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导游词 > 普救寺导游词范文介绍

普救寺导游词范文介绍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普救寺导游词范文介绍大全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救寺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普救寺导游词1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导游词2

说起普救寺,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要提起《西厢记》和张生崔莺莺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而《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普救寺建于隋,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位于山西永济城西北12公里的一处高台上。南与蒲州古城为邻,东与西厢村相接。它曾经是武则天的香火院,很是繁盛过一段时间。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多为后来重建。

普救寺依地势而建,山门前是个不小的广场。进了山门便要爬陡峻的石阶。上到最高处地形平坦开阔。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等。在大雄宝殿供奉着三座石佛立像。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像高3.9米,是寺内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展现了佛祖洞悉人间疾苦大慈大悲的风采。

院内最有名的还要数那座奇特的古塔。塔高近50米。原名叫做舍利塔,后来被称之为莺莺塔。塔的造型古朴美观,为寺院增色不少。当地有首民谣是这样形容的:普救寺的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举目看,能见玉帝金銮殿。

说它奇特,是因为这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民间传说建塔时,塔里放置了两只金蛤蟆,只要有人用石头敲击地面,便能听到两声蛙鸣。可是后来被盗贼偷走了其中一只,此后再敲击地面时只能听到一声蛙鸣了。也许我的耳朵不灵,也许人声嘈杂,我拿着石头敲了好几下也没听到青蛙的叫声。就象当年在天坛回音壁那次一样失望。

我和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张生与崔莺莺如何在这里私会。在崔莺莺一家寄居过的“梨花深院”墙外,有一棵树,传说张生当年就是爬上这棵树向院内张望,只为一见心上人的芳容。于是好多小伙子都上树体验了一下。

据说张生是一个准备去长安赶考的洛阳书生,游览普救寺时巧遇借住此间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遂一见钟情,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便也在寺内住下。有一天,张生感觉心上人在墙外拜佛,便趁机卖弄了一下诗才,他大声吟道: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那莺莺小姐出自豪门,琴棋书画样样都行,听了年轻书生的诗,也无心拜佛了,就回应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一来二去,俩人彼此有了接触,互相仰慕,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才女谁不喜欢,这不,连叛将孙飞虎也看上了莺莺,他带兵围住寺院,要强抢莺莺做押寨夫人。崔夫人孤儿寡母的,四处求人未果,危机之下许下诺言:谁能退兵,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为了救情人,冒着生命危险,托人给铁哥们白马将军杜确打了个招呼,很快就摆平了叛军。

可是崔夫人不喜欢张生,嫌他出身微贱,没有功名,是个癞蛤蟆。看在救人于水火的份上,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很郁闷,一病不起。好心的红娘从中牵线,演绎了月下弹琴、丫鬟传书、私定终身、夫人拷红、赶考夺魁等一系列故事。好事多磨,中了状元喜滋滋踌躇满志的`张生却又一次面临美梦难成:崔夫人的侄儿郑恒也垂涎于莺莺的美貌,便从中作梗,编造谎言,说张生已经成了卫尚书的女婿,要逼迫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大团圆的结局皆大欢喜。张生及时赶回普救寺,再一次在白马将军的成全下,和莺莺终成伉俪。

山门前现在有一座雕塑,作为对二人爱情的纪念。

现在,普救寺已经成为爱情的圣地。而佛寺的香火也更加旺盛。

普救寺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是爱情圣地普救寺。普救寺坐落在山西省西南边陲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这里是秦、晋、豫三省交会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组成部分,交通十分便利,从这里南望巍巍中条山翠若屏障,与中条第一禅林 “万固寺”遥相辉映;西眺滔滔黄河水银如白练,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也近在咫尺。“剧以寺而生,寺因剧而名”。由于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使这座千年古刹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山门】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据史料记载,距今至少有1400年的历史。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反复兴废。普救寺占地103亩,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渐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这里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所著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该剧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河南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中,与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小姐邂逅相遇,一见钟情,演绎出一曲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动人的爱情故事。

