的引导。
阆中之古,首先是古城历史悠久。阆中是古巴国的都城。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人的大力协助�"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虎贲"军出战,"凌殷人倒戈",而取得胜利。周王朝建立后封巴人为子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因避楚国之逼,迁都阆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后置巴西郡,设阆中县。此后历代皆为郡、州、府、道的治所,也是那时川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仅以建县的历史计算,至今已有2300多年。
第二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具有影响的名人辈出,古迹犹存。阆中这座山水秀丽的古城,不仅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名人贤士来此游览居停,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而且古城本身就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汉武帝时,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落下闳,其后有东汉时期的大气象学家任文孙父子和 "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前后400年间,阆中出了这么多成就卓著的天文学家实在了不起。此外,三国良将马忠、谋士程畿、南宋抗金猛将张宪、元明花木兰式女英雄韩娥,清代农民起义领袖兰廷瑞等都出生在这里。有人统计出:从晚唐到清朝1000多年间,阆中先后出了4个状元,94个进士,几百个举人。
阆中又是革命老区。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阆中地区转战3年之久,并建立了阆中、阆南苏维埃政权,19000多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第三是古城保存比较完整,文物价值很高。改革开放以来,阆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与此同时,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古城区和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特别是令现代建筑界十分关注的古城格局,古风浓郁的上百条古街道和成群连片的四川古民后,更是十分珍贵的人文瑰宝。许多人参观之后,总是赞叹不已,连称"别处少见"。
好,就说到这里,张飞庙到了。桓侯祠墓——张飞庙
各位佳宾,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名闻遐迩的桓侯祠,亦称张飞庙。张飞,字益德(翼德),东汉末年跟随刘备起兵,情同手足。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司隶校尉、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前后七年之久。公元221年,张飞为急于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逼迫部下赶制白盔白甲,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葬于阆中,被追封为桓侯。阆中追慕张飞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岁祀不缺。唐时庙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现存的张飞庙是一组唐代风格的明、清建筑四合院,由山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厢房等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建造精美。
山门为明代重建,正门上端悬挂的"汉桓侯祠"大匾为最近逝世的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写。跨进八字形的大门,便是高耸的敌万楼。"敌万"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天之勇。楼为明初所建,重檐歇山式屋顶,四瓣镶成的梅花方形柱,翘角连云、气势不凡。两边侧殿为文物展览室和群塑厅。文物展出有1000多件。请看这百碑文字:"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都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是张飞亲笔书写,足见张飞不仅是一员猛将,而且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世人说张飞是粗中有细,这石碑算得一件证物。群塑馆里根据《三国演义》描写的张飞主要业绩制作的六组雕塑,各位都熟悉《三国演义》,不用我再作解说,就请一一看去。
走进大殿,中间端坐一尊竖眉瞠目,状貌威猛的张飞,却怎么是头戴王冠,身着锦袍,手捧玉笏的塑像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是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塑像两边是长子张苞执蛇矛、功曹马齐捧丹书。左右两壁是岳飞 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将大殿烘托出一派威严而儒雅的气氛。
后殿实为墓亭,古雅简朴,肃然卓立。亭柱一副对联:
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
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
上联写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遗憾。下联说他死后,此墓虽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忠勇的情怀千古不衰。无头之躯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强、张达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作为进身之阶,他们乘船顺长江东下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张飞的头抛入江中,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张�"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墓亭下窝庐形约有拱穴内,端坐着张飞的武身像。请看,这像真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了吧!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据说,张飞驻守阆中时,曹魏大将张梆带领5 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守卒不过万人,在宕渠与张合相拒,前后50日,张飞依靠当地人民的支持,从梓潼山小路直取张合大本营——瓦口隘,大败张合,取得保境安民的胜利,阆中人感戴他在他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千百年来,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
