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导游词最新范文
牯牛降导游词最新范文
牯牛降共分五大景区:主峰景区、灵山景区、双龙谷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其中前四个皆位于石台县境内,观音堂景区位于祁门县境内。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牯牛降导游词最新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牯牛降导游词1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门两县交界处,距石台县城里22公里,核心区面积逾10万亩。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以雄、奇、险、秀著称,山岳风光秀美绮丽。境内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峰“牯牛大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顶天而立。登临极顶,南望群山连绵,黄山诸峰尽收眼底,北眺长江如练,蜿蜒西去,美不胜收。尤为神奇的是秋高气爽之时,峰顶常有硕大的圆弧状七色光环浮现,随风漂浮滚动,此称“佛光”,为牯牛降景观一绝。
牯牛降作为国家级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顶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黄山余脉向西延伸的主体,自古享有“西黄山”之名,其主峰海拔1728米。这里不仅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绿色自然博物馆”之称,而且自然景观古朴原始,集雄、险、奇、幽于一身,“佛光”堪称牯牛降一绝。 据安徽省牯牛降综合考察队调查共有植物1300余种、动物园10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理学18种,动物有25种。受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楸、香果树、永瓣藤、银杏、独花兰等,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黑鹳等。被誉为“绿色的自然博物院”、“华东野生动植物的宝库”。
牯牛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众多野生动植物,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以森林生态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自然博物院”,拥有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野生动植物有2000余种。牯牛降不仅物种丰富,而且风光旖旎,古称“西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松涛、日出晚霞、佛光晕影,无不神奇诡秘,令人赞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黄山十大景区之一、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 华东物种基地、绿色自然博物馆。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牯牛降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又被国土资源部录入国家地质公园名录。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空气清新,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和芬多精,高与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被科学家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和天然的“森林浴场”。 黄山市牯牛降旅游发展公司于2002年在保护区内投资开发了祁门牯牛降风景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在景区内修建了游览步道、竹木别墅、红茶坊、徽州艺馆、水上娱乐中心、亲水平台、停车场、登山栈道、晃桥、拓展营地等设施。为方便游客游览景区秀丽的峡谷景色,修建悬空木栈道。开通了大历山、雪花尖森林探险步道。
牯牛降导游词2
楼山书亭位于进入牯牛降风景区的新火吴村的村口。楼山书亭曾经是吴应箕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吴应箕以身殉国之后,当时的社会名流以及吴家的后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湾观兵》题壁诗,临摹勒石,做成一块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间;同时,还有时人因敬佩吴应箕的“诗文”和“为人”所做的对联,也刻在一块打磨平整的、长方形的条石上,存放在楼山书亭中,以此作为对吴应箕永久的纪念。两幅对联的内容分别是:
书与刘城称二妙;
谥同黄观号双忠。
另一幅对联的内容是:
击筑为屈秦千载以还怀易水;
揭竿思复汉百年仍是仰高田。
现在的这座“楼山书亭”,是村民们集资于2006年在原址上复建的。复建后的书亭基本上保持了旧亭的式样和风貌。
二 楼山桥,
眼前这座桥,是因纪念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吴应箕而命名的。吴应箕,字次尾,又字风之,号“楼山”。过了桥,标志着进入牯牛降风景区的主景区。
桥南头的景区标志牌有关于这座桥梁名称的具体内涵,但此处不妨略作补充:原池州市西门大街曾因纪念吴应箕的抗清义举而取名“楼山街”,这个名称从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06年底。2007年初因撤乡并镇,原“楼山街”、“楼山居委会”的名称,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会”的名称所取代。剡溪河畔开阔的山间盆地和龙门里幽深的峡谷,曾经是吴应箕起兵抗清大后方,据此,特将池城一条古老街道的名称移植于此。
三 石公桥:
位于剡溪河干流上的这座桥名叫石公桥。明代万历年间,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时编创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因此而一举成名。当地老百姓对他非常尊敬。为了缅怀他,就将他当年曾经经常走过的这道桥取名为“石公桥”。当然,原来的桥是木板桥,现在这座简易钢混桥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四 戏鳄滩
戏鳄滩。河中数块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喷泉自河中斜喷而出,人们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两块狭长的巨石,背面有条形花纹,很像两条鳄鱼爬向河岸,鳄鱼身后紧追不舍的形似凶猛的河马,正追着鳄鱼戏耍,故名“河马戏鳄”滩。