【钟楼】钟楼在古时主要起报时、示警等作用,这座钟楼全高17米,分两层,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仿唐建筑,这口大钟重约4000公斤。 由于《西厢记》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所以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与《西厢记》有着不解之缘。这座钟楼的二楼是《白马解围》一折戏中的“观阵台”,当时守卫蒲津渡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便率领本部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扬言三天之内如不交出小姐,便将普救寺一把火烧掉,僧俗倶斩不留。老夫人迫于无奈,许下诺言,“谁能退得贼兵,便将莺莺嫁给谁”于是张生修书一封,由寺内武僧慧明突围而出,递与白马将军,这白马将军杜确与张生是同窗好友,又是八拜之交,后弃文从武,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这白马将军接信 后,火速赶来,张生为显示朋友威力,曾请法本长老、崔老夫人登钟楼之上,观看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因此,钟楼变成了临时的“观阵台“

【古塔】莺莺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内的瞻礼性建筑,塔高39.5米,共13层,可以登9层。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蹬琴音”齐名,并称中国古代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这里就是击蛙台,古人解释不了这蛙鸣回声,便牵强附会地说建塔时在塔底埋有两只金青蛙,有人击石便会鸣叫,这当然不可信。据专家考证认为,这奇妙的蛙声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特殊的地貌。莺莺塔所处地势高敞,四周无障碍物,可以接受大范围内传来的声波。

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它的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能把声音反射汇聚,蛙声就是13层塔檐反射汇聚的结果。

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莺莺塔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几百年来黄土高坡上风沙吹拂,其表面特别光滑,对声波的反射系数高达0.95~0.98。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们在击蛙台上敲击,便产生类似蛙鸣的声音了。

【回廊】是当年张生与崔莺莺小姐第一次相遇之处。张生当年23岁,十年寒窗苦,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志在凌云!但见着莺莺小姐一面之后,却什么功名利禄都弃之不顾,珍重爱情,轻视功名。这正是《西厢记》主题可贵之处。这里是《西厢记》的中心地带——梨花深院。这是一座具有北方民俗特色的三合小院。北房是崔老夫人的居室。东厢房里住的是莺莺小弟小欢郎。西厢房是当年小姐和红娘的居室。

《西厢记》即是以此命名的,红娘是从小被卖到相国府的丫环,乳名唤作红娘,她热情、正直、聪明、机智且又深谋远虑。《西厢记》里“悔婚”一折戏便发生于此。“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摆下筵席,单请张生,席间老夫人表示了悔婚之意,离席后张生涕泗横流,万念俱灰后。后在红娘巧施周旋之下,张生在莺莺小姐晚上烧香之际以一曲情深意浓,如痴如狂的《凤求凰》打动了小姐,于是给张生开了一个药方,这便是流传千古的《西厢诗》。诗的题目是“明月三五夜”,“明月”是指 满月。“三五夜”指十五的晚上,这是大时间。第一句“待月西厢下”,即等月亮移到西厢房时,大约是半夜三更时分了。第二句“迎风户半开”,意指小姐的房门半掩着,门没关,如果要是门关着,张生你就别来了,有情况。第三句“扶墙花影动”是指西厢对面墙外杏树的影子晃动,暗指路线。让张生从此___而过相会。第四句“疑是玉人来”小姐就知道张生你来了。那张生可是猜谜的行家。诗中寓意一目了然。《西厢记》里张生夜半跳粉墙巧会莺莺便由此而来。

