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导游词优秀范文
推荐文章
鼋头渚导游词优秀范文下载
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位于无锡,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鼋头渚导游词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鼋头渚导游词1
各位来宾:你们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太湖,共渡美好时光,我感到很高兴。(导游作自我介绍)有人讲,太湖的"太"字真有意思,因为它比大字还要多一点,太湖确实很大,仅水域面积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占了第三位。很多人又喜欢唱《太湖美》,太湖确实很美,而且美的景点又不少。有的来宾一定会问,那末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点是谁呢?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丽的诗句,作了明确的回答:"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请大家抬头看,那牌坊上五个潇洒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迹。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释为:不到鼋头渚,等于没有到太湖。这牌坊左面的山峰,叫做充山,又名南犊山。"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萧梁时,充山的后山就建起了"广福庵",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里最早的风景开发。到了明清时,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这湖边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还在湖边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简意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积的,在他编写的《锡山景物略》中,对这里的景物作了记载:"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鼋是一种大型的海龟。在中国古代,乌龟被看作是长寿的灵物,俗话说得好:"到了乌龟头,万事不用愁。"鼋头渚因此被赋于了吉祥的含义。
1920__年,地方绅士杨翰西,用做稻谷生意赚来的20__块大洋,向朱某人购买了这里包括鼋头渚在内的60亩山地,从1920__年开始构筑别墅园林"横云山庄"。杨翰西是清末举人,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在造园时有意识地发挥真山真水的环境优势,因势布局,巧妙点缀,融情入景,恰到好处,所谓"三分人意,七分天然",这别墅园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杨的民族气节不好,抗战时,曾担任汪伪政权的水利委员长。抗战胜利后,横云山庄被当局接收,改为"横云花园"。建国后,又把这里与附近的太湖别墅、陈园、郑园等联成一片,组成"鼋头渚公园"。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园进一步扩充,形成了游览面积达130公顷的鼋头渚风景区,包括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湖山真意、江南兰苑、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鼋渚春涛、太湖仙岛等八大景点。如果把这各具千秋的"鼋渚八景"统统游一遍,大约需要整整一天时间。今天我们的游程安排得比较紧凑,因此重点游览精品中的极品"鼋渚春涛",该景点的基础就是刚才所说的"横云山庄"。
鼋头渚导游词2
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大浮镇,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中国著名赏樱基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总面积逾500公顷,为太湖西北岸无锡境内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由宝界山、鹿顶山、南犊山及其附近的中犊山和三山岛等组成,形状好似浮鼋翘首。风景区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等多个景点。
1917年,鼋头渚始建园林,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先后有地方绅士杨翰西购地建“横云山庄”及募资建广福寺、陶朱阁;王心如建“太湖别墅”;陈仲言建陈园(若圃)、郑明山建郑园等,私家园林建筑星罗其布,逐年增多。建国后,这些私家花园和别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并成“鼋头渚公园”。
80年代后,经统一规划布局,精心缀连,并不断扩建新景点,形成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芦湾消夏、太湖仙岛、江南兰苑、广福古寺、中犊晨雾、中日樱花友谊林等10多处各具风貌的美景,总面积逾500公顷,成为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
鼋头渚导游词3
鼋头渚风景区既有山长水阔、帆影点点的自然山水画卷,有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山乡田园风光,有典雅精致、古朴纯净的江南园林景致;还有吃、住、购、行等配套齐全的服务和娱乐设施,加上历代名人雅士游踪、石刻、书画、传说等诸多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此地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点缀为辅的综合性、多功能风景旅游胜地。
充山隐秀
以树木花草,自然野景取胜,古树名木众多,处处鸟语花香,是太湖观赏植物园的主要所在地。景区内有醉芳楼、杏花楼、挹秀桥、花菖蒲园、聂耳纪念馆等景点。
鹿顶迎晖
鹿顶山高96米,为风景区最高点,山顶及山腰建有舒天阁、环碧楼、群鹿雕塑、碑刻影壁、范蠡堂、踏花亭等建筑。登高远眺,正乃:四时有景,八方入画,可饱览湖光山色和城市风貌。
鼋渚春涛
山林亭台隐现,湖畔灯塔高耸;远望岛屿沉浮,近闻浪涛拍岸。众多景点罗列湖岸,处处凸现历史风云之积淀,此为鼋头渚的精华景区。主要景点有灯塔、“鼋头渚”石碑、“横云”摩崖石刻、“震泽神鼋”铜像、澄澜堂、飞云阁等。
太湖仙岛
原称三山岛,位于鼋头渚西南2.6公里的湖中,有“三山映碧”誉称。岛上建有三山道院,有会仙桥、天街、灵霄宫、 天都仙府、月老祠、大觉湾等建筑。玉宇琼楼,古乐阵阵,室内布 置瑰丽雄奇,神像生动,其中玉帝塑像高达18米,堪称国内罕见。
十里芳径
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中有一条醉人的花树之路,这就是秀色可餐的十里芳径。它始自宝界桥西南堍,其地有倚路面筑的三门王楼式琉璃顶"太湖佳绝处--鼋头渚风景区"牌楼,及湖边圆形"待闲乌亭";然后一路依山傍水,经茹经堂、充山门、波色月色水榭、漕湾,至"山辉川媚"牌楼;向左拐过"江南兰苑"、"世界之窗"游乐宫,中日樱花友谊林;穿"挹秀桥"桥洞,最后与原路相交,全程成"9"字形。
藕花深处
建于1931年,得名于女词人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句。位于十里芳径蠡湖边,荷花、睡莲、浮萍等水生植物连片数里。夏日,碧叶摇曳,莲荷飘香。漫步荷塘,赏荷避暑,清风送爽,真乃舒心怡神之快事。
湖山真意
位于风景区倚山临湖的中心地带,经曲径石级,松林深处,穿过半亭隧道,登上天远楼,此地是观赏太湖山水真趣绝妙之处。近处还有苍鹰渚、卷雪亭等建筑景点。
中日樱花友谊林
中日樱花友谊林 是由日本“中国温灸疗法普及会”会长板本敬四郎和三重县支部部长谷川清倡议,由五万余人捐资而建。1988年,在鹿顶山下植樱花150余株,建花岗岩友谊亭,并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别墅处建800米长的樱花道,组成赏樱区。