五、五福泉:(五福亭)
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词,典出《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白话文表述也就是:构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长寿,富贵,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终。
不过,这泓“五福泉”的内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郑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门清溪人,但他却长期活动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带的村落中,并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极富盛名的鸿篇巨制《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举成名之后,太平焦村的苏氏家族又把他请去为他们家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编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记》。剡溪父老乡亲为了祝贺郑之珍《五福记》的诞生,就把这眼泉水取名为“五福泉”。
史有明载:郑之珍小时候因为出天花,留下严重的目疾后遗症,给他带来终生之痛。他本来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但却终生不第。为什么?一是不能排除当时的考风不正,二则因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从一般常见情况说,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脸的。然而,郑之珍当年寓居剡溪河畔编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时,就经常到这眼泉水处来,掬这泓清泉洗脸,借以涤除疲劳。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愈了,使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记》的创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迹诞生,就会有传说纷起:有的人说是郑之珍写了《目连救母》劝人为善的好戏,感动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愈的;有的人说是这股“灵泉”洗祛了郑之珍的目疾,赋予了他“灵气”。······说来也怪,这泓清泉打从叫着“五福泉”之后,还真的给当地的父老乡亲带来不少福祉:谁家大人或小孩头疼脑热,取这里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药,服下之后,还真能药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借助旅游开发的好时机,将这泓历史名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各位游客,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各位游客祈福的真诚表示。同时,又在这泓清泉旁边建了这座“五福亭”,给各位游客提供一个从容纳福的场所。此刻,以泉净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认为是与福祉的一次“无缝对接”。
亭柱上有联一幅,欢迎评点:孝由心动生百善;亭傍泉筑名五福
六、
龙门潭
龙门潭。此处两岸危崖高耸,碧流深潭横亘,浑如两军对垒,一触即发。因其形势险要,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这道景观叫着龙门。龙门,既是龙门景区名称的由来;同时,又似乎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从特定的层面说,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的最后一道门:——龙门以内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后的悲壮;龙门以外在当时则完全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的天下。
话题似乎应从这个地方开始:
朱明王朝从朱元璋1368年正式称帝到1644年农历3月19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公园上吊自杀,其间连头带尾经历了277年的时间。但,这只是出于历史纪年层面的一种表述口径;其实,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权力辖区之内。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继之又有僻处福建的唐王朱聿键,以“隆武”帝的名义组织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吴应箕当时所组织的抗清复明武装,就是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既是他与同仁一种自觉的行动,又与隆武帝的“圣旨”密切相关。撇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说,吴应箕投笔从戎,组织抗清复明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强为,关键在于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鲜血和坚强不屈的气节践行自己的生命承诺。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现存《吴氏宗谱》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后来在章建文先生编著的《吴应箕研究》一书中也有着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细说了。再把话题折回到“龙门”与明朝历史关门大吉的事件上来。
现今贵池区泥湾一带曾经是吴应箕抗清复明军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线,而这龙门以内漫长幽深的峡谷,则是吴应箕的复营——密议军机的指挥部所在地。当隆武帝的圣旨辗转传递到吴应箕的复营——总指挥部时,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来清军的重兵围困。终因寡不敌众,兵败龙门。当时在隐蔽处局部目睹了那惨烈场面的吴应箕的长子吴孟坚,事隔30年后故地重游时,曾写下追述当时场面的《压气培歌》,就是今人读来,也仍然令人荡气回肠!
