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经典范文五篇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经典范文五篇
谈及鲁迅这位作家,总能让人想到他那白话文与文言文掺杂一起的写作方式。他的文章总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之绕口,可又不得不觉得其实他写作的每个字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缺了那个字就少了那份韵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一)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爱国的勇士。从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他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唤醒一批又一批国人沉沦的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苏醒。他的文章为中国的革命付出了一定的贡献。
例如这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在文中写到:国人从“信地”——“信物”——“信国联”——“信佛”总结出这几年来国人心态的变化,从而抛出话题“有人感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进而分析感叹的缘由——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信佛他是一种“他信力”,中国人从来没信过自己。随后分析失掉自信力的后果——使中国人长期迷失自我找不到奋斗的方向,随即中国就会没落。
紧接着又提出“自欺力“的发展进一步论证中国如果失去自信力后果之严重。但是鲁迅随即笔锋一转,讲到并不是全体中国人都失去了自信力,中国的崛起正是靠着这些人,中国的“脊梁”就是靠这些人支撑着。振兴中华就需要这些人去奋斗,最终提醒人们不要失去自信力,要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朝着一个方向勇往直前,必定必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一针见血的指出国人所具有的缺点,并直接点出这样执迷下去的后果,点醒这沉迷于其中的人们,并提出良好的建议,让读其文章的人在心灵上得到一个提升。也从他的文章中深深感到他的爱国情怀。他无时无刻的都在为伟大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虽然他不曾像战士一样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挥汗如雨,但是他却在国人的心里割下了一个有一个的毒瘤。我从心里由衷的佩服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作家。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二)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这篇文章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章的语言犀利、幽默风趣,有力的反驳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错误论调,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为民族而大声呐喊疾呼的革命者形象。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朝花夕拾》,杂文有16本,素有“投枪”、“匕首”之称。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正是“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此时的国民党反动派走狗戴季陶声称“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已消失殆尽,只有祈祷才能消此浩劫”,于是人们求神拜佛,悲观论调占据上风,见此情景,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自信力的有无,不是看那些“状元宰相”的文章,而是看处于地下工作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的文章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看他的文章我们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是,这篇文章我感觉除了在写作手法上我们要学习外,对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要深思。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三)
从小学起就很喜欢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有刻“早”字的经历,感觉自己被带回了鲁迅那个年龄,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窥探自然的秘密,发狠地在桌上刻下那个警醒自己的字。中学时期就会不断的读到鲁迅的文章,那时老师只讲解了它们的语文考试知识,换个说法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讲之。对其精髓之意或是涉及的社会现象更是草草带过。回想起以前讲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只觉得勉强通其大意,现今再次阅读更觉得鲁迅那冷峻的批判态度丝毫不随时代的改变而褪色。
鲁迅的这种犀利的笔锋为当代很多作家模仿,在《杂文》这个期刊中可以读到很多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们就是现今的“鲁迅”;于我来说,读到类似的文章便会不自觉地拍手称好。可是,当看到许多人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时,这种快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很多人“不问世事”地埋头苦干,他们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却很很少,但是却从来没向任何人诉诸自己的不幸,这才是中国的脊梁吧。
踏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比任何状元宰相的长篇大论更值得称道。我时常感动于那些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的普通工作人员们,他们让这个社会的浮躁感到耻辱。怡宝矿泉水的广告是诸多矿泉水广告做得最好的一则,一个铁路工人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不顾炽热的天气坚持检察铁路情况,这不仅是一则商业广告,更是一则公益广告。如今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浮躁,正是因为少了那颗关爱别人的心。大家现在都很自信了,但是别让这种自信变为自负。
正如鲁迅说的“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liuxue86.com)。继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云贵川大旱之后,舟曲洪灾考验了每一个中国人,感动我们的有当地的灾民,更有那些不顾个人安危赴灾区抢险的士兵志愿者。他们谱出了一支支动人的生命之歌。
以前总是抱着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态看待这个社会,也会犯一些人云亦云的错误,更多的是年少轻狂,以为凭一股热血就可以潇洒的立于社会。真正的进入社会后才知道什么叫现实,什么叫脚踏实地。真正的强者应是那些宠辱不惊,坦然处社会的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人们认为的强者,但至少要做自己的强者。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四)
今天,我读完《鲁迅诗文名篇》中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像煮沸的开水一样。
这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几年前,中国人都相信地大物博;过了一段时间,又希望国联了;最后,就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有人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鲁迅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里许许多多镜头使我难以忘怀。当我读到中国人不再相信切实的“地”和“物”,而相信渺茫的国联甚至爬出国联的火坑而坠入一个更黑更深的迷信火坑时,我为当时的中国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又感到无限的愤怒,惋惜的是如果中国人脚踏实地,那么中国说不定会更富强,愤怒的是炎黄子孙的土地上为何有这群“害群之马”。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当我读到祖国还有一部分“中国的脊梁”—舍身求法、埋头苦干的人时,我又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中国还有这批有确信、不自欺的骨干在,庆幸中国还有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战斗......鲁迅先生说得不错: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同学们,你愿做那些自欺的人,还是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人呢?让我们脚踏实地,奋发向前,我我们富强的祖国做出一点贡献吧!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读后感(五)
早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就学过:中国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从唐朝的开元盛世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后来招致欧洲列强、日本美国的入侵;再到综合国力直逼发达国家的现代中国。而在这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中,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可能现在世界上最精英的社会学家也难以回答。而鲁迅先生却以此为题,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字字在理,真不愧为名家之作。
以鲁迅先生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的,但又不全是。所谓“自信”与“自欺”,区别就在于“信”的是真切实际的还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面试的失败、甚至一个鄙夷的眼神都会使我们失去自信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曾经失去过自信力。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存在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阶层呢?原因在于有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而剩下的人则找到了“自欺”。正如当年的中国——信过“地”和“物”,信过“国联”,却从来没有信过“自己”。失去了自信力之后,居然迷信于“国联”的力量,又失去了他信力。最终导致了“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彻底步入“自欺”的深渊之中。好在一代一代“埋头苦干、拚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伟人们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又把中国给拉了出来。而这些伟大的人们,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正是这些有恩于中国的伟人们,有的得以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瞻仰。而更多的则被黑暗彻底吞没,从这个世上消失了。他们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就是中国的黑暗越来越少,而光明照亮的角落越来越多了。
这些民族的筋骨、国家的脊梁是有自信力的。他们的自信和某些人整日生活在颓废之中、千方百计蒙骗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强盛,和他们的舍生忘死、他们的为民请命是分不开的。
任长霞、焦裕禄、雷锋……一个个名字,熟悉而响亮。他们共同筑成了新时代的长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自信而不是自欺之中。他们的精神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护着我们,伴随着每一代中国孩子一起长大,一起成熟,一起努力奋斗着,为了证明一句话——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