鼋头渚导游词4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太湖鼋头渚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太湖鼋头渚,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重头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们: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个岛屿,湖泊实际面积为2338.l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台称“72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20__年。当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__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各位游客:进人大门后,我们正式进入鼋头渚景区。首先参观“充山隐秀”景点。充山隐秀位于充山最高处鹿顶山的东南面,原来是陈家花园的所在地。陈家花园,也叫“若圃”,是1920__年无锡本地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所建。1984年开始建设“充山隐秀”景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分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区。面积为13.3公顷。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聂耳亭。这里原来是陈仲言于1920__年所建的一座花园。1934年,22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时就居住在这里,并谱写了著名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插曲。当年,这里正在修建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们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了。1959年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阎,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取名“聂耳亭”。1981年还雕塑了聂耳胸像供游人们瞻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现在我们登上了鹿顶山,这里海拔96米,是鼋头渚景区的制高点。鹿顶山还有一个传说:南极仙翁的天鹿触犯了无规,被仙翁一掌打下云头。仙鹿下凡时,看中了水草丰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永远守护着太湖。鹿顶山共有6个山顶,在无锡“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顶山”。1984年,在这里建造了“鹿顶迎晖”景区。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最高点,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南望整个鼋头渚一览无遗,真有“极目楚天舒,饱览鼋头渚”的意境。
舒天阁东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隐居五里湖时,经常来鹿顶山。范蠡堂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庄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绘的范蠡像,西边墙上青铜色浮雕分别为《泛舟》、《养鱼》、《制陶》、《经商》,记叙了范蠡生前的事迹。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两字,故叫“照影池”,据说西施曾在浣纱溪边,以水为镜,鱼儿见她美貌无比,羞得纷纷潜入池底,从而有“沉鱼之容”的传说。池边还有一轩一亭,分别叫“西子”、“淡抹”。整个景致清远幽静,别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沤亭展现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向东眺望,远处五里湖上的宝界桥如长龙卧波;北岸的鱼池星罗棋布;南岸山峰绵绵,绿树成荫;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细细品味,还可以到旁边的“环碧楼”、“静观”茶室坐下来,慢慢体会。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的“鹿顶迎晖”4宇,是刘大师90高龄时书写的,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背面刻沙陆墟撰稿的《鹿顶迎晖建设记》。最后看到的是“准望亭”,这里原是鹿顶山的最高点,海拔96.6米的三级测量点就设在这里。后来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脚架,所以取名“准望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环山路向面穿过鹿碑,来到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来到无锡,为了日中青年友谊长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顶山上种下樱花树,还建筑“中日友谊亭”。现在,这些樱花树已经很深叶茂,春天盛开的樱花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沿林间小路向西,来到的是“江南兰苑”。这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开敞的亭子,面对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莲叶浮动,体现着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幽静、淡雅。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菊花深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宇;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重头猪,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戏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置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绿云轩”,而在绛云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楼”和花神庙。云逗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宇。云逗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大山樱树,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花”。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工920__年,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游客们: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20__年书写。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从清代后陀为“花神庙”所书的检联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复的。鼋头春涛,是鼋头渚一大特色景观,在此摄影留念具有纪念意义。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20__年书写的匾额。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0__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后来在刘帅关怀下最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站在湖边“飞云阁”前回望鼋头渚,只见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红色灯塔,直刺青天。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祝愿大家游玩愉快.谢谢大家!