基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个时代结束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说,龙门不仅是这个景区内一处颇富刺激性的景观;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时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标志性”关卡。
龙门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龙门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从特定环境层面上说,这因该是华东地区最好的水,——因为这是从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中渗流出来的特级水。
七、龙门石谷
这里的石头姿态各异,色彩丰富,黑灰色的石头最多。它们叫变质岩。这些石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换句话说,是牯牛降地区在摆脱海水侵袭之前长期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假如从科普的角度说,这些颜色各异、成分复杂的石头们,又给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
八、劝善桥 驻马亭
劝善桥。因纪念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问世而命名。当然,现在此处旧名重提,更兼有与时俱进的内涵,做人总是要多多与人为善为好。比如,经过这座吊桥时,不要拥挤,彼此互相谦让,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
驻马亭。龙门以内是吴应箕的复营,换句话说就是吴应箕组织抗清武装的后方总指挥部。据说,当年,吴应箕所部将领进山密议军机时,经常将战马羁放在这个地方。现在,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结合旅游开发,把此处建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游憩场所,给人们怀古探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九、中流砥柱
一块扁平的巨石屹立于河道中间,逼得河水从它的两侧绕过,使人觉得它颇为“霸道”;山洪爆发时,波涛翻滚,似野马奔腾,横冲直撞,而这块巨石却能岿然不动,又使人觉得它挺讲“原则”的。因为它不愿轻易随波逐流,故而人们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与河中黑灰色石头一样,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杰作。
十、钟鼓石 碧玉潭
河对岸一块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这边一块巨石,朝向河床的一面圆圆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钟,故名石钟。将这两块石头合并取名,叫做“钟鼓石”。“钟”与“鼓”之间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样碧绿,人们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无论是钟声还是鼓声响起,这潭碧水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游客们便习惯地把这组景观叫做“钟鼓声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这个平整的小高地,当地居民习惯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为“香果墩”,就是因为它置身于香果树丛生的特定环境之中。牯牛降作为安徽省境内第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果树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香果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落叶大乔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叶对生,椭圆形。花白色,成顶生圆锥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结果时变为粉红色并留在果实上。果实纺锤形。种子有不规则的翅。为我国特产植物。香果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枝皮纤维柔细,可制作蜡纸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区峡谷深处,香果树家族的“高祖”、“曾祖”们,恭候岸畔林间,随时接见进入景区造访的各路游客。
十二、迷宫
这里有一个迷宫,里面七弯八拐,稍不注意,就会迷路。据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些当地居民藏身洞中,还真得避过了不少的杀身之祸呢。据地质考察得知,在古代,这座山体结构极不稳定。地壳变动时,山体相互挤压、冲击,在向下滑坡滚动过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这个迷宫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诚然,虽然是“迷宫”,但无论游人走在它周围的任何一条木质栈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宫”,最终都能够到达石板步道上。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据神话层面的传说,在皖南境内之所以有这么一座形似一头神牛的大山屹立此处,主要就得益于这根巨大的“拴牛石”。
