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桥之美优秀语文教案

桥之美优秀语文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桥之美优秀语文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去领略了桥的风采。我们学了文章,学习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桥之美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篇二: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1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