《西厢记》中最有名气的一折戏“拷红”发生在北房。这折戏是红娘冰清玉洁,机智聪明美好形象的生动展现。当老夫人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经常晚上幽会后,便叫来红娘拷问。红娘见事已至此,就全招了。老夫人当时就气晕之极,但生米煮成熟饭,无计可施,迫于无奈,叫来张生说:”张生啊!你有本事,都这时候了我就把女儿许配给你吧!但相国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京应考去,考中了你就回来,如果不中就算了。“ 张生被迫上京赶考,考中之后,他不贪恋荣华富贵,也无心游玩长安美景。回来与莺莺小姐终成眷属。昭示了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美好与高尚。

普救寺导游词4

普救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院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南、北、西三面临壑,东北方向依塬平展。远望巍峨建筑的室顶屋檐在枝繁叶茂的翠绿树枝中隐现,有飘逸的感觉。青瓦红门时时露出,点缀得恰到极致。细眼可以辨别出曲折的台阶,左左右右地穿插与厢房之间。耸立的莺莺塔端坐中央,直插云霄,很是壮观。

进得门里,撇过绿枝查看,殿宇楼阁俊逸挺拔,飞檐翘角巧妙玲珑,青松翠柏如翡似玉,花木草卉遇风轻点,观及池塘边木微伏,鹊桥曲径横架,亭榭互联相通,假山如削蹲卧,心中慨叹园林气息浓矣。

步随导游进入梨花深院,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一座三合小院站满身着各色衣物的游客,进门出门里外瞧个透遍。请宴、赖婚、愈垣、拷红一个个故事的述说引起大家连连惊叹。东屋南墙的一丛翠竹犹在,偶尔看到几株细笋怒出地表,很强劲。绿茵茵的杏树爬俯在不高的墙头摇曳,直勾勾的绿枝伸引到院内端望,张生落地的喘息声似乎可闻,气吁吁般的很急切。出神的时候突然莞尔:张生跳墙的时候如果一脚踩到冒起的竹笋会不会被扎得生疼?继而大呼小叫?“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一剂勾魂失魄的灵丹妙药应该会让张生忘记了所有的疼痛的吧?

看罢深院,转身出门,不远便看到张生借宿的西轩。探头观看房间不是很宽敞,里面有主仆二人,书童躬身研墨铺纸,张生提笔沉思作书,是否笔下有情诗缠绵而出?无从知晓。走出西轩屋门,灰云如铅色遮天,阴沉如残月照夜。“月色溶夜,花荫寂寂春”的感觉有了,“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感觉也有了。莺莺长吟走来,张生吐诗作答,王夫人恼怒登场,红娘巧妙遮掩,一场心有灵犀、缠缠绵绵的好戏就此上演了......

七拐八拐,击蛙台便至眼前。击蛙台的普救蟾声与莺莺塔不可或缺,听人讲得莺莺塔有四百三十年的历史,放眼打量共有十三层,四面锥体,形制古朴,蔚为壮观。数十步开外路中有一碌碡状灰白色圆石,用石块重击则塔身回应“咯哇、咯哇”的声音,与蟾叫一般无二,后人研究其原因在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综合而成,同天坛类似。古代的能工巧匠集聪明智慧刻意为之,实在让人击掌称奇,连连赞许。

移步台阶下,钟楼至矣。气势宏伟的大钟悬空而吊,伸手触摸感觉冰凉,左看右思不知其分量几何。忽发奇想听到悠扬的钟声,可惜没有寻见钟槌,不能击打闻声,心中遗憾。钟楼两边楹联为卫俊秀先生挥毫书就。上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下联“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苍劲而又古朴,韵味十足,与景极为贴切。相传此地为“白马解围”的观阵佳地,思想当年白马将军率兵于楼下与孙飞虎鏖战,千军万马鼓噪楼下,长枪短刀来回厮杀,旌旗飘飘,鼓声震天,那是何当的.壮观气势!游人多有按耐不住,先是手舞足蹈,须臾扼腕长叹。

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过去了。走出普救寺的一刹那,感觉有些劳累。大家提议于寺前的一块巨石上稍作休息片刻,几个随行的孩子蹦蹦跳跳,显然一付不知疲倦的样子。

普救寺的舍利塔因王实甫《西厢记》而被轻易地更换为莺莺塔,这个令大家多少略微惊讶,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了《西厢记》的魅力。佛门净土居然成了爱情的圣地,这样的结局大出来访者的预料,不知道当初设计建筑普救寺的大师们和长住寺里的和尚作何感想?