鼋头渚导游词5
各位游客:现在前往游览的是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的鼋头渚。它距无锡市区18公里,是无锡境内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重翘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鼋头渚是无锡最佳游览胜地,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赞,道出了重头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们:在前往鼋头渚的途中,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太湖。
【太湖概况—民间传说—成因和物产】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积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个岛屿,湖泊实际面积为2338.l 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约2米。湖边的山和湖中的岛台称“72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湖中遗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有关太湖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寿,在天宫大设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刚送去一份寿礼,是一个大银盒,里面装有72 颗特大的翡翠,外表还雕饰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飞禽走兽,如同一只聚宝盆,令在场的各路神仙赞不绝口。但王母设宴时没请孙悟空,于是这位齐天大圣就大闹天宫。当他看见王帝送的这只大银盒时,一棒打翻,银盒便从空中翻落下来,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银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的一横落在下面成一点,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为“太湖”。而72颗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变成了72峰。本来银盒是圆的,被孙悟空打了一棒,这便是太湖不圆的原因。
游客们:太湖的传说,发人遐想。其实,太湖原是一个大海湾,约在5000多年前,这里地壳下陷,东部的泥沙不断淤积,导致长江三角洲向东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烟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特别丰富,水产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以银鱼、青蟹、白虾最为有名。各种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爱,如莲藕、菱白。水芹、药菜等已成为人们品尝“绿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鼋头渚所处的位置—人文景观的营建经过】
各位游客:我们的车开过宝界桥后,就进入了充山(也叫南犊山)。重头清就位于南犊山西端,请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临水,好像一只巨大鼋头伸出水面。这就是鼋头渚。鼋头渚独占地势,在这里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岛随波浮动,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因此,在明朝时,这里早已被称为“世外桃源”,是富人们郊游踏青的地方。
关于鼋头渚的营建历史,可以追述到1920__年。当时,杨翰西在这里购得60亩山地,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开发,建造了仿帝王宫苑的“横云山庄”。20__年代起又陆续兴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别墅”,陈仲言的“若圃”,郑明山的“郑园”,何辑五的别墅和蔡缄的“退庐”。到建国以后逐渐规划建成完整的鼋头渚公园。现面积达500公顷。有充山隐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江南兰苑、太湖仙岛等十多个景观,各具风貌。
【充山隐秀—聂耳亭—鹿顶迎晖—舒天阁—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樱花友谊林—江南兰苑】
各位游客:进人大门后,我们正式进入鼋头渚景区。首先参观“充山隐秀”景点。充山隐秀位于充山最高处鹿顶山的东南面,原来是陈家花园的所在地。陈家花园,也叫“若圃”,是1920__年无锡本地民族工商业者陈仲言所建。1984年开始建设“充山隐秀”景点。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分为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区。面积为13.3公顷。
沿着空中列车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区内,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势,顺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边的土山是人工堆积的,种植着桃李、杏梅、玉兰、杜鹃、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树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曲一直两座桥,直桥名为“跨绿”,曲桥名为“俯青”。水边两层楼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层为“醉方楼”,下层为“春风人座”。楼边的方亭,名叫“家风”。大家绕过“寥风”小亭,穿过“俯青”曲桥,便看到山坡上林边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状,十分逼真。因“个”字形如竹叶,此亭命名为“个亭”。
各位游客:穿过“荇春”桥亭,我们到达夏荫景区,这里有许多名贵的树木。其中两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当年若圃园主陈仲言栽种的。