据说,远古的时候,从天而降的“牯牛”,起初并不安心于民间的劳作。于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将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凡间,化作了这根巨大的栓牛石,将“牯牛”永远地拴在了这个地方。后来,由于这头牯牛长期身处民间,由原来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转化为脚踏实地,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入的了解,善良的天性获得了彻底的觉醒,真心诚意的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赏罚严明,准备给原本是天界的“牛倌”扎扎实实的提拔一下,可是这牛倌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宽仁为本,认为这牛倌作为“空降干部”为民间百姓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与老百姓相处得可以说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给天宫长脸的,于是就成全了这头牯牛的心愿;并且,念动咒语,将最初的栓牛石一变而为功德碑,把牛倌的许多好处都记载在这块功德碑上面。如果谁能识得天文,肯定能够读出其中的“天机”;否则,就只好把这个问题带回家从容研究了。
十四、田园风光
在两座小山岗之间,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间的民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这个地方原来叫着檀家园。春暖花开时节,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黄,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黄花耀金,粉墙黛瓦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十五、西风庙
西风菩萨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民间神话人物,在《康熙石埭县志》上有关于“西风菩萨”的记载。因为他不是“国家级”的“名神”,所以对于外地的游客来说,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们对“济公”这个神话人物,却是耳熟能详的。从类比的角度说,“西风”就是石台当地居民自己的“济公”。
牯牛降导游词3
中国南方并存着两种文化单元--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受两大文化的影响和冲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别形成了徽文化和赣文化。
在地处皖赣交界的牯牛降地区,则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个界点,那么它不仅是地质上的界点,同样还是文化风情上的一个界点。
山北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山南徽州,则是徽剧的故里。
唯有目连戏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拥有的戏曲。
与关汉卿、汤显祖齐名的明代大戏剧家郑之珍,以牯牛降周边环境和民俗风情为背景,创作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目连戏,与傩舞并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戏曲事业的繁荣,推动舞台建筑的快速发展,古戏台群堪称古徽州一绝。
祁门有闪里坑口会源堂、新安株林馀庆堂古戏台等11 座。
这些罕见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不啻于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
位于皖赣边界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馀庆堂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古戏台布局严谨,造型古朴,素雅端庄,雕饰精美,乃徽州建筑之瑰宝。
会源堂一点也不逊色,《大转折》、《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影片曾在这里拍摄,咿咿呀呀的唱腔,喧腾欢快的锣鼓,在每年的春节,还会让习惯了宁静的乡村,一如从前的热闹。
祁门自古以来,文风昌盛,学者名流,代不乏人。
唐朝代诗人张志和以一阕“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渔歌子》而流传千古。
南宋诗人方岳以诗词不拘古律、语出天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著有《秋崖集》。
明代大医学家汪机医术精堪,为新安医学的鼻祖,著有《医学原理》、《石山医案》等;与汪机同代的御医徐春甫一生清勤笃学、医学颇丰,所撰的《古今医统大全》为中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并首创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祁门人文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
县城平政桥、仁济桥,风格古朴,质地坚凝,横陈阊江,宛如双虹垂地,“双桥夜月”被列为梅城十二景之首。
敦仁里的洪家大屋,为两江总督曾国藩驻扎祁门时的行辕;县西渚口的贞一堂,宽阔轩敞;以老徽州行政区划设计的民宅---“一府六县”,蔚为壮观。
