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升华和凝华》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 )态直接变成( )态,条件是( )热。
筷上出现:( ),它的形状像( ),颜色是( )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引出课题:四 升华和凝华liuxue86.com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碘锤内有一些碘粒,在下端微微加热,让碘锤冷却一会儿,在上端凹部分滴几滴水,可以发现内凹部分的内表面上析出的碘比容器壁上的多,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三)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讨论:
自然界中“雪”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举例: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发黑了。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要特别强调: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即升华的条件是要吸热,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人工降雨》,探究《人工降雨》
讨论:
1.《人工降雨》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答:
2.《人工降雨》中,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所经历的物态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指导。
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3.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4.物态变化有六种,可分为两大类:
吸热和放热两类。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是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概念。二是升华和凝华的应用。三是学到了探究物理、学习物理和触摸物理的方法。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 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 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 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
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