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建筑是聂耳亭。这里原来是陈仲言于1920__年所建的一座花园。1934年,22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时就居住在这里,并谱写了著名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插曲。当年,这里正在修建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们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了。1959年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阎,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取名“聂耳亭”。1981年还雕塑了聂耳胸像供游人们瞻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鹿顶山的“十里芳径”景点。它是由茂盛的树木、开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连在一起的游步小道组成。每到秋天,这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画中畅游。
现在我们登上了鹿顶山,这里海拔96米,是鼋头渚景区的制高点。鹿顶山还有一个传说:南极仙翁的天鹿触犯了无规,被仙翁一掌打下云头。仙鹿下凡时,看中了水草丰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永远守护着太湖。鹿顶山共有6个山顶,在无锡“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顶山”。 1984年,在这里建造了“鹿顶迎晖”景区。
舒天阁是鹿顶山的最高点,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阁高24米,三层八角四重檐,黄色琉璃瓦顶,意为“四时有景,八方入画”。登阁北望五里湖波光点点,南望整个鼋头渚一览无遗,真有“极目楚天舒,饱览鼋头渚”的意境。
舒天阁东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传,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施隐居五里湖时,经常来鹿顶山。范蠡堂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庄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绘的范蠡像,西边墙上青铜色浮雕分别为《泛舟》、《养鱼》、《制陶》、《经商》,记叙了范蠡生前的事迹。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两字,故叫“照影池”,据说西施曾在浣纱溪边,以水为镜,鱼儿见她美貌无比,羞得纷纷潜入池底,从而有 “沉鱼之容”的传说。池边还有一轩一亭,分别叫“西子”、“淡抹”。整个景致清远幽静,别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沤亭展现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鼋头渚》诗中的“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临下,向东眺望,远处五里湖上的宝界桥如长龙卧波;北岸的鱼池星罗棋布;南岸山峰绵绵,绿树成荫;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细细品味,还可以到旁边的“环碧楼”、“静观”茶室坐下来,慢慢体会。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艺术大师刘海粟手书的“鹿顶迎晖”4宇,是刘大师90高龄时书写的,气势雄伟,笔力苍劲。背面刻沙陆墟撰稿的《鹿顶迎晖建设记》。最后看到的是“准望亭”,这里原是鹿顶山的最高点,海拔96.6米的三级测量点就设在这里。后来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脚架,所以取名 “准望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沿着环山路向面穿过鹿碑,来到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访问团来到无锡,为了日中青年友谊长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顶山上种下樱花树,还建筑“中日友谊亭”。现在,这些樱花树已经很深叶茂,春天盛开的樱花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沿林间小路向西,来到的是“江南兰苑”。这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开敞的亭子,面对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莲叶浮动,体现着江南园林特有的精致——幽静、淡雅。
【鼋头渚门楼—“太湖佳绝处”牌坊—照壁—涵万轩—绛云轩—长春桥—“具区胜境”牌坊—菊花深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门楼、这座琉璃瓦顶,飞檐翘角的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鼋头渚”3个馏金大宇;背面“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顺小路上山可到达广福寺。右边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树,树高7米,树冠直径6米,重达 10吨,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它姿态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
顺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鹃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映红周围。右边则是高大的香樟树、枫树、大山樱等树木与花草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写“太湖佳绝处”5个大字,只见牌坊外形古朴典雅,斗拱相连,飞檐翘角。此牌坊是鼋头渚公园的老大门,于 1931年建造,当时有题额“山辉川媚”,1973年移到“鼋头渚”牌楼处。1981年,以郭沫若手迹制作现在的匾额。牌楼右边门洞两面分别题有“问津”、“利涉”,表明这里原来是游船停靠的码头。1934年以前鼋头渚不通陆路。游人进入重头猪,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却不知道“桃花源”在何处,所以要“问津”。