从喋喋不休的导游嘴里,我们一开始就了解了莺莺的沉鱼落雁美貌,连主持都无法把持,居然将前面的小和尚头颅当做木鱼来敲,你想张生和孙飞虎会不动心吗?真正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不是柳下惠便是太监了。

只怪孙飞虎的运气不济,碰到了张生和白马将军的联手抗敌,“半万贼兵,卷浮云片刻扫净”了,使得孙飞虎的金屋藏娇化作泡影。可惜一条汉子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丢掉卿卿性命,让人贻笑大方了。

诚然,张生得到莺莺的认可是因为自身的才学和满腹经纶。然而,张生的先下手为强已经深获莺莺的心仪,孙飞虎的插队自然不能得到莺莺的认同。红娘的巧针引线为这个风花雪月的故事添颜加色,爱情发展的天平已经向张生的天平倾斜,孙飞虎的失败倒是在预料之中了。

其实,我们忘记了一个很主要的人物,这个就是王夫人。如果没有王夫人这个重要的剧情人物,这个剧本只能是波澜不惊,毫无起色。尽管我们看到了王夫人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作为一个相国夫人,自然是阅人无数,一个小小的赶考书生动兀上来就凭几句歪诗便从人家手里抢走心肝宝贝,肯定会引起王夫人的反感和排斥。没有王夫人的睥睨、嗔怒、反悔、激励,张生若是轻飘飘的从人家手心里夺走莺莺,从而美满和睦度过余生,我想怕是不易吧?

我们回头来看看张生,虽然资料显示最后是高中榜首,但是不能一口咬定此君不是一个好色之徒。从见面的第一眼起,张生便被莺莺的美色勾引得目不转睛。尾随借宿,只不过是一个以此接近的借口罢了。你想那张生借宿西轩可有读书之意?遮人的伎俩已是昭然若揭,难逃众人的法眼。既入佛门境地,当潜修苦学,吟诗作赋,奇花异树、钟悠蟾远等景色甚美,为何不见笔端?继至红娘前来送信,却是色心尽露,一览无遗。剧本详细描述了张生的猴急模样:月光里看错了人,嘴里叫着“小姐,你来也!”上去就搂住了红娘,被红娘训斥道“是我,你看的好仔细”!心怀不端,蓄谋已久矣!

待到确认莺莺书信邀其见面与西厢房,色胆包天。踩得杏枝,怕上墙头,一跃而入。为色迷而失礼仪,全然不顾后果。倘若此时有人喊将捉贼,怕是百口莫辩、有苦难言矣!

好歹莺莺倾心;好歹王夫人应允;好歹白马解围;好歹孙飞虎兵败;好歹金榜题名;好歹花好月圆。若有一步老天不予衔接完美,悲剧即将上演,岂不玩完哉?

宝刹之地,清净之土,雄浑庄严,偶成一段佳缘,真乃奇事!至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真乃幸事!

普救寺导游词5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几乎都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选用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题材,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再出现,几乎是不间断地流传着,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影响到今天各种地方戏曲、小说、说唱等,甚至影响到外国文学。


普救寺导游词范文介绍相关文章:

巴中导游词范文介绍5篇

柬埔寨导游词范文介绍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介绍5篇

大佛寺导游词范文介绍

厦门鼓浪屿导游词介绍5篇

介绍广西旅游的导游词范文5篇

秦始皇陵导游词介绍5篇

韶山导游词介绍5篇

精选优秀导游词范文5篇

介绍故宫的导游词范文5篇

4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