张飞墓高约6米,方圆100多平方米,全用黄土垒成,宛如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峦,岁月沧桑,墓穴无恙。墓上古木森森,碧草茵茵,似乎印证出千百年来无数后人对这位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张三爷"的敬爱。阆苑仙境——锦屏山
来此就是阆中市有"嘉陵第一江山"之你的锦屏山风景区。请看这锦屏山山势起伏,峰峦相连,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象一条碧玉带从山脚蜿蜒而过,山水相融,组成一幅秀丽清雅的天然图画,吸引了历代多少的文人名士来此留连。比如大家熟知的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大画家吴道子,宋代文豪苏东坡、诗人黄庭坚、陆游等,都曾为锦屏山风光所倾倒。杜甫的诗中称为"阆中城南天下稀"。近几年景区进行了一番修葺整治,更添新的风采,特别是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交相辉映,充分展现了阆中游览的古雅品位,使我们感悟到它既是观光之旅,又是知识之旅。现在就让我们以景区内的古迹名胜作为标志,一路游览下去。
这里是阆中杜少陵祠,纪念杜甫的祠庙。杜甫曾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广德二年两次来到阆中,并举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间写下了60多首诗歌。他在《阆山歌》和《阆水歌》中,赞美阆中的山"己觉气与嵩华敌",阆中的水"石黛碧玉相因依"。 杜少陵祠依山而筑,保持了唐宋时代肃穆典雅的风格,祠堂前厅悬挂的70多幅诗词木刻和字画,寄托了对诗人的怀念;两旁厢房陈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家具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正殿是汉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挥笔凝神,推敲词句,构思新章。这尊雕塑,己非古物,但我们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乾道八年两次到阆中瞻仰少陵祠后,在《游锦屏谒少陵祠堂》一诗中写他当时看到的杜甫塑像的情景,可得到一些印象。诗说:"虚堂奉祀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原不死。" 眉宇高寒的杜甫,孤独地但却长久地留在祠中,受后人凭吊,也就是留芳百世了。
一路观景而行,己到宋烈文侯祠,也就是张宪祠了。说张宪,可能有的人感到陌生,但只要说是岳飞身边的爱将,知道的就多了。张宪是锦屏山这一带的人,南宋时岳飞领兵抗金,张宪投入岳飞帐下为将。他骁善战,赤胆忠心,功授副都统制,深受岳飞的器重,并招之为婿。在岳家军直捣朱仙镇,即将"痛饮黄龙"时,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帝后,自己丧失皇位,连发12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岳飞。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 年1月27日),年仅27岁的张宪同岳飞父子一同被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离岳墓不远的东山港口。20年后,金兵再次南侵,刚刚登基的孝宗皇帝为了激励臣民抗金,对岳家军来了个"平反加封",张宪被追封为龙神卫士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又赠宁远承宣使。明代,再追封为烈文侯,在家乡阆州建祠纪念。
张宪祠占地约30亩,座西向东,三面环山,地形象一把圈椅,前人把祠堂选在锦屏山腰的这个地段,可算是一块"风水宝地"。再加上那苍劲傲岸的青松翠柏,刚柔相济的香樟绿杨,把祠庙围得严严实实,更显得庄重静穆。张宪的塑像放在院中而不在殿内,也是一种"匠心独具"的表现:张宪功高蒙冤,壮志未酬,人虽死,心不甘,所以塑像不稳坐殿中而是立在陛下。你看他身披金甲,左手按剑,右手抚腰,威严挺立。再看他的神情,园睁怒目,仿佛在问:抗金保国,何罪之有?紧蹙双眉,似乎对未能劝住岳飞班师回朝而痛心疾首。看到这里,联想西子湖畔那流芳千古的岳王坟和遗臭万年的秦桧跪像,我们都会感受到"历史是最公正的""民心是最公道的"。
现在看到的是观星楼,观星楼是阆中古城的骄傲。我们开始说过,在祖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灿澜星空中,阆中出现过群星争耀的壮丽图景。他孕育和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任文孙父子和周舒祖孙三代等,为我国天文、气象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才,使阆中成为我国汉唐时期最大的天文研究中心。特别是世界天文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太初历》作者,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长公,阆中市人,精通天文,擅长历算,受汉武帝征聘,官至太史待诏。一生中对天文科学的最大贡献有三个:一是创立了"浑天说",认为宇宙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二是创制"浑天仪",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精密的天体观察仪,并建立了观星楼;三是制"太初历",为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历法。落下闳的天文研究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天文研究都有较大的影响。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他是世界天文学领域里"灿烂的星座"。
在落下闳的影响之下,汉末又诞生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天文学家,任氏父子在继承落下闳天文研究的基础上,在气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能够预报风雨、旱灾、洪灾,对天文气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时,阆中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献身于天文事业,成为继任氏父子之后的又一天文世家。他们在自己的庭院中建筑了测天台,不避寒暑,长年观察,辛勤地积累资料,加以判断,从而得出十分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