穿过“太湖佳绝处”门洞,是一块照壁,起到挡住园中景色的作用,这是造园艺术中“障景”的巧妙运用。照壁上装饰的“凤戏牡丹”图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临水的小轩名为“涵万轩”,上方有朱汝珍书写的匾额,呈扇形,取意“亭小,却能包涵万顷波涛”;另~块匾额是清乾隆御书的“湖山置画”,原在北京静明园内,1934年园主人从北京天安门外烟袋斜街购得后,制匾挂在这里。
涵万轩对面的水轩,1981年建造,名叫“绿云轩”,而在绛云轩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楼”和花神庙。云逗楼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门黄顶,上有蔡元培题额。楼边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渐入佳境”4宇。云逗楼上是花神庙,内有白矾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花神。
从右边走是樱堤,堤上的这座石拱桥,名叫“长春桥”。该桥建于1936年,桥的前后有湖堤与太湖分隔。桥呈拱形,太阳照耀时成浑圆形,像颐和园的玉带桥。整个长堤种植着日本大山樱树,枝干粗大,是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每年4月,是这里的最美季节,樱花盛开,缤纷绚丽,华丽幽雅,此景称为“长春樱花”。
过樱堤看到的是“具区胜境”牌坊。斗拱飞檐,一面为何绍基手书“具区胜境”;另一面书“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杨斡西家旧物。
由牌坊继续往前过曲桥,荷塘上的方亭题名为“藕花深处”,取自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的词意。匾额是田原在1981年题写的。再往前是“清芬屿”,四面临水,宫殿式建筑,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槛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景观增添不少神韵。清芬屿对岸坡下,“净香水树”和“山光照槛水绕廊”,临水而立,东面的水谢为“牡丹坞”,棚后山坡上种植着牡丹。整个“藕花深处”建筑疏密错落,小中见大,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古典园林风格。
【鼋头渚灯塔—“鼋渚春涛”刻石—涵虚亭—“包孕吴越”—“震泽神鼋”雕塑】
从诵芬堂沿石阶而上就来到鼋头。站在鼋头眺望,对面的“三山仙岛”若隐若现,湖水拍打岩石,不愧为观赏太湖风景最佳之地。鼋头渚上的灯塔,建于工920__年,用于夜间导航。1982年进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装饰金山石,并且把塔高从12.56米增加到13.1米。鼋渚灯塔外观呈粉红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
游客们:参观完灯塔,请大家再来看一下鼋头渚刻石。这块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字,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所刻的“鼋渚春涛”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于1920__年书写。十年动乱中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4年从清代后陀为“花神庙”所书的检联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复的。鼋头春涛,是鼋头渚一大特色景观,在此摄影留念具有纪念意义。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中悬挂着清光绪年间进士陈蒙龙1920__年书写的匾额。这里是观赏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虚亭下崖壁上刻有 “明高忠宪公濯足处”8个字。说的是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居蠡湖,常到鼋头渚湖滩“濯足”,以“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隐身,知足常乐。高攀龙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贤,遭到放逐,归隐无锡蠡湖,自号“湖上老人”,不谈时事,以花鸟为伴,但是魏党仍不放过他,逼得高攀龙于1620__年3月 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尽。
站在高公濯足处,涂望对面绝壁上分别刻有“横云”、“包孕吴越”六字,这是清末无锡县令廖纶于1891年所书。这年的正月初八,廖给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游览,挥笔题写这6个字,后镌刻在石壁上。“包孕吴越”形容太湖气魄宏大,春秋时吴越两国在此孕育生息,抚育了吴越儿女。“横云”意思是说从湖中远处眺望鼋头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横在半空的彩云,轻轻飘移。
由涵虚亭前行,是“震泽神鼋”青铜雕塑。“震泽”是太湖的古称。“鼋”在古代被尊称为神物。相传它是龙和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古时太湖发洪水,淹没了大片土地。大禹来治水,劈开犊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边看到一块色泽青润的大石头,敲起来声音悦耳动听,于是用开山斧凿了一只石鼋,昂头而立,神气十足。大禹用五色宝石在石鼋身上划出许多花纹,石鼋身上便有了鳞甲,这只石鼋就是“震泽神重”,也叫“镇妖石”,镇住太湖水龙,从此太湖地区就风调雨顺。现在,大家看到的神鼋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宝庆创作,上面镌刻朱复戡的“震泽神鼋”篆书。这是上海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送给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的礼物。
【澄澜堂—光明亭—飞云阁—广福寺—“七十二峰山馆”—万浪桥—苍鹰渚—“湖山真意”景区】