城北胥岭塔下村有省级保护文物宋代的千年佛塔---伟绩塔。
一座座古塔,一间间老屋,一棵棵古树,犹如一个个白发苍苍的历史老人,注视着光阴递嬗、时代变迁。
牯牛临凡开神秀,秋浦泛舟觅诗魂。
牯牛降集山水美学、历史文化价值于一身,兼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学探险于一体。
牯牛降,这位沉睡了千万年的美人,已经撩开了迷人的面纱,张开了热情的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大山;祁门,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地方,盼望着,期待着,您回归宁静平和的脚步。
牯牛降导游词4
早就听说牯牛降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是个游玩的好地方。于是,一个假日里,爸爸、妈妈便带我去那如诗如画、秀丽宜人的牯牛降游玩。
我们一行来到牯牛降风景区,这里游人如织。清新的空气吸引我们跟随着导游,兴致勃勃地向景区深处走去。在欣赏风景同时,我了解到牯牛降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它古称为“西黄山”,以雄、奇、险、秀著称,那里有许多的珍稀动、植物,是一个丰富的大自然基因库。
我们先来到了古树林。那儿有很多参天大树,树龄都有几百年了,只有三位大人牵手才能抱住大树,非常壮观。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四叠瀑布,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好像四层白色玉带从天而降,最后从我们脚下缓缓流淌而过,那不时飘来的水气沁人心脾。最后,我们来到了龙门潭,这儿的潭水清澈见底,清的好似蔚蓝的天,让游人忍不住纷纷驻足,捧起这清澈甘甜的水喝起来,还有人禁不住跳进潭水中快乐游弋……我也把这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印在大脑中。
美丽的牯牛降,我深深地被它给吸引住了。不知不觉,已夕阳西下,落日下的牯牛降更显得雄伟壮观。而我们也不得不踏着暮色,依恋不舍地离开了这迷人的牯牛降。
牯牛降导游词5
正值阳光明媚,金秋送爽的“十一”国庆节期间,我们一家约上两位朋友家参加了旅游团,10月2日来到池州牯牛降游玩。
车子开进山区,看着窗外的景色,两边的山连绵不绝,送来满目青翠,给人感觉像是进入神秘的境地,公路边总能欣赏到一条清澈的河流,河水是那么平静,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任何思绪在这一刻都无影无踪了,山水相依,这样的美景总是让人看不够。
两天时间游玩了三个景点,其中“大王洞”和“九华天池”的景色最有特点。第一天下午四点多钟才到达“大王洞”景点,我们先是爬山,再从洞内返回。当我们一行57位游客来到洞口时天色已晚,只有我们在此游玩,晚上看景点这还是第一次。洞口外有一座天然的地面山洞,宽有一百米左右,高有几百米,好像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又像是一座宏伟的石桥,真是巧夺天工。这是我第三次看洞内景色了,虽说都是自然形成的溶洞,但三次特点都不一样。大王洞的景观是地壳运动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浆形成的,全长两千多米,洞内景象极为壮观。头顶上那些岩石有的像倒挂的海葵,有的像众仙聚会,有的像聚集的云团,真是千姿百态。洞内湿气很重,那些光滑的岩石表面都湿漉漉的,在彩灯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每每碰上都忍不住伸手摸一摸。光有这些石头还不足奇,让人叫绝的是洞内的水流。庆幸这次机会很好,山里的水很多(不知这里会不会遇上枯水期),有的地方涓涓细流,有的地方一湾清水,有的地方水流湍急。在“折腰岩”那儿,人只能低头弯腰下台阶,脚下水流得很急,水声震耳欲聋,走在这里还真是心惊胆战。看到这样的.景色,自然想起远古时代火山爆发那一刻的景象;想到地球生灵涂炭后竟能形成这样的奇观;想着我们祖先会在什么时候发现这一神奇的地下山洞;想到后人开发大王洞时的智慧和艰辛。走出山洞,游客们都赞不绝口,感慨时间之匆匆,真想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神奇的自然力量。
第二天早上坐车去往“九华天池”风景区。车子经过平天湖风景区,导游说平天湖要比西湖大1.5倍,沿途的看到四周是青山环抱,公路则是在平天湖两边穿梭,平天湖的水质很好,这儿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原生态的美。一路看山看水,很快就到了九华天池风景区。九华天池是在山顶上的一个蓄水库,因为这里距离九华山很近,传说是菩萨沐浴的地方,因而得名。我们一路爬山,一路欣赏了很多别致的景色:钻惊险的“龙宫”,这是山体与山体之间狭窄的空隙;看奇特的“树缘”,一株500多年的枫杨树汲天地之精华,长得枝繁叶茂,它的根已和岩石融为一体;欣赏奔放的瀑布,山泉从山间像白链似的飞泻下来,游人不禁吟诵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站在瀑布旁让我想到“一落千丈”那也是一种美呀!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清澈平静的“九华天池”展现在面前,对面的几座山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样,四周山上长满了碧绿碧绿的毛竹,头顶上天是湛蓝湛蓝的,淡淡的云丝向远方飘去,此时真觉得与天很近很近。
古往今来,为什么很多人都爱在山水之间流连呢?我感觉真是山有山的气魄,稳重泰然;水有水的智慧,活泼悠然,只要有山有水的地方,总是让人心胸开阔。其实每一次旅游并不在乎看到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得到释放。
牯牛降导游词最新范文相关文章:
★ 池州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