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导游词 > 隆中导游词最新范文

隆中导游词最新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隆中导游词最新范文大全

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地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隆中导游词最新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隆中导游词1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隆中导游词2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风景区,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诸葛亮17岁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到襄阳,隐居隆中长达10年。

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都发生在这里。隆中诸葛亮故居是诸葛亮的重要纪念地之一。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耸翠,旗山旋峙,现有三顾堂、武侯祠、三义殿、草庐亭、抱膝亭、六角井、野云庵等,还有躬耕田、小虹桥、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等名胜古迹。近年来又兴建了吟啸山庄、汉文化景区、龙泉居等旅游风景点。

历史沿革

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住的草庐,敦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于千古奇策《隆中对》对三国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孕育和提出这一千古奇策之地就在隆中,这就使隆中成为三国史上的重要地方,成为后世缅怀先贤、纪念先贤的重要名胜地,历朝历代都得到保护、维修和建设。

(一)西晋

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来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触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镇南参军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这便是有史记载以来襄阳隆中第一块纪念诸葛亮的碑文。这篇碑文最早见于晋王隐《蜀记》。

(二)东晋

东晋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并兴建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他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赞扬诸葛亮是“达人”(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伟匠”(伟大的人)。 (三)南北朝至隋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宅西背北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

唐代,隆中诸葛亮故居的名声有了很大提高。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

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朝廷内负责撰拟诏旨的高级属官)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碑文收录于《唐文粹》卷55中,碑文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期间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忘我牺牲精神的无限崇敬,纪录了后世人民群众永远怀念诸葛亮的盛况。碑文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这块碑直到南宋时还完好地保存在隆中。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应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四)五代

五代时,隆中又增建“武灵王学业堂”。据《舆地纪胜》载,在隆中卧龙山有诸葛亮当年的读书之所,故建“学业堂”。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天福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正书,无名氏篆额。天福三年七月记”。 (五)宋代

宋代,隆中规模又有所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记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和所见所闻。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下了著名诗篇《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余蜿蜓迹,使我寒涕垂。”诗中盛赞襄阳隆中虽是山野之乡,却培育了诸葛亮这样的“万乘师”人才。

(六)清代

清代隆中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主要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郧襄观察使蒋兴芑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雍正七年(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道兼理水利事务李敏学重修;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七)民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襄阳地方政府修筑自襄阳城至隆中的公路,征集民工13000人,开挖土石方23000立方米,修桥三座,涵洞三处。蒋介石为隆中题写了匾额、楹联,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隆中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作记。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隆中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了维修或翻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吕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胡耀帮、李先念、赵紫阳、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先后游览隆中,并留名、题词或撰书楹联。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

也。”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1994〕4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主要景点:

(一):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二)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三)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

(四)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隆中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请大家细细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不要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请大家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好吗?

隆中导游词4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和妹妹到三国名城湖北省襄阳市古隆中景区游玩。

早晨,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乘巴士到达诸葛亮故居,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牌楼,上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经典评价。之后顺着林间小道,一路上山,依次看到武侯祠、三顾堂和诸葛草庐,我和妈妈还一起登上了最高的腾龙阁。

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建的祠堂,许多游客在这里焚香烧纸,供奉孔明先生。三顾堂是后人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在原址上新建的,门外有三匹铜马,院中站着两人,一人手捋胡须,是美髯公关羽关云长,一人手持丈八蛇矛,怒目圆睁,便是张飞作文https://Www.ZuoWEn8.Com/张翼德。堂中刘备诸葛亮对坐,正在谈论天下大事,这正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的情景。诸葛草庐是几间非常简陋的茅草屋,也是青年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读学习的地方。腾龙阁建在卧龙岗的最高处,从顶层可以俯瞰古隆中全景。

爸爸告诉我,古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居住的遗址。诸葛亮在这里生活了十年,结交了水镜先生、庞统、徐庶等良师益友,后因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被其诚心所动,出山辅佐,帮刘备烧博望、燃新野、战赤壁、借荆州、取西川、平巴蜀,成就三分大业。

我非常喜欢三国故事,尤其对博学多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十分钦佩,我也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隆中导游词5

请问大家知道诸葛亮的故居在哪里吗?对,就是在湖北省襄阳市。也就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楼的地方。诸葛亮可是我最崇拜的偶像,回老家过年时,特地去参观了他的故居。

来到诸葛亮隐居住的深山——古隆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门,石门的两边刻着杜甫的名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计老臣心。”只听说杜甫的偶像是李白,原来他还是“诸葛铁粉”,真是一个“追星族”,有这么多偶像啊!不过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三国时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石门中间还刻了五个红色大字——三代下一人。我不懂这一句的意思,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便跑去向导游哥哥请教。“这里面的三代指的是周朝、秦朝、汉朝这三个朝代,下一人就是指第一人,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在这三个朝代中最聪明的一个人。”导游哥哥做了详细地解释。从后人的赞叹中,我发现诸葛亮确实太聪明了,因为在这三个朝代,能人特别多,像姜子牙、霍去病、韩信、商鞅等等,诸葛亮居然位居第一,也就是比他们还厉害,我的天,他们可都是神一样的智者啊!怪不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未来,后知后汉,既懂政治,又是军事奇才。

离石门不远,有一片不大的田,这可比我小姑家的菜园大多了,我走在田间的`田埂上,眼前彷佛浮现出诸葛亮当年种植的画面,细细听着导游哥哥的讲解:“这片田就是当年诸葛亮让兄弟不要荒废的田,因为他想在助刘备成大业后,回来隐居时继续耕种。可惜他星落五丈原,没能回来。”听了这块田的来历,这块田变得神圣起来,当然,我也为它的主人感到惋惜。

穿过了诸葛亮当年耕种的田野,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马上就可以见到传说中的茅庐了。我一边爬山,一边想象诸葛茅庐的样子。




导游词最新范文相关文章:

精选优秀导游词范文5篇

导游词范文大全

最新江门导游词优秀范文

最新湖北省导游词优秀范文

最新邯郸导游词优秀范文

导游词欢迎词

开封简介导游词最新范文

关于导游词作文的6篇优秀范文合集

增城景点导游词讲解最新范文5篇

樊楼导游词最新范文

4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