顺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宫殿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面阔5间,游廊环抱,宽畅豁达,气宇不凡。这里是鼋头渚的高处,面对太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湖中72峰点缀清波,犹如出水芙蓉。堂内匾额,原是清末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因湖水平静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澜”。同时,在此地可以饱览太湖四时多变的景色,为此中堂挂着“天然图画”匾,字由谭瓶斋书写,现在看到的两块匾都是在1974年复制的。两边抱柱上是陈夔龙撰写的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由澄澜堂而上是“光明亭”,这座重檐攒尖顶黄色亭子,于1953年开始建造,盖到一半时因资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刘伯承元帅来无锡游览重头绪,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说:“天上光明。”后来在刘帅关怀下最终完工,并在1957年题名“光明亭”,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太湖的赞美。
站在湖边“飞云阁”前回望鼋头渚,只见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红色灯塔,直刺青天。飞云阁建于1931年,两层建筑。章浸书写匾额。下层为“长生未央馆”由杨天骥书写。馆名中的“长生殿”、“未央宫”是西安唐宫中建筑,为唐玄宗、杨贵妃寝宫和召见之处,以此命名,可见园主人的用意。
从飞云阁到广福寺,各位游客还可看到“秋叶涧”、“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诸景点。秋叶洞是山径中段的一条林荫深逢的洞峡。洞上用黄石架一个洞口,原名“秋一洞”,园主为怀念早逝的长女,在洞上刻石纪念。1980年改为“秋叶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还题额“云阶”,以及弥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称“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块,这块碑是1978年在宝界山湖山草堂遗址发现的。
戊辰亭于1920__年初建造,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为“戊辰亭”。匾额由尉天池题写。楼高三层,琉璃瓦顶,雄伟高大,登楼观湖,尽收眼底。西哈努克亲王曾在此品茗观景。
在成辰亭东坡岩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而得名。相传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过此地,见两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见青年有个水葫芦,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过水后,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说:“喝你壶水,送你一勺泉”。说罢,两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捣过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边崖壁上有明进士王问“源头一勺”、“天开峭壁”、“劈了泰华”等题字。
从一勺泉循台阶而上,就是广福寺。1920__年,杨翰西将一亩多地捐给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时军人,后削发为僧,将后山的广福庵(又名削岩寺)迁到这里。据说,原寺虽小,却建于萧梁,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0__年建成广福寺,取“广士众民同登庙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门意为“三解脱门”。寺虽小,却也香烟综绕,信徒众多。
“72峰馆”在鼋头渚后山最高处,是1920__年无锡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别墅中的主要建筑物,它是一个五门敞开中西结合的厅,具有江南近代建筑风格。厅后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龙柏,馆前平台石栏,面对太湖,从这里可以遥望三山、马山。馆背面的这些湖石假山,细细数来也合72之数,故称“72峰山馆”。现在,山馆已辟为王昆仑纪念馆。王昆仑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别墅主人王心如的儿子。
从72峰山馆顺山路而下,是万浪桥。这里是一个天然水湾。30年代,筑曲堤,上面建小拱桥。浪打岩石,如万马奔腾,所以叫“万浪桥”,又称“万浪卷雪”。万浪桥还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渐露,薄疾重重,忽然红日跃起,远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连忘返。
万浪桥南侧是“苍鹰渚”,是太湖著名的“湖东12渚”之一。因势如雄鹰昂首伸入湖中,两岸青山,如鹰展翅,所以称“苍鹰渚”。1984年,清上立一块巨石,高2.2米,宽1.2米,厚0.35米,上刻“苍鹰渚”三字,为著名文学家周而复所书。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攒尖顶,典雅明丽,这里是观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区,摩崖上“湖山真意”额为原外交部长姬鹏飞所书。这里地势较高,眺望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筑是建于1986年的“天远楼”,取意于文徵明《太湖》诗中的名句:“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天远楼是眺望梅梁湖山水真趣的最佳处。因太湖北端人无锡市内,形成一个袋形湖湾——梅梁湖。梅梁湖可称太湖山水组合最美的一区,整个湖湾,东面12淆,西面18湾。
天远楼北行,在石丛中有一个洞口,长有几十米,是1931年郑明山建郑家花园时的遗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红亭”。滑石级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从这里向东过“拒秀桥”,就可返回鼋头渚大门。
游客们:素有“太湖之冠”之称的鼋头渚即将游览结束了。在您充分领略鼋头渚那清新迷人的风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如果说鼋头渚给您带来的是秀气、灵气的话,那么继续游览太湖三山将赋予您更多的仙气和福气。下面请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览太湖的另一处“人间仙境”——太湖仙岛。
鼋头渚导游词优秀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