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溶解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溶解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溶解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化学《溶解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liuxue86.com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溶解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1.能 2.不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讨论、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

  (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耐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

  (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2)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

  (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课后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相关文章:

1.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2.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制法》教学设计

3.幼儿科学教育教案

4.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5.光与光合作用的三维目标

15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